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91-100课思考题参考答案
问
1.你看到佛塔佛像和看到普通众生时,态度有什么不同?这样对吗?为什么?
当我们看到佛塔佛像就恭敬顶礼,而看到普通众生就不屑一顾、心生傲慢。这种态度是不合理的。要知道,佛与众生同等重要。龙猛菩萨说:“众生菩提因,若欲成佛果,于众敬如师。”众生乃菩提之因,我们若想获得佛果,对众生必须像上师那样来恭敬。
问
2.“众生与佛完全相同”,这种说法正确吗?请具体分析。
就修行所依的助缘来说,佛和众生同等重要。如果一个众生都没有,很多法的确没办法修。我们修法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从刚开始发心到最后回向之间,众生是不能离开的。同时没有佛陀也不行。因为佛陀宣说正道,给我们开示了取舍的道理,如果没有这些,所有众生都是迷迷糊糊的,依什么引导去证悟佛果呢?因此,从功用上而言,众生与佛是平等的,获得佛果既有佛陀的恩德,也有众生的恩德。
但在本身功德上,二者有很大差距。众生由业和烦恼的缠缚,转生于轮回苦海,福德、智慧贫乏,无法与佛的无边功德事业相比。
问
3.“怀慈供有情,因彼尊贵故”有哪两种解释方法?
1)安住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境界中,去供养一切有情,这个功德非常大,因为众生是珍贵的福田。
2)供养从一缘慈心等持中出定者,这个人虽不是圣者,但供养的功德无量无边。
问
4.请以教证、理证说明:众生对我们成佛非常重要。
1)教证:《华严经》中说:“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龙树菩萨也说过:“众生菩提因,若欲成佛果,于众敬如师。”
2)理证:如果没有众生,发心便无由可起;再者学道积资粮的过程,需要修习六度四摄等菩萨行,如果不依靠众生,布施、忍辱、四摄等等,也就无从下手;最后要获得圆满果位时,还是不能离开众生,否则成佛的事业无法圆满。因此,众生对我们成佛非常重要。
问
5.怎样才能了解佛陀的功德?对此你有何打算?
佛陀的悲心和五道十地的广大功德,应该看一看《释迦牟尼佛广传》等论典,佛于多生累劫中,为了众生发菩提心,历经种种难行苦行,一般凡夫人根本无法想象。至于佛陀的无上智慧,可依靠因明的推理来成立佛陀为量士夫。
问
1.如果你周围的人特别恶劣,经常无事生非、造谣诽谤,你会怎么对待?为什么?
以欢喜心去对待。因为这些人实际上是帮助我们成就一切功德之因,如同核桃,表面凹凸不平很不好看,但里面却有着美味可口的果仁。如果只看表面,而失去其实际的功用,这不是一般的愚痴,而是断毁解脱功德至命的愚痴行为。以这份实实在在的助成佛果之功德,完全值得我们至心恭敬供养。
问
2.世间的爱和佛陀的爱有什么区别?你有哪些亲身体会?
世间的爱,所爱的范围有限,且带着自私的成分,是有条件,要回报,非常虚伪、不可靠。而佛陀的爱是无有条件的,如同阳光一样普洒有情,不分种类、不分种姓,只要是有生命的众生,都无条件的赐予保护。佛陀是一切众生的无伪无偏至亲之导师,他唯一所行的便是利益众生。为了利益众生,佛陀因地时宁可捐躯献命,以种种难行苦行而成就佛果,赐给众生甘露法药。
问
3.如何才能报答上师和佛陀的恩德?你做到了吗?
上师诸佛视三界众生如爱子,愿他们都离苦得乐,如果我们尽一切力量让众生欢喜,那么上师佛陀一定会感到欣慰,这才是报答佛恩的唯一方法。利益众生是对上师和佛陀最好的报恩,在实际行动中尽心尽力,无条件地帮助众生。《楞严经》中说:“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将成佛度尽众生的心愿,去付诸实际行动,供奉微尘数的诸佛,这才能算是修行人的真正报佛恩德。
问
4.“人越愚痴,就会越傲慢。”对于这句话,你怎么看待?
