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概念,如此局限
ℱ
不论你是否相信,
完全彻底地理解因、缘和果就是理解空性。
因为当你完全理解了因缘,
就会认识到没有独立的、万能的、初始的因。
你的概念,如此局限
-
悉 达多信为教法不易,是千真万确的。在这个被贪婪、骄慢和物质主义所驱动的世界城,即使只是教导爱、慈悲、利他等基本原则都非常困难了,更不用说空性的究竟实相。我们被短暂的想法所困,被现实性所囿限。对我们而言,能够掌握而且即刻有用的东西,才值得我们投下时间和精力。以这种条件看来,佛陀所定义的空性似乎完全无用。我们可能会这么想----思索现象世界的无常及空性有什么益处?空性能带来什么利益?
以有限的理性,我们对什么是有道理的,什么是有意义的,有一套定论----而空性却超越了这个限制。这似乎是由于人的心智以一种不恰当的逻辑系统在运作,因此纵然同时有着无数其他逻辑系统可供使用,空性还是无法装进我们的脑袋。我们的操作是总以为这一刻之前有数千年的历史,而假如有人告诉我们整个人类进化就在啜一口咖啡的瞬间发生,我们就无法了解。同样的,当读到佛教经典上说地狱的一天等同于五百年,我们会想这些宗教家试图恐哧我们顺服而已。然而,想象和你的挚爱共度一周的假期----时间象弹指般就消逝了。而与流氓强奸犯一同关在牢里一夜,就象度日如年。如此去感受,时间也许就不那么确定了。
有些人可能容许一点点未知进入我们的思维系统,给予;神通、直觉、鬼魂、灵性伴侣一些空间,但是我们绝大部分依赖黑白分明、有科学基础的逻辑。有少数所谓的“天才”可能有勇气或技艺来超越习俗,而只要他们的观点不是太过分,还可能用艺术家之名得到认同,象达利(Dali)等人。还有一些闻名的瑜珈士,他们故意逾越一点点,因而被尊为“神圣的狂人”。但若你真正超越了能被接受的范围太远,如果你完全接纳空性,人们很可能认为你不正常,疯狂及不理性。
然 而,悉达多并非不理性,他只是明确地指出一般的、理性的思惟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或不愿超越我们自己的舒适区去了解。用昨日、今日、明日这种线性的概念来操作,比如说“时间是相对的”,来得实用得多。我们没有被设定成这么想的:我能不改变大小或形状而进入那牦牛角。我们不能破除大和小的概念;相反的,我们一直被世代传下来的安全而狭隘的观点所局限。然而,当这些观点被审视时,却都站不住脚。举例来说,这个世界如此依赖的线性时间观念,无法说明时间没有真正的起始也没有终止的事实。
我们用这种充其量只能说是不准确的理性,将事物度量或标示为真实存在的。在我们认证的过程中,功能、延续性及共识这三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认为如果某个事物有功能----举例来说,你的手似乎有拿着这本书的功能----那么它一定以一种恒常,究竟、有效的方式存在。一支手的照片就不能有相同的功能,所以我们知道它不是真正的手。类似的,如果某个东西似乎有个持续的品质----例如我们昨日见到一座山,而今天它还在那儿----我们确信它是“真的”,而且明天,后天还会在那儿。而当其他人确认他们也见到同样的东西时,我们就更加确信它们是真实存在的。
当然,我们并非随时随地都有有意识地在推论、确认、标示事物的真实存在----这是在我真实存在的手中的一本真实存在的书----我们是在潜意识相信这世界确实存在之下来操作,而这影响了我们日常生活每一刻的思想及感受。只有在极少的状况下,当我们照镜子或看到海市蜃楼时,才认为有些东西只是表象而已。镜中并无血肉、海市蜃楼中并没有水。我们“知道”它们不是真的,它们没有本具存在的本质。这一类的理解,本来可能带我们更深入,但我们只停留在理性心智所允许的范畴而已。
因此当我们听到一个人不改变尺寸,就可容入牦牛角中时,我们没有太多选择-----我们可以很“理性”,认为这根本不可能而驳斥它;或者我们引用某种对法术的神秘信仰或盲目崇拜而说,当然,密勒日巴是多么伟大的瑜珈行者,当然他能这么做,甚至还不只是这些呢。这两种见解都是扭曲的,因为否认是一种低估,而盲信则是一种高估。
注:标题为编者自拟添加
Question & Answer
☯
Q:
仁波切,有些相信万能力量的人对佛教中因果与缘起的概念持怀疑态度,您对此有何看法?
A:
对于相信存在ー种万能力量的人来讲,万能力量本身就是因缘——虽然在究竟意义(胜义谛:真理分为二谛:世俗谛(Relative Truth)及胜义谛(Ultimate Truth)。世俗谛描述事物显现的相对性真理,胜义谛描述真实无谬的实相的绝对真理。这两个层面的真理在四大哲学流派及金刚乘中有不同的定义,渐进地深入并接近事物的实相。)上,那可能是他们相信的唯一的因缘。当然,在相对意义(世俗谛)上,我不认为他们的意思是,当煮蛋的时候,在煮蛋这件事中存在ー个上帝或万能的力量,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只需要向上帝祈祷鸡蛋被煮熟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加水、点燃气,或者创造其他煮蛋的因和缘。
不同的人总会信仰不同的对象,他们各有自己正当的理由。不同的人也会对其他人的信仰抱有怀疑,他们也有自己正当的理由。对于佛教徒来讲,相信万能力量是一切事物发生的因,这种观点是非常可疑的。佛教徒不愿意认为万能力量在背后操纵一切,因为佛教徒会想,如果万能力量有那样的能力,那么他也一定有慈悲。为什么他还让我们痛苦?他不是慈悲的吗?因为有能力,他应该解决所有的问题,而不应该坐视我们的痛苦。所以佛教徒更愿意相信,万能力量不是导致一切的终极的因,事物的出现与消失是由于无数的因和缘。
对于ー个佛教徒来讲,万能力量的创造者是人自己的心识——就是前面我提到的那个心识。因为我们的心识相信万能的力量创造了我们,于是我们认为上帝存在。所以其实是我们创造了上帝,然后再把创造我们这件事归功于他。
Q:
可否请仁波切解释ー下缘起性空,以及佛教中空性的概念?
