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文殊密语 >> 读书 | 《中论广释》(第2版)19 Back

读书 | 《中论广释》(第2版)19

文殊密语 2020-08-24











根本慧论


四、观五阴品




 

今天开始学习第四品《观五阴品》。这一品主要讲色、受、想、行、识五蕴不存在的道理。


有部宗认为:五蕴是实有存在的,可以包括一切有为法,理由是,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中说过“一切有为法【1】即是五蕴”,如果 五蕴不存在,佛陀就不可能如是宣说,既然说了,就说明五蕴存在。不仅小乘行人,我们有些大乘修行者也会有这种执著。

 


001



有为法:指因缘造作之一切法。

 

在本品中,龙猛菩萨以其敏锐的智慧对此做了抉择,揭示了五蕴的真相——未经观察时,五蕴如梦幻泡影般的显现是存在的,但一经胜义观察,它们就会像破裂的水泡一般消失于法界当中。

 

在讲的时候,我会尽量先从颂词上解释,因为不看讲义,所以对讲者来说会有点困难,对听者来说也会稍微有点难懂。但你们这样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分析,会对理解有很大帮助。

 

讲颂词之前,我会先分析科判。我看到讲考的时候,很少有道友解释科判,以后还是要分析一下,因为如果不懂科判,就会感觉很多推理都差不多,懂了之后才知道颂词是从哪个侧面进行观察的。所以理解科判非常重要!

 

我每天大概讲四、五个颂词。有些道友学得特别认真,当天的内容都能完全掌握,这样非常好。但有些道友却不是这样,从下课后七、八点钟一直到第二天上课前,这么长时间也不知道看没看书。有些人可能背书用的时间比较多,但有些方面我不是很满意。希望大家不要觉得难懂就放弃了,一定要坚持下来,每天都要做到及时复习。

 

以前有的道友,闻思一部法时稍觉困难就放弃了,转而去听另一部法,当遇到难懂的地方时又放弃了,又改学另一部,这样换来换去,最后很多上师的窍诀、法的精要都得不到。而有些道友却不是这样,通过认真学习一部法就收获了很多。像以前讲《中观四百论》时,很多堪布、堪姆特别精进,听课时全神贯注,笔记记得非常认真。去年我让他们传讲这部法时,他们都觉得没有什么困难,说因为当时下了很大功夫,现在基本都能回忆起来。而有些道友虽然也听了这部法,但由于当时没有认真学,现在就像从未学过一样,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大家也不要认为传讲《中论》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没关系。现在汉地很多地方都缺少讲经说法的人,如果你回汉地以后,有人听说你在五明佛学院学过《中论》,请你传讲时,你也不得不答应。那时你就会对自己以前没好好闻思感到后悔的。希望大家在听闻每部法的时候,都能尽量把精力放在上面。

 


四、观五阴品

庚二(破蕴——观五阴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辛一(以理证广说)分三 : 一、广破色蕴 ; 二、以此理类推余蕴; 三、宣说辩驳之理。

壬一(广破色蕴)分三:一、观察因色果色互相观待之理;二、观察因色果色是否存在而破;三、观察因色果色是否相同而破。

癸一(观察因色果色互相观待之理)分二:一、略说立宗;二、广说理由。



 



子一(略说立宗):

若离于色因,

色则不可得。

若当离于色,

色因不可得。




鸠摩罗什大师将这一品译作《观五阴品》。“阴”和“蕴”的意思基本相同。唐代以前经常称五蕴为五阴。演培法师的讲记中说:“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奘师译为五蕴。有人说奘师是法相宗【2】,所以译为五蕴;什公是法性宗【3】,所以译为五阴。其实这是没有根据的。”

 


002




法相宗:中国佛教十三宗之一,大乘八宗之一;此宗的宗名有五,一法相宗,二唯识宗,三普为乘教宗,四应理圆实宗,五慈恩宗;由于决判诸法的体性相状,名为法相宗;由于明万法唯识的妙理,名为唯识宗;由于普为发趣一切乘故,名为普为乘教宗;由于所谈的义理均是圆满    真实故,名为应理圆实宗;由大唐慈恩寺玄奘窥基二师所弘传故,名为慈恩宗;关于本宗的传承,唐代玄奘三藏入印求法,师事护法之门人戒贤,具禀瑜伽行学派的奥秘。




