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从绝代佳人到开悟禅师的蜕变——千代野 Back

从绝代佳人到开悟禅师的蜕变——千代野


我曾竭力使水桶保持圆满

期望脆弱的竹子永不断裂

然而顷刻之间

桶底塌陷

从此再也没有水

再也没有水中的明月

而我的手中是


绝代佳人&遗世禅师 ——千代野




  无水亦无月


那一年,59岁的她,形单影只地走在日本一个寺庙的小路上,手中的木桶,装着满满的清水,沉重无声。


这样枯燥、单调的生活,她已经重复了30多年,但又有什么要紧?曾经,为了出家修行,她亲手毁掉了自己绝世容颜……对于一个已经衰老的人而言,回忆这些,还有什么意义呢?


夜晚的月光,如此皎洁圆满,行走之间,她不经意地垂下头,望向水桶中美玉般无瑕的圆轮,悠悠晃晃,莹莹灼灼……“哐啷”一声!忽然,竹编的水桶箍断裂,木桶散架,银样的水倾泻而出,桶中的玉轮,刹那消逝得无影无踪!


顷刻间,这个名叫千代野的比丘尼开悟了!

朗月当头,她飒然独立,随口吟出了上面那首文辞优美、意味无穷的禅诗。




安達 千代野

安達 千代野(あだち ちよの、1223~1298年)は、鎌倉時代中期の安達一族の女性。安達泰盛の娘。北条顕時の後室。法名は如大禅師無着。名前は『浅羽本北条氏系図』による。千代能とも。


  千代野的身世

千代野长大成人后,成为远近闻名的大美人,但她生性清高,遗世而独立。见过她的少年才俊都爱她,她的倾暮者不计其数,甚至连君主和贵族臣子们都追求她。最著名的追求者是当时的天皇后嵯峨和幕府执权的武将北条实时,但千代野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一一拒绝。


相传她在梦中,曾得到一位天神的点化,她想成为这位天神的爱人,没人能达到她的期望,也没人能满足她的期望。她一方面迷恋着心中的神,另一方面不断地拒绝她的追求者,就这样到了二十几岁,依然待字闺中。


一次公祭拈香,她从禅师的说法中突然体悟到:再美貌的面容也有衰老的一天,死后也不过是白骨一堆,真正能改变无常人生的只有修行,遂产生了出家求道的念头。


这期间,她经历了其父安达景盛消灭异族三浦氏的征战,有感于生灵涂炭,再加上之后安达景盛的去世,更坚定了千代野的出家愿望。


  千代野的出家路

她去了一些寺院,希望成为一名比丘尼,但都被师父们拒绝了。有些住持只看了她一眼,就严辞将她赶走。她长得实在太漂亮了!以至于没有寺院敢收她,怕惹下麻烦,令山门不再清静。


她来到了常乐寺。住持是当时最有名望、第一位到日本传法的来自中国的兰溪道隆大觉禅师。


大觉禅师说:“你求道修行的心是好的,但我期望我门下的徒弟们也是如此。你在这里,我的五百个徒弟会发疯的,他们会忘记静心,忘记他们的经典以及所有的一切!你将变成他们的神,而且自古以来,美貌一直是修行路上最大的障碍。女人在佛法的修学上存在太多困难,从前出家为尼的女人很多,但是许多人非但没有修成正果,反而玷污了佛法。所以千代野,你还是走吧!”


千代野这才醒悟到,自己绝世的容貌已成为她出家最大的阻碍。


她本是倔强不屈的女子,为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她毅然拿起火钳,夹着滚烫的火炭,烧在自己绝美的脸颊上……火炭灼伤了整个脸庞。


她再来到大觉禅师处,禅师被她坚持到底的决心感动,终于答应为她剃度,取名无著,每日做一些挑水、扫地、种菜的琐事。


  出家修道

出家后的千代野满怀信心,热切求道。她不计代价地苦行,不断地参悟,但并没有悟道。


为此,她遭到了大觉禅师的严厉批评。禅师指出,她心中并没有摆脱过去的记忆,求道的内心存在着太多所求,无法真正悟道。


1253年,大觉禅师接受天皇的邀请来到建长寺,成为该寺的开山祖师。他随行带了很多常乐寺的弟子,其中包括千代野。她后来就住在建长寺中专供比丘尼修行的海藏寺。

许多年过去了,千代野早已不再是风华绝代的美人,少女情怀时心中迷恋的天神也渐渐淡忘。她现在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每日仍是在苦行、工作及听经参禅中度过。


期间,大觉禅师圆寂了,另一位来自中国的佛光禅师无学祖元继任住持,但她依然没有悟道。

她耗尽了青春。



  悟道月夜

就这样,直到1282年的一天夜里,她在桶破水散的当下,月影消失,证悟心性。留下了上面那段《无水也无月》的著名诗句。


这口她打水的井也因此而名声大振,直到现在,还是海藏寺最著名的旅游景观——“底脱井”,井边还留有千代野的那段开悟诗。

千代野开悟后,成了佛光禅师最得意的门徒,晚年继承了禅师的衣钵。她开创了京都尼寺五山第一的景爱寺,建立了当时最有名望的女众道场。



  结 语

千代野经历了从一位令男人发疯的绝代佳人,到一位禅宗史上著名尼师的蜕变。其中有毁掉绝世美貌的痛苦,有成年累月参悟禅机的寂寞。这位伟大的女性,经历了不可思议的人生与心智的考验,成为日本禅宗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人。


这个故事有点悲壮,但很精彩。


今天我们修行,不一定要像她或许多古代禅师那样苦行,不过也可以借鉴他们的风范,随时随地禅修——不论开车、走路,还是吃饭、睡觉,在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都可以修。那里面的确有令你开悟的提示或因缘,若能把握得住,一样可以见性。


不思善、不思恶,那个时候,谁是你的本来面目?


