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身内外 心亦非中间|《楞严经》第9课 学习笔记
学习笔记 第9课
发心师兄:定解051
审核师兄:定解C62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
销我意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佛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身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消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本课概要
“七处征心”是《楞严经》中很著名的寻找心的窍诀,前面学习了第一处征心观察心不住身内和第二处征心观察心不住身外,本课接着学习第三处征心,心是否住在中间呢?此处所谓“中间”是指诸根,人们一般都认为了知对境之心识需要通过各自诸根来完成,因此心是否潜住在诸根呢?佛陀通过观察若心在眼根,不论心是否见眼根,皆不合理而予以遮破。之后,阿难发出一个太过而引发出第四处征心:腑藏在身内则是黑暗的,而闭眼也是见暗,那么是否开眼见明即外见,闭眼见暗即内见,希望以此来说明心仍在根内,只是观待不同的情况。佛陀通过观察所见的暗境界与眼根相对与不相对皆不合理,而且有诸多的过失,从而证明内见不成立,遮破了阿难发的太过,以此证成心亦不住中间。
第一部分 课前开示
一、“七处征心”的重要性
1、“七处征心”是《楞严经》中很著名的寻找心的窍诀;
2、很多大德也特别重视这一段窍诀。
二、关于“七处征心”的注释
1、有些注释解释的比较简单
他们也可能没办法怎么发挥,只是在字面上作解释就已经可以了。
2、上师本次的注释
很负责任的对每堂课做了精心的准备;
该讲的道理也讲清楚了。
三、关于汉语版与藏语版的翻译
1、词句与意义的比较
(1)词句方面
汉文版在表达方式上,词句很完美;
藏文版的文字好像比汉文还优美。
(2)意义方面:
藏文版比汉文版好懂
2、乾隆的《楞严经序》中对藏文版的说明
(1)由汉文翻译成藏文
五百多年前,布顿大师看到印度梵文的典籍中对此有授记。
(2)由章嘉国师的团队翻译
章嘉国师的意思是最好直接翻译佛语,不用很多的辩论、逻辑分析,应直截了当地翻译。
Ø 以浅显易懂的方式翻译成不同文字,对众生、读者有非常大的意义;
Ø 如同“饥者与之食,渴者与之饮”,对于饥渴的人直接给予饮食来解决问题。
(3)乾隆皇帝对此非常重视
在位执政六十年中,非常支持、弘扬、护持如来的教法;
以汉、藏、满、蒙四种文字来弘扬《楞严经》;
自己也修持大乘佛法,令举国上下的人们也特别受益。
第二部分 正式传讲
(前面讲了两处征心的方法,第一是心不在内,第二是心不在外。本课继续寻找。)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一、消文释义
阿难白佛言:世尊,按照佛陀所说,因为没有见到内脏的缘故,心不在身体里;本来身体应该和心是互相了知,不相分离的缘故,心不在身外。我现在继续思维,还有另外一个地方。
二、重难点分析
1、关于阿难的心力
(1)有些古代大德的注释中说阿难语气不如以前,心有点累了;
(2)但阿难可能不会那么脆弱:
虽然从历史上看,阿难当时连阿罗汉的初果也没有证得;
但应该不像世间人,内心中也许非常欢喜。
2、闻思时如何思考
(1)应取:应当如阿难,思想应该要拓展开来
一方面,按上师的传承、窍诀如理如实地复述很重要;
另一方面,在辩论、思考、分析时,应该从方方面面去思考,这样能引生出很多新的思想和内容。
(2)应舍:不能一直钻牛角尖。
佛言:处今何在?
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
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 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
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 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一、消文释义
佛陀问:“那你说另外的地方在哪里?你是怎么发现的?”
