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38课-隐藏窍诀&名词解释&阅读参考
隐藏窍诀
一
死时除了佛法以外,其余的都毫无利益。
(一)思维死亡极恐怖而生皈依之心
1、死亡痛苦唯自己感受
(1)每人都是独来独往
A. 每个人的死亡都是不相同的,有些人横死,有些人死在家里,有些人死在医院,有些人死在寺院里……不管死在什么地方,虽然亲朋好友可能会围绕在你身边,但命绝身亡的痛苦只有你一个人感受,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分担。
B. 《无量寿经》中说:“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2)死前恐怖景象现前
我们在死亡的时候,阎罗卒就会现前,由于每个众生的业力不同,有些显现也不太一样,这些牛头马面,或拿着绳索,或拿着铁链把你捆绑起来,强迫你进入中阴的远途。
(3)教说唯善能救护
A. 阎罗卒有的是在你未断气时出现,有的是在你断完气后出现,此时,人躺在最后的床榻上,奄奄一息,所有的死神集聚在你面前,这个时候,世间上的一切东西都没有用处,唯有善法功德才是最有用的。
B. 《广大游舞经》中说:临死时唯有善法用得上,若依靠其他任何法,会让你变得无依无怙。
2、思维极其恐惧而生求护心
(1)极其畏惧之心
譬如一个罪犯被判死刑,当被押至刑场时,从表情上也看得出来,他因恐怖而口干舌燥、双目凸出、面目皆非,形貌与往常简直判若两人。同样,如果有人一辈子都在造恶业,到了中阴界时,许多面目狰狞的阎罗狱卒拿着各种兵器来逼迫他,这时的痛苦就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了。
(2)唯求怙主
如果造了种种恶业,临死时面对中阴的恐怖,谁能救护我?我不由得睁大向外凸出、惶恐不安的双眼,四方寻觅救护者,但始终也找不到,不禁特别懊丧、极度伤心。处于这种无依无靠的境地中,我应该何去何从?
(3)生起皈依之心
面对可怕的中阴、恐怖的来世,谁能救护我呢?唯有佛陀才是一切众生的怙主,他以大慈大悲精勤维护着众生,其威德力能消除众生今生来世的所有畏惧。我深深察觉到,往昔由于违背了诸佛菩萨和上师们的教言,以致今生要感受如此可怕的果报。现在我特别害怕,愿意一心一意地皈依十方诸佛菩萨,请求遣除我相续中的恐怖和轮回中的痛苦。
(二)生命与死亡的意义
1、生命的意义
生命真正的价值所在,就是奉献与智慧,而不是拥有与获得。
(1)爱的付出-奉献
普通人往往认为:如果付出了,自己就没有了。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在付出的过程当中,一定会得到更多,这是大乘佛教的理念。
(2)提升自己的心灵-智慧
提升心灵,并力所能及地带动、影响周围的人。这样一来,不但今生受益,而且在乃至解脱的生生世世中,都可以活得更有意义。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真正地为人类造福。
(3)践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通过我们点点滴滴的努力,最后整个社会,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和谐,每一个人,都会感到越来越温暖,越来越幸福。自己的领域,也会越来越兴旺。这不是空想,因为慈悲与智慧就有这样的能力。
2、死亡的意义
开发显现如来藏
(1)机会均等
任何人在死亡之后八识停止的一个短短的时间中都有机会见到如来藏本性、佛的法性,因为此时没有任何东西障碍、覆盖如来藏的显现。
(2)能否利用观待生前训练
但如果没有经过训练,就会懵懵懂懂、一无所知地过去。只有训练有素的人,才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明心见性,进入光明境界。
(3)特说密宗行人
对密宗修行人来说,死亡刚好是开发潜在闲置功能的大好时机。在死亡的时候,所有的意识活动处于停止状态,甚至连阿赖耶识都暂时中断。剩下来的,就是佛教中所讲的“如来藏”、“本来面目”或者“佛性”。在这种精神运动彻底归零的宁静状态中,“如来藏”自然而然会露出本来面目,故而很容易明心见性。就像空中乌云弥漫时,看不见湛蓝的天空。一旦风吹云散,自然可以看见蓝天一样。
(三)修行人如何对待死亡
1、三等修行
(1)上等的修行人
非常喜欢死亡。如米拉日巴在道歌唱道:死亡非死亡,瑜伽成小佛。对修行人而言,死亡并不是普通人概念当中象征着绝望、终结的死亡。每经历一次死亡,即使不一定能立即成佛,但自己的修行境界一定会有所提高,所以叫成小佛。
(2)中等的修行人
不会拒绝、不害怕死亡,因为自己的修行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知道怎样去面对,所以不会害怕。
(3)下等的修行人
