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365颗钻石的约定‖163 Back

365颗钻石的约定‖163

求学之足 求学足迹 2020-09-01

           每 日 背 诵


365颗钻石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2020 年 9 月 1日 佛历2564年



第163颗钻石



རིག་འཛིན་འཇིགས་མེད་གླིང་པས།བློ་བླ་མར་གཏོད་པ་སྐྱབས་འགྲོ་ཡི་མཐར་ཐུག།དོན་གཞན་དོན་ལྷུར་ལེན་སེམས་བསྐྱེད་ཀྱི་ངོ་བོ།།དྲན་ཤེས་བཞིན་སྐྱོང་བ་མདོ་སྔགས་ཀྱི་ལམ་ཁྱེར།།ལས་ཤེས་ཤེས་མང་པོའི་ཕེར་ཡོད་དེ་ཽཞོག་མཛོད།།ཅེས་གསུངས།

持明晋美朗巴:

念师乃为究竟之皈依,利他乃为发心之本体,

正念乃为显密之修法,其余众多形象皆放弃


163

01
念师是最究竟的皈依


如果善知识没有摄受,对佛法教理一窍不通, 那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是原来的你,佛法对你没有多大利益。


故《般若摄颂》中云:“佛法皆依善知识, 功德胜主佛所说。”一切佛法依靠善知识而得, 这不是凡夫信口所说,而是圆满一切功德、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言。


《般若八千颂》 亦云:“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正觉,必先于善知识恭敬承事而依止之。”还有《华严经》 中言:“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佛法要是没有善知识讲解,世间再聪明、再有智慧的人,凭借自力也不能通达。


为什么呢?因为佛经浩瀚无垠、圣教多之又多、所知无穷无尽,假设没有上师的窍诀,就不会懂得总结诸法的要领而加以修行。



02
佛教精髓唯有利他


若想真正获得快乐,佛教中早已告诉了我们答案——唯一就是利他。《大乘四法经》中也说:“世间明慧者,应发菩提心。”世间上有智慧的人,应该发起利他的菩提心。


什么叫菩提心呢?


从究竟意义上讲,是愿天下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获得圆满佛果的发心。这是最上等的发心,非常难以生起。就算有些人一生研究佛经、修行佛法,口头上会这样讲,可是不要说对一切众生,仅仅是跟自己关系不好的人,不说去利益他,就算是想让他快乐的心,也生不起来。


所谓的菩提心,分为愿菩提心、行菩提心两种。愿菩提心,是发愿要利益天下一切众生,令其获得佛果;而行菩提心,则是在此发愿的基础上,于实际行动中真正去做,去行持六度万行。


这样的菩提心,理论上了解了之后,还要付诸于实际,不能只是嘴巴上会说,可是一刹那都没有修过。如果你真的修过了菩提心,不但有助于世界和平、众生安乐,而且对自己身心各方面,也有特别大的利益。


如《涅槃经》中云:“何人一刹那,观修菩提心,彼之诸福德,佛陀不能量。”意思是,哪怕只修了一刹那的菩提心,它的功德之大,连佛陀也无法衡量。


03
正念是显密的修法


纵信复多闻,数数勤精进,然因无正知,终染犯堕垢。纵然广闻博学、信心十足、百般精进,可是因为自相续中不具备正知,以此过患终将染上罪业而堕入恶趣。


我们应该知道,不管学习什么样的佛法,信心、智慧、精进这三者都不可缺少。假如对上师三宝、四谛十二缘起等法没有不共的信心,那你不会进入佛门;


即使已经入了佛门,如果没有广闻博学显密经续的智慧,则是盲目的信心,想修行也没有办法;信心和智慧离不开精进,倘若没有精进,尽管你很聪明,也有一定的信心,但整天都在睡懒觉,一直处于懒惰懈怠当中,修法也不会有成就之日。因此这三者是修行中不可缺少的条件。


那有了这三者,修行是否就一定能成功呢?也不一定。假如你对三宝的信心很强烈,也有一定的智慧,且日日夜夜废寝忘食地行持善法,但若没有经常观察三门的正知,可能一段时间内信心、智慧、精进还不错,但一遇到不好的环境,自相续就被烦恼占据了,然后造下弥天大罪,非常悲惨地堕入恶趣,这种现象也非常非常多。


以前有些出家人自认为修行不错,但后来无力抵挡外境的诱惑,还俗变成在家人,养很多孩子,最后自己也非常痛苦。这个原因是什么?主要是自相续中没有正知。正知就相当于刹车一样,车如果没有刹车的话,你的技术再怎么好,迟早也会出事的。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的修行再不错、智慧再超凡,假如没有观察自己的正知,到了一定时候就会犯错误。


没有正知的话,一方面会失毁智慧,另一方面会失毁戒律,最终什么都没有,只有堕入恶趣当中。所以我们最好不要成为这种业际颠倒者,所谓的业际颠倒,就是以前学佛后来不学了,以前出家后来还俗了,以前是居士后来成外道了。


当然,以前是富人现在变得很贫穷,这个不要紧,轮回中这种现象多得是,没有什么可难过的,但学佛的因缘非常殊胜,如果随外境而让它逐渐消失,这是极为可惜的!


——节选自《佛教的利他性》、《长期依止善知识》、《没有正知正念,纵然多闻也会堕落》



回向偈

 此福已得一切智

 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

愿度苦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