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入行论》第187课笔录(下) Back

《入行论》第187课笔录(下)

生西法师 菩提如意宝珠 2016-12-23

《入行论》第187课笔录(下)

原文作者:寂天菩萨

本文作者:生西法师

下面讲“细究此世人,谁将辞此世?孰生孰当生?”

“谁将辞此世”主要是人的死亡,“孰生孰当生”主要是人的生,这就牵涉到了生死的问题。在名言当中(在表象上),生和死当然都是存在的。一般的世间人没有学习过佛法,尤其是很多人只承认生命只有一次,现在很多地方都说:“只有一次生命,你必须要珍惜”等等。所以说很多人就非常地害怕死亡,很喜欢生,喜欢生而不喜欢死,当一个生命降生的时候,大家很欢喜,好象就有希望了,当看到死亡、接近死亡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气氛非常凄凉,内心也非常痛苦,而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地避讳死亡的名词、死亡的话题,不要谈论死亡,对于死神,大家也觉得必须要远离、避开。一般的世间人对于死是唯恐避之不及,对生很欢喜。如果一个人被判了死刑,最后突然说他不用死了、获得重生(?)了,他就特别高兴。所以说世间人对于生和死有截然不同的态度。

对于修行者来讲,佛陀告诉我们,在世间当中要正确地面对生死,有生就有死,死不是一次,就是说生命不是只有一次,而是我们无始以来就有了很多次的生命,以后如果不解脱,还会有很多次的生命,生生死死就是在整个轮回当中再正常不过的一种交替、轮换,非常正常。所以说佛陀告诉修行者:你要认知死亡的事实,在死亡到来之前,必须要观修死亡。

在《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也是做了教诲说,平常佛弟子要观修死亡,观修死亡方面经常修、经常修,对死亡就不会因为陌生或大家避讳的缘故而非常害怕、恐怖。逐渐观修,就越来越接受死亡,最后对死亡本身就很熟悉:死亡它是要来的,死亡到来之前我要做什么,死亡到来时我应该做什么,死后应该有什么。像这样他把这一切经常性地观修,观修到很熟悉、很熟悉,所以当死亡到来的时候,他就能够很坦然地接受:死亡来了,我以前观修的死亡今天到来了。索甲仁波切也说了,观修死亡,最后死亡到来的时候就好像遇到一个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就不会那么恐怖,就会很欣喜地去接受这个死亡。所以说佛弟子对死亡有自己的一种态度。

一般来讲(不是百分之百),一般的世间人也是这样看佛教徒、佛弟子的:似乎很多佛弟子不畏惧死亡。为什么不畏惧?因为他们有轮回的观念,因为他们在死亡来临之前做了大量的观修,做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的投入,听法时也是正面宣讲死亡的本体和状态、来临时怎么做准备。大家讨论时候经常这样讨论,观修时也经常这样观修,道友去世的时候也是经常帮助去助念等等,所以没有觉得死亡有那么可怕,就觉得这是很正常的,就好像人换衣服一样(衣服脏了,换一件衣服),就这么简单。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说他也有生和死的观念,但他是另外一种态度。大乘的菩萨们超越了死亡,但还会投生。佛陀也是这样的。所以说,在世俗谛当中(在表象当中),有生有死。

但是在本性当中寻觅,“细究此世人”,真正观察世人,“谁将辞此世?”谁会从这个世间当中死去呢?谁会辞别此世,面临死亡呢?如果这个众生存在(如果这个众生生过),他就会死亡。假如这个众生从来没有生过,哪里有死亡呢?这就是讲到了空性,或者说讲到了实相当中无生无死的状态。没有生就没有死。

这也可以从前面所讲的三个侧面来进行分析。如果从佛的角度来讲或者菩萨入根本慧定的角度来讲,完完全全没有生死,没有生死的概念,连生死的名字都没有。如果是一般的凡夫众生,有生有死,就像前面讲的一样,他对生和死的态度迥然不同。对于修行者来讲,他一方面经历生死,目前还没办法摆脱生死,一方面又学习到了无生无死的教授,所以在这种状态当中,他对于生死的态度完全和一般人不同,他就可以看淡生死,他就知道:其实一切的生是因缘和合的,因缘和合的生它本身是无自性的,所以其实在胜义当中是无生的(名言当中这个如梦如幻的生,在胜义当中是无生的)。

所以这个生是没有的,如果生是没有的,又何来死亡呢?就像前面所分析的一样,如果观察的时候我们的身心都不存在,那么谁会降生到这个世间?没有人降生,谁会从这个世间去世,离开这个世间呢?