有些人相续中没有少分功德,但在众生面前却非常傲慢,而诸佛菩萨、传承上师们圆满了一切断证功德,显现上非常谦虚的利益众生,相比之下,完全可以看出自己的境界到底如何。
问
5.为什么说杀害众生来供养上师或佛陀,是非常颠倒的行为?请以教证、理证、比喻说明。
1)教证:佛在《月灯经》中曾问阿难:“一个人从头到脚遍满火焰,这时在他前面摆满各种妙欲,他有没有快乐之心?”“绝对没有。”佛说:“同样的道理,诸佛菩萨看见三界众生遭受种种痛苦,也不会生起一点欢喜。”
2)理证:害众生(有法),不能令佛欢喜(立宗),令佛伤心之故(因),如杀儿欲令母喜一样(比喻)。
上师诸佛是众生无伪的亲友,唯一关心的就是利益众生,为了利益众生,曾修过无数次的舍身苦行,也曾以自己愿入地狱的决心去代众生受苦。乃至轮回未尽、众生未空之前,始终不顾财产、眷属乃至身命善根等。所以,众生快乐,上师诸佛就会欢喜,如果众生遭受苦害,诸佛就会悲伤难过。
3)比喻: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说:“比如请一位母亲做客,将被杀儿子的肉放在她面前,这位母亲会不会欢喜?同样,一切佛菩萨对所有众生就像母亲一样关照垂念,杀害任何旁生作血肉供养,诸佛都不可能欢喜。”
问
1.有些人在佛像前供一朵花,看见上面有小虫,就不管它死活,马上夹起来扔出去,这种做法佛菩萨会欢喜吗?为什么?
不喜欢。害众生的话,佛陀绝不可能欢喜,看见供品上有小虫子,也不应该杀害它。应该以慈悲心来对待一切有生命的众生,这样会令佛陀欢喜,相续中的功德也会自然增长,有机会与佛心相应。
实际上伤害众生是对诸佛圣尊最大的伤害,这种供养也没有意义。损害众生会令诸佛圣尊悲伤,即使表面上的善法再大,对众生有害的话也劳而无功,是让诸佛圣尊不悦之因,护法善神也会因此而远离。因此,从现在开始,要以利益众生作为自己的修行中心,断除一切伤害众生的恶业,尽心尽力去饶益众生。
问
2.堪布贡噶旺秋的公案,对你有什么触动?你打算以后怎么做?
在人生的历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违缘,如果没有修行基础,恐怕到时候无法面对。贡噶旺秋堪布在二十多年的牢狱生活中受尽折磨,但他最害怕的却是怕自己对那些加害他的人失去慈悲心......。“为令如来喜,止害利世间,任他践吾顶,宁死悦世主。”为了让如来欢喜,我发誓一定要制止损害众生,积极的利益世间,哪怕众生用脚践踏我的头顶,我宁死也不会反抗,以此令世间的怙主——诸佛菩萨喜悦。
问
3.为什么说众生与佛陀是一体的?请从世俗、胜义两个角度分析。
从胜义的角度来讲,众生与佛一味一体,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都具足如来的功德庄严。从世俗的角度而言,佛在因地发了菩提心后,把众生和自己观为一体,通过自他交换、自他平等、自轻他重等修持菩提心,众生的悲苦喜乐全部都是自己的感受。而且众生都是未来佛。
通过教证和理证来分析,佛陀和众生的确是一体的,众生均是未来佛,当年释迦牟尼佛成道时说:“无一众生不具如来智慧德相。”
问
1.为什么说想到利害之果也应该恭敬众生?
譬如国王属下的大臣,虽然伤害了很多人,但具有远见的人,纵有力量也不会报复,因为他知道仇敌不只是一个人的力量,国王的威势就是他的依靠。
同样,伤害我的仇敌纵然力单势孤,也不应轻易报复,因为慈爱众生的佛陀和惩治罪行的狱卒,都是无边无际的一切众生的依怙。所以,我应该像庶民侍奉君主一样,恒常随顺恭敬,使一切有情皆大欢喜。如果伤害了他们,诸佛菩萨绝不会欢喜,自己生起证悟和慈悲菩提心也就没有机会了。
问
2.让BAO君生嗔和伤害众生,二者有什么差别?请从利、害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害:残暴的君王无论怎么生气,也不能把人打入地狱受苦;但是,如果嗔怒有情,却会带来地狱的苦害。
2)利:使一个有权势的国王最高兴,也不能赐给我成佛的安乐;但是取悦众生,最后一定可以圆满无上正觉。
问
3.看到有些待宰的众生时,我们应当怎么做?
如果有能力的话,哪怕救一个生命,功德也是无量的。我们的心很关键,在心里随喜赞叹、劝别人大量放生,放生时若实在无能无力,在其耳边无条件地念一些宝髻如来、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佛号,对此众生也必定有利益。
问
4.取悦有情、修习安忍,会有哪些殊胜果报?
取悦有情:能在未来成就佛果,今生也可享受美誉等荣耀。
修习安忍:使人得到庄严殊妙的容貌,无有病障的健康身体,美好的名誉,长寿久住和转轮圣王的无穷快乐。
问
5.这一品的内容对你有哪些影响?具体表现在什么事情上?
