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二十 | 以生命为道用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第二阶段:无量的慈悲
经过一些修持之后,对 认 识 的 人 开 展 慈 悲 并 不 是 那 么 困 难 ,但对不认识的人,甚至是我们不可能认识的人扩展相同的温暖和关 切 ,就需要多点努力。
就像我们听到这世上,甚至是邻居的悲惨 遭 遇 ,我们会觉得无能为力和绝望,我们只能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帮助他们。有时候我们的工作和家庭生活,阻碍了我们对他们的直接帮助。“无 量 的 慈 悲 ” 修 持 ,有助于舒缓这种绝望感 ,培养自信,帮助我们以不那么恐惧和绝望的心态与各种情境与对象互动。因为有无量的慈悲,我们才能看到自己的潜能,并且更珍惜内在的潜能。有 一 个 特 别 有 用 的 方 法 能 增 长 “无 量 的 慈 悲 ”,藏 文 称 为“通连” (tonglen) ,翻 译 成 中 文 即 是 “施受 法 ” (或 译 “自他交换法”)。施受法其实很简单,只需要配合简单的观想与呼吸:
(一) 调身:第一步就像之前那样,先 找到身体安住的姿势,然 后 ,让 心 安 住 在 “无所缘” 之中。
(二) 观想你想祝福的对象或一切生命:接 着 ,轻柔地将注意力带到这个念头:“正如我自己想要离苦得乐,其他的众生也是如此。” 你 不 需 要 观 想 特 定 的 对 象 ,不 过 ,如果你觉得这样可以辅助修持的话,还是可以观想特定对象。最 后 , “施 受 法 ” 扩及的对象,超越任何你能够想到的,包含了过去或未来承受各种痛苦的动物、昆虫和所有生命体。我曾经学到的要点,就 是 单 纯 地 想 到 世 间 充 满 无 数 的 众 生 ,并心 想 :“正 如 我 想 要 快 乐 ,所 有 众 生 也 想 要 快 乐 ;正如我想要避免痛苦,所 有 众 生 也 想 要 避 免 痛 苦 。” 就 像 修 持 一 般 的 慈 悲 ,当这些想法在心中萦绕时,其实你已经开始积极地祈愿他人能够离苦得乐。
(三) 配合呼吸,观 想 “呼出自己的快乐”和 “吸入他人的痛苦”:下 一 步 是 专 注 呼 吸 ,将 过 去 或 当 下 的 各 种 快 乐 ,透过呼吸传送给所有的众生,并吸人他们的痛苦。吐 气 时 ,想象你此生所有的快乐和幸福,以明亮光芒的形式,从 你 自 身 放 射 出 去 ;光芒遍照所有的众生,融 入 他 们 ,满足他们所 有 的 需 求 ,消除他们的痛苦。吸气时,想象所有众生的痛苦就像黑暗混浊的烟雾,吸人鼻 孔 ,并融人心间。当你继续练习时,想象所有的众生都远离痛 苦 ,充满喜乐。如果以下这些动作对你的观想有帮助,你 可 以 这 么 做 :身体挺直坐好,双 手 轻 轻 握 拳 并 放 在 大 腿 上 面 。吐 气 时 ,手 指 张 开 ,双手从大腿滑向膝盖,同 时 想 象 光 芒 照 射 到 所 有 众 生 ;吸 气 时 ,双 手 往 身 体 缩 回 并 轻 轻 握 拳 ,同 时 吸 入 其 他 众 生 痛 苦 的 黑 色 光芒 ,并融人你自身中。
(四) 安住自心:以这 样 的 方 法 修 持 一 会 儿 之 后 ,单纯地让心安住。
(五) 交 替 修 持 “施受法” 与 “安住自心”:然后,再度开始修持,交 替 “施受法” 和 “安住自心” 的禅修。这 个 世 界 有 各 种 不 同 的 生 命 体 ,我 们 是 不 可 能 全 部 纳 人 想象 ,更不用说直接立即给予个别的帮助。但 是 , “施 受 法 ” 的修持 ,让我们为无数的生命体敞开自心,并为他们的幸福着想。这个修持终究会让你的心更清晰、平 静 、专 注 与 觉 察 ,你就能以直接和间接的无量方法帮助他人。
第三阶段:菩提心