阿难说:“这个了知的心,不能了知内在,但确实能见到外面,按照我的思维方式,应该潜伏在根里面。
犹如有人取一个琉璃碗,盖住了他的两个眼睛,虽然眼睛已经被东西盖住了,但是不会有任何障碍。随着眼根可以见到外面一切形形色色的法,心也可以跟着产生各种不同的分别念。
这样,我发觉能了知的心,并不能见内,因为它在根当中。了了分明的看到外境,无有障碍,这也是心潜在根内的缘故。”
1、了知心:藏文为“明明了了的心”,即前文所说的“明了”:心具光明性,且了了分明。
2、根:藏文翻译成“界”。
二、重难点分析
1、关于琉璃碗
(1)有的注释说是琉璃杯;
(2)古代说是琉璃做的眼镜,相当于现在的变色眼镜。
琉璃在当时应该是内外透明的水晶,因为当时还没有发明玻璃。
藕益大师直接翻译成镜片。
2、关于阿难此处对于五根的说法
(1)不同宗派对于五根的说法
小乘有部和随教经部认为:五根是无情法,不是心,是一种专门能执著外境的,非常透明、光亮的清净色法,是有颜色、有形状的;
随理经部认为:承认五根是一种无情法,不是心,但不承许具有颜色、形状。
随理唯识认为:所谓的根不是色法,而是一种习气,比如眼睛有见到色法的习气;
随教唯识和中观宗认为:所谓的眼根、鼻根等,不是色法,是心识或阿赖耶的种子,有执著外境的功用。
(2)不同宗派对于取境方式的观点
有部宗认为:无情的根可以直接领受外境;
经部宗以上不承认这种观点,根属于无情法,无情法不能取外境、不能执著外境,取外境时必须用识来取。
(3)此处阿难的说法
没有分根和识,意思是所谓的心在根中间,就像人戴着眼镜 ,眼睛在里面,琉璃的眼镜在外面。
与有部宗的说法比较相同。
(有部宗认为:眼根就像胡麻花一样,有颜色有形状。也就是说,现在的眼珠不是眼根,眼珠属于身体,是眼根的来源,从外向内观察,眼睛里有一个透明的眼根,是一种色法,像胡麻花一样存在,遍于整个眼珠,依靠它可以见到色法。参考上师《俱舍精要》)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否?
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一、消文释义
佛陀对阿难说:“按照你刚才的观点,意识潜在根里面,如同戴着琉璃眼镜,挡住眼根一样。这个人已经用琉璃眼镜笼罩了眼根,他可以见山和水。这样的话他能不能见到琉璃本身?“
阿难回答:“是的,世尊,这个人戴着琉璃眼镜,虽然挡住了眼睛,但实际上见琉璃是没有任何障碍的。”
二、重难点分析
阿难认为可以见到琉璃的原因
(1)因为这个琉璃是内外透明的。
(2)否则,如果不内外透明,见山、见水也都是不可能的。
(3)既然见得到外面,那么中间的琉璃眼镜肯定能见得到。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
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 无有是处。
一、消文释义
佛告阿难:“如果你的心也像被琉璃(喻眼根)盖着一样,当你见山见河时,为什么看不见眼?
如果心见得到眼睛,则眼不再是眼根,变成了对境,这样一来,分别念就没办法再跟着眼睛了。如果你说心不能见到眼睛,而琉璃可以看见,那怎么说,这颗了知一切,了了明明的心,潜在眼根中,如被琉璃盖着一样呢?
所以,你应该了知,你说能了知的这颗心,潜伏在眼根里,如同被琉璃盖住的说法,无有是处。”
二、重难点分析
第三处征心:观察在根中有没有一个了知的心
(1)如果眼根中有一个了知的心,要么见眼根,要么不见眼根。
如果心见眼根,则眼根变成了对境,不再是根了;
Ø 第一个破法:从心产生分别念的角度
🔸 如果眼睛作为根,因为心是跟着眼睛走的,看到之后,心产生了这是白色或红色的分别。
🔸 但如果眼睛变成了见的对境,作为对境的眼根并没有见到什么,心怎么会产生分别念呢?不可能的。
🔸 因此,与心能产生分别念相违,心在眼根中不成立。
Ø 第二个破法:从现量见到眼根的角度
🔸 阿难之所以用琉璃比喻,是因为心在眼根中是能见的,所以如果是能明明了知的一颗心在眼根中,应该是能见得到眼根的。
🔸 但因为现量不能见眼,所以在眼根中是很难成立的。
🔸 因此,如同里面的五脏六腑见不到,因此心不在身内,以同等理,外面的眼根也见不到的话,没办法成立心在眼根中。
如果心不见眼根,则眼根成了有阻碍,或心成了并不了了分明
Ø 第一个破法:从眼根无阻碍的角度
🔸 因为对方已经承认,如同看玻璃眼镜挡着眼睛时,能见到中间玻璃,同样,如果了了分明的心在根里面,眼根挡着心时,应该也能见到眼根;
