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广释》1802 辅导 1-2课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一、造论五本:
则按作者、属何经论、总义、为谁而说、造论必要的作论五支而传讲。宁玛派多以那烂陀寺的方式而传法,因为宁玛派自宗的传承上师,如莲花生大士、龙树菩萨、月称论师等都曾经在那烂陀寺任过大堪布,故本论初亦按造论五支而讲。
圣者龙树菩萨,是于过去无边无量劫中发心,并于众多无量大劫中精勤不断地积累二资,又于不可言说的世间界中利益无量众生,为了此间刹土佛法的兴盛而应世化现的。佛陀也曾亲口授记过有关圣者龙树菩萨降临于此娑婆世界,并广弘佛法的内容。有关佛陀授记龙树菩萨为此间刹土佛法之兴旺而出世,并依照发心在佛陀示现涅槃,佛法趋于衰落的生死存亡之际,时应化出世,并广弘佛法的经过(,在众多经续中都有所记载)。
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烦恼非实, 入空戏论灭。
【内容:虽然某些人认为“仅仅息灭八边戏之无遮为此论的内容,若以无生、无灭等具八种特点之缘起法为此论之所诠,则该论的直接内容将成为世俗谛”,但此论则以“缘起而生之真如性,远离八边戏之实相,息灭一切戏论”作为其所诠内容;】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诸法实相者, 心行言语断,
无生亦无灭, 法性如涅槃。
必要:依此论所阐释的道理极易通达;
必要之必要:即论述寂灭之无住涅槃;
诸佛依二谛, 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若人不能知, 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 不知真实义。
若不依俗谛, 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 则不得涅槃。
为什么学习《中论》?(以下结合原文讲解))
(1)论名
(2)顶礼句
(3)造论五本、造论四法
(4)当今时代人们更加需要中观
2.如何才能学好《中论》?
(1)为什么要学中观?意乐、态度
(2)中观到底讲什么?需了知所诠义
(3)如何趋入中观的意义?需掌握中观的思维:能破、所破
(4)观察结果是什么?产生定解
(5)了知此结果对我们有何用?息灭分别,获得救护,获证无住涅槃
(6)学习《中论》的参考资料、方法(讲、辩、著)
别人对你发脾气,常常是因为他潜意识对你有幻想,给你设定了一些预期,当你不符合的时候,他就接受不了。尽管预期可能不切实际,你也不知道有这些标准,但他根本不管,于是矛盾就此产生。反过来说,你对别人挑三拣四,往往也是这个原因。
所以,佛陀教我们“无住生心”,不要有设定,不要有框架,才能更贴近真相。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
(6)学习《中论》的参考资料、方法(讲、辩、著)
方法:讲辩著+独立思考+深入思维
如果能以坚定的信心、坚毅的悲心、坚强的决心、坚忍的进取心深研此论,就一定能透过论中以犀利言词驳斥他宗的表面,发现自相续中深藏不露、钢打铁铸般的边执邪见,并将其作为所破之的。只有这样,才算真正领会了龙树菩萨的究竟意趣——真正的所破,不在于外在的宗派之见,而源于自己的内心。
解释论名(见后):
“庄严”,有自性庄严、装饰庄严 、开显庄严几种。
中观远离一切戏论的本来意义,就是自性庄严;
对此本来意义,通过各种推理进行严饰,叫做装饰庄严;
中观原有的、隐藏的意义,通过不同的教证、理证开发出来,叫做开显庄严。
三门恭敬顶礼上师及至尊文殊菩萨!