最 后 一 个 阶 段 是 菩 提 心 (bodhicitta) ,这 是 梵 文 ,通常翻译为 “觉醒的心”。这 是 一 个 复 合 字 ,结 合 了 梵 文 的 “菩 提 ” (梵文 :Bodhi,梵 文 的 动 词 字 根 houdh,意 思 是 “成 为 觉 醒 、变得觉知 、注意或了解”)与 “契他” (梵 文 :citta,通 常 被 译 为 “心 ”,或有时候译 为 带 有 灵 性 意 味 的 “心灵”)。佛教传统中有两种菩提心: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
一 、胜义菩提心
这 指 的 是 已 经 完 成 各 阶 段 的 修 持 而 获 得 完 全 的 净 化 ,因 此 ,毫无犹疑地直接见到实相的本质。潜藏在所有众生心中的佛性种子 ,已经茁壮成长为一棵大树。见到并了知万事万物的胜义菩提心 ,包含了敏锐觉察所有众 生 因 为 不 识 自 身 本 质 而 承 受 的 痛 苦 ,以及渴望将所有众生从痛苦的深渊中解脱出来。这是佛陀证得的境 界 ,也是追随佛陀步伐的人所证得的全然了悟。然 而 ,只 有 少 数 人 能 够 立 刻 体 验 到 “胜 义 菩 提 心 ”。
佛陀在他的一生中,努力了六年,证得了完全醒觉的觉性。佛陀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开悟,有一种说 法 是 ,因为他在过去许多世都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二、世俗菩提心
我们大部分的人,都 需 要 更 按 部 就 班 地 依 循 “世 俗 菩 提 心 ”之道。渴望所 有 众 生 完 全 了 悟 自 身 的 佛 性 ,不 是 理 智 上 的 了 解 ,而是实际体验,并以实际行动达成这个目标。这 方 面 的 修 持 ,已经延伸出更多的方法。开 展 “世 俗 菩 提 心 ” 必 然 包 含 两 个 层 面 :“愿 菩 提 心 ” 与“行菩提心”。
(一)愿菩提心:是 在 培 养 真 切 的 渴 望 ,希望所有众生能提升到完全了悟自身真实本性的层次。我 们 一 开始要思维:“但愿我证得完全的觉醒,如此才能帮助所有众生也证得同样的境界。”大部分的佛法修持, 一 开始的祈愿文都传达了这样的祈愿。以任何你熟悉的语言或字眼单纯念诵这个祈愿文,如此一定能够非常有效地帮助我们扩展修持的目标。
但 是 ,在真正实践一般与无量的慈悲心之前,这样的祈愿文只不过是文字。就像我们之前看到的,自己与他人如果没有真正离苦得乐,就无法体验到全然的快乐和痛苦的终止。努力解脱自己 ,就像只拔除一边脸颊的针。只要另一边脸颊的针还在,我们永远都会感到有一点不安、痛苦或恐惧。
听 起 来 像 是 一 件 繁 重 的 工 作 ,是 吗 ?要 唤 醒 自 己 已 经 够 难了 ,更不用说将别人带到相同的觉醒。但 是 ,如果看看失去孩子的妇人的故事,会 发 现 :在 开 悟 者 的 面 前 ,觉 醒 的 机 会 比 较 大 。有时 候 ,觉醒要经由遵循建议、听闻教法和以老师为榜样。(二)行菩提心:“行菩提心” 是 达 成 “唤醒他人” 的目 标 ,“愿菩提心” 是 渴 望 把 人 们 从 一 个 “地 方 ” 带 到 另 一 个 “地 方 ”。“行菩提心”是 实 践 “愿菩提心” 的方法。修 持 “行 菩 提 心 ” 有 许 多 方 法 。举 例 来 说 ,不 偷 盗 、不说谎 、不闲扯八卦,以 及 不 谈 论 或 不 从 事 刻 意 会 引 起 痛 苦 的 事 情 。对他人慷慨、平息纷争、说话温柔平和不动怒,以及别人遇上好事 ,我们为他们高兴而不是妒火中烧。
