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28 * 阅读参考
Back
具有智悲自性,引导我们走解脱道的大乘善知识是我们的外摄持。A. 自己渴求获得遍智的心,即为利众誓求佛果的菩提心;B. 三轮清净的胜观,即智慧。所谓三轮清净,以布施为例,即相续中观能施的人、所施的对境以及所布施的物品或钱财如梦如幻,不执著三轮的实质。 对每个想走解脱道的人来讲,一方面最主要的是不能缺少大乘善知识,另一方面内相续中要具足立誓为度众而成佛的菩提心的愿力,并逐渐串习大般若的意义,才能真正获得究竟圆满的佛果。c.作为在家居士,主要守持居士五戒、八关斋戒,相续中可以守持菩萨戒乃至密乘戒,对这些戒要有希求心,这点很重要,相续中有无戒体区别非常大。【公案】一位将军听说有位高僧大德弘法利生事业广大,不服气,想为难他,但到了高僧讲法的现场,却被持戒精严而显现威严的高僧所震慑,怀着敬畏心,没敢问出刁难的问题。 在戒条基础上更加严格去做,而戒条并没有这样要求,让人觉得他特别偏执,给周围的修行人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是我们不赞同的。 很多人觉得好好闻思就可以,对戒律是无所谓的态度,这也是我们不认同的。因为戒是最根本的,如果戒律逐渐隐没,出家修行人不能护持自相续中应护持的清净戒律,也就意味着佛法进入形象期了。 在佛陀住世时期,佛陀针对六群比丘和六群比丘尼经常犯的一些错误,制定相应的戒进行遮止。其实,六群比丘和比丘尼都是菩萨的化现,他们把末法时期修行人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在佛住世时演示出来,佛陀针对他们的种种示现制定一条一条的戒律。 佛陀制的每一条戒都有它的因缘,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众人讥嫌,所以佛陀就制一条戒不开许出家人如是做,真正的目的是在护心的基础上,让我们自相续的身语行为清净无染,不要让在家人讥嫌、生邪见。因此,身语行为清净调柔是心相续中护持净戒所体现的相,护戒的根本核心在于清净内相续当中的烦恼,心相续一直处在安乐、自在的状态。3. 大慈大悲的佛陀曾说:“边地魔军蜂拥而至之时,首先律藏如意宝会隐没。灵器和禳解术等不会隐没,即使隐没也无所谓。” 到末法时期,人们相续中逐渐没有了佛教真正的闻思修行、清净戒律的功德,表面上看起来是修行人,但是相续中充满了非常严重的像边地那种不信佛法的邪见、恶见、边执见,这就是“边地魔军蜂拥而至”的相。那时有一些灵器、禳解术能暂时解决人们的困难和非人的干扰,这些修法仪轨还在世间流传,但这不是真正佛教的精华,它的存在和隐没不起主导作用,真正能够代表佛教的就是清净戒律和闻思修行,这才是佛法的根本。 现在在日本和韩国,和尚可以娶妻生子。日本人认为出家人娶妻非常正常,他只是维持出家人的形象而且被大众所认同。这其实就等于没有真正的戒,戒已经隐没了。 在我国也有和尚娶妻生子的现象,只不过大家看到这种行为就直接判断那是假和尚、职业和尚,普通世人都无法认同,都大致懂得出家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现在能把戒律守到位,身心得到自在调柔相的人比较少见。很多修行人不重视守戒,是无所谓的态度,好像除了四根本戒没有破,其他的谈不上守戒,并不像古人除了根本戒以外,其他支分戒有一分守一分,丝毫不犯。所以真的是形象期的状态,只有持戒的形象但守持不了戒的精华,也感受不到相续中依靠戒而得到的清凉与自在。 《中观庄严论》中讲:到了末法时期,出家人的剃刀不能剃头,袈裟无法染成袈裟的红黄颜色,所以出家人就把牛皮反穿,并且扣在头上代表自己出家人的身份,那就是真正到了形象期。 中国是佛法最兴盛最核心的地带,不管汉传还是藏传,佛法的精华还在,每个人相续中还有真正守护的戒律,非常难得。佛陀在世时曾讲“我圆寂后以戒为师”,戒是教法也是本师,我们应像护持自己的眼目、命根一样守持清净戒律。再往后不停地流转,转到形象期时,可能能听到三宝的名字,但丝毫不了解三宝的真实意义,尤其是佛法的真实意义都不会了解了,那时社会是非常浑浊的相,佛法基本上处于隐没期。