🔸 因此,如果不能见眼根,依然存在很多的过失:
🔹要么眼根成了有阻碍的,则外境也不能见到;
🔹或者心除了自己以外不能见外面。
🔸 因此,心在眼根中不合理。
Ø 第二个破法:从心是了了分明的角度
🔸 如果心不见眼根,则如同两个石头放在一起一样,互相看不到。
🔸 所以,如果心在眼睛里面,连这个根都见不到,透过它来见色法更不可能。
🔸 因此心在眼根中不合理。
(2)如果根内没有心,而在根外,则要么在身外,要么在身内
如果在身外,在眼睛外面挂着的话,那么依据前面分析的第二处征心,心在身外的过失依然存在;
如果在身内,前面也已经分析过第一处征心,心在身内的过失依然存在。
(3)因此,一般来讲,心在根中存在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
(4)相关教证
讲《入菩萨行论》时讲过:“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
意思是:意不住于诸根,心在余处也是得不到的,里面也得不到,外面也得不到,色法中得不到,根中也得不到,根和色的中间也是没有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一、消文释义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我现在又作这样的思惟,所有众生的身体,五脏六腑藏在里面,窍和穴在外面。腑藏在暗处隐藏而没办法看到,窍穴在外面显现而看得到。现在我在佛面前,睁开眼睛,见得到显现的,这个称为见到外面的事物,闭着眼睛,就见到暗,这称为见内。您说我这种观点怎么样?”
1、“腑藏”:“藏”同“脏”。指身内的五脏六腑(五脏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是胆、膀胱、胃、大肠、小肠、三焦)。
2、“窍穴”:指身之七窍(两个眼睛、两个鼻孔、两个耳朵、一个口)。
二、重难点分析
关于第四处征心
(1)前面已经分析了心不在外面,不在里面,也不在中间。
(2)此处是阿难发的一个太过
睁开眼睛外面的色法都能见得到,闭着眼睛,虽然不一定见到内法;
但好像有一种暗暗的东西,称之为见内。
(3)第四处征心是破此太过
着重破斥见暗或见内;
而没有破见外。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眼对?
一、消文释义
佛陀告诉阿难:“当你闭着眼睛,见暗的时候,这种暗的境界,成为眼睛的对境?还是不成为眼睛的对境?
二、重难点分析
1、为与眼对?为不眼对?
(1)可理解为:成为眼睛的对境,还是不成为眼睛的对境?
(2)藏文翻译是:与眼根是接触?还是与眼根不接触?
(此处最好理解为前一种)
2、关于境和根是否接触
(1)按照小乘宗的说法,境和根并不是完全接触,但有一部俱舍论大疏的观点认为根和尘有接触。
(2)大多数人认为没有接触也能见得到,因为按照《量理宝藏论》的说法,境是第一刹那,依靠境、根和作意产生识。
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一、消文释义
如果黑暗成为眼睛的对境,那这个黑暗在你的眼前,怎么成为内见呢?如果你认为黑暗是内见的对境,就像住在暗室中,没有太阳、月亮、灯光,那么这个暗室,岂不是也成了你的内脏一样。
二、重难点分析
承许暗的境界“与眼对”的过失
(1)在眼外不合理
如果所见的黑暗境界是眼睛外在的东西,则与“内见”相违;
(2)在眼内不合理
如果所见的黑暗境界为“内见”,是眼睛内在的东西,则此暗无天日的黑室,则如同之前所说的无法见到的五脏六腑。回顾之前的推理:
Ø 如果心在身内,应该能见到五脏六腑;
Ø 但从来没有见到过;
Ø 因此能见的心在身内不合理。
与“见”相违。
(3)因此承许暗的境界“与眼对”不成立。
若不对者,云何成见?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
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
一、消文释义
如果黑暗没有成为你眼根的对境,没有与它相对,那么怎么会变成一种见呢?
如果(阿难你所谓的内见)离开了外见,内见已经成立了,闭着眼睛的时候见着暗,这叫做身体中的内见。(如果你是这样认为的话)那么睁开眼睛,应该见到明相或见外,为什么见不到自己的面部?
