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显密佛网 >> 依全知《入大乘愿文》,开发恒常、猛利的大乘愿心 Back

依全知《入大乘愿文》,开发恒常、猛利的大乘愿心

益西彭措堪布 显密佛网 2021-05-23

 



入大乘愿文讲记 01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点击收听相关音频 ♬



这一次我心里的愿望是:我们大家能不能在发愿上有一些进展?我们在修行大乘时先要注重因地,这就要极其重视发愿。《涅槃经》说:“愿作心师,非师于心。”古德也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行者以愿作为中心,才能发起万行,以愿作为舟船,才能度越彼岸。所以,一切时处都要用愿来作自心的老师,一直都要依愿励行,直到成就为止。我们应当效法诸佛菩萨,自己发大愿,才算是真学佛。

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里“志”就是愿。“三十而立”指志愿已经坚定建立。《论语》说:“志于道。”《礼记》说:“志轻则亦轻,志重则亦重。轻其志,而求外之重也,虽圣人弗能得也。”这就是极言因地的重要。你的志愿轻了,一切行为都是轻的;志愿厚重了,一切行都厚重。如果志愿轻了,求他的表现有多厚重,即使圣人也是不可能得到丝毫的。也因此,立志于因地才能圆成于果地。

  ◆
那么,如何在自心上开出这条大乘立愿起行的庄严之路呢?
这一次是尝试以至尊麦彭仁波切的《入大乘愿文》作为切入方便,然后以《愿海同归》导入最极甚深广大的普贤愿海,同证寂光净土,同入毗卢法界,以猛利的欲乐驱使,发心尽未来际受持普贤行愿。为此,要在深入闻思之后,句句依照《行愿品》切实地祈愿,使它成为往生净土、速成佛道的最强劲的正因。



下面开始讲解第一篇《入大乘愿文》。
首先,按照全知麦彭仁波切所著的《大乘庄严经论释·胜乘甘露喜筵》,勾提大乘发愿的基本理趣,开示大乘七种大的内涵。
接着,是配对这部修法,指明它是如何相应大乘各个要点而发愿趣入的,再提出修习本愿文的方法和效果。

这样首先阐述一下本修法的纲要,就把握住了要点,细节上的实施就可以有效地进行。


 按照《大乘庄严经论释》
讲解大乘发愿的内涵


■ 发愿的因和体性:菩萨的发愿是对于所求的果——无上菩提等,在思维之后,生起寻求它的愿心,这是由很好地明了所愿境的智慧而引发。也就是,这不是仅仅为了自利而发愿得到世间有漏的事物,而是以殊胜的智慧发起之后,在心里非常希求这个果,而表现为心和口持诵这个誓愿的文句。


■ 发愿的利益:要知道,发愿是成就自他二利的正因,它能使我们在今生和来世都成办自他二利。也就是要明确,虽然这时候还没有依靠身体和语言,为实现所希愿的内容而专门那样去做,就仅仅是依着发愿的心,祈愿能如实成就所愿求的事,但是这样也能按自己心里希求和发愿的那样,很快在今生产生果报,也能成办来世的义利。


■ 发愿的作用:依靠发愿的力量,能成办圆满的自他二利。也就是说,具有福德力的菩萨,由发愿的力量而现前了以无量的色身、无量的光明、无量的神通成办自他二利的境界。这是语言无法描述的无量无边的行境,要按大乘经典里讲到的诸佛菩萨愿海的境界那样来了解。


■ 发愿的种类:菩萨还处在胜解行地时,有很多种的发愿。也就是说,这时候还没有现证法界遍行的体相,在见到轮回的无量过患、苦厄时,就发愿要灭除这一切;又缘着菩提道、果等的功德,发愿要修到、证到这一切。由于内心有这些希愿,就会由衷地祈愿,为了将来能真正利益到有情,愿我能成就这样那样等等,有很多种不同的发愿。登地之后,在初地时就有了为成就十种大愿的广大发愿。从此直到获得究竟菩提之间,随着二地、三地等地地升进,发愿会辗转增上、清净,也就是发愿会变得越来越广大、超胜、清净。



讲解本修法“入大乘愿”的涵义


这是教授行者如何透过祈愿,使自心真正进入大乘殊胜大义的重要修法。我们要了解大乘有哪些道和果上大的内涵,本修法又是如何使心直接入于大乘行愿当中,它是怎样引导我们的心完全入于大乘行愿当中,是如何在最关键的要点上带领心进入。这是我们下面要了解的地方。