所以这里面就有两个:第一个,离世者是谁?有没有离世者,比如说我自己?我自己存不存在呢?其实现在这个所谓的我自己,无外就是身心,再加上一个名称,在家有在家的名字,出家有出家的名字,这个名字就好像代表自己一样。但是真正分析的时候:你的身体在哪里?空性的。那你的心呢?空性的。名称也是空性的。既然没有身心,没有这个本人,那么谁会辞世呢?谁会死亡呢?没有死亡。

还一个就是说“辞此世”。那这个此世存不存在呢?我们要离开这个世间,这个世间本身存不存在呢?有些人认为:“这个人会去世,这个世间还会留在这里,比如说一家人中,前辈——爷爷、奶奶或者父亲死去了,我的父母死了,离开这个世间了,但这个世间还存在的呀。”好像这个人会不断的投生这个世间、离开这个世间,这个世间是不变的。真正分析时,世间是什么?从一个方面来讲,这个世间就是每个人自己的经验,他的眼识的对境——所看到的这些色法,耳识的对境——所听到的声音,鼻识所闻到的东西,除了这些就没有了。所以如果这个人真正死掉的话,对他来讲,此世的一切就没有了,就消失了。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好像人死了之后这个世间还存在,即便是按照这种观点来讲,我们就分析这整个世间,它是不是真的存在呢?通过观察柱子、瓶子的方式来观察,一切色法的组成部分全部是一样的,山河大地、须弥山这些都是空性的。所以说没有这个世间,也没有谁离开这个世间。“谁将辞此世”,这个是没有的。

然后“孰生孰当生”?没有死,那有没有生呢?生也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在这个世间降生了,或者说以前曾经降生过、或者现在当生、或者以后当生,像这样当生也好,已经生也好,不管怎么样,这个所谓的出生也是不存在的,也是假立的。能生的父母在哪里?他其实也是身心的状态,一分析的时候是不存在。所生婴儿的身心,或者生的地方(医院等),真正观察分析的时候,这一切全都是假立的本性,没有任何实实在在存在的。像这样我们就知道“孰生孰当生”,生死其实也是假立的。

在生死当中,我们所经历的生死本身是一种假象,或者从某个角度来讲,它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骗局,本来不存在,但是我们认为“有生,我们来了;有死,我们又走了;又重新来;又走掉了。”像这样它本身就是一种虚假的显现。但是我们不知道本性的缘故,我们就在生死当中来来去去,没有这个我们还显现这个,对我们来讲,这就是必须认知的最大的可悲。当然从菩萨的角度来讲,他有大的勇气,他就知道这一切,他要利益众生,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

但对我们来讲,我们要知道:在生死当中,在一切的生命当中,我们好生恶死或者说我们很恐惧死亡等等,其实从本性的角度来讲,这一切都不存在。我们现在为了死亡累积资粮,为死亡而做准备,是因为我们还有执著,是因为我们还有习气。假如说我们证悟了一切的本性的空性,没有死亡,我们又何必为了死亡而准备死亡的资粮呢?所以说当我们还在有执著的时候要为生死作准备;从本性的角度来讲,一旦证悟了空性,没有死亡、没有生,我们就不用做任何的准备。证悟了空性,对生死的观念、对生死的恐怖都可以远离。

还有一个角度,对大乘的菩萨来讲,了知无生无死的一个重要意义是什么?我们知道小乘的行者非常恐怖轮回,很恐怖生死,因为他通过观修出离心而知道轮回的巨大过患,对轮回非常恐怖。他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了离开这个轮回,所以如果要让他现在发愿重新入轮回,他绝对不干。你说让他重新入轮回,他会不断摇头:“这个是绝对不行的,无论如何,我所有的修行都要为了早日离开轮回、获得涅槃而奋发的。”作为大乘的菩萨来讲,佛或者菩萨告诉我们,要让我们重新入轮回,要让我们在生死当中远离生死(不取生死)。对我们来讲,重新取生死也是一个大的考验,是一个很恐怖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了知了生死本来是如梦如幻的,既然它是如梦如幻的,经历生死有什么恐怖的呢?就没什么值得恐怖的。如果生死和痛苦是实有的,他就会考虑到底还来不来受生。如果告诉我们,其实一切的生死本性是空性的,一切的生死的幻象都是假立的;如果是假立的,而且安住在这个假立的状态不会被它染污,菩萨就会有真正重入生死、重入轮回的勇气,他超离了生死,他又重新取生死。通过了知无生无死,这种善巧方便、这种勇气对大乘菩萨来讲就可以确立起来。

