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29 * 阅读参考 Back

《极乐愿文大疏释》29 * 阅读参考

金语 今日当精进 2020-04-21


 

1. 如何理解“为利我故悲纳受”?

直接义

佛陀相续中断证功德已经完全圆满,已经达到最究竟的证悟境界,并不缺少这些供品。我们所供养的供品在轮回中毕竟是有漏的生灭之法,对佛陀作如是供养是把佛陀作为最殊胜的福田,通过供养增上自身解脱的资粮,所以为利我故祈请佛陀慈悲纳受所供养的供品。

②引申义。

A.供养的最大获益者是自己。

供养本身包括上供和下施,修行人在作上供下施的过程中应该换一种理念,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自己作功德,其实获得最大利益的是自己。

a.上供。

供养三宝可以令自己生生世世福报不缺,所以为了利益自己的缘故才会供养三宝。真正意义上来讲,三宝并不缺少受用,只是作为轮回中的众生需要在修行道路上圆满自身的资粮,才能有解脱的可能,所以以三宝作为殊胜的福田而广作供养是为了利益自己。

b.下施。

布施的对境主要是病人、可怜人、乞丐、贫穷者等。上师仁波切在《经观庄严论》度摄品中讲到,初发心菩萨是借用利益众生的方便圆满了自己生生世世都无法积累的资粮,因此,利益众生最大的饶益者是自己。

所谓“利他就是究竟的利己”,表面上看来是在饶益众生,但在自己成佛路上,众生是有恩于我们的,因为有了众生的对境和修行过程中种种所缘境,才使得自己能够在成佛这条路上稳固不退地走下去,所以众生是自己和每一个大乘菩萨在修行路上的最大恩德者。

B.把握正确的心态。

应通过闻思把握正确的心态,自相续最好是安住在清净发心的状态下作供养。供养三宝并非为彰显自己的优越感,而是发自内心的欢喜,因为对方是福田,借用这样的福田可以圆满自身的资粮和功德,所以祈求对方能够接纳自己的供养,对众生作布施也是同样的思路。


2.“以净饮食作供养,以善意乐而印持。”

供品清净。

A.供品本身清净。

a.供品不清净,供养有过失。

有些在家居士认为出家人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是需要救助的对境,便把一些旧物品打包寄到学院,发心并不是恶心,但是在对三宝的认知上确实有很大的偏差,可能相对来讲,认为佛宝和法宝是很尊贵的,但是僧宝是需要救助的对境。针对这种情况需要重新纠正两个概念:

僧宝是福田而非救济对境。

三宝对境包括僧众,僧众是所有世间众生的福田。虽然表面上看,僧人确实是靠在家居士、信士的扶持和护持来滋养生命,但实际上,僧众因为长期闻思修行肯定有自己圆满的福德力,而且僧团的对境是最严厉的,僧众属于真正走解脱道的修行人。

供品是陈旧的衣服等低劣物品,供品本身不清净。

b.特殊情况下供养不清净供品可得圆满功德。

圆满功德之因。

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发心极为清净,即便是污秽的饮食、陈旧的衣服、低劣的物品也可以获得圆满功德。

不应以发心清净掩盖自己的过失。

这些特殊情况的前提条件是没有别的物品可供养,我们不能借用公案就随随便便在佛前供养不太好的东西,认为虽然东西不太好,但是我的发心很清净就可以,如果有清净的意乐,不可能本身有能力供养却不去供养,只是口头说自己发心清净是很难立足的。

【公案1】《贤愚经》中麻风女以欢喜心将乞讨来的馊米汤供养迦叶尊者,以此因缘命终之后转生在富贵家庭,并且值遇正法而获得饶益。(第36课)

【公案2】阿育王当初做孩童时以欢喜心供养佛陀一捧土,因为小孩的心相续非常清净,而且手头也确实没有其他供品,后世获得了具有广大福报的身份。(第36课)

【公案3】《贤愚经》白衣比丘尼缘于前世将夫妻二人仅有的一件破烂肮脏的衣服供养佛陀,感召后世的广大福德并且出生时自带一身白蝶(印度白色纱衣)。(第37课)

B.供品来源清净。

有些藏民会把卖牦牛的钱拿出三分之一供养三宝,以清净杀业,另外三分之二用于生活。如何看待这种行为?