深广浩瀚智慧虚空界,(证)
遣除常断黑暗之光芒,(断)
离边中观璀璨之杲日,
恭礼绝伦导师遍知佛。
此颂是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深广浩瀚的智慧虚空界当中(虚空比喻佛的智慧),出现了一轮散发着遣除常见断见黑暗之光芒,并且远离四边八戏的大中观之璀璨太阳(太阳比喻释迦牟尼佛)。作者以三门恭敬的方式至诚顶礼整个世间都绝无仅有、无与伦比,且对世出世间一切万法都通达无碍的导师——遍知释迦牟尼佛。
这些比喻说明了佛陀具有的功德特点:
散发着璀璨的智悲光芒、能遣除众生内心常见、断见的黑暗,并且远离了四边八戏,所有这些功德,皆是从佛陀深广无边的智慧当中起现。
若想通达佛陀深广的究竟密意,必须依靠文殊菩萨和弥勒菩萨的智慧。而在甚深法门方面,若想真正通达般若空性,必须依靠文殊菩萨和龙猛菩萨的智慧。因此,作者顶礼的第二位本尊是文殊智慧勇识。
此颂是顶礼文殊菩萨。
无始沉卧心间三有魔,
密布有实无实束缚网,
(轮回)
能以智慧利剑斩除尊,
至诚顶戴文殊智慧藏。
(涅槃)
下面是顶礼龙猛菩萨和他的传承弟子。
堪忍法海甚深之谛义,
顶部蛇冠宝饰极显赫,
发出缘起空性之轰鸣,
敬礼龙树父子传承师。
此处作者将龙猛菩萨比作龙王,以此来赞叹他的超胜功德。
“堪忍法海甚深之谛义,”大海里虽然藏有如意宝,然却因大海极为深邃,一般众生根本无法得到,而唯有龙王凭其超凡能力才能无碍获取;同样,空性法门虽然能生三乘解脱之果,然却因极为甚深,一般人根本无法理解,而唯有龙猛菩萨才能堪忍佛法大海甚深之谛义,凭其超胜智慧无碍通达。
“顶部蛇冠宝饰极显赫,”龙王的头顶佩戴着珠宝珍贵头饰,是大海中的庄严;龙猛菩萨的顶部以蛇冠珍宝做装饰,极为显赫,世人共称他为世间的庄严。
“发出缘起空性之轰鸣,”龙王能发出非常恐怖的声音,以此能降伏大海里的所有众生;龙猛菩萨能发出缘起空性之轰鸣法音,以此能断除所有众生的边执邪见。
思考:
为什么以龙王比喻佛陀?
上师教言:请看龙树菩萨传记
此颂最后一句“敬礼龙树父子传承师。”是恭敬顶礼龙树父子——龙猛菩萨和他的心子圣天论师,以及后来所有的中观传承上师。继龙猛菩萨之后,出现了很多弘扬中观的传承上师,包括龙菩提、噶里晋美、佛护论师、月称论师等。
中观根本之善说,汇集众论之精华,
以文殊喜胜妙智,亲笔撰著之注疏。
《中观根本慧论》这部善说是中观的精华,此论的著疏——《中论释》也是如此,里面汇集了众多论典之精华;《中论释》的作者是麦彭仁波切,因尊者的异名是“胜妙智慧”,所以在此称他为“文殊喜胜妙智”。
《中论释》是由麦彭仁波切亲笔所撰著的一部注疏,经后人整理之后结集成了本论。
此论旨为宣说大阿阇黎圣者龙树菩萨所造之《中观根本智慧大论》之内容。
思考:
请以麦彭仁波切的顶礼句说明般若的功德及说明我们为何学习《中论》?
“颂”包含品颂及偈颂二义,即由字数相同之诗文组合而成。
“智慧”即论名,表示若能趋入闻思该论之道,则可获得无倒证悟趋至远离一切边戏实相之智慧。
“顶礼文殊师利童子!”意即顶礼宣示诸法真实胜义实相之智慧本尊文殊师利童子。前译派的译师在翻译此论时,为了消除违缘,首先如此顶礼。
解释译礼句:文殊菩萨能宣示诸法真实胜义实相,因此译者要在这样殊胜的智慧本尊面前恭敬顶礼。
译礼的必要性
主要是为了在译作过程中
①遣除一切违缘、
②有增上一切顺缘、
③明确该论属于三藏何类所摄以及遵循王敕钦定的必要。
若译“经藏”则应以十方诸佛菩萨为译礼的对境;
若译“律藏”则应以遍知释迦牟尼佛为译礼的对境。
若译“论藏”则应以曼殊师利童子为译礼的对境
这两个顶礼句的重要性如何:
- 宣说了中观见解:万法离戏的实相;
- 以此恭敬顶礼释迦牟尼佛。
- 圆满含摄《中论》27品的所有内容,也是般若智慧的精华。
- 不仅可以赞叹佛陀的功德,还可以忆念佛陀和龙猛菩萨的恩德,还可以作为对他们的祈祷,以期通达中观的道理。
- 创立断法的玛吉拉准空行母说:这两颂不仅是赞叹、顶礼佛陀的偈文,也是非常殊胜的降伏法。
二转法轮——诸法现空双运的实相:离戏
1、从自空中观谈中观见解:
2、从大无遮谈中观见解;
3、从自续派、应成派谈中观见解。
1、从自空中观谈中观见解——离戏、现空双运:
1)自空中观
2)中观见解
A.何为边、戏论?
