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20课-隐藏窍诀&名词解释 Back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20课-隐藏窍诀&名词解释

隐藏窍诀


一、有真实的珍贵供品当然最好,没有的话,观想也是一样。


(一)珍贵供品


1、要把最殊胜的供品供养上师三宝

《普贤行愿品》中的“最胜庄严具”,指最殊胜、最庄严的供品和供具。比如在供灯、供水等时,尽量要做到美观庄严、舒心悦意,不能肮脏、污秽,也不能乱糟糟,要按照《普贤行愿品》所讲进行如法供养。


2、如是供养的必要性


(1)并非诸佛菩萨需要

佛菩萨不需要我们供得庄严、美妙,而是通过外在庄严的供品来调伏我们的自心,让内心也变得越来越庄严。


(2)缘起需要

在这些缘起方面做得好,自己的内心相应就会越来越调柔,心和正法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缩短。所以,即使只是供一杯水,实际上也是在修行。


(3)对境是无上福田

诸佛菩萨是无上殊胜的福田,所以以恭敬心供养诸佛菩萨之因,就会很容易圆满自己广大的福德资粮,因为他们是殊胜福田的缘故。


3、如何竭尽全力做供养


(1)对治吝啬

A. 我们拿出自己心目中最好的供品来供养,由此可以对治我们内心中的吝啬心。

B. 我们相续中有无量无边的种子,其中转生饿鬼道的吝啬心或者贪心的种子很深重,通过在佛前供水、供花等,将自己心目中认为最好的供品来供养,可以帮助我们对治吝啬心。


(2)对治浮躁

每一次供养都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去做,由此可以对治内心的浮躁状态。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认真供佛,内心就会逐渐安静下来。所以,供养是佛菩萨对我们的慈悲和爱护。


(3)对治执著

撤下的供品尽量布施给乞丐、穷人、鸟类等,由此可以对治我们的执着心。

A. 舍自贪爱

如果认为“供品撤下来之后我自己可以继续享用”,此时可能就会去买贵一些的物品。

B. 平等施他

如果觉得“供品撤下来我也不能享用了,只能布施给乞丐”,此时可能会去选择下劣一些的物品。所以,如果供品是施与其他众生的,我们就不会给自己的吝啬心留下一条退路。


(4)对治骄慢

在供养的时候,恒时以信心、谦卑心、恭敬心来供养或者布施,可以对治内心当中的骄慢心。


(二)在没有能力供养最殊胜的供品时,应该怎么办?


1、发心清净最为重要


(1)发心清净最重要

A. 应取

a. 自己认为最好的供品

在供养时,即使供养的饮食在他人眼中非常低劣,但若是自己认为最好的食物,就是最好的供养。即便自己因为穷得叮当响,无力购买殊胜的供品,但用对自己来说最好的供品供佛,也能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

b. 殷重恭敬


B.应舍

a. 远离傲慢、攀比的心态

如果把买来的进行供养的各种供品作为炫耀自己的资本,那么就要多多忆念当年奔公甲格西的行为予以对治。我们在佛前进行供养,既不是和别人进行比较,也不是通过装饰佛堂来炫耀自己,我们是通过供佛来圆满福慧二种资粮。

b. 轻慢心

要观待自己的发心,要远离对诸佛菩萨的轻慢心和敷衍心。


(2)在发心清净的前提下,所供物品是其次的

你晚餐时自己就吃中午剩下的食物,那么就可以把这些食物供养给佛菩萨。因为诸佛菩萨没有净秽分别,只要你自己认为是最好的、自己也会享用的食物,就可以拿来供佛,这是没有问题的。


2、如是供养能得到广大福德的原因


(1)实相中本无净秽

在法界实相中,净秽本来就是一味平等、清净的自性,所以,我们所供养的供品从本自清净的角度而言是一味平等的。


(2)佛菩萨无有分别

从供养对境方面来观察,在已彻证万法实相的诸佛菩萨境界中,无有净、秽等的分别念。而作为凡夫,因为我们还没有彻证法界实相,在我们的心中有净、秽、好、坏等的分别,就像得了胆病的人无法见到白色海螺一样,所以此时要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供品供养给十方诸佛菩萨。