当你正在起心动念,或什么都不执著的时候,以心观心,瞄准它、观察它,当下就能认识心的本性。这不是不可能的,因为由迷而悟,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而已。


通达心性

才是对心灵的终极救助

当你在一瞬间里认识心的本性,你将发现,原来心的本面如此简单!只是无始以来我们和芸芸众生一样,从来没有通达,所以才会一直在红尘中翻滚,在轮回中流转。


就心的本面而言,这里没有我们现在所见的对立、浮躁、不净和丑陋世界,一切呈现除了纯一而美丽的景象外,别无其他。这才是最精彩的境界,可惜我们还感受不到。


正因为不了解这种空性本质,我们以再再叠加的分别妄念,将原本不存在的东西当作真实、坚固的存在,进而在执著、求取、计较、分别中,把自己弄得苦不堪言,坠入深渊。


为什么不观观心呢?

生存在这个世间,要生活要工作,也许你觉得又苦又累,也许你乐此不疲,但在佛教看来,最美妙的地方不在外界,而在我们的内心。什么时候能认识到内心世界的奥妙,眼花缭乱、看似真实的外境,便当下崩塌瓦解,那时候,你也就安住在了妙不可言的境界里。


这是用言语无法表达的,想用文字描述、用其他任何方法把它指示出来,也是徒然。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亦如“哑巴吃糖,有味无可说”。这些禅宗和密宗证悟者的表述,是最贴切不过的。佛陀证悟后不也说“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佛陀也是担心没人了解,才安住了49天,经天人祈请后,开始转动法轮。


所以,如果我们想借由禅修来寻求心灵救助,最好致力于体悟心性。因为只有通达心性,才是对心灵的终极救助。


不要觉得这个太高,其实我们有这个能力,也有这种因缘,人人都可以透过虔诚的信心和精进修持,证悟远离戏论、不可思议的般若境界。


当你掌握了以心观心的窍诀,也能随时随地去观照时,观照中,外在世界就会完全融入你的心。那时候你就明白,为什么佛教会讲“万法唯心造”。


“心怎么可能造物质?”这么简单的质问是难不倒佛教的,“万法唯心造”不是假说和猜测。有人想不通,是因为对佛教的认识太少,修炼太少。如果能对这些深邃的思想有些认识,哪怕将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用在生活里,我相信,你肯定会过得逍遥自在、快乐无比。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因缘的阻隔,虽然我们遇着佛法了,也学习佛法了,佛法的境界却始终离我们的心极为遥远。那种真实和纯粹,始终不能融入我们的心。



  每日禅修指导

唐宣宗问弘辩禅师:“什么叫佛心?”

禅师答道:“陛下每日处理种种事务的心,即是陛下的佛心,即使千佛来作开示,也别无其他。”


如果你能观心,也一样会明白“即心即佛”——我们的心与佛无别。这种禅宗的修行窍诀,在密法中也有很多,不过,要有些境界才做得到。


为了引发这种修行,我们要培养每日打坐的习惯。比如,早上起床后,你可以禅坐10分钟到半个小时。坐好后先排垢气:吸气,然后伴随呼气,观想贪嗔痴等烦恼从鼻孔呼出体外;这样连排三次。之后,静静地安住一会儿。


不要小看这十几分钟的修行,从这里得到的平静,将为你一整天的心态输入正能量,起到很好的调整作用。


晚上睡觉前,最好也禅修几分钟。这时候禅修,就像通过按摩去除身体的劳累一样,轻轻松松坐一会儿,内心的疲倦和杂乱就消失了。可以说,这是一种心理按摩。


对于只会调身而不会调心的现代人来讲,很多人心理出了问题,有时也作心理咨询,但这个效果很难说。倒不如平时就培养禅修的兴趣,以启发内心的宁静,当你有了这份宁静,在生活的所有时刻,都可以保持良好的条理性。


佛教认为,现实中的一切都是心的造作,而当你的心完全处于一种宁静、澄清状态时,会形成强大的专注力。就像非洲猎豹专注猎物并捕获一样,专注力可以让管理者迅速作出合理抉择,让科学家一瞬间得到新的发现,而前辈的佛教智者们,更是以一种非同寻常的专注,开启了智慧。


所以,如果能把握好规律性的禅坐,以及行住坐卧中随时随地的禅修行为。我相信,只要假以时日,不论是男士女士,我们终将迎来自己生命中的奇迹。


文字整理 | 一心一意

排版  |  一心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