003



法性宗:华严宗五祖宗密所判大乘三宗之一。又称性宗。此宗认为,一切众生之心并非由于断惑而得清净,实乃本来清净者,故众生之心即为法性。宗密判大乘为法相、破 相、法性等三宗,法相宗,指以五位百法等建立法相之唯识宗;破相宗,指以四句百非破一切法相之三论宗。依华严五教判而言,前者相当于相始教,后者相当于空始教。相对于此,法性宗则相当于终、顿、圆等三大乘,亦包括华严、天台等宗。宗密又主张法性宗较法相、破相二宗为优。

 

所谓“蕴”,汉文和藏文当中都是积聚之意,即众多不同的法积聚在一起。比如,色蕴包括粗的色法、细的色法、显色、形色、因色、果色等;受蕴包括苦、乐、舍三种或苦、乐、忧、喜、舍五种感受;想蕴包括种种想;行蕴包括受想以外的种种相应行【4】及 不相应行【5】法;识蕴包括六识或八识【6】等。《俱舍论》云:每一个蕴上都积聚了很多法,譬如,识蕴和想蕴分别是由很多心识积聚在一起形成的。

 


4-6




4  相应行:行或造作之一。心、心所发二者互不分离,互相平等同时而起,受想而外之一切心所生法。

 

5 不相应行:谓非如心王心所之无形,亦不如色法之有形,与这三法皆不相应,而是宇宙万有变化的幻象,故名不相应行法,共有二十四法。

 

6  八识:法相宗谓耳目鼻舌身意六识之外,更有末那识、阿赖耶识二者。末那之义为我执,谓执持我之见者,即此识也。阿赖耶者,即末那识所执以为我者也,其义为藏,谓能藏一    切法,世俗所云神识性灵,皆指此。


 

在这一品中,龙猛菩萨首先观察了色蕴不存在,破其它蕴的方法与第三品的破法基本相同。第三品只对十二处中的眼处和色处做了详细观察,以此类推便遮破了其它处。第四品的破法也是如此,首先从各个方面遮破色蕴,然后以此类推遮破其它四蕴。

 

下面首先破色蕴。根据《俱舍论》的观点,有部宗认为:色法分为因色和果色,都具有实有的本体。因色,即地、水、火、风四大种;果色,即五根、五境和无表色【7】,共有十一种。



007



无表色:受戒时,以强盛三业,制造一种色体,此体亦由四大之色法而生,故名为色, 外相不显,故名无表,因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故以之为生戒体。此无表色,虽不似他色之有质碍,然而由四大的色法生故,所以摄在色法之中,是乃小乘有宗的教义。


中观宗驳斥说:如果因色和果色之间如你们所说是一种因果关系,那么两者必然互相观待,这个颂词是对此的略说。

 

“若离于色因,色则不可得。”若离开了色因(即因色),果色则不可能得到。

 

意思是说,如果离开了地、水、火、风四大种因色,那么五根、五境、无表色这十一种果色也不可能得到。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眼耳鼻舌身五根,还是色声香味触五境,全部是四大聚合的体性,因此,离开四大的单独果色根本得不到。

 

“若当离于色,色因不可得。”反之,若离开了果色,则色因(因色)也不可能得到。也就是说,四大是五根和五境的因,与五根和五境没有任何关系的四大根本得不到。

 

由此可知,因色和果色互相观待,一者不存在,另一者也不可能存在。比如,微尘是一种果色,里面包含了地水火风四种因色,离开了微尘,就不可能找到四大种因色,反之,离开了四大种因色,也不可能找到微尘。这个道理就像没有儿子,观待他的父亲就无法安立;没有父亲,观待他的儿子也无法安立一样。既然因色果色观待才能成立,它们就不可能有独立的自性,因此,因色果色根本不存在。