“谁为亲与友”?在轮回当中谁是我们的亲人,谁又是我们的朋友呢?反过来讲,谁又是我们的怨敌呢?在轮回当中,亲怨也是我们很敏感、很难割舍的东西。我们对亲人非常贪执,对怨敌非常痛恨;对亲人,想和他们永远在一起,对怨敌,永远不愿碰到这个怨敌。谁欺负或伤害了我们的亲友,我们就会对伤害者非常忿恨;谁利益了怨敌,我们也会对利益者产生很大的忿恨。我们的亲友如果安乐,我们安乐;如果我们的怨敌安乐了,我们就会很痛苦。我们在轮回当中,亲、怨的概念也是需要打破的。

在修菩萨道的过程当中或者从修出离心的角度来讲,佛和菩萨会告诉我们,一切的亲怨都是无常的。这一世的亲人很有可能是前世的怨敌,这一世的怨敌后一世转为我们的亲人,所以我们不要这么执著,其实对当前因缘显现的这个状态,不用太过于执著,太过执著会影响我们的出离心,会影响我们修法。对修菩提心来讲,一切众生都曾经利益过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泯灭我们对亲怨的巨大执著。在世俗的修法当中会有这样的窍诀。

在胜义菩提心当中,一切的亲友其实都是无自性的、空性的。没有亲友,反过来讲,当然怨敌也就不会有了;没有亲友、没有怨敌,中间非亲非怨的普通人也是没有的;像这样一切的一切都是没有的。没有亲友,也没有怨敌,那么我们自己在本性当中如是安住。

有些时候对于世间人来讲,亲友是最大的依靠:当我们有困难或痛苦的时候,我们就会找亲友帮忙。内心如果有苦闷,我们就会找亲友去倾诉。对世间当中的怨敌,我们想方设法要避开或去打击他。在世间当中,亲友好像就是我们的依靠,怨敌就是伤害我们的对境,就有这样不同的显现。但是从修行者的角度来讲,有时亲友会成为我们修行的违缘,怨敌会成为我们修行的顺缘,反过来了。因为经常性地很贪执亲友,不愿意离开亲友,那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就会花在亲友上面,我们的心不愿意出离,我们也没办法真正去修学佛法。怨敌方面,我们经常受到怨敌的伤害、迫害,逐渐对轮回产生厌离心,就开始修行了。对世间人和修行者这种不同的状态,亲友和怨敌有不同的作用。

从空性的角度来讲,既没有亲友从世俗角度对我们做的利益,也没有从修行的角度对我们作的违缘;也没有怨敌从世俗角度对我们做的伤害,和从修行角度对我们做的利益。一切都是如如空性的,一切完全都是平等的。像这样也没有任何的障碍,也没有任何所谓的顺缘,安住如是的空性当中。这就是在此处教法中提到的: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安住空性,这一切对亲友的贪执、对怨敌的嗔恨等等都平息了。这就是平息世间八法。

在《山法宝鬘论》、《开启修心的门扉》中,也讲了很多贪恋亲友、贪恋家乡对修行者会造成的伤害。但如果我们能安住空性,虽然还处在家乡、还有亲友,但这些都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当然这是一个非常高深的境界,一般人安住不了,也没办法了知。所以现在来讲我们尽量了知它的过患,逐渐出离,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法。从世间的名词来讲,空性教法已经到了很高级的教法的阶段,一方面它的境界和下面的境界不一样,思维方式等也是不一样的。这方面是很了义的,到了很高深的状态,一般人没办法安住,但是我们要了知,究竟来讲安住空性是远离对亲友和怨敌的执著的最佳方法。

后边两句说“如我当受持,一切如虚空?”寂天菩萨说,愿一切的修行者像我一样,能够受持一切犹如虚空一样的殊胜空性的境界。如果安住在虚空一样的本性境界当中,这一切的纠结、障碍都不会存在,爱所爱、生死、亲怨……这一切都不存在了,所以希望一切众生都像寂天菩萨一样,能够安住在实相状态。