这一类行为,是把禅修中的慈悲体验,延伸至日常生活各个层面。这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双赢的局面:我 们 会 赢 ,是因为认出自己不是唯一有难熬情绪或有问题的人。我 们 这 样 想 时 , 自己就会 更 有 自 信 ,更 能 体 贴 且 慈 悲 地 对 待 别 人 。我 们 身 边 的 人 也 会赢 ,因 为 我 们 增 强 了 察 觉 他 人 痛 苦 的 直 觉 力 ,于 是就能以更宽容 、更体贴的方式对待他们,而 他们呢,也开始以更慈悲的方式对待别人。
愿意引导所有众生了悟他们的真实本性,获得全然的自由和安 乐 ,没有比这更振奋人心、更勇敢的动机了。你是否达成目标并不重要,光是这样的动机,就有很大的力量。心会变得更强大,内心习气会减弱,也懂得更善巧地帮助他人。这么做时,你为自己的幸福创造因缘。了 解 痛 苦 和 痛 苦 的 因 ,以 及 自 身 本 具 的 潜 力 ,还 有 将 “理解” 转 为 “体验” 的方法,都可视为我们自认为在出生时没领到的那本快乐手册。
就像许多人曾经问到,要如何将所学到的这些认识和体验运用在自己身上呢?面 临 焦 虑 、悲 伤 、嫉 妒 、生 气 或 绝 望 时 ,该怎么办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更深人地探索,把自己的生命当做体验的实验室。
以生命为道用
若要斩断难题,我们需要难题。这 听 起 来 有 点 奇 怪 ,甚至偏激 。不 过 ,佛陀在当时就是一位激进分子,他提出的痛苦疗愈计划 ,不同于当时其他人提出的方法。小时 候 ,我听过西藏隐士禅修者的修持传统— 男 、女修行者经年累月在僻静的山洞修持,他们能保持长时间的不散乱。听起来很不错,不是吗?无干扰的单纯生活,这是开展自心平静最好的地方,除了一个小细节。太宁静了。独自住在山洞,没 什 么 机 会 跟 念 头 、情 绪 和 各 种 痛 苦 缠 斗 。所 以 ,每隔一阵子,这些隐士禅修者会下山到城镇和村落做一些疯狂的事。
当地的居民会很生气,于 是就会对他们咆哮,厉声羞辱 ,甚至是打他们。对 于修行者来说,这 些 言 语 、情绪和肉体羞辱的痛苦,却是禅修的助缘。这些伤害让内心更稳定,而且更深人地斩断修行者对自身、他人和体验等本质的层层错误观念。随着了悟的增长,他们更深人认识了痛苦和痛苦成因的根本情 况 ,更敏锐的察觉主宰许多人生命的困惑:根 植 在 恒 常 、独立和 单 一 信 念 之 下 的 “自己造作的痛苦”。修行人的心被居民粉碎 ,他们因而敞开了深层个人的慈悲体验。他们会运用本书前面提到的一些方法,坐下来禅修好几个小时,然后再将辱骂和鞭打带来的成长和利益传送给那些村民。我们多数人都不是隐士禅修者,就 某 方 面 而 言 ,其实是很幸运 的 。
我们不需要寻找困难,或跟困难约时间碰面,我们不需要付任何钱给烦恼的念头和情绪,我们的生命已经被想得到的种种困难给五花大绑了。我们该如何面对困难呢?我们通常会试图否定或消灭困难,要 不 把 它 们 当 成 “敌人”,要不就被它们击垮,当 它 们 是 “老 板 ”。除 了 以 上 的 “对 抗 ” 或“投降”,其实还有第三种选择:老隐士禅修者采取中庸之道,运用体验去开启智慧、仁慈和悲心的更深了悟。
在佛教中,这 个 方 法 就 是 “以 生 命 为 道 用 ”。发现你的生命完 全 “如是” 的状态— 此 地 、当下。佛陀疗愈计划的基本目标,并不 是 要 解 决 或 排 除 问 题 ,而是利用问题作为认出自身潜力的基础或焦点。每 个 念 头 、情绪和身体 感 觉 ,都 是 让 注 意 力 转 而 向 内 的 机 会 ,并 且 让 我 们 更 熟 悉 念头 、情绪和身体感觉的起源。许多人 把 禅 修 当 做 锻 炼 ,就 像 上 健 身 房 。“我 终 于 做 完 了 !现 在 可 以 继 续 我 的 人 生 了 !” 但 是 ,禅 修 跟 生 命 并 不 是 分 开 的 ,禅修就是你的生命。