如果你说根本没办法见到自己的面,则内对不能成立。
能见自己的面如果成立,那么,这颗了知的心,以及眼根,乃在虚空当中,怎么会变成内在呢?
二、重点难点分析
承许暗的境界“与眼不对”的过失
(1)不可能成为“外见”
如果“外见”,对境和眼根要相互对视,因此
Ø 所见一定要在面前,否则,如同背对着对境,不可能成为眼根的对境。
Ø 并且中间不能有阻碍。
(2)也不可能成为“内见”
如果闭眼时见黑暗,与眼不对,称为“内见”,
Ø 第一个太过
🔸 则睁眼后也应该见到自己的面部,但现量无法见到;
🔸 如果面部都见不到,怎么见内部,因此“内见”根本不成立。
Ø 第二个太过
🔸 假如见到自己的面部,能了知的心和自己的眼根,应该在虚空当中,则身与心成了分离;
🔸 如果身心分离,则无法安立为“内见”,因此所谓的“内见”不成立。
(下文为第三个太过)
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一、消文释义
如果(你的心和眼)在虚空当中,则自己的心与身体并非一体,即应该如来现在见到你的面,也应该变成你的身体。
你的眼睛即便已经看到,但你的身体也没有觉知。必须你要承认,身体和虚空中眼、心,是两个觉知,应该成了两个相续,这样来看,虽然你是一个身体,最后成佛时,应该变成了两尊佛。
所以,你应该知道,你刚才讲到见暗,名为内见,实际上无有是处。
二、重难点分析
1、承许暗的境界“与眼不对”且“见内”的第三个太过
(1)假如心识和身体成了分开的,有哪些过失?
如来的身体就是阿难的身体,因为见到阿难的面的缘故,就像在虚空中的心和眼根一样。(这个是子璿大师的一个三项推理。)
身和眼根、心识分开,应该变成互相没有感觉,但都有觉知,成了两个不同的相续。
Ø 那一人成佛的时,就会变成了两个佛。
(2)因此,承许“与眼不对”也不成立。
(3)进而可以得到结论,阿难的“内见”之太过不成立。
2、上师开示:“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1)出处:《六祖坛经》
(2)意义:如果不认识我们心的本来面目,学法很难得到真实的利益。
(3)是否了达心真正的本体的差别
如果现实生活中,对自己的心没有了解,会给我们带来许许多多的困难或者痛苦,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很难。
认识自心的人,在何时何地都有一种自在、潇洒、快乐。
(4)希望大家经常修学一些与自己内心有关的法门
不能否认,修学外在的世间各种知识,比如学诗学、戏剧、设计、建筑等等,对于我们的生存来讲很重要;
但从内在心识方面,这叫做所谓的业力。
Ø 能创造很多东西,而且有时本来不是这样的;
Ø 但自己的内心做各种解答,如“愚者”常把自己束缚得非常紧。
(5)以“杯弓蛇影”的故事说明心的影响
“杯弓蛇影”的故事
Ø 有个叫乐广的人请一个朋友与他喝酒,喝到一半时,朋友心里不舒服,就回去了,回去以后这个朋友就病得很严重。
Ø 后来乐广知道他生病后便去看望,问他为什么生病,他说“那天跟你一起喝酒时,酒杯里有一个小小的蛇,我不小心把那个蛇喝进去了,以后就开始生病,看了很多医生根本没有任何效果,所以现在病得越来越严重。”
Ø 乐广很有智慧,说“这个可能没那么严重,我们回去再喝一次。”朋友再来之后,乐广又让他坐在原来的位置,他喝的时候,酒中还是显现出一个小蛇,乐广问“你的酒杯里面是不是还有一个小小的蛇?”他说“是有。”
Ø 这时乐广就马上把墙壁上的弓取下来,因为那个弓像蛇一样显现在他的酒杯里,结果那个人以为是蛇,把它喝进去了,其实只是一个影子而已,他的酒里面根本没有蛇。
Ø 乐广把道理说清楚之后,当下朋友的病就好了。
说明的道理
Ø 我们可能觉得这个人很傻,但是确实我们可能会出现与“杯弓蛇影”同样的情况;
Ø 其实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也许每个人在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分别念当中造出了一个小蛇,眼睛也能看得到,心也能分别得到;
Ø 这样的话,最终自己的身体可能真的已经“生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