寂天菩萨说我自己已经安住在犹如虚空一样的实相当中(已经证悟了空性),愿大家也像我一样。刚开始寂天菩萨很谦虚,说“我也没有利他心,我的辞藻也不行”,后面在第九品的时候显现腾空而去,然后在这个地方就讲“如我当受持,一切如虚空”,在论典当中讲到了寂天菩萨自己的真实状态——已经证悟了一切万法的空性。所以说一切的显现对他无利无害,没有什么利益,也没有什么伤害,就像亲友对我们不会有什么利益,也不会有伤害;怨敌对我们不会有什么利益,也没有什么伤害,所以说“应该像我一样受持犹如虚空一样的一种境界”。那么这些就是平息世间八法。

己二(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分二:一、所缘;二、行相。

庚一(所缘)分三:一、今世辛苦维生;二、后世感受痛苦;三、三有共同过患。

这主要是讲利他的,如果证悟了空性,还会产生利他的功德,对没有证悟空性的人产生强烈的悲心。

产生悲心的方式,第一就是观想一切众生的痛苦,在观修轮回痛苦的加行时,从一个角度来讲可以帮助自己产生厌离心;第二就是能缘众生而产生大悲心。有些地方是这么讲,这是讲到没有证悟空性。

如果自己了悟了空性,或者自己证悟了空性,或者知道了空性的见解:一切都是空性的,其实一切没有任何执著的,但是众生还是处在这样的状态当中,比如前边科判中的世间八法。如果自己对于空性境界有某种程度的了达,就会像前边颂词所讲的一样,“何有得与失?谁人恭敬我?谁复轻蔑我?苦乐由何生?何足忧与喜?”,然后“孰为爱所爱?”“谁将辞此世?孰生孰当生?谁为亲与友?”对这一切的世间八法,他都会平息的。

但普通的众生没有证悟空性,没有了悟空性,所以他就有强烈的得失,他就有很在乎谁人恭敬我、谁在轻蔑我,我得到了很大的快乐、我现在很痛苦,我现在很忧伤、我现在很欢喜,这个是我的能爱、这个是我的所爱,某某人要死了、某某婴儿又出生了,我后世要怎么出生,这是我的亲友、这是我的怨敌,他就有这些执著。有这些执著,他就会深陷其中,没办法自拔,他就会搅在这里面,不断地被这些现象所扰乱,然后产生贪心、嗔恚、愚痴、造恶业,杀生、偷盗、邪淫等种种的罪业其实都是从前边的这个世间八法中逐渐产生出来的。有了这个引业,他就会投生,就会因为恶业感受痛苦。

当一个了悟一切万法无自性、空性的人,反回头来看众生的状态,他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悲心,他就很想帮助他们。怎么样帮助他们?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从这种迷惑当中解脱出来,给他们宣讲空性。所以说如果自己证悟了(了悟了)空性,自己可以从世间八法中脱离。自己了悟了空性之后,也可以帮助众生从世间八法当中得到出离。这就是“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这个科判的内容。

这个科判“分二:一、所缘;二、行相。”

这个所缘和行相是怎么样去理解呢?首先这个“所缘”——我们所缘的众生,众生是怎样痛苦的,这方面就是把我们所缘众生的状态作一个描述,“哦,这个是我们所缘的众生,是我们要生悲心的对境”。所缘就是我们要生悲心的对境。

行相,就是说生悲心时它的行相,悲心是以拔苦为相。这里面有拔苦的,也有予乐的。当然慈悲是不分家的,有时我们说:慈心是予乐的,悲心是拔苦的。但是《经庄严论中》讲,有慈就一定有悲,有悲就一定有慈。慈悲两者是不分家的,只不过从它的侧面来讲是不一样。所以“行相”科判当中也有缘众生得乐的,也有缘众生离苦的,这个就是它的行相。

庚一(所缘)分三:一、今世辛苦维生;二、后世感受痛苦;三、三有共同过患。

辛一、今世辛苦维生:

