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06
[06]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建议在wifi环境下点击播放)
识别二维码
下载Word、PPT课件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第六讲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3. 法我执障碍普贤行
如果执著一切法实有,那十方三世的法就是一个个分开的独立个体,而无法融通。但时、空所摄的一切法本来无我,也因此每个法都以法界为体,每一法里都遍含一切法。
执著法我就障碍了信解法界,无法对事事无碍法界生起胜解信和有力地发起普贤行愿力,这就障碍了修持。相反,能信受法界融通无二,一切法都含摄在里面,这样就会起周遍、圆满的普贤行愿,要礼敬就普礼十方三世一切佛,要供养就普供十方三世一切佛,要随喜也是遍观十方三世一切圣凡的善根而修持。像这样,每一条行愿都有最为圆满、周遍、无尽的内涵。
比如普贤礼敬,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其中每个极微尘里,都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每一尊佛都处在菩萨海会中。这需要胜解微尘没有自体,全体是法界,因此每个微尘里都有一切微尘数佛,而且一一佛前都显现自己的一个身,每一个身又都能遍礼无数佛,是这样重重无尽的玄门境界。这就是我们发普贤行愿要证入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
第三篇 十大愿王
下面开始解释经文。(因为十大愿王是本经的主体,所以先按经文作简单的解释。)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当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扬赞叹了如来的殊胜功德后,告诉诸菩萨和善财童子说:“善男子!如来的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过不可说不可说的佛刹极微尘数那么多的大劫,相续不断地演说,也无法说尽。如果想成就这样不可思议的如来功德,应当修持十种行愿。
那就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和普皆回向。”意思是,能成就诸佛无量功德海的行门,就是普贤十大愿王。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善财童子提问说:“大圣!从礼敬到回向这十种行愿,该怎样在心上观修呢?”
行愿是在心上起的,这就必须了解到,它们在心上运作的法则,清楚地知道所观的境、能观的心以及发起的愿,分别是怎样的体性。否则,不了解观行的所缘和行相的话,那就不会懂得它的内涵,更不会成为普贤大愿王。所以,以下先以概述的方式,讲明每一愿的修行要点。
总的来说,这是以全法界心,观全法界境,是圆教的观行方式。每一愿都以十方三世的一切法为境,一切法都在法界心中,所以在一念间就能作圆观。这就是普贤的行愿,它有周遍、圆满、无尽的相,不然就不叫做广大,也不能成为愿王。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首先以礼敬诸佛为例,讲明普贤大愿的修持行相。
所观境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数量有佛刹极微尘数那么多(意思是无量无数)。
能观的是不生不灭的法界心。如果以有生灭的分别心来修,一次就只能缘一种境,此外的一切都无法观到,这样怎么能在一念间遍礼十方三世一切佛呢?
其实,在海印三昧里,本来就是一念遍入一切法,无不摄入,所以是一礼一切礼,一念一切念,这就叫做圆。这样的话,不能理解成生灭分别心里的事,否则十方三世就不能融通,现前根本礼不到过去佛和未来佛,礼敬一佛也不能遍礼十方一切佛。
这就知道,礼敬愿王的所观境是全法界,十方三世都是不二的法界,没有法界之外的法,心的本体就是法界,它叫做自性普贤。从第一愿到最后一愿,全部是以十方三世为所观境。而且,这绝不是生灭心缘取的一个境相。
1. 修普贤行愿的两个要点
我们为什么要起这种行愿力呢?就是因为,要以行愿来趣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有人会说:这种行愿我们怎么能修呢?
其实,这主要是让我们发起行愿,而不是必须行到。对我们现前来说,要由两个最重要的因修习普贤行愿:一、普贤行愿力;二、胜解信。
对于胜解信,经文里讲第一愿时说“深心信解,如对目前”,第二愿说“甚深胜解,现前知见”,第三愿用的是“起深信解,现前知见”,表达方式不同,实际都是一个意思,指胜解信或者深忍信。所以,不是让你现前就证得,而是要有胜解。
最好能通达圆教的理趣,这就必然深信不疑。如果还达不到,至少也要仰信佛语,相信佛这么说肯定没错,最终回归法界时,现前的就是这种境界。其实,成佛的标志就是现前一切种智,在海印三昧里,一切法一时全部照见。至于怎么顶礼、供养、称赞、请转、回向等等,全是这个范畴里的事。
那么,怎样才能产生这个定解呢?