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不会有后悔心。虽然修行谈不上有多大的进步,但毕竟一生没有造作太多的罪业,并尽力行善修行了,所以无怨无悔,信心满怀。
2、正确面对死亡
(1)认识死亡真相
准确地认识死亡,可以让我们在提及死亡时,不再恐怖、惊惶、躲避。因为我们已经了知,死亡只不过是生命的一种周期性过程,并不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面对死亡,不用消极悲观。若能抓住机会,甚至可以在死亡中提升我们的生命级别。
(2)学习死亡窍诀
在一个人从死亡到投生的阶段中,至少有好几次解脱、成佛或往生极乐世界的机会,若能掌握死亡窍诀,就能获得解脱。哪怕没有成佛或往生,利用死亡窍诀,也能自由投生到人间,获得暇满人身,然后进一步去修行,从而获得解脱。掌握了窍诀,就不会仅仅依靠过去的业力,身不由己地投生。但如果不懂得死亡窍诀,就会一次又一次地错过所有机会,完全随着业力的牵引,自己根本无法控制局面,所以,学习死亡窍诀非常重要。
3、大乘显宗面对死亡的训练和要点
(1)放下对现世财产的贪恋
把自己的所有财产全部分配布施,或者捐给慈善学校,或者捐给福利机构,或者用于供佛、供僧、放生等等,尽量用来做善事。如果想留一部分给儿女也可以,虽然这不是最好的布施,但也是一种布施。不要贪恋不舍、紧抓不放。对任何事情、任何人,都不能有丝毫留恋,否则就会成为往生的阻碍。
(2)不怕死亡,发起善愿
A. 死亡是自然规律
要告诉自己,虽然与父母、妻子、丈夫、子女等亲人永久分离,是非常大的打击,但生离死别、悲欢离合原本就是生命的自然规律,全世界70亿人都要面对死亡,而不是我一个人要面对,这样就不会带来更多的痛苦。
B. 认为罪业己清净
虽然平时要励力忏悔自己过去的罪业,但在死亡前夕,却不能把自己的罪业看得太重,总以为自己恶业累累、罄竹难书,以至于担惊受怕、悔恨交加。如果过度紧张,就不能好好观修,这样就会出问题。这时候应该这样想:虽然我曾犯下了杀盗淫妄的罪过,但我也做了很多善事,罪过应该清净得差不多了,不是那么严重了。要尽量把自己的罪业看得淡一点,这样心可以静下来,以便从容不迫地面对死亡。
C. 发善愿
愿我生生世世能遇到大乘佛法,能发起菩提心,能遇到给我讲解大乘佛法的善知识。临终时的任何念头,都对死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终时的愿力非常有用,所以应当尽量发善愿。
D. 放下贪嗔痴
对任何人、任何事,对整个社会,都不要有仇恨。不要抱怨,把所有贪嗔痴的包袱全部放下,轻松上路,开始新的生命旅途。如果这时候没有发愿,那下一世能否遇到大乘佛法就很难说了。
(3)打破我执和爱我执
思维,我从无始以来至今,经历了无数生死,但每一次的生死,都以失败而告终。投生到这个世界上,活了几十岁,在漫长的一生中,辛辛苦苦地奋斗、拼搏,现在死到临头才发现,今生所做的一切,都对解脱往生无济于事。为什么我会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其根源,就是我执。因为有我执和爱我执,所以只知道爱自己,不懂得爱他人,爱其他生命。一切都为自己着想,从不顾及其他生命的喜怒安危,所以才会一再失败。这一次,我终于懂得了死亡的窍诀。依靠这些窍诀,我一定要打破我执和爱我执。
(4)训练和依靠引发力
A. 在世时训练引发力
在世时,要大声对自己说:某某(自己的名字),你现在已经死了!你已经进入中阴了。依靠这种方式可以在自己真正进入中阴的时候立即认识到自己已经来到了中阴,进而忆念教法,通过中阴。
a. 生活当中,有很多运用引发力的例证。比如,如果第二天早上必须五点钟起床。则在即将睡觉的时候,就反复下决心,我明天早上五点一定要醒过来,这样就肯定能准时起床。
b. 阿罗汉入定之前也是这样,如果准备入定七天,就在入定前发愿:第七天的时候我一定要出定。这样在第七天到了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能出定,这叫做引发力。
B. 死亡时的运用
在面对死亡时,也可以使用引发力。当知道自己马上就要离开人世,进入死亡状态时,就要提醒自己:过一会儿,我会进入深度昏迷当中,然后,我会从中醒过来。当我醒来看到周边的一切时,我一定要知道自己已经死了,这时我一定不要害怕,要设法找一个比较好的地方去投生。同时要痛下决心:我下一世投生的时候,一定不能忘记菩提心、慈悲心,一定要把慈悲心、菩提心带到下一世。
(5)在死亡的过程中还要观想佛菩萨
4、如何获得密宗死亡窍诀
密法针对死亡的修法很多,但学修之前需要修完五加行,还需要有灌顶。如果想进一步深入学修,就要一步一步地走上去。
参考资料:《入菩萨行论讲记》《慧灯之光》等
编写师兄:定解B11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6138-定解B11-008
名词解释