 

这个颂词是略说,大家要清楚它的两个立宗:没有因色就不会有果色;没有果色也不会有因色。下面是广说原因。

 

子二(广说理由)分二:一、离因色之果色不合理;二、离果色之因色不合理。

 

大家在分析这一品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看科判,否则理解起来可能会有点困难。

 



丑一(离因色之果色不合理):

离色因有色,

是色则无因。

无因而有法,

是事则不然。



 

如果离开了色因(因色)还有自性成立的果色,这些果色则成了无因的色法。但无因而有色法的情况根本不存在。

 

也就是说,如果当离开四大种因色时,果色还能产生,果色就成了无因而生。颂词中没有解释原因。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分析说:假如果色不观待任何因色而能产生,两者之间就已经脱离了关系,这样所谓的因生果也不能成立,果色就成了无因而生,因此这种说法根本不合理。

 

为什么无因而生不合理呢?“无因而有法,是事则不然。”因为一切有为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在这个世界上,无因之法如同石女的儿子一样根本得不到。就像如果没有父亲,儿子就不可能得到一样。

 

广说理由中第一部分“离因色之果色不合理”已经讲完了,下面讲第二部分。

 



丑二(离果色之因色不合理):

若离色有因,

则是无果因。

若言无果因,

则无有是处。



 

这个颂词是反过来观察。若离开了果色而有因色,则因色就是无果之因,如果说无果之因存在,则完全不合理。

 

也就是说,如果认为十一种果色不存在时,四大因色仍能独立存在,就等于承认了无果之因的存在,但这种观点完全不合理。因为在世界上无果之因根本找不到,就像父亲需要观待儿子才能安立,如果没有儿子,观待他的父亲也不可能存在一样。

 

总的来说,科判“观察因色果色互相观待之理”分为略说和广说,略说有一个颂词,广说分为两个方面,各有一个颂词,总共有三个颂词。

 

下面是从观察因色果色是否存在方面破。

 

癸二(观察因色果色是否存在而破)分三:一、破有果无果之因;二、破有因无因之果;三、摄义。

 

这个科判分为三部分:一是破有果无果之因,即无论有果还是无果,因都不存在,以此遮破了因色存在之说;二是破有因无因之果,即无论有因还是无因,果都不存在,以此遮破了果色存在的观点;最后是摄义。

 



子一(破有果无果之因):

 

若已有色者,

则不用色因。

若无有色者,

亦不用色因。



 

中观宗认为,十一种果色无论“有”还是“无”,因色存在都不合理。

 

首先分析“有”果色。“若已有色者,则不用色因。”如果已经有了五根、五境等果色,则不需要再用色因(因色)来成立。

 

为什么呢?因为四大种因色是用来成立果色的,既然现在果色已经具足,因色的存在就没有任何必要,就像如果儿子已经有了,从生的角度讲,父亲还有什么用呢?不会再起任何作用,因为果已经具足的缘故。

 

“若无有色者,亦不用色因。”如果还没有十一种果色,即果色的自性尚不存在,则也不能用四大种色因(因色)来成立。

 

为什么呢?因为因不可能对一个不存在的法起任何作用而令其产生。正如《澄清宝珠论》【8】(《入行论释》第九品)中所说:即使千万因缘具足,也不可能让没有的果产生。所以,若果色尚不存在,因色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008




《澄清宝珠论》:是麦彭仁波切为《入菩萨行论》中第九品《智慧品》所著的释文。昔日文殊菩萨的化身---麦彭仁波切听闻《入菩萨行》仅只五日便著成了著名的《智慧品  释·澄清宝珠论》。此论精要地辨析驳斥了外内诸宗的偏执与错失,圆满地抉择开显了中观应成派究竟了义的无畏善说。


 

这个科判观察了无论有果无果,因的存在都不合理。若有果,因就没有任何用;若无果,因同样起不到任何作用。从两方面遮破了因。

 

