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入行论广释》108课 * 笔记 Back

《入行论广释》108课 * 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精进的增上需要四种助缘:信解、自信、欢喜和放舍。自信助缘包括三方面:“善”(修善)、“断惑”(灭惑)、“力”(断恶修善的心力与能力)。现在学习到的是“灭惑之自信”,即在修学大乘佛法的过程中,相信自己有能灭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能力。上课(107课)通过比喻的方式告诉我们要有战胜烦恼的力量和勇气,首先要护好自己的心,不随烦恼而转。本课进一步讲到宁可舍弃财产、身体和生命,也要有绝不屈就烦恼敌的勇气和决心;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被烦恼控制而行持无义之事。(详见颂词1)

🔹接下来讲到精进的第三种助缘——欢喜,对于所行持的善法要很欢喜。本颂是略讲,用“如童逐戏乐”的比喻宣说,如果我们对善法有极大的欢喜,也会像儿童玩游戏一样,一是发自内心地耽著,二是无有餍足。(详见颂词2)

🔹进一步从三个方面展开来广说:

1. 因为修持善法本体安乐的缘故,我们对于善法应该欢喜奉行。通过对比可知,世人为求乐很辛苦付出不见得能得乐,而修行人为自他二利而修行肯定能得乐。因为行善的本体就是安乐,发了善心之后,再去行持善法,本身就是获得安乐的直接近取因,最后能够获得二利之果。(详见颂词3)

2. 因为修持善法异熟安乐的缘故,我们对于善法应该无有餍足。以比喻作对比分析:世间妙欲如同宝剑锋刃上的蜜一般利益小危害大,但愚者对妙欲的耽著尚且没有餍足;作为修行人,对于能获得究竟寂灭佛果的善法,凭什么满足?绝对不应该满足。(详见颂词4)

3.最后一组颂词是对上文的总结,并以比喻宣说,由于“所求之善法”的本体、果都安乐,具有种种功德利益,我们应该充满欢喜地趣入,如同大象受酷热所逼很欢喜急迫地趋入湖泊一样。(详见颂词5)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吾宁被烧杀,甚或断头颅,

然终不稍让,屈就烦恼贼。

一切时与处,不行无义事。




颂词1-1

消文释义

我宁愿被烧死或被砍断头颅,但无论如何也绝不向烦恼的敌人屈服。有些论中说“‘一切时与处,不行无义事’并不是阿阇黎寂天菩萨所说”,但由于难以分析,因而按原文保留为妙。(源自《善说海》)

作为一个修行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能做没有意义的事情。(源自《入行论》上师讲记)


颂词1-2

重点难点

1. “吾宁被烧杀,甚或断头颅,然终不稍让,屈就烦恼贼。”

①颂词首先讲到的是对治烦恼的勇气和决心。心的力量是很强的,如果能够提升与烦恼作战宁死不屈的心力,那么我们对治烦恼的能力,就随之变得非常强大。反之,如果心非常怯弱,那么调伏烦恼的能力,也会随之变得非常微弱。如同本品前文所说:“乌鸦遇死蛇,勇行如大鹏,信心若怯懦,反遭小过损。”

②为什么说为调伏烦恼而舍弃生命是有意义的?保全性命与调伏烦恼,哪个更重要?一般的凡夫人、初学者看不到解脱的利益、调伏烦恼的巨大功德,肯定会选择屈就烦恼,对他们而言保全生命是最要紧的。而修行人则会思维,其实无始轮回中“被烧杀”、“断头颅”已经不计其数,但没有一次是为调伏烦恼而死。而今世烦恼深重、心力怯弱,也是往昔未曾调伏烦恼的等流果。如果再对比两者的苦:若为调伏烦恼而被杀只是此生的终结,并且可以积资净障,利益自他的现后世;但若随顺烦恼而造罪,则会引发更长久更剧烈的痛苦。因此,一定要有对烦恼宁死不屈的勇气和决心。

2. “一切时与处,不行无义事。”

①“无义事”有两种,第一种属于无记业,另一种就是罪业。作为初学者,一切时处不行无义的事情非常困难。因此我们首先要断掉重大的恶业,比如杀盗淫,这样大的无义之事;之后再尽力断除小的恶业乃至无记业。