本品是讲安忍的内容,是乃至成佛修行中的重要环节,认真学习并记住安忍的理论,日常生活中实践修行的方法及窍诀,绝对可以去除相续中的嗔恨心,生起利益众生的慈悲心、菩提心,在被伤害时,如如不动,安住菩提正道中,如理修持,直至成就佛果。
我们的心很关键,通常我们生气发怒、生嗔恨心是因为菩提心不够,众生和佛本是一体,首先要先明白这个道理,具体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尽量的要饶益众生,不伤害众生,在众生面前少发脾气。只有善待一切生命,尽量断除相续中的嗔恨心,才能获得圆满成就。
问
1.名词解释:
1)精进:指喜爱善法的欢喜心。心态是一种欢喜心,对境是善法,从这两方面来下定义。
2)懒惰:《大乘阿毗达磨》中云:“懒惰属于愚痴,是障碍善法的一种心法。”
问
2.我们为什么要精进?请以教证、公案、自己的体会进行说明。
1)教证: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说:“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摄集经》中说:“精进不灭百法德,获得无边佛慧藏。”无著菩萨也说:“成就菩萨功德法的唯一因,就是精进。”
2)公案:为海比丘七日成就阿罗汉果的故事。
3)一旦有了喜爱善法的精进,修任何法都不会困难。
问
3.在世间的工作学习中勤恳努力,或者在打麻将时废寝忘食,这些是否叫精进?为什么?平时你精进吗?请举例说明。
这些不叫精进。衡量精进的标准,是观察自相续中,是否具足对善法的欢喜渴求。如果对善法有发自内心的喜爱欣乐,能一心一意追求善法,这才叫精进。
精进的对境是善法。有些人在世间的工作学习虽然勤恳努力,但内心没有专注于善法,只是为了一些世间目的,故不属于精进。另外,若对打麻将废寝忘食,按本论的标准来衡量,当属一种懒惰,因为它的对境不是善法,而是恶法或无记法,所以也不叫精进。
问
4.懒惰有哪三种?请结合周围的事例详细分析。
1)同恶懒惰:也叫推延懒惰,即把当下应做的事往后推延,以为今后还有时间,于是今日推明日,明日推后日,它是一种得过且过的做法。
2)耽著恶事懒惰:指贪执散乱于无意义的世俗劣事,围绕这些来虚度人生,而把修行善法搁置不顾。
3)自轻凌懒惰:指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什么能力也没有,什么法也修不成,因此而自暴自弃,甘于堕落。
问
5.具体解释同恶懒惰的因是什么?你有几种?以后有什么打算?
同恶懒惰的因有三种,具体如下:
1)贪图懒乐味:有些人对行持善法一点兴趣都没有,平时不愿意念咒,也不愿意闻思,只想躺在床上好好休息,贪图舒适快乐的感受。
2)习卧嗜睡眠:喜欢躺卧床席,爱好睡懒觉。假如身体姿势不端正,要么靠着、要么躺着,气脉会不通畅,进而引起身心昏沉,这样之后,懒惰自然而然会生起。
3)不厌轮回苦:对轮回没有厌离心,对轮回的苦好像没有感觉,所以天天睡得特别香。
有了这三种因,便会屡屡生起把善法往后推的懈怠。
问
6.在本节课中,作者教你怎么样思维死亡无常?
我们自身已陷入烦恼的网罟中,被贪嗔痴慢嫉及八万四千烦恼控制束缚,由此定会困入生老死病的轮回监狱中,一步步地迈向死神之口。
而且死神在不断地夺走我们同类的生命,无有一人能免,只是时间上有先后差别,就像屠宰场里天天有牛被杀,这种情况我们已现量见到,但若仍懈怠懒惰,不知自己的处境,那是非常愚痴的。
问
1.世人成天贪执世间八法、做无实义的事情,这是由什么心态导致的?我们应当如何断除?
因为他们相续中没有死亡无常的概念。我们首先要通达这个道理,然后珍惜时间,精进行持对来世有利的善法,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意义的琐事上面。
问
2.《法句经》云:“若人寿百岁,怠惰不精进,不如生一日,励力行精进。”对于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
无常常在,应该抓紧一切时间精进修行。有些修行人虽已皈依多年,但从来没有好好修持,智慧和福德一点也不长进。还不如一个人非常精进,哪怕在佛学院、寺院或者佛教团体中学一年,进步也远远超过这些人。
问
3.为什么说死亡的来临毫无征兆?本论是从哪个方面来阐述的?