从某个角度来说,我们一直都在禅修:我们专注在情绪的混乱 、烦恼的念头,以及从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与环境的本质等等的经验中得到结论。这种禅修通常发生得很自然,以致我们没有觉察到自己正在参与。将生命带到修持之道,从无意识禅修的过程,提升到有意识的层次。有 许 多 人 ,包 括我自己在内,欣然采纳这个方法是希望找到立即解决痛苦的办法。
当然,你 有 可 能立刻得到舒缓,但通常不会持续太久。当解脱的感觉消失,你 会 认 为 :“佛教没什么用 。” 希望落空的现象是很常见的。但 是 ,如果我们继续练习,一开始每天只要花一点时间观察我们的体验,然 后 ,延长正式座上禅修的时间,我们会发现佛陀的疗愈计划不只是心理的阿司匹林。检 验 念 头 、感觉和感官知觉时 ,会发现其中有一些珍贵的东西。
寻找隐藏的黄金
很久以前,有一位印度人行经一块泥泞地时,携带在身上的金块不小心掉了。后来这块地变成倒垃圾和厨余的地方 ,这些废弃物逐渐分解为泥泞,那个金块就埋在那里好几个世纪,淹没在持续增加的泥巴和垃圾里。最后,仙人出现了,他告诉一位正在寻找黄金的人:“你 看 ,在那些垃圾底下 ,埋藏了一个大金块。把 它 挖 出 来 好 好 利 用 ,做成珠宝或其他东西,这样才不会浪费这个宝藏。”
这个故事是比喻贪、瞋 、痴和从三根本毒繁衍出的各种内心混 乱 的 “泥巴”,经常障碍了我们认出佛性。佛陀原来的教导和后世大师撰写的释论,都透过许多譬喻帮助我们了解佛性,因为佛性是超越任何的形容。黄金的例子似乎最容易帮助理解,所 以 ,我 讲授这个主题时,我会问大家的第一个问题是:“黄金的特性是什么?”大家会给出各种的答案:
“闪耀的。”
“不会失去光泽。”
“恒久。”
“宝贵。”
“稀有。”
“昂贵。”
“完美。”
这些回答都正确。接 着 ,我会问第二个问题:“埋在泥土和垃圾里上百年的金块 ,跟挖掘出来并洗净泥巴的金块,有任何的不同吗 ?”
答案一定是:“没有不同。”上百年的泥土无法改变黄金的本质,就像烦恼也无法改变我们的基本本质。但 是 ,就 像 一 层 厚 厚 的 泥 土 会 让 纯 金 块 “看起来 ”像普通的石头,同样的,错误观念和执著也会覆盖我们的基本 本 质 ,我们倾向把自己当做被泥巴覆盖的石头。即使是一小块纯金,淘金客也会努力去掉金块上的泥土与秽物 ;同样的,为 了 瞥 见 佛 性 “金 块 ”,我们必须擦掉障碍佛性的“泥土”。
对大部分的人而言,这是缓慢渐进的过程,我们需要时间去适应自身本质与现实实相的新颖和不舒服的观念。要培养更加专注 和 更 少 判 别 的 方 式 ,来 面 对 我 们 的 体 验 中 绝 大 部 分 都 是 无 数“自己造作的痛苦”,这需要慢慢来。我 成 长 在 一 个 浸 润 在 佛 教 哲 理 和 修 持 的 文 化 中 ,我 很 幸 运 ,由 于 那 些 有 智 慧 且 经 验 丰 富 的 老 师 们 耐 心 努 力 的 教 导 而 受 益 良多 。他们本身领受的佛法训练,是来自老师亲自传递给学生的无间断传承,这传承可溯及佛陀。
虽然我在这么幸运的环境下,也难以领会我的基本本质是自由、清 澈 、具 足能力的等等。我相信我 父 亲 和 其 他 老 师 的 教 导 真 实 不 虚 ,但 是 ,我 就 是 无 法 亲 自 领会— 尤其是焦虑和其他强烈情绪把我牢牢捆住时,我几乎不能呼吸。如果有人问:“假使 我 有 这 些 伟 大 的 特 质 ,为什么我还是感觉很糟呢?为什么我会这么生气呢?为什么我这么焦虑、绝望或沮丧呢?为 什 么 我 老 是 跟 丈 夫 (或 太 太 、小 孩 、朋 友 )吵架呢 ?”
这些问题一点也不让我惊讶。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七筒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随喜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