25个证悟者的故事(4):味尘圆通药王药上菩萨 |《楞严经》59导读
精彩摘录
1
药王、药上,这个是我们去年《圣大解脱经》的时候也是做过介绍,他们两个是在其他佛的时候发过愿,我们佛经当中也专门有《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专门有一个经典。这个我们前面也做过简单的介绍,在这里不说。实际上是他们是两兄弟,曾经也这样发愿,生生世世依靠医药来治众生的心病和身病,利益众生。这么一个发愿的,特别了不起的两个菩萨。在汉传佛教当中也是很出名的。
这两个也是当场在释迦牟尼佛的楞严法会当中,他们两个开始讲自己的故事。并且在楞严大会当中,有500个梵天一起站起来,可能他的眷属比较多,他们可能也经常到天上去,可能在梵天界也是比较出名的医生。
他们就顶礼佛陀,白佛言,说是:“我们两个从无始劫以来,也是发愿生生世世当良医。”他所谓的“良医”,先了解病,然后知道病因,然后根除病,最后这个病实在是不会复发的话,这个是真正的“良医”。有些经论当中也是这样讲的,如果你不了解病相,病因也不了解,然后你对症下药也不到位的话,可能也不叫良医,就自认为的一种医生而已。
“我们两个从无始以来都是变成良医,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口中,”他们的口当中,“尝尽了所有娑婆世界的这些药。”
一般以前中医也是这样的,以前藏医也是这样的,当时可能也没有什么很多机器测这样的。包括好像李时珍《本草纲目》,刚开始发现很多药的时候,也是在山上做这样的试验,自己嚼啊、吃啊、闻啊,有很多,这个是他们藏医和中医基本的一种方法。
其实藏医现在好像越来越少了,说是我们山上以前的那些草药,可以当药的,不知道怎么,有些是根是药,有些是茎是药,有些花,有些果,有些是春天采的,有些是冬天采的,有些是夏天挖的,各种各样的,包括季节方面也有也有很多的差别。但是现在不知道,众生的福报越来越减,我遇到很多藏民,他们都说是现在藏药特别不好采,采药是很麻烦的。去年有的那个山上,今年那些药都不长,好多地方都是这样说的。
所以作为一个医生,他经常是尝这些药。这样的话,他们说:“娑婆世界的草也好、木也好,金石,凡是所有名称的这些药总共有十万八千。”应该这个是一个数目吧,特别特别多的这些草药,他们都会尝尽了。
2
他们在品尝这些药的时候,有些是苦的,有些是咸的,有些是就涩的,有些是淡的、甜的、酸的、辣的,我们经常说酸甜苦辣,所有的这些味道他们都已经品尝。
品尝以后,哪些药他们都知道是“和合”而治的,比如说这几个药全部都是配成一起然后再治病的,这三种药、四种药,甚至有些是二十多种药,全部都是配好了以后才可以治病的。
有些是“俱生”的,把单单的这个药拿来治某个病,不需要配其他的药,这种是叫“俱生”的。
有些是“变异”的,比如说几个药一起搭配,搭配以后煮,或者说是烧、烤,或者说泡在水里面,凡是每个药的药性和它的作用是不同的,所以它有些是需要改变,需要变异,以这样来做的。
3
有些是冷药,它可以治一些热的病;有些是热药,它治一些冷的病;还有有些是有毒的药,有些是无毒的药。因为有毒也不一定是不好,以毒攻毒。作为药的话,有一些有毒也成药的,有些是无毒的,它也成药的。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知道。
4
他们两个,也许可能两兄弟一起开悟的吧。他们在承事如来的过程当中,可能一边采药,一边观察药的时候,“了知味性”,了知了药的——刚才前面讲的酸甜苦辣的这种不同的味道。
在这个时候,观察的时候发现什么呢?“非空非有”,刚才那种味觉,也不是空的,如果空的话,不可能尝的;也不是有的,实有是你不可能去尝的。
这些味觉也并不是身体和心,如果是身体和心的话,那也是说不清楚的,不需要药了,因为身体和心都是这些药的话,那不需要药了。
也不离身和心,如果离开了身体和心的话,就没办法品尝药味。
所以它是怎么讲?也是有四个边吧,非空、非有、非身心和非离身心,有四个边进行观察。用四个边这样分别观察药的因,那最后它是了不可得,不可思议的这样的境界,他们是通达的。
讲解全集,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