②特别注意“一切时与处”,很不容易做到,关键在于有坚定的勇气和正知正念,才可能落实到实际生活的每时每处。


颂词1-3

相关教证

佛陀在《教王经》中说:“吾为护身,舍财产;为护生命,舍身财;为护正法,可舍弃财产、身体与生命。”


颂词1-4

相关公案

沙弥戒中讲的公案,一位沙弥遇到色诱时,宁可献出生命也不愿毁坏道心和戒律。


颂词1-5

思维讨论

我知道应该对烦恼宁死不屈,但如果心实在不堪能怎么办?

虽然想当个好修行人,可是一旦业力现前,违缘就无力转为道用,有时候身不由己,有时候心不堪能。因此应该:1. 好好地祈祷传承上师和三宝;2. 用正知正念来守护根门;3. 以智慧观察必要性:如果对众生有利,才牺牲自我,不可以随便毁坏自己身心;4. 发愿行持《学集论》中的三种坚定(精进心坚定、大悲心坚定、菩提心坚定)。



(颂词2)




如童逐戏乐,所为众善业,

心应极耽著,乐彼无餍足。




颂词2-1

消文释义

正如喜欢玩耍的孩童希求游戏的乐果一样,菩萨对所应奉行的善业执为所取,理当欢喜彼事永不满足。(源自《善说海》)


颂词2-2

重点难点

1. 通过比喻说明我们对善法应生起的欢喜程度。切身去体会自己当孩童时痴迷玩游戏的场景,从而感受儿童对于游戏的欢喜是怎样一种心情:一方面他对戏乐本身高度耽著,非常专注;另一方面是无有餍足,怎么玩也玩不够,不知疲倦。同样,我们对六度万行、利益众生、闻思修行等善法,也应像“如童逐戏乐”,发自内心地耽著、高度专注和无有餍足。

2. “欢喜”助缘对治的是什么?精进的违品是懈怠,“欢喜”助缘可以对治对善法的疲倦,信心微弱,得少而足,自觉性差,三分钟热情,散乱心等懈怠。

3. 既然修行人应断除各种执着,那么为什么还要执着善法?要知道自己所处的阶段。作为初学者,开悟之前必须对善法高度执着并不断增上。否则,对善法不执著的人,到最后一定会对恶业非常贪着。


颂词2-3

相关教证

法王如意宝:“对闻思修行等善法的兴趣,一定要越来越增上,若能认识到善法的重大意义,则会如同进餐一样,每天都毫不间断,将力量全部投入,精勤不息。”(说明:修行人对善法的欢喜心、执著心应不断增上,这是最殊胜的验相!)


颂词2-4

相关公案

1、法本:《佛典故事》中记载的一群人摘鲜花供养佛陀的故事。

2、法师辅导:佛陀照顾生病比丘的公案。(说明:断证功德圆满的佛陀对善法的希求尚且不满足,我们作为烦恼深重的凡夫,有什么资格以为自己所行善法已经足够了?)


颂词2-5

相关法义点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宣说了三种精进:擐甲精进、加行精进、不满精进。其中不满精进的“无有餍足”这一点类似于欢喜助缘。文中说到:“所谓的不满精进,就是说,当自己在闭关修行、观修本尊、诵经念咒、行持善法等方面稍有成就之时,千万不能以此为满足,而务必要发誓:活到老修到老。在没有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之前,我们的精进必须像湍急的河流般做到持久、勇猛。”“三门一刹那也不要在悠闲安逸、无有正法之中虚度时光,而力争做到一天比一天更加精进。持明无畏洲尊者也亲口说过:“越趋近死亡越精进修持善法,这是修行人未被违缘所转的标志。”


颂词2-6

思维讨论

想想自己小时候和小伙伴玩游戏时的欢喜场景,对比一下现在自己学法时的状态,为什么没有生起那种欢喜心?反而容易对世间法欢喜不餍足?