死亡来临往往不会有明显的征兆,也不会如人们所希望的,等自己做完该做的事才降临。很多人刚开始计划做某件事,事情还没开始,或刚开始,死神却突然降临了;有的事刚做到一半,眼看要成功了,然而死神却不会等待,毫不留情地将生命夺走,留下了无数的遗憾。
通过很多这方面的实例,我们可以知道,死亡的来临毫无征兆,故应趁未死之前多修善法。
问
4.你对死亡是怎么认识的?今后有何打算?
死亡无常,无常来的非常快速,让人措手不及。作为修行人要有“不愉生,不畏死”的态度,所谓的死,只是在轮回的漫长旅途中换了个角色而已,而不是永远的消失了。生命和身体的形态只是暂时的借用,其思想还会延续下去,不是像火熄了、水干了一样,什么都没有了。所以,生也无所谓欢乐,死也无所谓痛苦。
问
1.怎样依靠思维后世的痛苦,来断除我们相续中的懒惰?
应从三方面进行思维:
1)临死时所受的畏惧,犹如挣扎待宰的活鱼,那宿罪引来地狱众苦,其难忍的怖畏痛苦更就不用说了。
2)好比为沸水烫着的时候,细皮嫩肉的婴儿一定会疼痛至极,那么已造下热地狱之罪者,为何还敢如此逍遥度日呢?
3)不肯精进修习却希冀得到安乐成就;娇弱不能忍苦,造罪却频繁不休;明知老死将至,仍如天人一样放逸度日,这种人后世一定会饱受痛苦的折磨。
问
2.为什么说人身是渡越轮回苦海的船筏?请具体分析它的价值和意义。
三界轮回的苦海非常广大,想要渡越过去,必须依靠暇满难得的珍宝人身。
六道轮回中,人身是最好的,如果有了人身如意宝,暂时可获得善趣的安乐,究竟也能得到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倘若转生为其他众生,不说地狱和饿鬼的众生,即便是变成了天人,由于生活太过舒适,生不起出离心,故也没有这样的福报。
问
1.为什么说佛法是一切安乐之因?你有哪些深刻体会?
佛法具足初善、中善、末善,三个时分中都是善妙的。诚如《随念三宝经》所言,最初能生起信心的善妙,中间能断除一切分别念的善妙,最后能生起解脱智慧的善妙。
佛法是引导人们趋入离苦得乐的妙道。依靠佛法的威力,能遣除我们一切的恐怖和痛苦,不说解决生生世世的轮回大事,仅仅从今生来讲,它所赐予的精神力量,也是任何药物与教言无法与之相比的。
问
2.请从加行、正行、后行分别阐述,你如何对治自轻凌懒惰?
“勿怯积助缘,策励令自主,自他平等观,勤修自他换。”这一颂概括了断除自轻凌懒惰的方法。
1)加行:可分盔甲精进、加行精进。盔甲精进,对应颂中的“勿怯”,即修行任何法都不能怯弱,不然别说获得佛果,就连一件简单事情也办不成。加行精进,对应颂中的“积助缘”,助缘有四种,即信解、自信、欢喜、放舍。
2)正行:“策励”,指依靠正知正念来护持、取舍。
3)后行:“令自主”,通过上面几种教言,令自他的心获得自在。
问
3.有些人认为众生不是佛,原因是佛不可能有无明烦恼,对此你怎么理解?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一般而言,佛性有两种,一是自性住佛性,一是修增长佛性。自性住佛性是指心的本性,修增长佛性是指通过智慧遣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现前正等觉的果位。其实,“众生是佛”是从自性住佛性来说的,若从修增长佛性来讲,众生并不是佛,因为还没有遣除二障,有客尘烦恼之故。
问
4.解释颂词:“佛身能现故,真如无别故,具种故众生,恒具如来藏。”
一切众生具如来藏有三个理由:一是具缚凡夫的相续中能现前圆满佛身功德;二是众生与真如的本性无别一味;三是众生具有成佛的种性。依靠强有力的这三大理由,便可推知: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都能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问
1.有些人说:“虽然精进能成佛道,但此过程中必须修持施舍头目手足等苦行,我肯定受不了,所以不敢精进修持。”这种说法合理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不合理,这是因为愚昧无知、不能分辨利害轻重而生的错误想法。
一方面,痛苦并无实际存在的本质,只是凡夫的一种错觉,因为执著我与我所,从而导致虚妄的身体受伤害之苦受,如果断除愚痴分别念,即使将身体一块块割截,也不会有什么痛苦。
另一方面,这种苦与轮回苦相比,实在微不足道,尤其堕落地狱的痛苦是无法描述的,如果害怕修行之苦,则永远不能从中解脱。所以,为消尽轮回中的无边痛苦,现在应当忍受修行中的些微苦行。
问
2.为什么说轮回之苦远远胜过精进修行的痛苦?请以教证、理证、比喻进行分析。
1)教证:五世达赖喇嘛说:“三界三苦所禁锢,轮回本性苦无边。”本论云:“无量俱胝劫,千番受割截,刺烧复分解,今犹未证觉。”
2)理证:大乘修行之苦从时间上看,只是这一辈子或者乃至菩提果之间受苦,并不是生生世世、永永远远。从痛苦的轻重来讲,可以说微不足道,根本无法与地狱饿鬼的痛苦相比。从意义上说,为求菩提而忍受的苦行,无论对众生还是自己的了脱生死都有相当大的利益。方方面面进行比较,修行之苦与轮回痛苦有天壤之别。
3)比喻:就像病人为了除去腹腔内的肿瘤,而暂时忍受切割手术的痛苦;医师治病时,以一些有轻微痛苦的疗法,来疗除病患疴疾的大苦。
问
3.如果有人说:“学佛需要经常供养,这个我做不到,所以不愿意皈依。”你应该怎么劝诫他?