这就是我们所缘众生很痛苦、很悲惨的景象,我们必须要了解,了解之后我们再去生起大悲心。

世人求自乐,然由诤喜因,

频生烦乱喜。勤求生忧苦,

互诤相杀戮,造罪艰困活。

字面意思:世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快乐,然后拼命去奋斗,“然由诤喜因”,但是因为诤论的因和欢喜的因,“频生烦乱喜”,因为诤斗的因而频生烦乱,因为欢喜的因频生欢喜。“勤求生忧苦”,三门奔波去追求快乐,在这个过程中,身语意三门频频地产生忧苦,为了得到自己的快乐,互相诤论而导致互相杀戮,通过造罪的方式艰困而存活。这就是众生的状态。这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没有了悟空性,全部、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了悟空性。

真正来讲,众生这些痛苦的根本因、最直接的因是什么?最直接的因就是业。业从哪里来?业来自于烦恼。烦恼来自我执,我执是因为无明,无明就是不了知空性的状态。所以说这一切的最根本的因就是不了悟空性的无明,这一切的近取因(导致痛苦的最近的、直接的因)就是业,这一切都是有关联的。

前面我们再再提过众生的两种愚痴,一个叫做真实义愚——不了悟空性的愚痴;第二个叫做业果愚——对于业果的一种愚痴。此处我们看“世人求自乐”,不了悟一切万法空性的缘故,他不去追求实相的证悟,反而去追求表象的快乐,所以世人都是追求自乐的。不单单是世人,所有的众生都是追求自己的快乐,乃至于地上跑的蚂蚁、房子里的这些蟑螂、苍蝇、蚊子——哪一个众生不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快乐,到处在飞、到处在爬、到处在走、到处在奔波呢?都是为了自己得到快乐。

但是在追求快乐的过程当中,“然由诤喜因”,每个人都想得到快乐,但是能不能得到快乐也不是跟随自己的意愿而转移的,要看自己前世到底造了什么业。每个人想要追求快乐的心是永远不变的,但是在追求快乐的这个心的深层次来讲,是否有得到快乐的因缘就是另外一回事。有(得到快乐的)意愿是一回事,有没有得到快乐的因缘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说在追求快乐的过程当中,有些是诤论的因,有些是欢喜的因。

诤论的因:当你想要追求安乐的时候,其他的人就出来障碍,或者说当你在追求快乐的时候,没办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达成自己的目标,这方面就和对方发生诤论,很自然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小孩子有小孩子为了自乐而诤的,小朋友和小朋友之间诤玩具、诤游乐设施、诤糖果;上学之后也有诤论的;到了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都有自己所诤论的东西。因为每个人都要追求自己的快乐,我也想快乐,他也想快乐,两个人碰到一起的时候,有时当然不可否认的就会发生冲突,所以这个时候就会开始发生诤论。

因为诤论的缘故,频生烦乱。有哪种诤论是很愉快的诤论呢?诤论都是产生烦乱的因啊!当时烦乱,后来一段时间当中也非常烦乱,想到这个事情就烦,就非常不舒服。像这样,本来自己是想追求快乐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前世业力所导致,所以产生了很多不愉快。由追求快乐的动机引发,最后的发展并不是自己愿意看到的。当然大家在诤论的过程中还是以为“要为自己的快乐而去诤斗,为了保护、争取自己的快乐,必须要和别人诤斗”,很多人是有这样思维的。所以说因为诤斗的缘故,频生烦乱。

有时是利益之因,上师讲记当中也讲到,为了利益自己的家人去奋发;有时是欢喜之因(喜因),如果前世自己有一定的善业,我们遇到的因就是欢喜的因,比如遇到了顺缘,遇到了一个愿意帮助自己的人,遇到了很合作的人等,然后也是频频产生欢喜。

但不管怎样,我们产生一个诤论让自己痛苦也好,还是遇到了欢喜的因让自己产生欢喜也好,其实从本性的角度来讲,这一切都是假象。当然,在假象当中,我们认为烦乱不好,欢喜的就好,但欢喜本身也不是恒常不变的,一段时间欢喜,一段时间又开始烦乱了,像这样永远也没有办法得到保证。这方面我们就必须要了知,完完全全是无常的,整个现实当中都是这种本性。

“勤求生忧苦”,勤求是我们要追求自乐。我们要追求自乐,必须要三门很辛苦去奔波,很辛勤地去追求,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己身体奔波的话会感受疲惫,然后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心都会有忧苦。