期许用造恶业挣到的钱来供养三宝以清净罪业,属于供品来源和发心都不清净,这种供养没有功德。

这个行为很愚痴,明白无误地造恶业,又幻想着把非法行得来的财物供养三宝来清净罪业,这种想法也只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而已,很难清净自己相续中的罪业。如果想让自己的罪业真正得以清净,前提是先尽可能不造恶业,在自己的意乐上不能造恶业,然后再忏前戒后,才有可能达到清净的结果。

②意乐清净。

A.以清净意乐供养的功德。

【公案】《大智度论》中画师以清净发心供养僧众感召现世远离贫穷的果报。

公案启示:

画师发心极为清净。辛苦十二年挣的钱能全部供养僧众,是很不容易的;即便被妻子责难,心相续中也没有丝毫悔心;供养后也是满心欢喜,也没有觉得自己多么光荣伟大。通过这个公案,不是让每个人都像画师一样做到这个程度,而是要去体会真正布施的核心点是发心清净。

B.以不清净发心供养的过患。

有些人作供养希望得到名利,有一些人借用慈善事业来增上自己的声誉、增上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度等;还有些人以攀比心作供养,比谁供养的财物多、谁的福报大。做慈善事业可能会饶益很多人,缘于上师或者三宝作供养也确实是有功德的,但是缘于发心有杂染,导致所做善法的福德被损减的所剩无几。

C.应以清净意乐培积福德

世俗中的名利等都是轮回中有漏的有为法,得到以后也像手上的流沙一样瞬息即逝。我们既然选择大乘解脱道,应依靠供养支断除自相续的悭贪之心。在修行过程中要抓住事半功倍的效力,借用自己清净的意乐,广大的发心,真正如理如法地行持,一个小小的善行就能够培积广大福德,乃至到菩提果之间不干涸、不空耗、不会消耗殆尽。

 

3.供品是否可以享用?

①供养目的是断除贪心。

A.应注意相续中的贪心。

以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作供养功德很大,但有时我们在准备供品时就想着供养之后自己吃,因为自己很喜欢吃,所以就控制不住这个心念。当然供佛自己心里也很欢喜,但是总有一个“后面我就可以好好享用”的想法。

B.汉地居士吃供品不完全缘于贪心。

按照汉地的习惯,居士专门喜欢吃供过佛的东西,他们视这个为可以增上功德、清净罪业的加持品,这种情况不能完全认为是有贪心的。

②喇拉曲智仁波切开许享用的条件严格。

如果饮食只能够自给自足而一无所剩,意思是此时如果供养三宝自己就会饿死,如果自己吃就没法供养三宝,这种情况下可以先把东西陈设于三宝所依面前作供养,事后观想三宝以赐予悉地的方式赐予自己再享用。

③以喇拉曲智仁波切观点为依据可以享用供品。

缘于在大城市中处理供品特别不方便,而且在汉地的习惯中一直认为佛台上撤下来的供品具有加持力,此处以本文教证为依据,上师仁波切说:“供品供完后施出去也可以,以观想三宝赐予自己悉地的方式享用也可以。”

 

4.供养我执的三种事物。

凡夫人以何种方式供养自己的身体?

A.缘于易生悔心,遮止凡夫人作大供养。凡夫人在割截自己身体时,感受的只是自相的苦受,易生悔心,一念后悔会损毁全部功德。因此,遮止初发心的因地菩萨作这些大供养。

B.愿行菩提心的方式供养身体。愿意发菩提心、在实际行为当中好好地利益众生,实际就等同于对阿弥陀佛作了极大供养(供养身体)。

【遣疑】发心耽误闻思而且违缘多,我好好念佛不也一样能成就吗?

自己好好念佛肯定有解脱的机会,但大乘道始终讲真实利他即究竟自利。每一个饶益有情的事业都是违缘重重,我们是在帮助众生步入解脱道,怎么可能不遇到违缘呢?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清净了自己无量劫的罪业,圆满了无量功德,真实究竟的佛果自利功德是在利他的过程当中获得圆满的。我们应把“我我我”的这些想法一点一点地放淡,放淡一点就能勇敢地迈出去一点,在磨练的过程中大乘道会走得越来越稳固,培积资粮也会非常迅速。

C.融入具相善知识的事业中供养身体。在真正具相善知识的广大弘法利生事业中起到一滴水或者一个螺丝钉的作用,就能获得上师弘法利生的所有功德,这是名言的法尔道理,也是非常善巧方便的培积圆满福德的方法。

