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30课-重点&难点&讲记脉络
学习笔记链接
百度云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FlBS_rewChslWag78i9pQ
提取码:nhth
档案编号B06130-定解B01-012
本课重点
一
顶礼支
(一)求法者要随学上师行仪
1、略说
我们依止上师的目的,就是要观察上师身语意的行为,进而效仿随学。
2、详说
(1)跟上师学什么
A. 身:上师的身体调柔
B. 语:上师的语言善巧
C. 意:上师相续中有无量的大悲与智慧;有深刻的出离心;上师在度化众生时,充满了坚忍与勇敢,每一个行为又都具足善巧方便;上师在世出世间法上圆融无碍。
(2)随学之方式:模仿
“一切事情即模仿,模仿之中能生巧。”
(3)结果上:当取受上师之功德
A. 理说
自相续取受上师所拥有的一切外内密功德。
B. 喻说
这种取受也应当像泥塔小像从印模中取出来一样。
(4)特说法王传承之弟子
A. 当向法王随学慈悲与智慧
法王如意宝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B. 做到什么程度
不要做口头上的“小擦擦”,而是要从恭敬心开始,追随模仿上师的功德。
(二)小结顶礼支
1、当顶礼的理由
(1)三宝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是最殊胜的对境。
(2)作为凡夫,本来就业力深重,今生也是无恶不造。
(3)身体是有漏的,在舍弃它之前,如果用它作顶礼、行善法,这是最好的利用方法了。
2、顶礼的重点
(1)方法很多
顶礼的方法也有多种多样,各个地区的顶礼方式也并无定法。
(2)重点是恭敬心
不管怎样顶礼,都是在表达内心的恭敬。
3、当舍弃不如法顶礼
不恭敬的顶礼在行为和姿态上都会表现出来:投机取巧或者摆出傲慢自居的架势应付一下的顶礼,就像交税一样勉强。
4、如法顶礼支功德
(1)教说
A.《佛说灌顶经》云:“佛告普广菩萨摩诃萨。若未终时礼拜十方诸佛。命终之人所生之处常得值佛。千劫万劫亿万劫数。重罪之殃无不得脱。”
B.《毗奈耶经》云:“他这样顶礼一次,将获得自己身下所压面积,直至金刚大地以上所有微尘数量的转轮王位,然而,这还不能达到其顶礼功德的边际。”
C.《业报差别经》:“礼佛一拜,从其膝下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位。”
D. 经中说:佛陀的无见顶相,就是从恭敬顶礼应敬之上师士夫中得来的。
(2)例说
《杂宝藏经》:一长者妻子仅生前远远地顶礼了佛陀一次,以此功德,死后转生到了三十三天。
5、教诫顶礼
(1)以菩提心摄持
在发无上菩提心的基础上修持顶礼的功德肯定无法衡量。
(2)依靠团体的力量共修
A. 如果能与僧众一起共修,这个善根的力量更大。
B. 只是靠自力很难持续行善
(3)福慧双修,中道而行
世俗善根很重要,所以诵经、念咒、磕头、供养等该做的,都不要断。与此同时,有能力的也可以观观胜义空性,修修无上密法。
二
供养支
(一)修法
1、供养的心要清净
(1)所取
将自己实际拥有的财富,以正规、如法、清净的方式摆放整齐。
(2)所断
心应该远离、吝啬的束缚,不是为了做表面文章,同时也要毫无卖弄之心,不要到处宣扬。
2、以普贤云供而供养
(1)观想供品
A. 供什么
观想鲜花、薰香、酥油灯、香水、神馐等,以及无量殿、地方豪宅、经堂、轮王七宝、八吉祥徽、十六金刚天女等轻歌曼舞,弹奏特有的乐器,将天上地上琳琅满目的一切人天供品
B. 重点
最重要的是观想:没有这个能力,只能是真实地摆放,有什么供什么;有一定禅定或心力的人,可以尽量观想。
(2)以普贤云供的方式供养
A. 自观为普贤菩萨
观想自己的身体变成普贤菩萨。
B. 普贤云供
自己心间放射出等同于百千俱胝无量佛刹之微尘数、五颜六色的光芒,每一光端又化现出一尊与前面相同的普贤菩萨,他们每一位的心间,也都放射出与前面一样的光芒,并且光端又幻现出无数不可思议的普贤菩萨,他们每一尊也都以不可思议无量无数的供品,供养十方佛及佛子。
C. 供云咒
a. 怎么念