在《四百论》和其他论典当中也讲过“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大概意思就是讲,世间上的人,大人有大人的痛苦,小人有小人的痛苦。普通的人(下劣的人),他的痛苦主要由身体而引发,比如说找不到吃穿的饥饿、寒冷等痛苦。胜者主要是讲有钱的人、有势力的人,他们的痛苦主要不是身的痛苦,当然并不是说他们没有生病这种状态,也有,但是他们衣食方面是不缺的,主要是心,他们内心当中经常操心,像这样有他们的痛苦。老百姓有老百姓的痛苦,总统有总统的痛苦,政府官员有政府官员的痛苦,一般的草根有草根的痛苦,都是这样的。

所以说勤求自己快乐的过程当中,哪一个不是生忧苦的呢?在整个世间,从降生到去世一直都是很快乐的人,有是有,但是这个比例非常非常少。我们再把这个时间拉长,不单单是今生当中,如果把前后世都算上来的话,整个轮回的过程当中都是痛苦大于安乐(当然这个科判主要是讲今世辛苦维生——“勤求生忧苦”),我们就不要想“现在我赚钱很容易,我现在没有什么勤求生忧苦”,但是我们要知道,学者有他自己的痛苦,学生有他的痛苦,政府官员有他的痛苦,老百姓有他的痛苦,高者有高者的痛苦,低者有低者的痛苦,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痛苦。在整个今生当中,如果没有证悟空性的话,都是要面对的,都是要产生各式各样的忧苦。

“互诤相杀戮”,在追求自乐的过程当中,会导致互相诤论,互相诤论再升级就是相互杀戮。相互杀戮很多时候也就是这些因缘。我们看电视上或者网络上的报道,杀人的因是什么?有时是为了抢钱,有时是为了这些面子、口角,有时是为了争座位,有时是为了地盘(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杀戮就是为了地盘),有时是为了资源(比如说石油这些东西),像这样都是为了自己的快乐。有时发动战争的人也许就是这么一两个,以前是国王、某个人发动的战争,像这样,他自己有他自己的考量。比如现在的人发动战争,是为了自己多拉一些选票,或者自己在选举当中要落败的时候赶快发动个战争,然后提升人气、转移注意力,他有他自己的考虑。下面执行的人考虑:“如果从战争里面我可以得到什么名声,或者说我可以升官。我如果去参加战争,工资是多少等等。”像这样话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去考虑、去杀戮。有时杀戮,比如屠夫,是为了自己能够得到更多的钱去杀戮;渔夫为了得到更多的钱去杀戮。

所以说“造罪艰困活”,为了自己得到快乐,通过造罪的方式(来追求),今生当中造了罪,虽然得到了一点财富,但是后世会因为所造的罪业而尝受巨大的果报。“艰困活”,在整个过程当中都是很操心,饱尝了巨大的艰辛而维持自己的生活。所以我们就看到世人没有证悟空性,在轮回当中辛苦维生的状况。

我们有时觉得世间人所宣讲的主流方向都好像在积极地歌颂生活很好,然后有这个享受、那个享受,自己都很快乐。佛经当中讲了很多都是痛苦——今生当中很痛苦,后世也是痛苦的这种状态。这个方面来讲,描述的时候也许有不同的描述方式,但是主要来讲,应该让我们知道:众生因为没有证悟空性的缘故,不知道真正的了悟之因的缘故而没有勤修证悟之道,所以在整个轮回当中再怎么样挣扎、拼搏,其实也还是处于一种造罪艰苦存活的状态,没有丝毫的自由可言。所以说如果要真正摆脱这种状态,还是必须要修解脱,尤其是要修持证悟一切万法空性的究竟实相。

这一堂课先学习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1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1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1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2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2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2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3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3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3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4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4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4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5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5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5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6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6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6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7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7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7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8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8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8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9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9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9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8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8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9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9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1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1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2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2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3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3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4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4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5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5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7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7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8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9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9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1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1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2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2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3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3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3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4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5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5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6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6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7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7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2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2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5-11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3课(上 )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3课(下 )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5课(上)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5课(下)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8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81课(上)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81课(下)

《入行论》第182课笔录(上)

《入行论》第182课笔录(下)

《入行论》第183课笔录(上)

《入行论》第183课笔录(下)

《入行论》第184课笔录(上)

《入行论》第184课笔录(下)

《入行论》第185课笔录(上)

《入行论》第185课笔录(下)

《入行论》第186课笔录(上)

《入行论》第186课笔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