总之,认为因色和果色存在,只是未经观察的分别执著而已。刚才第一个科判是从因色和果色是否观待方面破。如果真正将此推理融入内心,就会知道,两者观待也不成立,不观待也不成立,也就是说,因色和果色之间无论什么样的关系,两者都不能成立,以此就遮破了因色和果色。

 

现在是从因色和果色是否存在方面破,观察之后就会知道:果色存在,因色没有什么用;果色不存在,因色对其产生同样没有任何用。作为一个正直的人,要么说果色存在,要么说不存在,除此之外,果色有没有一种其它的存在方式呢?根本没有。而果色存在也不需要因色,不存在也不需要因色。如此一来,因色就根本没有立足之地。

 

如果我们能不断这样思维串习,对色法的贪执自然而然就会息灭。以上是破有果无果之因,下面是破有因无因之果。




子二(破有因无因之果):

 

无因而有色,

是事终不然。



  

这个颂词是反过来观察果。没有因色而有果色,也是完全不合理的。

 

按理来讲,再有一句“有因而有色,是事终不然”,即从两方面破可能好一点。龙猛菩萨虽然只说了一句,但后一句应该是间接说明,可以类推出来。

  

颂词意思是,如果四大种因色不存在,那么十一种果色就绝对不可能存在。“是事终不然”,“终”是绝对、的确的意思。反过来讲,“有因而有色,是事终不然。”有了因而有色法也是绝对不合理的。

 

以上分析了第二个问题“破有因无因之果”,即有因,果存在不合理;无因,果存在也不合理。颂词中对“无因而有果”做了明显破斥,对“有因而有果”的遮破并不明显。虽然有因而有果在名言中可以成立,但在胜义中并不能成立(第一品已经观察过)。

 



子三(摄义):

是故有智者,

不应分别色。





 色法不存在的道理,前面从因色和果色是否互相观待、是否存在两个方面做了观察。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人,这时就会明白: 无论因色和果色是否观待,两者都不能成立;无论果色是否存在,因色都不能成立;无论因色是否存在,果色都不能成立。如此一来,因色和果色就根本无法安立。

 

因此有智慧的修行者,就不应该再分别任何色法了。

 

我们经常觉得这个东西形状好、那个东西颜色差、这个人相貌庄严、那个人外貌丑陋等等。在辨别的过程中,对悦意的对境产生贪心,对厌恶的对境产生嗔心……事实上这根本不合理。当以胜义理观察时,一切万法皆如梦幻泡影一般,毫无真实可言。

 

《入行论·智慧品》亦云:“是故聪智者,谁贪如梦身?如是身若无,岂贪男女相?”意思是,当真正用智慧观察时,所有的色法都不存在,既然如此,有智慧的人谁还会贪执这个如梦般的色身?没有所谓的身体,为什么还要贪著男相或女相呢?

 

下面宣讲《中论释》的内容:

 

【丁四(观五阴品)分二:一、经部关联;二、品关联。】

【戊一、经部关联:】

【如《般若经》云“色以色空”等,宣说了无有五蕴[阴]的 道理。】



 

《般若经》中对无有五蕴的道理,如“色以色空、受以受空、想以想空、行以行空、识以识空”等都一一宣说过。不仅大乘经典有如是教言,小乘《增壹阿含经》【9】中亦云:“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法。”意思是,色等五蕴虽然会在名言当中显现,但其本体根本不成立,无有任何实义。

 


009




《增壹阿含经》: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又作《增一阿含经》。此经是印度北方所传四《阿含经》中的一种,同其他三部阿含一样,系记载基本佛教教义的重要典籍。所说多为渐     次趋入佛法的施、戒、生灭、涅槃等道理。随世人的根机不同,常从各方面来演说一法,随事增上,以数相次,从一法增至十一法,并说有种种因缘故事,所以叫《增一阿含经》。



这些道理并不是口头上的一种说法,任何人通过中观理证去推断,完全能够成立。以上是经部关联。

 