纳摩RA纳扎雅雅 纳摩巴嘎哇得 班匝儿萨RA抓玛儿达呢 达塔嘎达雅 阿儿哈得桑雅桑波达雅 达雅塔 嗡班贼儿班贼儿玛哈班贼儿 玛哈得匝班贼儿 玛哈波雅班贼儿 玛哈波德泽达班贼儿 玛哈波德曼卓巴桑札玛纳班贼儿 萨儿瓦嘎儿玛阿瓦RA纳波效达纳班贼儿娑哈。
b. 干什么用的
在没有等持的情况下,通过咒语加持,将供品增多了以后,也同样能实现很大的修行。
c. 有什么功德
能遣除违缘;能将供品变成无数等等。
3、念诵
尽己所能地作意幻供养,同时念诵偈文:
(二)供养的功德
1、教说
《华严经》云:“供养一一佛,悉尽未来际,心无暂疲厌,当成无上道。”
2、例说
《贤愚经》:宝天比丘在毗婆尸佛住世时是一穷人,想供养僧众,但没有宝物,于是就找来一些白色的石头,观想成金银珠宝,抛洒于空中供养僧众,并发下大誓愿。以此功德,他九十一劫中福报无量,多具财宝,衣食自然。而这一世成了最后有者,值遇释迦摩尼佛,并且出家证阿罗汉果。
(三)日常之行持
1、当重视供养
(1)自宗传统:法王在世时,四众弟子都很重视供养的修行。
(2)念供云咒供养:最好能把供云咒念熟或者背下来,在经堂里、自己的佛堂里,常常陈设一些供品,念念供云咒。
2、放心去供
(1)可以供养的物品无量无边
凡是世间界中的有主物、无主物,应有尽有的人天受用,我们都可以观想拿来作供养。自己有多大的观想能力,就幻化多少来供养。
(2)只要你能供,佛菩萨就能享用
只要自己具备供养的能力,那么诸佛菩萨肯定具有享用的能力。
(3)以幻供养与实物供养无差别
A. 二者无差别
从圆满资粮的角度来说,意幻供养与真实财物供养没有丝毫差别。
B. 为何无差别
a. 供品没有差别。
b. 所供养的对境没有差别:你心里观想的佛陀,与真实的佛陀是一样的。
c. 灭罪生福的功效也相同:因为一切本来如幻。
(4)想起来可以随时随地供
A. 只要有心,随时随地,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资具,或者当你亲眼看见美好的事物时,心里就可以首先观想:“供养三宝!供养根本传承上师!”
B. 见到路边涓涓流淌的清清小溪,或者遍满鲜花的一方平原等任何赏心悦意的事物,都要意念供养三宝,这样观想在不知不觉当中顺便就可以圆满资粮。
三
忏悔支
(一)修法
1、以四种对治力发露忏悔
痛心疾首地发露忏悔从无始以来流转轮回迄今为止自己能回忆、不能回忆所造的堕罪,也就是身语意三门所造的十不善、五无间、近五无间罪 、四重罪 、八邪罪 以及掠夺三宝财物等一切罪业,痛下决心从今以后永不再犯……
2、观想净罪
观想一切罪障在自己的舌头上汇集成黑团,通过福田(皈依境)尊众的身语意放射光芒照耀,由此就像洗涤污垢一样净除了罪障。
3、念诵
(1)偈文
(2)释义
光明法身中忏悔:一切身口意三门所造的不善业,全部在光明法身中忏悔。也就是说,能忏、所忏、忏悔皆不成立,完全以三轮体空的方式摄持而忏悔。
(二)功德
1、必定清净罪业
《业报差别经》云:“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2、生起修法的境界
(1)理说:净除罪障以后,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任何修法的验相才能呈现,诸佛菩萨的境界也才能现前。
(2)教说:《圆觉经》云:“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销灭,佛境便现前。”
(三)教诫
1、一定要常忏悔
阿底峡尊者那么了不起的大班智达,但即使走在路上,一发现自己心生恶念了,便马上坐下来,用随身带的木制曼茶罗,供曼茶忏悔,我们凡夫更不用说了。
2、忏罪不能拖延
《涅槃经》云:“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
3、不能故意多犯同忏
《百喻经》公案:一个愚人死了一个孩子,为了送去殡葬的时候能保持平衡,就亲手杀了另一个孩子,两个一起送去殡葬。
对应意义:有些人被要求忏悔时,认为反正要忏悔,不如多犯一些,然后一起忏悔,于是又破戒,并且造了更多的不善。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6130-定解B09-009
本课难点
一
如何调伏烦恼
(一)你认识烦恼吗?
