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缘相识藏传佛教大德——索达吉堪布和他的家乡
索达吉堪布,藏传佛教大德。堪布对藏传佛教的传统法义学修甚深。为了让更多人了悟佛法精髓,他试图用现代方式向人们传递生命真相,是一位在哈佛、耶鲁、斯坦福、牛津、剑桥、清华、北大等上百所高校的讲台上留下过身影的佛教心灵导师。
三十多年来,身体力行地引导大众实践佛法的学修传统,同时,利用空余时间互译汉藏经典,从事慈善事业。
近年参与举办过多次论坛会议,与海内外学者交流跨宗教、道德、环保、和平等问题,探讨人类的发展方向,希望提升一切生命的福祉。
他认为,时代在变迁,但佛教的宗旨没有变,人们可以从中找到解决现代问题的真正答案,这是应该去提醒大家的。
对于外界的种种赞誉,他说:“我只是一名老师,教传佛法的老师。”
已出版书籍:《苦才是人生》、《做才是得到》、《残酷才是青春》、《能断》、《不离》、《有求》、《你在忙什么》《漫谈弟子规》《幸好有烦恼》等。
堪布曾说:
我是一名非常普通的僧人,来自海拔4000米以上的藏地雪域高原。
大乘佛教的现代意义——浙江大学演讲
时间:2011年6月8日
堪布的家乡炉霍县
我们都是牧民的孩子
在汉地,学习佛法的场所并不多,不像我们藏地,光是我家乡炉霍县,人口只有四万左右,寺院就有二十多座;五明佛学院所在的县城叫色达,人口也不到四万,但却有寺院近三十座。
你们去过藏地的人也都知道,在那里坐车的时候,一会儿一座佛塔,一会儿一个寺院……这样的建筑数不胜数。而且,寺院大多都有讲经说法,孩子们从小就住在附近,每个月受八关斋戒等,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对佛教的教理或多或少都有了解。
可是在汉地,每个城市的人口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寺院却寥寥无几、屈指可数,作为在家居士,就算有人愿意听闻佛法,但听法的地方几乎没有,传法的上师也少之又少。
信仰与人生——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演讲
时间:2010年6月24日下午
也许你们不了解山里人。在我出生的那个山沟里,直到今天,很多老人、孩子没见过飞机、火车、高速公路,没上过网,也没看过电影,一如古代一样,过着清贫的生活。
“什么享受都没有,这是什么生活?”
可是他们很快乐,论幸福指数,可能远远超过那些拥有财富、地位、名声,但缺乏精神生活的人。
我不是说因为贫穷才幸福,这样的话,乞丐就最幸福了。我是说,当佛教的信仰从小注入他们的血脉,让他们在知足少欲和乐观的心态中成长,此后不论过上什么生活,碰着什么境遇,都会体现出那份天然的快乐。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它是快乐的源头活水。
探索内心科学的精髓——中国社会科学院演讲
时间:2012年12月20日下午
前不久在我家乡,有一群六年级的小学生毕业时,他们兴奋地说:“我们再也不用排队了,可以到更高的学校去了。”我开玩笑道:“你们越上去的时候,越会觉得前面的压力大。”
藏文化的修心养生观——清华大学科技园演讲
时间:2010年6月25日晚上
以我熟知的藏地来说,佛教完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人降生的时候有佛教的祝福行为;结婚时有相关的佛教仪式;日常生活中,佛教理念及相关行为,一直贯穿始终;到了死亡的时候,更要依靠佛教的护佑。
表面上看,很多只是生活中的一种仪式而已,实际上,依靠这些,传递出传统文化内在的一种智慧。形式与智慧是相联的。
宗教与现代生活——德国哥廷根大学演讲
时间:2013年4月12日下午
那天我去我的家乡,正好看见一个学校放学。天气比较炎热,水池里的好多小虫快干死了,当时大概是一点钟,小学生的午饭还没有吃,但一直在那边救小虫。藏地的很多地方,小孩从小就有这样的悲心。
我当时在想:汉地的小孩会不会也这样啊?恐怕有一定的困难。原因是什么呢?跟父母对小孩的悲心培养有关。
《入行论广解》第一百三十四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