■ 大乘“七种大”的涵义
大乘是以七种差别胜过小乘而得名:
一、所缘大:声闻只是缘声闻乘的三藏法,而菩萨的所缘是大乘无量深广的经法。
二、修行大:声闻只有成办自利的修行,菩萨则具足成办自他二利的修行。
三、智慧大:声闻只有通达人无我的智慧,菩萨具有通达人、法二无我的智慧。
四、精进大:声闻仅仅在三生或七生当中发起精进,菩萨在三大阿僧祇劫当中恒常不断地发起精进。
五、善巧大:声闻在对轮回生起怖畏心之后,寻求断除轮回的寂灭之乐,所以声闻不具方便;菩萨以大悲心不舍轮回,同时以智慧不会受烦恼的染污,就像莲花住在污泥里而无染著那样,具有巧方便的力量,所以是善巧大。

以上这五个大,显示了因乘或者道乘的差别。能运载到果地的因行或者道,就是因乘的意思。修因上有所缘大、修行大、智慧大、精进大、善巧大等差别,所以称为大乘。



六、果德大:声闻只得到阿罗汉果,以及获证十遍入、八胜处、六神通等少许功德,而且这些功德在最终入无余依涅槃时息灭而有穷尽(也就是所谓的灰身泯智);修持大乘将得到无上的佛果,具足十力、四无畏等无量功德,而且何时也无有穷尽,所以是果德大。

七、事业大:声闻证得阿罗汉果之后,不作示现成菩提、转法轮等事业;菩萨成就正等觉佛果之后,住在色究竟天宫,显现入胎成道等事业相,乃至有尽一切众生界而示现的如来大事业海。


最后这两种大,是按照修大乘法所乘载到的果地(也就是果乘)而说的。(“乘”是乘载、运载的意思,有因、果两种:能运载到果地的因或者道叫因乘,所运载到的果地叫果乘。)由于所运载到的果地功德超胜声闻,所以叫做大乘。



结合本修法来说,所愿处就是入于这无上的因和果上的大乘法。先是祈愿在成佛之前的一切生当中,都得到最好的、能够修持大乘的、圆具一切德相的所依身,就是祈愿能够在一切生当中得到堪能修大乘法的上好根器。



接下来一个祈愿当中(愿我如理以入胜乘行,心无贪欲无畏得自在,一切时处唯行利他事,普能入于佛子诸行海。)

“如理以入”的“理”字指的是所缘的法理大,“入胜乘行”的“行”字指的是修行大,“心无贪欲无畏得自在”指的是智慧大和善巧大。“通达一切法无我”这是指智慧大。由此在轮回里心无染著,入在生死里,无论做什么都心无畏惧,不会被境界转掉,这是得了大自在。“一切时处唯行利他事,普能入于佛子诸行海”,这是修行大和精进大。“一切时处行”、“普能入”这些文句是自己的心发愿入在大精进当中。“唯行利他事”和“入于佛子行海”是自己猛利地发愿入在大修行当中,远离那种仅仅自利的修行,心里想:我愿何时何处都唯行利他事业,而且无量的菩萨行海,每一个都能修起来,这就是缘着修行大而发愿。


接下来两颂是由“唯行利他”这个要点展开,发愿趣入大乘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修行。

(何处有苦有为烦恼逼,随见即由悲愍发起心,于一切众苦惑相续流,誓断无余祈入此愿力。
若见有情现前乐具德,愿无嫉妒而以欢喜心,由作利乐种种方便门,无有亲疏等护一切众。

“一切众”指的是无量,“惑业相续流”是指苦因,“誓断无余”指的是拔一切苦的悲无量心。后一颂“无有亲疏”和“等”字,指舍无量。“舍”是无有亲疏、住平等舍的意思。“有情现前乐具德”是生喜无量心的所缘,“无有嫉妒而以欢喜心”是生喜无量心的行相。“由作利乐种种方便门”和“护”是慈无量的行相。念这两颂是猛利地发心,誓愿趣入大乘慈悲喜舍四无量的修行。

接着是猛利发愿入于大乘自他相换、一心精进利他的修行,含摄了寂天菩萨自他相换菩提心修法的所有内涵。
(私欲私利愿我一切离,他利他义愿其皆胜己,佛子行海一切成满已,作有情利念念恒精进。)


“私利私欲”等两句是指了解到我爱执是一切衰损的根源之后,誓愿丝毫不剩地完全舍离,又明了他爱执是一切利乐的源泉,然后发愿他利他义的一切方面都胜过自己。这样抛弃了私欲,发起爱他胜己的心之后,就没有了大乘修行的障碍,然后就能发起极其勇猛的誓愿:对一切佛子行海发誓要全部成办,对于作一切有情利乐的事业都精进不懈地实行。