这就要首先破除法我执,了知一切法本是空性,这样才不会觉得有一个个分开来的独立的法。所以,要通达圆教的理趣,第一步必须学好空性,一旦懂了一切法无我,没有自性,才知道一切都不在心外。否则,你的心已经把原本不二的法界,分割成十方三世各个独立的实法,怎么可能发起周遍的普贤行愿呢?
要知道,一切法都是空性,丝毫不可得,只是在我们的妄识前似乎有实体,其实它就是法界。一旦破掉了时空的错觉,直下就回归了圆满的法界。法界是不二的,都是法住法位,是圆融的。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所谓“十方广大无边,三世流通不尽”。诸法本来就是圆满法界,没有任何戏论,也不能安立它是什么。然而诸佛在彻证时,都现前了海印三昧,也就是十方三世一切法,一时在心中圆现。他的任何一种起用,都是圆满周遍的,是全体的。这就是从体普贤起现用普贤。
普贤行愿力是指,缘果位普贤的境地作愿,发愿证到无上佛果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这也是对于菩提心最圆满的诠释。虽然我们平时会说,我要发菩提心,求证无上佛果,但是没学过甚深圆教经典的话,对于“无上佛果”的内涵,心里会比较空洞,只知道是最高的果位,至于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发菩提心是一种求果的智慧。立誓要现见本来的智慧,现前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就叫做求果。现见了它之后所出现的行为,就叫做普贤行。
当然,这不是以分段的生灭心的方式修持的。但众生在现前位时,还不能契合圆观,这就必须注重当下这一点,因为一切因果就建立在这上面。所以,人的心要升华成佛,首先必须在当下这一点的心上符合法道,不然就出不去。同时也要知道,这一点并不究竟,最终要达到“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超出生灭心的状况,才能进入圆顿门。
总之,普贤十大愿王所讲的全部是这样的体和用。在我们当前位,就要以两个要点来修,一个是胜解信,第二是行愿力。首先胜解信,就像前面说的,一旦通达了圆教理趣,虽然现前还没有证到,但心里确信不疑,实相并非如我心前所现的这样,它实际就是不二法界,所以确信,当前决定能遍礼到十方三世一切佛。其次行愿力,就是取证无上果位的大愿,它推动着我们在现前凡夫位的时候,就开始这样作意。虽然这种作意不是全等,但它是随顺的。因上已经决定了,希求的就是无上佛果,所以在缘起的方向上,决定是往这上走的。这样来修《普贤行愿》,不久就会成为普贤菩萨。
2. 以胜解信与行愿力作意
有了胜解信,发起了行愿力,之后就可以随分地来作意。这是我们现前就能做到的。
譬如作供养的时候,就要相信,实相决定如此,十方三世就在我的真心之中,从没有离开过,或者说,一真法界就是本来的自己。那么,现在就把法界里十方三世的一切供品,全部用作供养,所供的境是法界里的一切佛。因为本来是同体不二的,所以可以这样来修。
像这样,《普贤行愿》里讲的全是“十方三世”,不懂圆教理趣的话,作意就很困难,一旦懂了以后,胜解信和行愿力都会出来。而且你会格外地起信心,相信自己有行愿的力量,现前就这么来作意,就要随顺法界实相,而不是随顺虚妄分别范畴里的错乱境界。这样最终才会出现不可思议解脱境界。否则一直落在妄执里,山是山,水是水,桌子是桌子,这一切都是幻梦中的事,哪里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呢?
又比如回向,有了胜解信和行愿力,就决定你要作圆教的回向。这时候,你已经不再单分地处理事情,修了一些善根后,也不会只回向现前这一点,而是把十方三世自他、有漏无漏的一切善根合集起来,对这些不再做什么分别,一切都是不二的,把这些全部合集在一起,回向到法界任何一个众生、任何一尊佛那里,就要这样来回向。
3. 愿无尽
那么,这种愿要发到什么时候为止呢?