为什么要讲经部关联呢?因为,龙猛菩萨依理证而抉择的道理,如果与佛经的内容没有任何关联,将非常不合理。为了证明相关性,开头需要引用教证来说明。我们平时讲经说法也不能离开佛经的范畴。现在很多人传法时喜欢滔滔不绝地讲自己的各种分别念,如果所说的话与佛经的内容并不相符,就不能叫传法, 这样对众生也不会有什么利益。

 

【戊二、品关联:】

 

为什么要讲这一品?讲的缘起是什么?本品是针对什么对境而安立的?这些就是品关联所要阐述的内容。


【如果有人认为:五蕴是存在的,因为《俱舍论》中也是这样宣说的。】

 

这主要是小乘有实宗的观点,他们以《俱舍论》为依据,认为五蕴应该存在。

 

【而在五蕴中又包含了十二处的缘故,所以,五蕴是存在的。】

 

五蕴可以包括十二处,但十二处不一定包含五蕴,《俱舍论》中对此做过阐述。我们前面介绍时讲过它们各自包含的范围。对方认为,五蕴包含十二处这一点,也可以说明五蕴是存在的。


【为了证明五蕴不存在,而宣说本品。】

【此品分三:一、遮破色蕴;二、以此理亦可遮破他法;三、辩驳之理。】

【己一(遮破色蕴)分二:一、立宗;二、理由。】

【庚一、立宗:】

若离于色因,色则不可得。

若当离于色,色因不可得。

【除开色法的因——四大之外,根本不存在其他自性成 立的果色——五境、五根。】

 

此处果色没有提及无表色。按照小乘《俱舍论》的观点,果色包括五根、五境和无表色;《大乘阿毗达磨》当中果色包括五根、五境和一个法处所摄色。


中观宗驳斥说:你们认为色法存在,分为因色和果色,但这种观点根本不合理,因为,离开了地水火风四大种因色,五根、五境等果色根本不能成立。

 

【而除开“果色”之外,也不可能另外存在自性成立的色法之因——四大。】

 

反之,如果离开了五根、五境等果色,地水火风四大种因色也不可能成立。

表面看,地水火风和五根等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但实际上, 小乘所承认的五根、五境是一种色法,既然是色法,则必定是由微尘组成,不可能离开八种微尘【10】,这样就必然具足四大。

 


010



八种微尘:即地、水、火、风、色、香、味、触八微尘。欲界中既无根尘亦无声尘,如外界的山河大地等最小微尘,也是由八种微尘一起产生。

 

中观宗此处首先立宗:离开因色不会有果色,离开果色不可能有因色。简单地说就是这两句。

 

【庚二(理由)分二:一、理由之一;二、理由之二。】

【辛一、理由之一:】

离色因有色,是色则无因。

无因而有法,是事则不然。

【其原因如下:如果除开色法的因,而单独存在其他自性成立的果色,则其果色将存在无因的过失。】


 

如果离开了四大因色,十一种果色仍然能够独立存在,果色就有了无因而生的过失。

 

【因为(果色与因法的关系)如同宝瓶与氆氇一般毫无瓜葛,或者(果色的)自性已经成立,并不观待因法的缘故。】

 

宗喀巴大师在《理证海》中、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对此都从两方面做了分析:如果离开了因色的果色能单独存在,那么或者是由于因色和果色像瓶子和柱子一样,彼此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或者是因为果色的自性已经完全成立,并不需要观待因色的缘故。成为无因的原因,颂词里面没有讲,但在讲义当中已经讲了。

 

【然而,不具备因法的任何事物,在何时何地都不可能存在,因为有恒常存在或恒常无有等过失。】

 

然而,果法不观待因法根本不合理,因为没有因的有为法, 在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当中,在任何时候,无论怎样观察也不可能找到。

 

《中观庄严论释》、《入中论》等中观论典都讲过无因而生的过失:一切万法因缘具足时就会显现,因缘不具时不可能显现,如果承认无因而生,就会有恒时存在或者恒时无有的过失,这两大过失不可避免。因此,离开了因色,果色不可能存在。下一颂是说,离开了果色,因色也不可能得到。

 