②供养受用。

A.财富本是无常法性。

末法时期众生本身相续当中的福报浅薄,外在环境也比古时候复杂,在名言现象中好坏苦乐、富贵贫穷本身就是名言无常的法性,对于生活中的起起落落不用特别执著,产生很大的恐惧。

B.有乐善好施之心无惧贫穷。

如果能够把握住自己乐善好施的这颗心,根本就不用害怕自己的福德不会再来,好好去培积福德,绝对是功不唐捐的,因果规律不会出现如是因却感召不了如是果的情况。

C.引申义:理性面对修行过程中的违缘。

再富贵的人再怎么去培积福德也会遇到起起落落的现象,再好的修行人修行的过程中都会有遇到风风雨雨的时候,这是名言的自然规律不会因为学佛,一些违缘、往昔的业缘就不起现。关键是我们心相续中有秉信因果、诚信三宝、乐善好施的知见,坚定走下去未来的果肯定是光明的。

③供养善根。

A.供养善根是否要放弃对善根的执著?

我们修行还没有达到等净无二的境界,不要善根只是词句上的说法。

在修行的意义上,我们不可能对善根不执著,以前上师仁波切在不同经教讲课时说过:“作为修行人,有希求成佛的执著和希求善根圆满的执著,乃至到获得佛果之前是不能舍弃的。”这些是善的执著这种执著可以让我们脱离轮回,是脱离轮回的因,而不是束缚在轮回的因。

所以对善根的执著相是不能轻易放弃的,应该要执著它,从对恶的执著转成对善的执著,解脱就会越来越迅速,很快就能得到真实的解脱果。

B.你是否真的愿意供养自己的善根?

对于以观为普贤供云的方式供养善根,有时大家并不是很紧张,因为一方面知道虽然这样观想,但是功德还是自己的;另一方面,学了菩提心的人都知道这样观想功德更大。但需要反思在实际意乐上是否真的愿意发自内心地把自己的善根回向给某个对境。

C.如何锻炼把善根供养给他人?

对境首先可以选自己愿意给的对境,如自己的亲人、孩子;然后给普通人,最后把善根给最讨厌的人,而且这个人还天天损恼自己,愿他能够好上加好,能做到这一点是修行非常好的状态,也是菩提心比较到位的状态。

 

5.什么是净足水?

凡夫众生供清净的水来洗佛菩萨的足,代表了五体投地的恭敬,能够感召世世得到尊贵之身的果报。

 

6.在家人如何合理分配财物?

佛陀在经教中告诫在家人要合理分配自己的财产,并没有简单地说在家人要福德圆满,要把挣的所有钱一分不留的供养三宝。

在家人既要懂得挣一分钱也要去培福的道理,也要懂得合理运用这些财富,不至于让自己因为财产管理不善而导致一些负面影响。

佛陀曾经教导:一般情况下在家人财产可以分为四份,四分之一用作平时的周转资金;四分之一为自己正常生活所需;四分之一用来上供下施,增上自己的福报;四分之一存起来以备一些意外情况发生。

 

7. 佛经中七种不花钱而能获大果报的布施。

①眼施,以和善的目光看别人。

②和颜悦色施,以和蔼悦意的表情对待别人。

③言辞施,对别人宣说柔和的语言。

④身施,起立、迎送、礼拜父母师长,并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别人。

⑤心施,以善良、恭敬之心对待别人。

⑥床座施,为父母师长铺设座位,或者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他人坐。

⑦房舍施,将自己的房子提供给别人住。(第37课)

 

8.供养的关键点。

①供养的关键点是舍心。

作供养的关键点不是拼财富,而是锻炼自己舍心相续中一定要远离悭贪之心,才能够生生世世舍离贫穷。

②不具足舍心依然会感召贫穷果报。

须达长者之所以能够对佛陀及眷属作如是广大的供养,就是因为相续中真的对身财受用没有悭贪之心,对佛陀又有无与伦比的恭敬心。我们虽然没办法跟尊者相比,但也不应以比不了为借口,掩盖自己相续中对身财受用的执持不舍,舍不掉这一点有可能来世还是感召贫穷的果报。

③具足舍心可以圆满资粮。

从自相续中要断除悭吝心,拥有舍心和施心的功德,以这样的意乐作任何供养都是圆满资粮的方法。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已所能的哪怕作一次布施,哪怕是作一个微小的善根,都可以圆满自己的资粮。当然,如果经济能力具足,能够做精致的供品,广大的供养,福报确确实实是非常圆满。


  • 个人分别念整理仅供参考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