在时间上,所谓“十世古今不离当念”,真心无始无终,没有边际,如果它有边际,那就只能到一定时候为止,然而它没有边,所以发愿也是无尽的。《华严经》里常常说十无尽句,在《行愿品》里归摄为四无尽,都是一个意思。总之,十大愿王每一个后面的结束句都是一样的,都是无尽。
以礼敬诸佛为例,虚空界到了穷尽的时候,我的礼敬才穷尽,因为虚空不可穷尽的缘故,我的礼敬也没有穷尽。其他的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也是如此,以这一切都无尽的缘故,我的礼敬没有穷尽。而且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就是不间断的、无穷尽、无疲厌的大愿王。
我们现前就要按照这些文字所说的来发愿。这原本就是本性应该做的,不必要拒绝它,拒绝它就成了颠倒,而无法相合本性。
4. 以普贤行愿还归法界
我们现在就要开始回头,走上还归法界的路。过去一直陷在错乱中,从清净法界里落了下来。最初一念入了轮回幻梦,之后以梦中的各种错乱为标准,把错的当成对的,把颠倒的当成真实的。这一切错乱的根源就是执著人我和法我,从而使我们一直处在计较、执著,各种狂乱的造作当中,不知自返。
现在学普贤行愿,目的就是要踏上回归的路。这条心上的路,又是以发愿作为起点的。那么在发愿时,不能局限在很低浅的层面上。善根好的人,从一开始就已经向最高的境界看齐,他的愿只有一个,就是回归法界。
我们首先学习十大愿王,就要把握住这个要点。不然的话,学偈颂的时候,可能很多人只知道要生生世世出家,让善知识常生欢喜,或者要利益众生等等,根本不了解发普贤行愿的目的是还归法界,证到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这样,连基本的方向都搞不清楚,把最根本的要点都落空了,就很可惜。
不仅如此,对于后面说的以导归极乐,来迅速完成普贤大愿,也根本连不起来。不明白为什么这么不可思议的愿王,通过往生极乐世界就能现前成就。而且,原本需要经过无数劫才能达到的高深地道,通过一生发普贤行愿,临终往生极乐世界,以弥陀愿海威神力的加被,就能迅速圆成,对这些也不清楚。由于他不了解这个要点,就不知道为什么《普贤行愿》属于净土经典,也不明白为什么学净土的人要修学普贤行愿。
其实,发普贤行愿是往生最大的“助推器”,这在缘起上非常迅速,是直接往还归法界上走的。如果已经确立了这个大愿,那成就是非常快的,因为一往生就得到佛力的加被,就能迅速开发。相比而言,没有这个愿,在进程上就差得多。懂了这一点后,修净土的人,就会特别注意修普贤行愿。
这就知道,把整个普贤行愿全部在自己心里设立起来就很好办。虽然当前因缘不具足,没办法真正现前实现,但往生以后,得到佛力的加持,因缘一和合,就能迅速开发,使得大愿全部成为事实。
这样大致作了解释,其余九种愿也以此类推,都是同样的道理。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
第二大愿——称赞如来,所观境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这是事事无碍的法界,在十方三世一切刹土的任何一个极微尘里,都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的佛,每一尊佛都有菩萨海会围绕。最终彻证了法界,就会现前这样的境界。
要知道,《普贤行愿》是《华严》的精髓,里面的字字句句都是法界灵文。所以,大家应该学一下十玄门、事事无碍法界等相关教义。如果对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有确信不疑的胜解,又能发起猛利的行愿力,那念修的效果就好得多。观念上一旦建立了,又引发了愿力,那就能把普贤行愿真正领受在自己心中。