【辛二、理由之二:】

若离色有因,则是无果因。

若言无果因,则无有是处。


【倘若承许在除开“果色”之外,存在色法的因,则(这样的因法)就成了无果之因。】



如果离开了五根、五境等果色,地水火风四大因色仍然能够单独存在,此因就已经成了无果之因。

 

【但是,因为(这样的无果之因)远离了因法以因法的性质而安立的理由,如同虚空中的鲜花一般。因此,无果之因在任何时候都不存在。】

 

这种无果之因就像虚空中的鲜花一样,根本不存在。为什么不存在呢?因为以正量不可得之故、与事势理【11】相违之故,即以任何现量、比量都不可能得到,也违背了因法以因法的性质而安立的规律。因此,无果之因在任何时候都不存在,就像如果没有儿子,观待他的父亲也不可能存在一样。

 


011



事势理:就是完全符合实际的道理,即真正的正理,也叫法尔理。依靠事势理成立,就是证成理。


下面是从观察果色有无方面破,讲义这样理解可能好懂一点。

 

若已有色者,则不用色因。

若无有色者,亦不用色因。

 

【另外,假如果色的自性已经具备,则色法之因尚存就不合理,因为其[果色]自性已经成立,则因法也就不需要了;】

 


假如果色的自性已经具足,加上一个因色又有什么用呢?就像如果儿子已经有了,那父亲对于儿子的出生就不会再起任何作用,如果还起作用,就会有已生再生无穷生的过失。

 

【假如果色尚未具备,而色法之因的存在也不合理,因为其自性根本不存在,(色因)也就不能使其产生了。】

 

假如果色尚不存在,则色因存在也不合理。因为对于一个不存在的法,即使千万个因具足也无法对它起作用而令其产生。

 

下面是抉择无论有因还是无因,果色存在都不合理。

 

无因而有色,是事终不然。

是故有智者,不应分别色。

【通过如上观察可以确认“色法之因不存在”,也即“无因的色法成立”的立宗,其理由在任何时候都不合理或者说是非理,】


 

如果没有因色,则果色存在的立宗,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合理或者说非理。藏文颂词里用了两个选择性的否定词来强调其不合理性。

 

【这里[12]之所以以两次否定进行遮破,无非是为了反复加深印象,以便铭记不忘。】



012



这里:指藏文颂词里,在鸠摩罗什的译本中,只有一次否定。


麦彭仁波切、宗喀巴大师在解释时都说:之所以用了两个选择性的否定词,主要是为了在遮破时加深印象,强调在整个世界上无因而生的果法根本不存在,这种观点非常低劣!

 

一般顺世外道【13】和唯物论者具有这种邪见,他们否认三世因果,认为前生后世根本不存在。这种观念在世间所有理论当中是极其低劣的。



013



又称顺世派。为古印度婆罗门教之支派,主张随顺世俗,倡导唯物论之快乐主义。此派与阿耆毗伽派同为古印度自由思想之代表学派。此派以唯物论之立场,主张地、水、 火、风等四元素合成吾人身心,人若命终,四大亦随之离散,五官之能力亦还归虚空,故吾人死后一切归无,灵魂亦不存在。因此,此派否认轮回、业,复否认祭祀、供仪、布施之意义。于认识论上主张感觉论,于实践生活上主张快乐论。并反对婆罗门所主张之祭祀万能主义,而倾向于诡辩之思想。


现今很多人都不承认前生后世的存在,他们根本不愿研究这个问题,对其存在的道理总是嗤之以鼻,这种行为其实非常愚痴。如果自己稍微有点远见,观察一下现实,了解一些佛教道理,就会相信这一事实。无论科学界、文学界还是其它任何领域的人,研究之后都不得不承认。

 

也有一些人虽然嘴上说没有前生后世,可是心里还是承认的,但他们并没有很认真地看待这一生命现象。我知道的有些人甚至把回忆前生后世的能力看成是一种民间艺术。

 

《香港大公报》不久前报道过一件事:有一个叫玉梅的西藏人,大约五十多岁,虽然从未念过书,但现今却在西藏科学院任职,享有国家级的待遇。为什么呢?这和她能回忆自己的前世有关。