B八不是哪八不?
C.为何八边的数目是决定的?
D.以理抉择为何诸法不生为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E.以八不说明中道义或缘起性空。
1)自空中观
自空中观的体性:轮涅一切诸法自体本空,在圣者入定当中,一切戏论都无余在法界中清净,就像远离云雾的虚空一样,是从这个角度抉择的。
阿底峡尊者在《中观窍诀宝开启宝箧论》当中讲:一切戏论无余寂灭,象秋天中午之虚空中央一样的清净一切相之垢尘的虚空金刚三摩地中,无有显现,尽力而安住。《中论》当中,龙猛菩萨依靠各种各样的理证方式,将万法抉择为远离一切戏论的真如本性,这就叫做甚深中观或大中观。
2)中观见解:
A.何为边、戏论?
分别心所计的一切,就是边。分别心所计的戏论,归纳起来,无非是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四个,再不会有别的。八边、十六边、三十二边等等,都是四边的广说,都是分别心所计。
戏论就是和实相不符合的言论。
B.八不是哪八不?
“不”:作否定解释,就是《入中论》中讲到的“无”(无遮)
生、灭、常、断、一、异、来、去,八种概念,是就缘起诸法的假相立名,都和离一切妄见戏论不可得的中道实相不相应,而众生执着它们为实在。故龙树菩萨对于缘起诸法说“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否定这些实有的见解。
C.为何八边的数目是决定的?
1、生灭、来去等八边戏论是由迷乱分别造成的,迷乱分别的根源就是执著,而一切众生的相续中都存在着遍计执著和俱生执著。有了这两种执著就有了迷乱分别,有了迷乱分别就有了八边戏论,有了八边戏论则众生永远不能见到万法真相从而流转生死。
2、远离八边的次第是根据内道、外道、世间人的次第安立的。
内道有实宗多执著生灭二边,故以不生不灭破除;
外道多执常断二边,故以不常不断破除;
世间人多执一异、来去四边,故以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破除。
3、宗喀巴大师的《理证海》也讲:所有戏论都可以包括于八边,除了八边之外没有必要再作安立。因此离八边就是离一切边。
为何八边的顺序是决定的?
上师讲记:
八边的安立,实际上也具有一定次第。一般而言,众生首先会有生灭的执著,认为诸法有产生,产生了有实法之后,便会思维此实有之法到底是常还是断,又会想各有实法之间是一体还是异体,它们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执著通常会以这种顺序产生。因此在遮破时,也要先破生灭,之后再依次遮破其它诸边。
补充资料:《青目释.观因缘品》:
D.以理抉择为何诸法不生不灭,不常不断,
不来不去,不一不异。
凡夫的执著:
“生、灭”:万法如果有一个生,则会有灭,但万法如石女儿一样,根本没有本体存在,如何有一个灭呢?
“常”:定有则著常,即执著先前有,后来不灭。
“断”:定无则著断,即执著先前有,后来灭了。
“一”:认为万法是一; “异”:认为万法是多
“来”:从彼处来到此处; “去”:从此处去往彼处,如从轮回去到涅盘处
因诸法本体从未存在过,故生、灭、常、断、一、异、来、去都不可能成立,这些现象都是分别戏论。从实相而言,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E.以八不说明中道义或缘起性空。
“中”就是离边不住中。
离一切戏论的法界中本来无一法可立,故不存在二谛分别。
第二转法轮所抉择的真正般若波罗蜜多——释迦牟尼佛如所有智所了别的对境,是从大空性、大离戏的角度来讲,不需要分开胜义谛和世俗谛。
真正的离戏当中,一切的一切全部都没有。《定解宝灯论》中也说:从中观离戏论的角度来讲,即使中观自续派也承认一切无有。从大圆满来说,守护的誓言也没有、灌顶也没有、普贤如来也没有、地狱也没有、饿鬼也没有……从实相角度来讲,什么都没有。
2、从大无遮谈中观见解
A、何谓无遮
遮,意为遮破、破除。无遮是指在破除后,没有间接地引出其他的承认,由此产生的定解称无遮见,分两种暂时无遮及究竟大无遮。下面都是暂时无遮或者非遮:
小乘有部、经部讲离八边,只抉择到人无我空性,而保留了无分微尘、无分刹那实有;