其实佛教并没有强迫你必须布施,佛陀也说了,布施的时候不能有吝啬心,如果稍有一点吝啬,那不布施也可以,没有一点强迫性。
真正来说,上师诸佛已断除贪心,不会贪求供养,只是为了令众生积累资粮,而悲悯接受这些世间的有漏财产。
问
4.以前你是如何评价孔孟之道的?学习了佛法之后,有哪些改变?
孔孟之道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刚学习时觉得含义很深奥,古人的文化思想很有价值,但是遇到了佛法以后,发现里面虽有些教言值得借鉴,但一遇到深奥的地方,他们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说明其对这些问题的真相不了解。比如有一个弟子问孔子:“到底鬼神存不存在?”孔子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问:“人死后是什么样的?”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
若是我们佛教的话,对鬼神的存在怎么样了解,对死亡的到来怎么样面对,这些问题讲得非常清楚。也因之而对佛陀的信心更加增上,依靠佛陀给我们的慧眼,对一切都不再迷茫。
问
1.有些人一听说大乘要布施身体,就胆战心惊,觉得特别可怕,为什么作者反而会说它很温和呢?
佛陀并没有要求刚学佛的人布施身体,在修菩萨行时,佛陀教导行人先以蔬菜等无足轻重的财物施舍给他人,久而久之心量可渐渐放宽,我执与我所执渐渐减弱,然后才尝试施舍较大的财物,乃至身体肢分等。这样层层递进修习,一旦觉悟自身空性的本质,对之生起了像菜叶一样无足轻重的感觉,那时候舍施身肉对菩萨又有何困难呢?
问
2.有些人因害怕犯戒而不敢入密宗,请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这种做法不正确。如果失坏戒律的话,不仅是密宗,显宗中也是非常可怕,肯定有一些因果报应。不仅仅是我们佛教,世间中也是如此,假如违犯了社会制度,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今生中定会受到法律制裁。但这些约束对人心来讲,有向善的一面,是一种好事,所以没必要对大乘佛法生起恐惧之心。
问
3.众生感受身心苦害的来源是什么?为什么说菩萨没有这些痛苦?
众生内心的痛苦,是由于无明邪见造成;身体受到的损害,是自己前世杀生、偷盗等罪业导致的。
作为菩萨,1)身体痛苦之因——罪业是没有的。因为发了大乘菩提心之后,多生累劫中行持十善,以各种方便方法来断除罪业,罪业断了以后,绝对不会产生身体的痛苦。
2)菩萨也没有心的痛苦。因为他具有善巧方便的智慧,将我和我所全部观空,了达一切诸法为空性,在这样的境界中,哪里会有心的痛苦呢?
问
4.在社会人群中弘扬佛法,应该注意什么?你以后会怎么做?
首先应当弘扬世人容易接受的简单道理,待他们成为佛教徒之后,再进一步宣讲见修行果的甚深教言。否则,刚刚遇到一个人,就拉着他讲最甚深的离戏大空性,可能谁都无法接受。因此,这种方便方法不能搞错!
问
5.进入大乘修行之后,为什么不但没有痛苦,反而有快乐?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进入大乘修行之后,以行持六度万行的福德力,将会感召菩萨的身体舒适;已通达诸法无有自性的智慧力,更使菩萨内心安乐。为了一切众生处于生死轮回中,慈悲为怀的菩萨怎么会有疲厌痛苦呢?
此福已得一切智
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
愿度有海诸有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