 

玉梅的家乡在西藏那曲县的一个湖泊旁。她在16岁的时候, 有一天到错那(黑水湖)和错嘎(白水湖)旁放牧,在湖边不知不觉睡着了。梦境中出现了一匹白马和一匹黑马,两匹马互相猛力厮打,最终白马获得了胜利。这时,白马突然变成了格萨尔王【14】,对玉梅说:你前世是我的马夫,但这一世你却转成了女身,既然如此, 希望你以后能把我的传记传唱给藏地的百姓……玉梅梦醒后大病了一个月,躺在床上不吃饭、不说话,眼前浮现的都是格萨尔王的故事。病好之后她便开始一篇一篇地传唱格萨尔王传记。

 


014



格萨尔王:是莲花生大士的化身,一生戎马,扬善抑恶,宏扬佛法,传播文化,成为藏族人民引以为自豪的旷世英雄。格萨尔王生于公元1038年,殁于公元1119年。一生降妖伏 魔,除暴安良,南征北战,统一了大小150多个部落,岭国领土始归一统。


她从16岁开始传唱,10年后名动拉萨。1983年,26岁的玉梅被西藏自治区《格萨尔王传》抢救办公室吸收为研究人员。她能记住近千种地名、人名和武器名,但却记不住拉萨街道的名字和同事的名字。

 

前不久有位深圳记者采访她时,亲眼见到了她传唱的整个过程。传唱前她仿佛被降神了一般,昏倒后醒来时已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之后便能开口唱诵。这时旁边的人会把她传唱的内容全部录下来。根据录音整理出来的格萨尔王传,与历史相关记载完全相符。

 

虽然西藏科学研究院冠以她民间艺术家的身份,但也知道她前世的这些经历真实不虚。她从未念过书,不认识任何字,但根据她传唱整理出来的文字却已经达到了几十万字,出版了好几本书。

 

后来她应邀到了西藏寺。那次我去拉萨的时候,有位叫格萨美托的新闻记者要去采访她,我也想去看一看,但由于时间特别紧,只能去哲蚌寺【15】看看藏文古书的编辑情况,感觉还是这个比较重要。

 


015



哲蚌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与甘丹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位于拉萨西郊,寺院规模宏大,白色建筑群依山铺满山坡,远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哲蚌象征繁荣,它是格鲁派中地位最高的寺院。

 

其实称玉梅为民间艺术家并不合适,意思已经完全变了,她传唱的并不是编出来的民间艺术。现在很多新闻记者和科研人员对此下的结论是:这是人类的一个奥秘。他们仅用“谜”来定 义,丝毫不谈她前世存在的事实。

 

他们没有深入研究,可能也是因为判断和研究的方法太单一的缘故。如果懂得了像《前世今生论》中所讲的佛教道理,这些所谓的谜就会很容易解开。其实,玉梅之所以具有这样的能力,一方面是因为,她前世可能确实当过格萨尔王的马夫;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得受了格萨尔王不可思议的加持。

 

现在玉梅和女儿都是拉萨西藏社科院的研究人员,待遇非常高。有些人经常议论:“一个连字都不识的人却能拿这么高的工资,真让人羡慕啊!”他们只关注这个问题,而对她前世存在的事实,以及格萨尔王不可思议的加持却没有什么兴趣去探究,当成谜就过去了。

 

事实上这并不是什么谜,人的前生后世的确存在,通过现量就可以得到,通过比量也可以推证。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 很多人却只愿把它看成谜,而不愿由此承认前生后世的存在,这种行为非常愚痴!

