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讲堂 >> 不能因为个人信仰,就对家人置之不理 Back

不能因为个人信仰,就对家人置之不理

作为一名在家佛教徒,在这个充满竞争压力的时代,常常要忙于工作,照顾家庭,身上背负着社会责任;同时还要兼顾修行,非常不容易。

 

不过可能很多师兄都经历过这个过程:刚开始学佛,信心非常大,把大量时间都放在上面。慢慢地忽视家庭,对家人也不太关心。

 

有时候,陪家人出门也心不在焉,手里拿着佛珠,嘴巴念着咒语,对人爱理不理。而一旁的家人孩子们看了直皱眉头。

 

有时候,只顾自己的功德利益,把家人晾在一边,自己去放生、做善法。

 

有时候,即使在家里也不愿多花时间陪伴家人孩子,家务懒得做,甚至吃完饭就把门一关,自己去做功课了。

 

时间久了,家人变得越来越烦恼、反感,甚至对佛法产生了邪见。

 

要想在俗世中兼顾生活和修行,确实会很忙很累,但是如果我们安排得当,其实这样的状况还是可以平衡的。

 

家人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家庭也是一个社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对家庭负有责任,“忙”并不能成为一种借口。


例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长达21个月的总统选举中,他也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次女儿的家长会。即使当上了总统,每周末也都会陪家人一起晚餐。可见,再忙,只要自己有心,用心,时间总是能安排出来的。

 


当你在不断追求着某个目标时,千万不要忘了家人。


有的人,一旦父母离去了,才发觉“原来我对父母不够关心,应该孝顺他们的”;有的人,一旦家庭出现危机了,才发觉“我原来对家庭顾及太少,应该多照料家庭的”。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故事,可能很多人在家里也会犯同样的错误。故事叙述了一对父子的对话。 

 

一个四五岁的孩子问父亲:“你为什么不回来跟我们一起吃饭?你整天在外面忙,到底赚了多少钱?”

 

父亲说:“还是赚了很多。”

 

孩子追问:“那你一个小时能赚多少?”

 

父亲说:“差不多20元钱。”

 

第二天,孩子对父亲说:“你可不可以借我10元钱?”

 

刚开始父亲认为他可能要乱花钱,就狠狠地训斥:“你借钱做什么?不借!”后来想了一下,觉得孩子的要求也并不高,就拿出10元钱给了他。

 

孩子得到钱后,在自己的包里面翻来翻去,又凑了10元钱,总共20元。然后对父亲说:“你不是一个小时能赚20元钱吗?这20元钱给你,你明天晚上可不可以陪我吃饭?”

 

父亲听到孩子的话,沉默了。这个故事很值得我们深思。

 


现在社会上一些比较成功的企业家,整天忙着工作,很少抽出时间陪家人。如此一来,自己在重视一件事的时候,可能忽视了更重要的事。

 

还有些人一直在外面忙着,妻子整天记挂,希望他能多回家陪陪家人,但每次得到的回答都是“我工作很忙”。到底是真忙还是应付,家人也处于困惑当中。有一部分人确实是工作太忙,而有一部分人可能只是应付。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应当以真诚、善良和智慧的心来维护自己的家庭。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县城的教育局局长。这个局长很坦白地说:“我们这个县城,大概有七千多学生和五百多老师,几千人的事情都由我来管,所以每天都特别忙。但是我仍会在每个礼拜天,抽出半天时间陪家人,否则就觉得对不起他们。”

 

一个人对工作很负责,我们理解,但是人毕竟活在世间,哪怕一个月抽出一天,或者一个礼拜抽出一两个小时,陪伴一下家人也是应该的。否则一直忙忙忙,最后家人也变得不像家人了。这种怪现象已经成了一种社会问题。


其实家庭的状况直接影响国家,国家的情形又影响整个世界。只有每个家庭都和谐、幸福,国家和世界才可能走向光明。

 

否则,佛教徒经常说着高深的话语;企业家喊着动听的口号;公务员也是唱着不现实的歌曲,人人都是流于表面,切身的幸福就会越来越远。


因此我经常跟佛教徒讲:“不能因为个人信仰,就对家人置之不理,否则,对家庭和社会都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学佛的人更应当关心家人、关心周边的人,从自己做起,慢慢将爱心传播开来。

 

大乘佛教中会专门修慈悲心,如何修呢?先观想自己的母亲,对母亲修慈悲心,然后观想亲人朋友,再观想陌生人,再观想怨敌,之后扩展到所有的众生。

 

是这样把慈悲心逐渐扩展的,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我要度化一切众生”。其实“一切众生”只是个笼统概念,你接触不到。如果对身边能接触到的家人,一个都帮不了,那要帮助一切众生也是不现实的。

——《滋心养智——华东师范大学演讲》



有时,我们把懒惰、冷漠、消极当成了出离心,面对生活中的烦心事,只是一味逃避。有时,我们把口头上的发愿当成了菩提心,却对身边的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自己的心又冷又硬,像个石头。

 

而修行好的验相,是对待一切众生都能慈悲关爱,心地调柔,亲切和善,让人感觉如沐春风。

 

而真正的出离心是什么呢?

 

上师讲过:利益众生就是最大的出离。这个讲法非常精准,因为不光考虑自己,而是想让所有的众生解脱,这就是真的大出离,所以大乘之出离是落在利益众生的基点上。


相续中真正具有出离心的修行人,能够安忍所有的修行乃至于人、事、物给他带来的种种的损恼和痛苦,在堪忍的心态之下去对治自己的烦恼,那时的心是非常坚忍的一种状态。

 

而消极避世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呢?就是懒,想逃避,觉得工作生活责任都很麻烦而不想干,是这样的一种想法。其实,如果处在一种消极避世的想法当中,那么他在修行方面也是很脆弱的,心不坚忍,很羸弱。

 

修行稍微精进一点、吃苦一点,做不到;闻思上面辛苦一点,比如天天在文字上做三项推理的辩证,也做不到;无论做什么事情,稍微有一点烦恼,就习惯性地想放弃。


——《“佛法融入生活”系列开示(一)》法师辅导



如果我们能把与家人的相处,也当成一种修行,那么久而久之,生活和修行就不再相违;如果我们能把所学到的佛法应用在生活之中,把当下的烦恼用佛法来加以对治调伏,那么久而久之,生活和修行时刻都能圆融无碍。

 

家人是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连自己的家人都无法利益,又谈何利益一切众生?

 

家人其实是我们修行的第一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往期链接:


家里的和平鸽


学了佛,就不能好好生活了吗?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