(3)所依安立在心上

积累资粮不是在外在积累,而是在自己的心上积累,因此,能否得到福德以及所得福德的大小,都观待自己的发心。如果当下的发心清净,能以菩提心、信心、清净心等摄持,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供养最殊胜的供品,那就是在圆满积累我们心上的成佛资粮。


(三)成为洁净供品的要诀


1、供养时的发心

以菩提心、清净意乐心摄持。


2、供养时的行为

尽己所能、尽心尽力地做善妙供养。


3、所供养的物品

选择纯净、悦意、美妙、庄严的物品。


4、供养后的回向

以《普贤行愿品》等摄持善根进行回向。


5、见解摄持

供养的初中后阶段,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或如梦如幻的见解摄持。


(四)供品的开缘与不开缘


1、开缘——用土粉、瓦砾等做供品的情况


(1)一贫如洗之人

自己都没有饭吃,没有能力买一丝一毫的供品,可以用土石、瓦砾做供品供养十方诸佛。


(2)修行人中的利根者

A. 正说

他们能做“一尘中有尘数刹”的观想,意幻供养非常到位,确实能在一个微尘中观想有微尘数的刹土,微尘数的刹土中有微尘数的供品,用微尘数的供品供养微尘数的诸佛菩萨。修行非常好的善缘者只要一意念,他的观想供养就已经圆满。

B. 反说

我们如果没有这么强大的观想能力,就要老老实实地买米或宝石等,一遍一遍地进行实物供养并观想,才能让自己的资粮逐渐得以圆满。

C. 旁述利根者

对于缘起性空、等净无二等见解有正确的定解,真正相信一尘中有无数的微尘数的刹土,知道土粉的本性也是清净的,不会认为土粉是下劣的、低等的。

利根者具有定力和作意观想的能力,能在一土粉中观想微尘数刹土中无数的完美物品以圆满供养的方式做意幻供养。


2、不开缘——以吝啬心不愿意做实物供养的情况


(1)土豪

拥有万贯家财,却不舍得拿出一分一文来供养,这是耗损自己福德的因缘,只是自己骗自己。


(2)吝啬者

有财力提供上等供品,却仅以诵咒、观想或下等供品来供养,这也是耗尽福德的因。


参考资料:《普贤上师言教浅释(希阿荣博堪布)》等

幕布链接:https://mubu.com/doc/2-VQk3dgN0


编写师兄:定解B11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6120-定解B11-008


名词解释


原文:女人的丈夫不信佛法,他听了佛陀的偈颂,就说:“瞿昙沙门,你太言过其实了吧,施一钵饭,能得那么多的福吗?”


瞿昙

印度刹帝利种中之一姓,亦即释尊俗家的本姓。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编


原文:这样一说,夫妇二人心开意解,当下获得须陀洹果。

须陀洹果

见道之终,即第十六心之位,对于前之向位而称为须陀洹果。声闻乘四圣位中正果初位之位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原文:不管怎么样,我们修的时候,用噶当佛塔也可以,八大佛塔中的任何一座也可以,都是意所依。

八大佛塔,八大宝塔

八大佛塔,八大宝塔

通称八行佛塔。释迦牟尼示现种种主要行状,各地徒众为此分别兴建佛舍利塔,例行供祀。其著名者有八:善逝塔、菩提塔、法轮塔、神变塔、天降塔、和好塔、尊胜塔和涅槃塔。

——《藏汉佛学词典》


原文:他已经忘了那个梦,而且也并未现量见到,所以就说:“我没有见到。”

现量

因明用三量之一。又心识三量之一。现实量知也。向色等诸法,现实量知其自相,毫无分别推求之念者。五识之缘五境,与意识之与五识共缘五境者(五同缘意识),与五识同时起者(五俱意识),又在定中之意识与第八识之缘诸境,均为现量。此总出于心识上之现量也。其中因明用之现量,惟五识与五同缘,五俱之意识而已。

——《佛学大词典》


原文:像明观皈依境那样,将中央的一堆,观想成与根本上师无二无别的莲花生大士,大圆满传承诸上师以重楼式安坐;

重楼式

佛家资粮田观想方法之一,观想主尊顶上虚空之中历传诸师顶踵相接重叠而坐。

——《藏汉佛学词典》


   编写师兄:定解B20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6120-定解B20-004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