难以对善法生欢喜的原因:

1. 难以体会。作为初学者,闻思佛法的欢喜有时都还没有真正升起,更不要说修带来的欢喜,更难体会;

2. 另外小时候很单纯,玩游戏也容易专注,而现在身处职场,经常容易身心俱疲,贪欲也比较重,很难集中专注在闻思修上,经常是左手世间法,右手出世间法,还想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最后兼顾不了,不仅没生欢喜心,反而生重重烦恼。

对比之下,容易对世间欲乐欢喜的原因:

1. 容易体会;2. 因果之间时间短,回报快(例如只要工作就有工资);果很小,需要的因缘就很少。

怎么办?要想生起学佛法的欢喜心,我们要经常祈祷上师,经常打坐,思维佛法,如果内心当中对法义有体会,欢喜心慢慢就会产生。



(颂词3)




世人勤求乐,成否犹未定,

二利能得乐,不行乐何有?




颂词3-1

消文释义

世间人为了自己安乐而做事,结果会不会安乐尚且无有定准,而为了众生,事情也安乐、果报也安乐,不行如此之事如何能得到安乐呢?《大疏》中解释说:想要后世安乐的人不行成为安乐之事,如何能得安乐呢?(源自《善说海》)


颂词3-2

重点难点

本颂通过对比追求世间法与出世间善法的发心、行为,以及能否得到所求之果,说明行善的本体是安乐,应该欢喜奉行:

1. 为什么世人为求乐很辛苦付出,却不见得能得乐?

世间人都想追求快乐,行为上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成否犹未定”,乐果能不能成熟是没有定准的。因为果的成熟需要主因+助缘,今生当中的发心(非菩提心,只是单纯求今生福报),以及辛苦勤作只是助缘,主因是前世有没有积累这种善根和福报。同时,世间法的本质只是人们的妄想执著,没有实义。

2. 为什么修行人为自他二利而修行,就肯定能得乐?

而修出世间善法与追求世间法完全不同。它的发心是善法(菩提心),所行持的是善法,则所得之果一定是安乐。我们发了菩提心后精进修持的话,最后一定会获得大自在、大安乐、大福报的乐果,如是因如是果。反过来讲,“不行乐何有”?虽然发心、行为、果都是善妙之乐,但如果不去真正修持的话,“乐何有”呢?绝不可能有。所以关键是以欢喜心精进行持。


颂词3-3

相关教证

《法华经》中所言:“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颂词3-4

相关公案

以前有个年轻人苦苦寻求意中人的公案。(说明:拼命追求世间安乐,只是自己的妄想执着,结果“成否犹未定”,虚耗人生而已。)


颂词3-5

思维讨论

1. 学佛之后了知了佛法的功德利益,为什么还是精勤耽着世间法,对出世间法不精进?

思路:一方面是多生累劫以来的习气;一方面是目光短浅,对业因果取舍没有正见。世间法的快乐来的快,当下就能感知,就像吃到美味可口的饭菜,快乐当下就能感受到。而佛法带来的今生和后世快乐不容易当下感知,而且修法当下还很容易产生枯燥和疲惫感,从而导致不精进。

2. 没有接触佛法之前,当我们“求之不得”时,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现在呢?

思路:福报,发心/动机,是否努力,等等,逐一思维分析。



(颂词4)




如嗜刃上蜜,贪欲无餍足,

感乐寂灭果,求彼何需足?




颂词4-1

消文释义

对于如同粘在刀刃上的蜂蜜一般利益微薄、过患严重的一切妙欲,尚且贪得无厌,那么对于能感得暂时增上生、究竟决定胜的安乐怎么会满足呢?(源自《善说海》)


颂词4-2

重点难点

本颂从“果”(利益大小)的角度,以比喻对比世间欲乐与出世间善法的所得之果和所付出的代价,宣说我们对于善法应该无有餍足。

1. 希求世间的色声香味触等五种妙欲“如嗜刃上蜜”,如同舔嗜宝剑锋刃上的蜜一般,“乐果”不仅微薄而且充满过患,但世间人为此却甘冒极大风险,很可能是以长久的恶趣之苦为代价。愚痴的世间人就是因为耽着五欲,才在轮回中流转至今,若对此仍然贪得无厌(“贪欲无餍足”),后果也将是继续在轮回中受苦。