1、烦恼是错误认知的产物
基于错误感知或错误理解,就会产生烦恼。包括:
(1)本来是无常的,却视之为永恒。
(2)本来是由很多的零件和粒子组成的,却视之为完整一体。
(3)事物本来是相互依存的,却视之为各自独立的存在。
(4)事物只能短暂存在,却认为它有个坚固的“自我”。
2、烦恼的本质
在究竟意义上,烦恼的本质恰是智慧。
比如“挑剔”,有时候让人讨厌,但在有时候这样的人对细节有着一丝不苟的关注。
再比如 “嗔恨”,如果应用恰当,可以成为明镜般的智慧。
(二)为什么要调伏
1、业和烦恼是轮回之因
2、烦恼是修行中最大的障碍
(三)调伏烦恼的方法
1、声闻乘的方法
以压制、拆解与劝阻,来“舍弃”烦恼。
2、菩萨道的方法
“转化”烦恼,不必舍弃它,但也不允许随意地任其出现。
《六祖坛经》也说:“烦恼即菩提。”
3、金刚乘的方法
“了知”一切烦恼的本质,单纯地只是觉察它。
即不顺从于情绪,不对烦恼生起厌恶,也不以转化而舍弃或矫正。
密咒乘的方式是“不造作”。在无造作的境界中,只是单纯地去认知。
(四)具体如何修持
1、声闻乘
按照小乘的观点,当你生起强烈的贪心时,最好是修白骨观。静下心来去思维时,就会慢慢明白,自己特别执著的任何人,实际上只不过是一具臭皮囊,对其皮肤、肉、骨头、内脏一一剖析,值得贪恋的一点一滴也没有。最后就会领悟到,所爱之人的身体,还不如一张白纸干净,自己对其无比贪执,完全是一种颠倒执著。
2、菩萨乘
对于嗔心,《入菩萨行论》专门有一品用来对治它。
比如,当你正在发怒时,可以观察这个嗔心的颜色、形状、本体是什么样的?它是从外在的敌人身上来的,中间的虚空中来的,还是自己体内的某一处来的?它到底在哪里?这样一剖析就会发现,嗔心犹如虚空,当下便消失了。
诚如《净业障经》所言:“诸烦恼即是佛法……一切烦恼同虚空性。”
3、密乘
任何时候当贪欲或其它情绪生起时,只要“看着”它,别做任何事情——不要造作。当你注视情绪的那一刹那,它就会消失。初学者会发现情绪很快会再次出现,这不要紧,重要的是,当你开始看着自己情绪的瞬间,它们立刻就会消失。即使只消失了一瞬间,“情绪消失”的这个事实,便意味着智慧的曙光在片刻之间出现了。“了知”所指的就是认知此赤裸的觉性。
二
上师的一切都要模仿吗?
(一)所模仿的上师
1、找啥样的上师
一定要是具相上师,之前已经讲过上师的法相。
《四法宝鬘论》中说:“依止具相上师极关要,众多功德由彼而引生。”
2、具相上师的功德
只要如理依止具有法相与功德的上师,相续中的贪嗔痴等烦恼劣意必定会清净无余,以上师的方便,三界可怜众生皆能远离身口意的罪业黑暗。
(二)能模仿的我
1、信心
任何一个人都没办法替代上师,谁也无法与上师相提并论。如果没有上师开示出世的妙道,我们将始终在轮回中漂泊,从而感受无量的痛苦。
2、恭敬心
《四法宝鬘论》中说:“当以极大恭敬而依止,由彼将生无量无边德”
我们当以极大的恭敬心来依止上师,由此能产生无量无边的功德。有了恭敬心,上师相续中浩如烟海般的功德才能融入自己相续,否则,表面上再虔诚,相续中充满了傲慢或不清净,上师的意传加持也不会融入自己的心海。
3、清净心
《金刚帐续》也有类似的教证,云:“未来末世时,我现凡夫相,现种种方便,上师金刚持,勿观为别体。”
意思是说,在未来的末法时代,金刚持将示现凡夫相,以种种方便来度化众生;凡夫肯定不是十全十美,肯定有贪嗔痴等烦恼过患,因此上师显现上也会有各种示现,但我们千万不要把他看作凡夫,实际上他跟金刚持如来没有任何差别。
(三)怎么模仿
1、模仿的前提
具备信心、恭敬心、清净心的弟子,依止具相上师。
2、模仿哪些方面?
如理如实地得到上师的意趣,最后自己的相续也能像上师一样具足智、悲、力的功德。
3、如何做上师的“小擦擦”?
真正的依止是用上师相续中的慈悲心和智慧充实自己,自己最后真的就像擦擦小像一样,所有的花纹跟模子一模一样的,上师相续中的大悲心、智慧和利他的力量等等自己原原本本地具足,这就是真正的依止善知识。上师的模子是什么样,“刻”出来的弟子至少有部分相似的花纹。
三
你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