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需要注意些什么?
NEW BOOK
2019
上期: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8
刚刚开始修行的时候,面对外界各种干扰,由于缺乏定力,环境的选择也非常重要。找一个比较安静、合意、有加持的地方,诸如五台山等佛教四大名山,莲花生大师加持过的神山之类的寂静处等等。但现在这些地方也许到处都是游客,想找一个比较安静的处所,会有一定的难度。
有些地方一开始的时候非常喜欢,可一两个月以后,就会越来越不喜欢,这种地方就不适合闭关,否则会进步很慢乃至没有进步。有些地方刚开始的时候不喜欢,但逐渐适应以后,却会流连忘返。但只要自己有决心和勇气,任何环境都会慢慢适应,慢慢喜欢,人的适应性是很强的。
如果暂时没有条件去静处,则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或者在城市里选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也可以。比如,在自己居住的城市里面,建一个小规模的禅修中心,布置好佛像、佛经、佛塔,环境弄得舒适一点,几十个人在里面共修,是比较可行的。
当修行力度达到不受外界干扰的时候,就没有太大问题了,在什么地方都可以修。
依止什么样的道友呢?
第一,是见解、修法与自己相合的。如果见解不同,观念差异太大,每天都在辩论,各执己见、互不相让,还是不在一起比较好,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争执。
第二,是行为一致的。如果生活习惯、修行方法等差异太大,就很难相互融合,容易发生各种分歧。
第三,是可靠的人。如果对方不可靠,也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烦恼与矛盾,最后对修行带来不好的影响。
像米拉日巴大师那样的个别修行好的上等根机者不需要道友,除了上师以外,不需要谁的帮助。他自己修的进度很快,没有人干扰他的修行,反而对解脱有利。但对大多数刚刚学佛的人来说,道友的作用还是不可忽视的,不但相互之间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同时还有一种团体感、归属感。在父母去世、家人生病、离婚、失恋、伤心绝望到快要得抑郁症或有重大事情的时候,可以相互安慰,互相帮助。
有时候道友之间的感情,可以超过亲戚、朋友,可以超越血缘关系。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有一个温暖的团体,是非常有必要的。建立佛友群,设立闹中取静的禅修中心等等,都意义重大。
想想物质过剩的过患。比如,衣服太多了,就会为明天穿什么衣服,配什么鞋子而伤脑筋。电器设备太多了,就会变成电子垃圾等等。
过去的上师们都说,除了自己的基本需求以外,其他东西最好当天就处理,中等的不能超过一个月,最下等的也不要超过一年。无论吃的、穿的、用的都是一样,上供下施。物质过剩,也是一种痛苦。有些人经常买很多不需要的东西,这也是一种精神上的疾病,有可能是抑郁性购物。当精神空虚、焦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买很多东西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快得抑郁症的前兆,就是暴饮暴食,疯狂购物。大家一定要观察一下自己,有没有这种抑郁性购物的倾向。
少欲知足,是佛陀给我们佛教徒制定的生活原则,也符合极简主义和低碳生活的准则。填补心灵空虚的最好方法,是修行,而不是购物和饮食。
虽然一个人不可能修完所有的诀窍,但对自己的修行有帮助的诀窍,都应该不偏不倚地吸收,小乘和大乘、显宗或密宗,凡是正法都不能排斥。
只要对众生没有损害,且对自己和众生有利的物质和方法,佛教徒都可以接受。比如,生病的时候,应该去看病、吃药。当年佛陀也会示现生病、吃药,就是为了给以后的佛教徒做一种示范。
佛法里的咒语很多,忏悔的、积累福报的、避免生病的、祈求长寿、发财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为了回避生活、修行当中的逆缘与灾难,可以借助于这些物质和咒语的力量。但最理想的,是在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念诵。
缘起法当中,包括了看风水、观日期等等,譬如哪天可以剃头发,哪天可以外出,哪天不能搬家等等,这里面也有一定的道理,其中包含了很多凡人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细微的因果。虽然科学仪器测不出来,但它却是存在的。在麦彭仁波切的著作里,讲了很多类似的缘起法。佛教徒在做一些决定的时候,可以依靠这些缘起法。
再比如,闭关处的风水,闭关和出关的日子等等,都有一定的讲究。虽然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讲,这些都不存在,但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讲,这些都是一种隐蔽的因果。有些风水不对,有可能会导致公司倒闭、破产,员工生病等一系列的不顺。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迷信、巧合来解释,许多神奇的缘起的确存在,佛教也不会否认这一点。
我们不能说因为自己是成就者,很了不起,故而可以不吃不喝,不穿衣服,生病不需要看病,风水也可以忽略。虽然在修行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超越这些缘起的影响,但在修行刚刚起步的时候,这些缘起法都需要遵循。
To be continued
刚刚开始修行的时候,面对外界各种干扰,由于缺乏定力,环境的选择也非常重要。 ——慈诚罗珠堪布 |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