2. 出世间善法“感乐寂灭果”,修善法的异熟果是究竟圆满的寂灭佛果,这才是永恒的大乐。因此修行者对于善法千万不要满足,应该不断增上欢喜心。


颂词4-3

相关教证

《佛子行》中云:“三有乐如草尖露,乃是瞬间坏灭法,了知恒时无变法,希求解脱佛子行。”


颂词4-4

相关公案

在《宝鬘论释》中,喇拉曲智仁波切讲的比喻:一个人置各种危险于不顾,而仅耽着舔食藤条上蜜汁的故事。(说明:世人鼠目寸光,为求短暂、无实义的利益而不惜生命,十分愚痴。)


颂词4-5

相关法义点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的一段比喻,形容了凡夫因耽着五种妙欲而感得丧命的苦果:“以由于眼识贪执色法,致使飞蛾扑火,结果自取灭亡;由于耳识贪执声音,使得野兽毙命在猎枪之下;由于鼻识贪执芳香,蜜蜂缠死在花丛当中;由于舌识贪执美味,鱼儿钓在铁钩之上;由于身识贪执所触,大象陷在淤泥之内。”


颂词4-6

思维讨论

以世间人对财富的贪执为例来谈谈,想想这种贪欲是否有能满足的一天?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么?还可以延伸到感情、权利等等。

当今时代世间多数人对财都比较贪执,当穷困潦倒、一贫如洗的时候,会认为如果有一天自己有多少多少钱,那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但是,如果有一天真的发财了,是不是真的像自己当初所想象的那样幸福呢?也许刚开始感觉非常好,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幸福。

但当看到周边的邻居拥有更豪华的别墅,更高档的轿车,对自己已拥有的就不再满足,只想着跟对方比,再往上追逐。即便得到了也还会不满足,又有新的目标去比。像这种贪得无厌的人永远都不会幸福,当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也多是带着一种抱怨和不满离开世界的。这就是凡夫的心态,永不满足。



(颂词5)




为成所求善,欢喜而趣行,

犹如日中象,遇池疾奔入。




颂词5-1

消文释义

为了使所做之事善始善终,就要像春季正午时酷热所逼的大象遇到湖泊立即会进入湖中般以欢喜的心情奉行善事。(源自《善说海》)


颂词5-2

重点难点

本颂总结上文,得出结论:由于“所求善”的因、本体、果都安乐,应该有欢喜趣入的心态。最好能欢喜到什么程度?以比喻宣说,“犹如日中象,遇池疾奔入”,就像大象受酷热所逼很欢喜地速速趋入(“疾奔入”)清凉湖泊一样,有很强的欢喜心。

希求佛法最快乐,因为能够以殊胜智慧斩断愚痴,而且能有缘闻思佛法十分难得。所以既然已经在闻思,就应该尽量提高质量(以欢喜心趣入),这样乐果会更快速圆满地证得。反之,若欢喜心不具足,缺乏热情,虽然每天也在诵经、持咒、闻法、思维,但是得果的时间就会延缓,得果的质量也不高。


颂词5-3

相关公案

《福报经》里面讲的安息国公主的公案。(说明:对善法生希求心和欢喜心,一方面是前世殊胜因缘和巨大的福报所致,另一方面这种欢喜心本身的功德就非常大,可以利益未来的生生世世。)


颂词5-4

思维讨论

学习本课后,反思一下自己现在的欢喜心质量高吗?如何让自己能对行持佛法保持很大的欢喜心?

思维四种难得:“获得人身极为难得,值遇佛法极为难得,对佛教生起信心极为难得,自相续生起菩提心极为难得。”现在我们转为人身,远离八无暇处,获得八种闲暇,具足了十八种暇满,这样的人身在当今世界上非常难觅,所以内心应当数数欢喜。特别是后三种对我们人身来讲是极为难得的,得到以后千万不能放逸而舍弃。

有些人说:“现在工作不好找,得到了这份工作非常难得,一定要好好珍惜。”实际上工作并不是特别难找,即使没有工作,在街上当乞丐也是很快乐的。但若没有遇到佛法,没有遇到解脱道,永远都沉溺在轮回的苦海当中,那才真是非常的可怜。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


《入行论广释》106课*笔记

《入行论广释》105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