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另解】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你打算怎样去对待别人,首先应将心比心地问自己能不能接受。如果自己都不愿接受,那就要立即停止,不论语言还是行为都不要强加于人。
这个偈颂讲得相当好,所以我特意放在书的封底。一般来讲,我印任何一本书时,会把书中最好的内容放在封底,让大家多看一下。为什么说它讲得好呢?因为假如你深入了解,就会发现这即是佛教的自他交换,也是世人所谓的换位思考。在我家乡,这还是民间处理矛盾的常用方法,比如两个人发生争执时,会找另一个人去评理,评理者就要站在他们的位置上,为他们的利益着想,然后发誓公平裁决,这样双方才会认可。所以,古代的这种思想非常好。
不过,儒教所提倡的换位思考,仅仅是对人类而言的,范围相对来说比较小。若能像佛教一样,把这种理念扩展至一切众生,那你就不会想吃动物了。现在人喜欢吃海鲜,但如果你站在那些鱼虾的角度上想一想:假如你是它们,为了人类一时的口腹之欲,就要赔上自己的宝贵生命,感受斩断肢体、煎煮烹炸的痛苦,你会觉得如何?遗憾的是,好多人缺少这种观念,他们只关心自己,自己吃好就可以,其他什么都不管。长此以往,后果必定不堪设想。以前我也讲过,倘若人的口腹之欲继续蔓延,终有一天,人吃人的现象定会上演。其实这一点也不夸张,吃动物既然你都不在乎,那么吃人迟早也会一样,只不过形象不同而已。
要知道,不管是什么众生,避苦求乐之心皆同,因此,我们自己不想接受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孔子亦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教言在全世界都备受赞叹。然而现在很多人,为了自己的某种目的,在贪心、嗔心的驱使下,不要说对动物,就算对人类也百般迫害。尽管好多人都会说“自己不想要的不要给别人”,但实际上真正行持时,有些行为还是特别残忍。所以,内心中若没有这样的理念,要想善待别人相当困难。
从前,子贡曾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孔子便传授他一个“恕”字,也就是自己不愿要的,莫要施加给别人。所以我们不管做人还是修行,心一定要宽广,一定要学会“恕”。《格言联壁》中说:“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意思是,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就没有交不到的朋友;用责备别人的心来责备自己,这样就会很少有过失。
然而一般人不是这样,他们是“宽”于律己、“严”以待人,有错误的必定是别人,应善待的必定是自己。自己睡懒觉了,会以种种借口来开脱;而别人即使没有犯错,还是会以嫉妒心、嗔恨心,不公平地对待他。所以,大家今后一定要依靠这些道理改变自己。
当然,能以佛法来调伏自心,是最好的。譬如这一偈颂,更深入地讲,就是大乘菩萨的自他交换,一旦修成了这种境界,即使别人危害你,你也不会有嗔恨心。这种不嗔恨,不是装着不生气,而是嗔恨完全灭尽了,这即是学佛的力量。
大家在学佛的过程中,不能只留在形式上,而一定要心诚。比如念咒语,无论观修哪一位本尊,当心越来越虔诚、对本尊的感情越来越深时,势必会有一些觉受。最近我让大家念莲师心咒,有些人过去只知道莲花生大士了不起,但具体不清楚为什么,现在明白了莲师的功德、心咒的功德后,就会很有信心去念修,最终莲师的智慧也定会融入自心。这并不是一种传说、神话,而是有大量教证、理证足以证明。
所以,希望世人能慢慢接受佛法,若能做到这一点,他的思想境界定会超越其他宗教。学了这部《弟子规》,大家可能也感觉得到,佛教的智慧确实更为殊胜,通过各方面的对比,我们对佛的信心也会越来越坚定。当然,智慧不稳固的人,刚学佛时不要看其他宗教和世间的书,因为你智慧本来就少,看了那些容易随波逐流,永远也回不来了。而如果你有了一定的定解,此时再去看外道教义,就能切中要点地了知佛教更超胜,故麦彭仁波切说:“有智慧的人,理应学习自他一切宗教。”
感谢您的阅读,《弟子规另解》连载中,敬请继续关注......
感恩您关注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微信号:WYBS_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