大乘随理唯识宗讲离八边,只抉择到人无我和相似的法无我空性,而保留了成实的依他起识;
中观自续派讲离八边,只抉择到单空,而保留了名言中的生灭等。
以上各宗虽然从下到上从不同的高度抉择了离八边,但这些宗派最终都有或粗或细的执著,所以谁也没有真正抉择到诸法的本体。针对上根的所化众生,应成派以遮除八边的方式直接宣说了大空性的本体。
B、无生、离戏。
离戏、无生或者空性等词句,所要表达的就是排除一切承认、一切所缘这一意义,凡是分别念所接触、所涉及的范围一概否认。
所以,中观各种论典中,在抉择胜义谛的时候,不同的论师借用了不同的名词。在抉择中观的真正见解时,这种语言和思维的所缘境一定要排除。
3、从自续派、应成派谈中观见解
A、自续派
要抉择诸法实相必须要跟随应成派的究竟见解。如果只建立无遮单空,那本论的直接内容就成了世俗谛
自续派执着名言中的法,所以把胜义谛和世俗谛分开,不敢说名言中不生不灭。自续派论师基于世俗谛的角度,认为若说名言中也不生不灭,就诽谤了现量中所见到的有生有灭等一切法的规律,有诽谤名言的过失。所以他们分开二谛,说名言中有生有灭,胜义中无生无灭。
B、应成派
应成派在解释八边时,只强调胜义谛而不分胜义谛和世俗谛。因为区分胜义谛和世俗谛也是众生的一种分别念,从最究竟实相来讲,虚空一样大平等的法界中根本不存在世俗谛与胜义谛的分别。虽然暂时可以这样分开,但离一切戏论的法界中本来无一法可立,故不存在二谛分别。
所以,应成派首先就讲无生无灭。
A. 何谓二谛?为何分二谛?何谓二谛无二?
胜义非心境,许心是世俗。所见真境名真谛,所见虚妄名俗谛。
所有的显现虽然是世俗谛,但在本体上应该是空性的,由于是空性的才称之为法界。但如果与法界无二无别的智慧本体显现不空,显然已经与法界分开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由于所有显现与法界一味一体的缘故,现空是绝对不可分割的。
如果真正通达了世俗谛和胜义谛不可分割的境界,就意味着真正通达了中观道。
不经观察许缘起生,一经观察许诸法无生。
B.确定缘起显现为观察的对境。
月称论师在抉择正见时,就是将缘起显现不灭作为焦点,将名言缘起显现的这些法作为证悟胜义谛的途径。
将这种缘起显现作为观察的主题,在此基础上继续抉择,最后了达一切万法离戏大空性的真正实相。
C.生与不生不二,现与空不二
寂灭现,寂灭空,现前离戏才是善灭诸戏论,究竟胜义中没有这些生和无生等的戏论。
D.宣说这样的缘起性空只有佛陀,外道没有如此宣说。
虽然外道也希求解脱,但是他们的见解和行为都落于偏执,并不符合中道,无法解脱。外道像佛教那样如理如实宣说万法本性的一个也没有。没有缘起性空的正说哪里会有解脱?
缘起显现的同时却是空性,空性的同时却能从中显现缘起,这样的道理只有依龙猛菩萨的理证才能抉择。
“缘起道”,胜义当中,将万法全部抉择为远离一切戏论;世俗当中,如梦如幻的业因果、前世后世、现在的一切所作所为等完全合理。这种万法的真理,也就是说,胜义当中不成立一切,世俗当中如梦如幻的现象完全成立,这就是所谓的缘起道。在这个世界上虽然有许多学者、智者,但在宣说缘起方面,释迦牟尼佛是无与伦比的,就像群星中皎洁的月亮一样,任何人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者,此第三推功归佛论主致敬。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者,此是佛说非是我说也。
又稽首者欲请佛加护,敢佛弟子有所说法无不承于佛力。今欲申佛无生二谛破于众邪,故请佛加护。
又龙树未悟无生,欲自树为佛从,托迹海宫得无生忍,方以佛为师己为弟子,是故礼也。
又论主因佛悟无生,今报佛恩,是故礼佛。
又礼佛者欲令后人于论生信,明八不者此是佛说,非天魔外道调达等说,亦非我说,此是佛说,以小乘人不信一切法毕竟空,如刀伤心,故推功归佛也。
思考:
请结合“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的中观见解从中观自续派与应成派的观点说明你眼识所看到的杯子是缘起性空。
资料来源:智悲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