接着是特别对极暴恶有情发愿唯行利乐,也就是彻底远离菩提心的违品——嗔恚、舍弃有情,以求彻底地趣入大乘利他的菩萨行。

(遇何烦恼炽猛暴恶者,愿我毫无嗔恚弃舍心,于彼可怜众生尤悲愍,唯行殊胜利乐吾祈愿。)

接着五颂是特别就成办利他的善巧大而发愿趣入。

(凡能予我损害利益者,见闻念触结何善恶缘,皆令不退无上菩提道,咸得速成尊胜法王果。 

何处愚众自食毒苦因,难遮苦果铁钩已为摄,自障诸佛悲力亦难入,愿我度彼离苦诚祈愿。 

愿我等如殊胜妙药王,唯以见闻便令一切众,身心常愚怖畏诸过患,毕竟除灭常享于大乐。 

愿我视谈随现贪嗔相,种种威仪作此及行彼,无勤便成有情诸义利,诸难调众亦皆轻易调。 

众生心为大痴暗覆蔽,弃舍正道而为魔摄持,我皆令其自心发慧光,疾速易脱缠缚吾祈愿。)

比如无论是损害我、利益我,结什么样的善恶缘,都能使他不退转菩提道而成就大圣法王的果位。无论哪里,众生已被苦果的铁钩钩住,而且以他自心的障碍,连诸佛的悲力也难实施救度时,愿我能使他脱离这样的苦。其他像发愿“等如药王”,一见闻就能让众生离苦得乐;或者无论示现哪一种行为相,都任运地成就众生义利,轻易调服众生;对于因为愚痴被魔摄持的众生,都能使他自心发出智慧光明,轻易快速地解脱魔障。

接下来三颂是总括起来,对于一切因大乘、果大乘发愿趣入。

(总之文殊普贤观音等,彼诸佛子勇士之行海,愿我一切自在能度越,当成无量群生之吉祥。

三世诸佛菩萨大悲力,愿我运转普度尽空际,一切群生尽于未来劫,常作利乐施与胜解脱。  

大乘深密之义愿遍知,大悲普度大任吾担荷,大功德之身力愿满足,大圆满之胜地愿亲履。)

“诸大乘菩萨行海”能度越是因乘,已得度越是果乘。“成为群生之吉祥”是发愿趣入大乘无与伦比的大事业海,也就是接下来一颂所说的悲的力量大、悲的境缘大、悲的相续大、悲的作用大,由此而实现大乘无上的事业。“三世诸佛菩萨大悲力运转”,就是悲的力量大,“普度尽空际一切众生”是悲的境缘大,“尽未来际常作利乐”是悲的相续大,“施与胜解脱”是悲的作用大。如此就是猛利地发愿入于大乘无上的大事业海当中。最后是发愿入于大乘智悲力无二的大圆满殊胜地中。“大乘深密之意愿遍知”是誓愿成就大乘的智慧,“大悲普度大任吾担荷”是誓愿成就大乘的大悲,“大功德之身力愿满足”是誓愿成就大乘的威力,“大圆满之胜地愿亲履”是誓愿证得道果不二的大圆满胜地。



这样就看出,这是非常殊胜的大乘发愿修法,包含了种种使自心直接入于大乘的要点、要义,而且特别符合我们的心,能直接触发内在的大乘种性,从因到果步步深入地展开祈愿。
大家如果能用非常珍惜的心,把每个字都看成珍宝一般,特别用心地跟着愿文一句一句地想清楚、想好了,自己将来生生世世所寻求的大义就是这些,一心想做的事就是这些,透过反复地思维,非常明确地认识自己所求的大义是什么,这就是产生了智慧。再由这个智慧引出希求这些所愿之事的善心,这就是产生了祈愿的心。

有了这个心态之后,心里就开始重视这个发愿,晓得每天时时处处心里都跟着愿文祈愿,这就是真正开始用自己的心修《入大乘愿文》,也就是会在你身上出现特别大的大乘意乐。如果能很多次、非常密集地引动祈愿入大乘的善心,经过反复地修习,就开始凝结成恒常、猛利的大乘愿心。这个愿心一旦坚固,就能渗入到一切相续,你的心就完全变成了愿文所说那样。这时,你的心就是法,法就是心,你就真正得到了至尊麦彭仁波切的加持,你的心成了真正依金刚句指示而炼成的极殊胜的心。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下载音频及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