所以我们一定要借用这样极其难得的所依身和清净的戒律力争在即生当中有往生的机会。A. 观想内容:本体为根本上师、形象为怙主阿弥陀佛,居于主位,由十方三世的所有皈依处(佛、菩萨)所围绕。B. 观想要点:将阿弥陀佛本体观想为自己的大恩根本上师,形象是怙主阿弥陀佛。修皈依:皈依境中作为中间主位的莲花生大士的本体是自己的大恩根本上师,形象是莲花生大士;修百字明:观金刚萨埵本尊的本体是大恩根本上师,形象观为金刚萨埵佛。往生法(破瓦法):观自己正前方阿弥陀佛来接引,本体是自己的大恩根本上师,形象是阿弥陀佛。b.功德:观修时把所观修对境的本体视为上师,形象视为本尊,能同时得到本尊和上师乃至三世一切诸佛的加持。C.如果有视师如佛的信心,也不遮止将本尊的形象观为上师。 有些修行人对本尊信心很清净,上师也是具相善知识,但有一些上师六七十岁,显现上满脸皱纹,虽然非常有威德力、慈悲力和加持力,但因为世间人有分别心,总觉得我的上师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如果有这样的分别,还是观为本尊的像比较好。A.观想内容:自己的右侧是现世的父亲,左侧是母亲,前面是一切怨亲债主,周围六道众生就像被宴请的宾客一样聚集在一处纷纷顶礼、嗡嗡祈祷。B.观想要点:把经常给自己制造违缘的人、非人等怨敌观在前方。 很多修行人依靠一些违缘对轮回产生厌离心而精进出家修道,从这个角度讲,怨敌和魔障是我们值遇正法的因缘、解脱的顺缘,所以要把他们观在前方作为顶礼的对境,打破自己贪亲嗔怨的分别,每一个六道众生都是对自己恩德最大的。 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修行人,所有六道众生都是我们成就佛果的最大恩德者。作为初学者,看似是我们在利益众生,其实是我们借用众生的因缘在利益自己,实际上众生始终都是成就我们佛果的因缘,所以我们对他们要恭敬顶礼。A. 藏地:左右手五指并拢,手心中空,代表空性、如意宝的意思。B. 汉地:手心应合拢,否则有不殷重、不恭敬的意义。C. 不同合掌方式,表不同的法,要懂得不同场合有不同说法和方便,《普贤行愿品》讲过要随顺,作为修行人要学会圆融,入乡随俗。D. 依次合掌于头顶、喉间、胸前时均以菩提心摄持,合掌位置高低一点没有关系,关键是以猛烈信心观想。吉祥结的线是没有头尾的,无始无终,代表佛陀远离二取等无二智慧。 指两手、两膝和前额(双脚本来是着地的)这样整个拜下去。五体投地跟身、语、意、功德和事业五种法有相应之意,代表能获得佛菩萨的五种功德。 因分类不相同而有不同讲法,都代表佛智的体,全都可以归摄在佛陀的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两种智慧中,前者是从照见万法法性的角度来讲,后者是从照见万法有法的体相角度来讲。 三身四智:法、报、化三身,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四种智慧(《亲友书》第2课参考); 《经观庄严论》讲四身五智:法、报、化三身和自性身,自性身是从空分来讲,法身是从明分来讲。五智指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 密宗讲五身五智:法、报、化三身、不变金刚身和现前菩提身,五智与前者相同。 没关系。不散乱、认认真真、恭恭敬敬地对着所有上师三宝、诸佛菩萨作顶礼,如果磕的比较快,来不及细观想,心专注于“愿自他一切众生遣除所有障碍,获得究竟佛果”这样的愿力和意乐上就足够了。纳么玛则西日耶,纳么色西日耶,纳么厄达玛西日耶梭哈。释义:按照乔美仁波切的讲法,汉文意思是“顶礼妙吉祥,顶礼善吉祥,顶礼胜吉祥”,“梭哈”有成就一切所愿的含义。 因果的缘起不可思议,有可能只是以虔诚的恭敬心、清净的欢喜心对佛作一次礼拜就能得到转轮王或国王的果报。 我们修行人并不求世间有漏福报,所有资粮通过发愿力的摄持,转成生生世世走大乘菩提道、修行圆满福慧二资的因缘,这也是我们顶礼的目标。 “如月之能王”中,能王指佛陀,代表佛陀能够赐予众生熄灭烦恼的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