我们的本性是周遍的,十方三世都在真心当中。所以你不要想:这么广大的境要怎么观?其实,一真法界本来是融通的,一旦现证就会这样现前,并不是以能所对待的方式去观。虽然在名言上说有所观境,但实在不是以心去观相对的境。它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没办法用分别、思维等合到这个境界。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在教理上得到胜解。不能因为它不可思议,就说不必要去学,不然佛菩萨传这些教法干什么呢?可见,经文是有很大作用的,不但不能舍弃,而且要努力地修学。后面讲到的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就是由这个胜解来的。不但有定解会产生不可思议利益,哪怕对它生起一念欢喜心,都有无量功德。表示处在迷梦里的这个人,对于真实法界是有一分信心的,虽然不太明白,但他还是愿意回去。
相反,如果一看到这些就心里反感,那就很不好了。这是业障重、障碍深,对自己的本性都不承认,完全排拒,这样违逆法界只是自找苦吃而已。
这里讲的所观境就是指法界。其中任何一个微尘都是全体法界。因此每一个微尘里,都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每一尊佛也都有无数菩萨眷属围绕。
所以不要机械地把它想成一个一个的法,这样就不圆了。尤其现在的人,学了一些科学知识后障碍更大,硬是把万法看成一个个实体,执著有个固定的三维空间,这样怎么可能融通?其实,实相是重重无尽的法界,它是圆的、通的,根本不像我们想象那样。
但我们要深信,任何佛彻证法界时都是这样。不然观世音菩萨怎么能做到“千处祈求千处应”呢?他不是只救少部分人,而是一时能遍入一切处救度全法界的众生。任何处、任何形态、任何维数中的众生,无论是谁,只要向他祈求,他都能当下呼应。或者说,一尊观音能变现无数尊佛,每一尊佛还可以有无数个刹土,在每一个刹土里都有无量眷属围绕,能够任运无碍地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
这就知道,法界本来没有分开来的两个实体、三个实体乃至无数个实体,它是空性的体,而且互相融通、交摄、遍入,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对此稍有一些了解,也会对我们发菩提心很有帮助。
我们知道,菩提心有两分,一分是以智慧证取菩提,一分是以悲心利益众生。但现在很多人对智慧这一分了解得不够,不晓得为什么要取证菩提。其实,懂了圆教理趣,就会对此非常清楚。证到法界以后,就能没有任何间隔、障碍,任运、周遍、极其有效地利益无量众生,而且相续不断。其实这就是普贤行海。我们要取佛果就是这个原因,否则怎么能达到最究竟圆满地利益众生呢?所以,发菩提心不可缺的一分就是要证入法界,也就是要有取菩提这一分。
再要指明,这里所说的法界是指事事无碍法界。真心中包罗了十方三世一切法,千差万别的法叫做差别法界,而差别法界就是平等法界所现,两者是不二的,因此任何法实际是全体法界。
譬如在现相界里,好像有你、我、他的差别,有各种各样的人,但实际你也是法界,我也是法界,完全没有差别。法界并不是新生出来的法,而是本来如是。过去只是枉入幻梦,把本性给障住了,见不到实相,结果把显现的假相误认为真实,落在处处有我、时时执著的妄想境里,这些都是要消灭的对象。身心世界完全化空,证取了本性,那当下就是法界。每个有情都是这样,彻证时身心世界化空,当下就是法界,一切处本来是常寂光净土。这并没有两种体性,一切都不二。
《法华经》上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每个法都住在它本身的法位里。这样就相信,原来任何微尘里都有佛刹极微尘数的佛,每一尊佛都有菩萨海会围绕,成为一个坛城。实际上,这一个个的微尘,并没有自体,唯一是法界体。由此遍摄遍入,重重无尽,一重又一重。
有人问:讲这些有什么用?
这里要搞清楚,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进入阿弥陀佛的化土或报土,其实最终就是要现前本有的法界。所以,一到了胜妙净土,那里的一尘一毛都圆明具德,都是圆融法界。为了往生净土后直接、顿速地证入法界,现在就要开始注重跟随愿文来发普贤行愿,作为圆满的因,而且是越早越好,这一点至关重要。
那么,该怎么来发起这样的愿心呢?