原文:今天讲的这个往生法引导,不管是年轻人、老年人,从现在就应该开始修了。如果不提前修好,死相出现时,就来不及了。
死相
指人死时的相状。由查验人之死相,可知其往生善处或恶处,称为知死相。此说散见于大小乘经论中。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原文:在这一世中,生起了对无伪实相的无误见解并且不断修行、串习的人,在临终的时刻,通过本来清净的密道,依靠法界觉性的要诀而往生于法身界中。
实相
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是指称万有本体之语。曰法性,曰真如,曰实相,其体同一也。
就其为万法体性之义言之,则为法性;就其体真实常住之义言之,则为真如;就此真实常住为万法实相之义言之,则为实相。其他所谓一实,一如,一相,无相,法身,法证,法位,涅槃,无为,真谛,真性,真空,实性,实谛,实际,皆是实相之异名。小乘以我空之涅槃,大乘以我法二空之涅槃为实相。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法界
界是“分界”的意思。无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诸法都各有自体,分界不同,故名法界。实际多用于出世间法,指“本体”而言。如“一真法界”、“无为法界”,与“真如”、“实相”等相同。
——《佛学词典》
觉性
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
觉知之性。谓心识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原文:对此境界有所证悟之后,到临死中阴阶段,便可在自本净刹土现前成就,迅速获得普贤王如来的果位。
临死中阴
人还没有断气、接近死的时候,在《六中阴》里叫做“临死中阴”。
——《净土教言》
本净
言本来清净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刹土
刹者梵语差多罗Kṣetra之讹略。译曰土田。梵汉双举云刹土。即国土之义。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普贤王如来
阿达尔玛佛是一个大佛,译成中文就是普贤王如来,阿达尔玛佛是最初成就的第一尊佛,即本初佛,藏语音:“昆图扎波”。
此尊普贤王如来蓝发肉髻,面相慈和,双手结禅定印,赤身拥一佛母作双修状,双足跏趺于莲花宝座中央。身后有祥云、远山。
——《诸佛图解》
原文:首先是要忏悔,观修金刚萨埵,或在上师面前忏悔都可以,忏悔今生乃至无始以来的一切堕罪。
堕罪
由作恶事而堕诸恶趣的犯戒过失。
——《佛学词典》
原文:上师或道友要不断地提醒他:“在你所认识的本来面目中千万不要退转,一定要受持普贤如来的本地……”这样再三提醒明观之后,自己就安住在这种境界中往生。
本地
指佛菩萨之实相法身。即对于所现之化身而称能现之本身为本地。本,根本;地,所依之义;言实相法身为万化之本,犹如地为万物之所依,故称本地。
——《佛学大词典》
原文:忆念以前根本上师为自己直指的光明与空性无二无别的本来清净正见,安住在这一大圆满无上见解中,将你现在修行的道光明与本有的基光明融入一体,最后于法身本净中获得成就。
道光明
当上师指导我们认识真正的心性,也就是本觉的状态时,就好象给了我们一把万能钥匙。这把钥匙将为我们打开通往全体智慧之门,我们称它为道光明或子光明。
——《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 著)
基光明
在大圆满法中,一切事物基本的、本具的性质称为基光明或母光明。
——《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 著)
原文:如果你在平时有所了解,那时候,你就知道这是五部佛的显现。
五部佛
不动佛、宝生佛、无量光佛、不空成就佛和毗卢佛。
——《藏汉佛学词典》
原文:超度亡灵者必须是获得见道的菩萨,如米拉日巴尊者说:“尚未亲睹见道谛,切莫超度诸亡灵。”。
见道
小乘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为见道,因十六心是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大乘的菩萨,则于初僧祇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叫做见道。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编写师兄:定解B15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50138-定解B15-00
点击
查看第138课《前行广释》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