 

还有一些人,虽然学了空性,但因为没有通达而堕入了空边,也开始否认起轮回和因果。关于这一点,慈诚罗珠堪布的《中观根本慧论》讲记中说:“虽然从一切法的究竟实相本体上讲,既无因也无果,但我们还是有错觉。在错觉面前,轮回因果现象就是有,就是成立。就像作恶梦见到毒蛇和老虎一样,本来梦里不应有毒蛇、老虎,但依靠一些因缘在梦里还是亲自见到了毒蛇和老虎,此时与白天见到它们一样会产生很大的恐怖感……”所以,我们一定要分清楚轮回和因果在什么情况下存在,什么情况下不存在,不能一概而论。

 

有的人还会产生疑问:“既然胜义中五蕴皆空,火不存在、身体也不存在,那为什么手触碰火的时候,会感觉烫并由此产生痛苦呢?”因为,大家现在对空性只是表面理解而已,并没有证悟,如果真正通达了空性意义并依之不断修习,到了一定时候, 就会现证这种空性境界。

 

有这样一则公案:佛陀住世时,有个人特别吝啬,不愿对别人做任何布施,甚至开口说“布施”两个字都特别难。后来他遇到了佛陀,佛陀让他右手拿一把草,想象右手是自己,左手是别人,把右手的东西送给左手。即便只是这样,他也极不情愿,经过佛陀再三劝说,才慢慢地把右手里的草送给了左手。这样不断练习之后,他也愿意把手里的草供养给佛陀。这时他的心已经有了转变。

 

经过这样不断练习,他慢慢养成了布施的习惯,悲心也由此不断增强。后来为了帮助别人,他不仅可以布施自己的全部财产,甚至连自己的身体也能完全舍弃,已经达到了这样的超胜境界。

 

我们现在只是在字面上对空性稍有理解而已,并没有多少实际修习,所以身体接触火时肯定会感觉烫,但只要不断修习空性,到了一定时候,就会像米拉日巴等大成就者一样,一切任运自成。

 

作为一名佛教徒,对前后世、业因果等一切万法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的道理一定要通达,并且一定要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点极为重要!

 

【无因之谈实在是极其低劣的说法,无论以现量还是比量,都足以迎头给予其极其沉重的打击。】

 

无因而生的说法非常低劣,无论以现量还是比量进行观察,都不能成立。使用两个否定词是为了强调其不合理性。

 

【以如前对色法所进行的观察,可得出结论:色法在任何时候都不存在!因此,现见真实义的智者瑜伽士们,对于有碍无碍等,以及黄色蓝色等色相,千万不要建立少许分别念,因为彼等远离自性的缘故。】

 

所谓的有无,完全是一种分别念。很多人会产生疑问:既然如此,佛陀为何还说有碍、无碍等,以及黄色、蓝色等色相存在呢?

 

其实佛陀并不是从实相方面讲的。佛在《随顺世间经》中说:“世间说有者,我亦说为有,世间说无者,我亦说为无。”《入中论自释》中引用《三律仪经》也说:“世间与我诤,我不与世间诤,世间说有者,我亦说有,世间说无者,我亦说无。”

 

可见,佛陀只是为随顺世人的分别念才如是宣说,并非因为它们真实存在而这样分别。分别只是一种方便,不分别才是了义的法门。如果没有第一转法轮【16】作为阶梯,第二、三转法轮的甚深教义众生是很难理解接受的。

 


017



释迦牟尼佛一生共转过三次法轮。第一次是转四谛法轮,即主要宣讲苦、集、灭、道四谛;第二次是转无相法轮,主要宣讲般若空性,即将轮回、涅盘等一切万法抉择为空; 第三次是转分别法轮:主要诠释大乘的博大精神和光明如来藏。

 

作为一名智者,通过观察色法,内心应该真正生起一种体会——观察胜义时,已能完全确定万法不存在,不会再生起任何诸法实有的分别念。

 

 

 

 

 

思考题

1、以教证说明为什么宣说五蕴品?

2、以什么样的推理破因色、果色互相观待之理?

3、若承许无果之因或无因之果,会有什么样的过失?

4、怎样得出有果无果之因色,以及有因无因之果色都不合理的结论?

5、举例说明了解空性和证悟空性的差别。

6、诸智者为什么不应分别色法?






延/伸/阅/读




《中论广释》19 第1版(文字+视频)

【1801FD】《中论广释》19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