就像前面所说,有两个最重要的因:一、对事事无碍法界有胜解信;二、对无上普贤行有希愿之心。
这是在凡夫位就可以发起的,现前初步起行愿力跟实证是两码事,但现在必须有这个随顺的因。就像小学生现前虽然不能做高等数学,但他可以起初步的愿。
或者说,可以用一种方便给他指点,虽然这个指点不等于事实本身,但由于它是对实相的一种表诠,还是能借助它使行者内心激发出这种愿力。一旦有了愿力,那在方向上就已经直接往回归法界的路上走,也就会尽一切心力专注在这上祈愿,而且积聚任何善根都着重往这上回向,会一心投注到实现它的方便上。
分别来说,胜解信,是指对事事无碍法界,有一种很深的、无法动摇的确认或了解。虽然还没有现证到,但理上已经确认无疑,决定唯一是这样。这种胜解和本来的一真法界是吻合的,所以应当接受。
行愿力,是说既然知道生命的本源就是它,要取证的无上菩提也是它,对此就有最强的希求心。一旦有了这种无上的行愿力,那丝毫也不会希求现世的名利、财富,小乘阿罗汉果乃至权乘菩萨的果位,它们之间有天壤之别。所以,真正能信受的人都是有大善根的人,不是一世两世修来的。
这样胜解了本性,又有了行愿力,自然会每天都至诚地祈愿,能实现这种境界。所以这是每天都要注重发愿的地方。而且,无论做了什么善根,都要一律往这上回向,为了圆满地实现它,需要用心一次又一次地发起愿心,这是当前因地重要的一点。由它摄持所起的每一念心都会成为解脱和成佛的因。
等将来生到了净土,那时会发现,因为这一生好好修习了普贤行愿,导致一生到西方净土,就像坐高速火箭一样,能够疾速地完成普贤行愿。
如果没有行愿力,或者说,对于不可思议的境界生不起信心,那就会被障在外面,成就就缓慢得多。就像《无量寿经》上讲到的,如果对于佛的不可思议智慧疑惑不信,这样即使能往生,也会被困在边地疑城里。
特别来说,对于第二愿——称赞如来,就要知道,这里的称赞不是指现前的一个个人,用一个舌头在作赞叹,或者只是分别心的运转方式,而是要胜解,自己现前知见十方三世的一切佛海、菩萨海,而且一时遍入到了一切海会中。
就像法界里有无数颗圆明的摩尼珠,自己就是其中一颗,现在自己这颗宝珠的影像,一时影现在所有其他的宝珠中。真正证到时,就是如此。法界本来是融通的,因此自己能一时影现在十方三世一切佛的坛城中。
就像善财童子在得到普贤菩萨的加持时,见到普贤菩萨一一毛孔里,念念当中,出一切佛剎极微尘数的种种菩萨身云,遍法界、虚空界,称扬种种诸佛名号。这就是普贤行海果证的相。
那么,我们也要发愿证到与普贤菩萨同等的境界,因为自己本是自性普贤,不应当自己退缩、自甘落后。所以,我们有志气的话,一开始就要建立这样的无上志愿。这个志愿一立起了,就很快会起作用。也就是在方向上、缘起上就完全定了,唯一取证这个果,而不会落到其他偏小、迂曲、虚妄的境界里。
这里是说,我以甚深胜解,现前就知见了这样重重无尽的诸佛海会,里面安住了十方三世一切佛,由无量菩萨海会围绕。然后,我用超过辩才天女的微妙舌根(当然,这也只是一种表述,至于到底有多微妙,就没办法说了),虽然辩才天女的舌根相当微妙,但我要用超过她的舌根来作赞叹。这样的话,在无数佛前,就有无数的舌根,每一个舌根,都出无尽的音声海,每一个音声,都出一切言辞海,每一个言辞,都称扬赞叹一切佛的功德海。这显然是事事无碍的法界。
要知道,这里的任何一法,都是以法界为体,所以,任何一法里都能出一切法,这就是所谓的“一即一切”。这里说的舌根,不能认为是法界之外的舌根,其实它的本体就是法界。也不要认为,这是如来智慧之外的舌根,它和如来智慧并不是两回事。虽然在凡夫虚妄的境界里,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根是分了家的,成了六个不同部门,但其实就是一个本心。
既然舌根本身是如来智慧,那一个舌根里当然可以出一切音声。对每一个音声,也不要认为是独立的音声,它也是跟如来智慧不二,所以每个音声又可以出一切言辞海。这些言辞海都能称扬赞叹一切佛的功德海,而且是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称赞如来愿王也同样是无尽的大愿,一直到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尽时,我的赞叹才穷尽,但是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穷尽的缘故,我的赞叹也没有穷尽。是这样恒常不断地赞叹一切诸佛的功德。
总之,称赞如来的行愿力,最终是要实现这样的境界,这才叫做不可思议解脱境界。只有这么发愿才符合本来法界,而不是我们现前以两种我执变出来的虚妄境界。
懂了这些,我们就会至心发愿希求回归到圆满的法界,那时就彻底成佛了。但成佛也不是成个雕塑,而是现前了恒沙妙用,达到了生命最圆满的成就。
2018金刚萨埵共修倡议
最大的慈善是闻思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