A:
不论你是否相信,完全彻底地理解因、缘和果就是理解空性。因为当你完全理解了因缘,就会认识到没有独立的、万能的、初始的因。
把三四根木棍立在一起,顶上放块木板,这时如果再在木板上放只杯子,突然间那东西就成了桌子。如果你坐在上面,它就成了椅子,而桌子突然不复存在,正像它突然出现一般。
所以桌子或者椅子都是暂时性组合在一起的,然而,除了这样暂时而转瞬即逝的聚合物之外,没有ー个初始的桌子或椅子。
那些相信万能力量的人相信一切都依赖其他人控制,而不在自己掌握;而那些只相信物质主义的人相信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之中。这两种误解都会导致痛苦。
然而因缘不是很容易搞懂,所以人们总是不情愿去深层次地理解因缘。因为当你越来越深入接近因和缘的真相,就会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一个明显的事实——没有一个真正存在的、究竟的因和缘。这样的认知使我们更加接近佛教空性的概念。
我推荐大家看一部叫做《罗生门》的日本电影,是黑泽明导演的作品,从不同人的视角讲述同一个故事。因为有不同的因和缘,所以没有一个故事是完全真实的。基本上这就是我们的情况。由此可以说明,缘起和空性是同义词。
Q:
佛学中是怎么解释宇宙起源的?
A:
在非正式的对话中,通常我们能够讨论起源,也能够讨论终点。但是当你加上“宇宙的”、“最初的”、或“终极的”这类词语的那一刻,换句话说,当你想知道“究竟的起源”和“究竟的终结”那一刻,那么在佛学里,因为时间是相对的,所以没有“究竟的开始”和“究竟的结束”那样的事情。
这类对话变得非常复杂,因为你身处可讲、可听、可想、可描述的世界,却在尝试着去讲那些不可讲的,听那些不可听的,想那些不可想的,描述那些不可描述的。所以,当你试着讨论或思考那些不可讨论或思考的事情时,总是会出现问题。
此外,当我们讨论不可说或不可描述的事物时,就已经造成了ー种神秘感,然而事实上并没有什么神秘的事,只是简单的未经加工的真理。但是因为我们人类无法直接看到真理本身,我们能尝试理解未经加工的真理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贴标签。这个悖论在伟大的道家经典《道德经》中被精确地表述为“名可名,非常名”,这表明我们人类热爱命名。
在佛教里,我们也给这种朴素、未经加工的真理贴了个标签,叫做“法身(字义为“实相之身(Absolute or Truth Body)。成佛后,证悟的功德显示为佛的三身,即法身(Dharmakaya)、报身(Sambhogakaya)和化身(Nirmanakaya)。此三身不仅相关于我们心识本质的三个面向,也相关于一切现象。我们感知的外在事物为化身,其体性为报身,自性为法身。)”。你可以认为法身是神话般的、神秘莫测的,但事实恰恰相反,法身只是ー个简单的真理。
因为神秘有“很难”或者“不可理解或解释”的含义,使得法身看起来可能像是个神话。但事实是,法身就在你眼前,甚至要碰到你的鼻子了。我能说的就是这些了。那些问“什么是一切的起源”的人必须记住,有ー个世俗谛(相对真理)的领域和一个胜义谛(绝对真理)的领域,他们不能身在世俗谛而期待一个胜义谛的答案,反过来也不行。
Q:
有些朋友对现代科技有强烈的信心。谈到佛教的见地和理论时,他们总是问同样的问题——这些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证明吗?仁波切可否谈谈佛教与科学的关系?
A:
有一点我们必须知道,当你说“被科学证明”,你总是在说一件有心智參与的事。当你说我们在证明,是有人在向另外的人的心智证明。无论我们研究的是什么,证明或者不证明总是发生在心智的范围内。所以,到头来,是你的心在决定什么是正确的或者不正确的。对于我来讲,宗教和科学同样是迷信。
科学的定义是:“围绕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行的关于物理世界和自然世界的结构与行为的系统研究,而进行的智力上的和实用性的活动。”如果是这样的话,佛教徒会非常肯定地说,佛教正是科学——两千五百年以前被教授的,通过对现象的系统研究、实验和观察而进行的科学。
重要的是,人们要知道,大约在爱因斯坦发现时空是相对的之前两千五百年,佛陀已经告诉我们,时空是相对的。在科学世界对万能的造物主提出批评之前两千五百年,佛陀已经告诉我们,没有造物主上帝的存在。
佛教徒相信事物从不随机出现,而是总有着各自的因缘,这也肯定就是所谓当代科学世界的核心方法。我只是想说,在佛教里,关于因和缘的观察比当代科学更加深入、更加内在,因为和当代科学家不同的是,佛教徒的主要兴趣不在对外部现象的强调上。
一 尘 中 有 尘 数 刹 一 一 刹 有 难 思 佛
文/宗萨仁波切
图/Unsplash
摘自/《正见》《八万四千问》
▼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标题或图片即可阅读)
▲向上滑动图片获取更多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