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禅意,是对一切的放下与超离 |《智悲海音》2018夏季刊
📖
《智悲海音》,一本具足藏传佛教特点的现代季刊杂志,希望能在佛教与科学的比较、佛法修行、德育教育、慈善和环保等方面,唤起人们普遍的关注,激发和苏醒每个人内在的广阔、包容、利他的心和觉性,关心全球人类今生和来世的长远褔祉。
倘若它海潮般深沉、无间断、充满智悲的音声,能为您带来些许清凉,让躁动疾驰的心有片刻安宁,并步入自觉觉他的菩提之旅。这将是我们最大的安慰!
偶然
在某种机缘的聚合下,
有时候,不经意听到的一句话,
也可以改变一生的命运。
就如同一朵白云也可以点缀苍穹的伟岸;
一滴水也可以维持小草的生命。
随缘
不少人常抱怨生活压力大、
感情不顺利、事业不成功,
其实真正观察其根源,
这一切多来自于强求。
若能像达摩祖师所说“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那所有苦恼自然会消于无形。
佛陀
我们只能爱自己所爱的人,
而佛陀,却能将最恨自己的敌人,
与最爱自己的亲人一视同仁,
并且不舍任何一个众生,
帮助他(它)们获得真实的快乐。
这就是佛陀的伟大。
· By 索达吉堪布 ·
《盗梦空间》的佛学实相
《盗梦空间》英文名的字面翻译是“思想植入”,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思想植入”的方法有很多,只不过我们很难察觉到。比如说,影视作品中所传达的思想已经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思想被直接“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从而改变我们。所以,我们不仅需要观察梦境,还需要观察现实生活。当用佛教的方法来观察的时候,我们不但可以发现梦境与现实十分接近,甚至最后可以将梦境与现实都抉择为空性。
佛教中有一部重要的中观论著叫《入中论》,其中讲到:“乃至未觉三皆有,如已觉后三非有,痴睡尽后亦如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我们尚未从梦中醒来时,梦中人的心、梦中的对境、梦中人的眼根等都是存在的,而醒来之后,这三者就都不存在了。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还是凡夫的时候,我们的心、所有的对境以及我们的眼根等也都是存在的,但当我们真正了达一切万法真相的时候,这三者就不存在了。
再打个比方,从佛教的观点来讲,一瓶水在人类和动物看来,它是一种可以解渴的饮料,但地狱众生看到的却是燃烧的铁水,饿鬼众生看到的是恶臭的脓血,天人看到的是甘露,佛看到的是一种现空无二的法界。我们也可以用其他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这里有一杯饮料,对有些人来讲,它是很好的饮料,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它可能有毒。又比如,当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可能有些人认为他是好人,有些人却认为他是坏人,还可能有人认为他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这说明外境并没有固定的实有存在,如果有实有存在的话,那所有人的判断都应该是一致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汉地的永嘉大师说过:“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梦中,六道轮回都是清清楚楚地存在,而当我们真正觉悟后,却发现原来这些都不存在。当然,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不一定清楚这些道理,但如果用智慧来观察就会发现,原来佛教并不是讲一些毫无根据的故事。佛教的观察方法告诉我们,现实当中的任何一个东西都是“如梦如幻”的,梦境与现实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差别,而正因为这样,所以可以有“思想植入”,这些“被植入的思想”会改变我们的人生。
大学演讲 · University Lecture
已经63岁的卡梅隆在接受好莱坞记者专访时现身说法,他说:“我吃了6年的素食,没有一天生过病、流过鼻涕、感冒、喉咙痛或者有过其他的疾病,在这之前我肯定不是这样的。如果不是因为素食,可能身体没有办法支撑《阿凡达》的繁重工作。”
如今,坚持素食环保的大导演,竟把自己素食的理念也带到了《阿凡达2》片场,一方面是为了宣扬素食文化,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切合《阿凡达》传达的环保主题。
卡梅隆介绍,片场准备的正餐是100% 以蔬菜《阿凡达2》为基础的,如果想吃肉,可以到附近的咖啡馆,但片场内提供的餐食是纯素的。
“我们提供比如披萨、意大利菜、泰国菜、墨西哥菜等等,所有你喜欢的美味食物。”
制片人表示,他们现在大约有130 多个皈依者,当中大多数人都在改变他们的饮食习惯:“如果是纯素的,我们可以吃,可能不会一直这么做,但可以做。”这样的素食理念,可以说是相当“佛系”了。
卡梅隆不仅自己吃素,还带领他的家人们一起吃素。卡梅隆和太太苏茜·爱米斯都奉行素食道德观,并将素食生活形态作为一种主流力量。
当被问及家人对于吃纯植物性膳食的反应时,他回道:“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老是想要吃汉堡包和可乐。但是,我感觉所有人类的自我意识都难以摆脱和五岁大孩子一样的冲动情绪。大多时候,吃动物的肉,并不是我们生存的必须,而是我们主观去选择吃肉的。所以,到底是吃动物性食物,还是植物性食物,其实仅仅是一个道德层面上的选择问题。”
卡梅隆和他的家人认为吃素是身为地球居民所能做的最负责的行动。吃素让身体健康,向动物解放踏出一步,也是我们真正守护地球、管理地球最有力量的事情之一。
地球家园 · Earth Home
真正的禅意
是洞见真谛之后
对一切的放下与超离
学佛以后,自认为摆脱了各种排场的诱惑。开始认为,那种大红大绿、福禄寿喜,就是华而不实、低俗无品的代名词。近年来,因为内心与外在的一拍即合,慢慢开始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穿棉麻衣服,吃有机食品,装修要环保、绿色,用品必须是手作,装修风格要简单,画画必须留白,说话要轻言细语,物品必须断舍离……就是正宗的有品、低奢、佛系。像很多和我一样的佛教徒一样,也开始关注各种打着禅意、简洁、心灵旗号的品牌与包装,过上了自认为的“佛系”生活。
为了满足像我一样的各种心灵饥渴症患者的需求,社会上各种将剽窃的佛法稍加包装,冠以各种“灵修”“禅”的封号,便成了忽悠世人的高价课程;很多经过神乎其神大肆渲染包装的“大师”,也成为大众趋之若鹜的救星。而未经加工原汁原味的散装佛法,却不愿意沉下心来细细琢磨、慢慢品尝。
这不都是被标签、外表和包装迷惑的表现吗?
其实,无论是华丽的包装,还是禅意的包装,都不是产品本身。只有彻底卸下包装后,才能体验到真实的本质。
无论是大红大绿,还是低调禅意,都并不代表佛教本身。只要觉得还有什么我高你低,只要觉得还有什么我对你错,就不是禅意。真正的禅意,是洞见真谛之后,对一切的放下与超离。
但愿能一点点剥去自己都不易察觉的各种包装,以赤裸的诚意,坦荡荡地面对世界,面对自己。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世上本没有“下一刻”,所有的“下一刻”,仅仅存在于幻觉之中。
一束心香 · Incense of Heart
欢 迎 免 费 索 刊
智悲书苑(微店)- 结缘品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