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获得快乐的相处之道丨《论语》第2课 学习笔记 Back

获得快乐的相处之道丨《论语》第2课 学习笔记


 

本课看点


在藏地,个别古大德称孔子为“贡则楚吉杰布”。“贡则”是“孔子”,“楚吉杰布”是“幻化王”,认为孔子是文殊菩萨或观世音菩萨的化现。


本课导图



学习这部《论典》的原因


1、世人需要

(1)社会需要道德规范;

(2)也很需要这类知识。


2、佛教徒需要

(1)需要了解通达世间的知识,和做人做事的方式,这是修行成功的基础;

(2)否则,后面所有的修行无法进行下去,更不用说弘法利生。


3、佛教徒广闻博学非常有必要

(1)儒家道教与佛教的渊源

1)儒家道教的创始人是佛菩萨的化现

①依据:唐代敦煌的古经《佛祖统纪》中说过,《清净法行经》里面有三位菩萨,分别是月光菩萨,转世为颜回,儒童菩萨转为孔子,迦叶菩萨转为老子。

②谴疑:有些人质疑《清净法行经》到底是不是佛经当中的?

实际上这个经在唐代时候,在敦煌当中已经发现了,是真正的古经。

③永明延寿大师在《万善同归集》当中说,在《起世界经》当中,佛陀派了两个僧人到汉地,一个是迦叶菩萨化现的道教祖师老子;第二个是儒童菩萨化现的儒家祖师孔子,来到这个世界度化众生。

2)藏传文化中也有部分受儒道文化影响

①藏传的有些古文化当中,也有孔子是菩萨化现的说法。

②藏传文化中很多打卦方面的书,比如麦彭仁波切的一本很厚的关于卦象方面的书,这些文化有来自《易经》和孔子的儒家思想的说法。

(2)结论

1)以前那些无论是什么样的诸佛圣者,他们化现在不同众生面前显现的这些大德,他们所造的论典,都值得我们学习。

2)《清净法行经》当中说,像汉地儒释道三者的文化,实际上与佛教有一定关系。

3)应有的态度

①对一些思想应该有比较开阔的胸怀。

②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世间中各种文化知识,这个很有必要。



《论语》的特点


1、《论语》与佛经相似

(1)框架:零散,没有次第逻辑性,也没有层层科判。

(2)内容:涉及道德行为、语言、人文、治国等不同方面的内容。


2、内容大多数今天也完全适用,部分内容现在用比较困难。


3、因为汉语语言非常精炼、简洁、具有浓缩性、深奥,文化可以代代相传。


学而篇第一——宣讲正论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孝顺很重要

(1)在家对父母、兄弟、姐妹特别好的这种人,到了社会上,对上中下等的人都会爱护,不会做不合理的事情。

(2)原因:人是习惯性的动物,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从小在家里对父母、对兄弟、姐妹特别好的人,也会习惯性的对其他人好。


2、孝悌的解析

(1)错误解析:儒家思想古老,不管父母合理不合理,必须恭恭敬敬。

(2)正确解析:父母与子女互相观待对应。


3、孝悌是做人的根本

(1)孝顺的人中违背常理的犯上者特别少。

(2)不会制造天下大乱。

(3)儒家文化所有的根本是理和仁,古代用“仁”表达一种内心思想。大乘佛教讲慈悲菩提心,不是狭隘自我的爱,是对一切众生无条件的爱。


4、东西方文化差异

(1)父母与子女,西方文化只有合理二字,没有合情。东方文化既有合理也有合情。

(2)西方文化,对个人有利益会做,没有特别大的利益,很多人先考虑个人,与大乘思想还是不同。

(3)才华长相的专长优点让人羡慕,人格没有的话,其他功德确实很难。古人对人格非常重视,现在人重视才华,古人在人格基础上讲人才教育。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释义:巧言、令色

(1)心里没有下很大功夫,表面语言表情,为人处世不一定长久成功。

(2)语言表情也很重要,弘法利生的人也应该需要有一种表情。


2、如何应用?

(1)言行一致,不能口是心非。真正的密友言行都是一致的,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2)对于口是心非,萨迦格言说,亦是愚人之法相。

(3)多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内心有爱,也应该有善巧的语言和行为。

(4)真诚的语言。麦彭仁波切《君规教言论》,世间大多数仇恨都是语言造成的。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人物介绍:曾子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大学》的作者,曾参。


2、三省释义:每天要观察自己三次。有些解释:三是多数的意思;有些说所谓三省吾身,通过三方面观察。


3、三个观察

(1)第一:为他人做一些事情,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

(2)第二:与朋友交往的时候有没有信用?

(3)第三:老师给我的教言,或者我要给别人传的内容,自己温习没有。


4、不同角度观察解读

(1)佛教讲,对众生怎样?内部好友交往怎样?传承上师教言修得怎样?

(2)不同人有不同解读,多方面观察。


5、必要性与合理性

(1)有智慧的人,对身口意的观察从来不会松懈。

(2)没有观察,一天的行为可能一生后悔。

(3)有些人受到身边人的认可敬仰,若没有智慧,很容易犯大错误。

(4)人很难了解自己的过失,吾日三省吾身还是非常有必要。


【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释义

(1)治理千乘之国,诸侯国,人马特别多的国家。

(2)治理这样的国家,几件事情要注意。

1)第一,做任何事不能放纵,敬事。

2)第二,信。有信任、信用,很多人际关系建立在信任上,有信任和信赖。

3)第三,节用。不铺张浪费,不随意浪费。

4)第四,爱人,对老百姓如对独子。

5)第五,使用民众把握时机。


2、注意

(1)认真做事,财物使用上不要过多浪费。

(2)要考虑别人的时间,做事情最好有时间控制。

(3)领导者要对大家有一种爱,不是表面上的。四百论讲,独子生病,母亲更加疼爱。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释义

(1)在家里孝顺有爱,出门对朋友爱护,要用宽宏的心态爱所有人。

(2)众不一定是天下无边众生,要亲近善知识。

(3)有了这些之后才有能力可以学文。


2、重点解析

(1)做人的基础很重要,然后依止好老师学知识。

(2)人与人之间还得讲情,缺少爱和道德的社会,非常冷漠。


3、小结

任何一件事情没有希求也许更好受一点。希望作为人要讲情理,有血有肉,血肉之外,还有如来藏。


发心:定解F16     

审核:定解F09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讲记
《论语》第2课 原文讲记和音频下载地址:
https://zhibeifw.com/jx/cf/lun-yu/

阅读原文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