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另解】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刚才讲了走路时遇到长辈的礼节,下面讲骑马: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如果骑马或乘车时遇到了长辈,不能视若无睹地径直驰过,一定要下车跟长辈问讯,恭敬地站于一旁让长辈先过。即使他已走过去了,也要目送他离开百步以外,或直到看不见为止,自己才可以乘着坐骑离开。
有些人认为:“当今时代,在大城市里,此举完全没有必要。”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对。平时遇到老师,不管你是坐车、骑马,还是走路,都不能不闻不问,连个招呼也不打,应该看到老师就恭敬对待。当然,也不能老师刚走,自己就迫不及待地离开,还应当目送老师走远。
古人特别讲究“目送”,这是很重要的待客之道。比如客人要走的时候,你在门口或楼梯口目送他离去,他心里会很舒服;否则,他前脚刚走,你后脚就把门“砰”一声关上,好像巴不得他离开一样,客人心里肯定不痛快。如果一直目送着他,嘴里也说:“慢走啊,有空再来玩!”那他也觉得:“主人这么欢迎我,以后有机会我要报答他。”一路上,心里会一直回荡着这一切。
所以,人与人之间确实需要这些礼节。现在人对知识有强烈的希求,却忽略了基本的人际交往,包括有些修行人,待人接物方面很不够。古人对朋友、师长非常有礼,李白的诗中就写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当年李白送一个朋友,一直目送他的孤舟渐行渐远,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时他还站在岸边,只见滚滚的江水向天边流去。诗中描写了李白对朋友真挚的留恋。而这位朋友,可能也是站在船头望着李白,一直不停地挥手,慢慢地,最后连人影也看不到了……
可现在人不是这样:客人坐车准备离开时,主人关车门会夹住他的脚或衣服,好像急不可待地想他快走;或者,客人刚上了车,回头想打个招呼,主人早就回去了。这些都是不恭敬的行为。古人常讲:“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若不注意待人的态度,渐渐地,自己也不会受到别人尊敬。
表面上看,路上遇到师长要下车,等他离开百步以外才可以走,好像是多余的事情,在大城市里也难以做到。但这确实是很好的传统,即使实在做不到,心中也要存有一分恭敬。
恭敬其实极为重要。宋代有两位学者很出名,他们分别是程颢、程颐。最初杨时与游酢在程颢门下求学,程颢离世后,二人又结伴到程颐那里去。那天正好大雪纷飞,他们冒雪到了那儿,发现程颐正在午睡,他们不敢打扰,就在门外站着等候。当程颐醒来时,打开门一看,他们两人已经成了雪人,脚下的雪积了一尺多厚。从他们的行为中,程颐看到了对师长的恭敬和求学的热情,因而将自己毕生的知识倾囊相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程门立雪”。
作为出家人,我们虽然已舍弃了俗世,但遇到以前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仍要懂得尊敬。去年我遇到一位小学代课老师,他知识不高,当我表示尊敬时,他有些不好意思,但不管怎样,“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我一个字、一个偈颂的也是老师,也值得我终身尊敬。还有一次,我和慈诚罗珠堪布去县城给一家人念经,那家有位50岁的妇女,慈诚罗珠堪布见到她,说:“您是我的老师。”她当场惊呆了,说不出话来,有些不敢置信。据说,她以前在小学给堪布教过书。
我们这里也有很多出家人,如果你以前的老师信佛,今后可以给他一点加持品;如果不信佛,我们也要默默祈愿:愿他今生来世获得快乐。有这么一颗尊敬的心,是我们做人的根本,千万不要觉得:“我很了不起,老师没有什么地位,应该向我磕头。”现在很多人有这种行为,这是不对的!
要获得世间知识,就应该恭敬老师;那么,要获得更甚深的佛法境界,就应该恭敬上师。关于如何恭敬依止上师,《事师五十颂》、《如意宝藏论》、《大圆满心性休息》等经论中讲得非常清楚,我在此不作赘述,希望大家认认真真去翻阅。
感谢您的阅读,《弟子规另解》连载中,敬请继续关注......
感恩您关注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微信号:WYBS_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