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凡是与我有关的佛教徒,请时刻不离开TA Back

凡是与我有关的佛教徒,请时刻不离开TA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2-27


编者按

亲爱的粉丝们:


正如上师曾在2018年1月4日的微博这样写道:自己所需诸论典,每日之中记一句,如同蜂蜜及蚁窝,不久即将成智者。——《萨迦格言》


我们特别推出新的专题栏目——“智慧相约”来共同学习上师的经典课程,每次音频十分钟左右,通过这样的学习,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让你将学习进行到底。


同时,还有配套的课堂笔录、相关拓展资料,让我们一次学习就深入到底!


只要你圆满学习一次课程,就可以在文章末点赞。让我们在虚拟的时空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日常禅修窍诀》讲记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讲


【圣者罗睺罗说过:“无可言思智慧到彼岸,无生无灭虚空之本性,各别自证智慧之行境,顶礼三世如来之佛母。”】

圣者罗睺罗在《赞般若摄颂》中讲了这个偈颂,藏地念诵《心经》的时候,开头一般都念。这个偈颂还是很重要的,主要讲般若空性。

【龙猛菩萨亦曾揭示道:“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

这里讲到了胜义谛的五种法相,也是很重要的。“自知不随他”是一个法相,胜义谛是以圣者的各别自证来了知的,而不是依靠他人来了知的。另外,胜义谛是本体寂灭、无有戏论、无有他体、无有分别的,总共有五个特点,这就是实相。龙猛菩萨已经真正讲了胜义,如果我们通达了这些道理,就已经开悟了。


01

拓展内容



摘自《中观根本慧论》

己二、宣说真如性之法相:


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
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

如果对方提出:那么,所证悟的真如法性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已经宣说过,它是超离于一切思维与诠说的。

但总应该随顺世间名言而说明其法性吧。

用因以及比喻等等所作的描述,他人不论怎样也是不能完全通达的。如同向有眼翳者描述没有眼翳的景象,即使用尽浑身解数来表达他们不能现见其本体的,无眼翳者之所见,他们也无法完全领会,最多只会产生一个自己所见这一切,都是颠倒的分别念。只有用清除眼翳的药物将眼翳彻底清扫以后,真实的情形才会一目了然一样。

所谓“真如性之法相”,应当具备以下五种法相:(一)虽然圣者们以语言文字描绘了真如实相,但是,用比喻、因以及言词等等来加以描述,他人无论如何也不会通晓与承受;(二)寂灭了四边自性;(三)无有“此法与彼法”等语言戏论;(四)如同经中所云“若无心之行境,言语岂能解述”,所以不存在任何的所缘有境分别妄念;(五)其义并非相异个体的平等自性。以上特征就是真如的法相,这样的真如,也叫做圣者的真如性。这些特征是以后后来解释前前的。


为什么要引用这些教证呢?即使我们现在没有开悟,也要经常读这些教证,这样也就离开悟不远了。喜欢串习空性的人,心相续中自然而然有一种体会。对于中观等佛教道理,一点一滴慢慢积累很重要。有些人虽然不是很富裕,但他每天都把工资积攒起来,最后还是会有一定的财富。同样,虽然我们前世的因缘不一定特别好,不是生来就对中观空性了如指掌,但是通过自己长期的勤奋努力,慢慢也可以增长智慧。

【如是抉择远离言说、戏论、所缘对境的真如之瑜伽士(修行人),首先以了达诸法如幻之等持,专注于梦幻般如来身相,以观看如来画像、听闻法要等方式修学如梦如幻之各种行为。】

首先,我们要通达万法如梦如幻,对如来的身相也不要去执著。了达一切如梦如幻,在所有的修行当中是很重要的。

今年,堪布、堪姆会给大家讲《虚幻休息》。作为传承弟子,不要仅仅做一个名相上的佛教徒,而要真正具有内在的境界,这是很重要的。虽然办皈依证也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内在的境界,相续中充满贪嗔痴、嫉妒、傲慢,跟人接触的时候特别简单粗暴,行为也相当野蛮的话,那学佛和不学佛的差别也不是很大了。真正的佛教徒,行为非常调柔,有感恩之心,内在具有空性、如梦如幻的见解和境界,对什么法都了如指掌。这样的佛教团体的存在是非常有意义的。

【接下来应于无可言说、平等、各别自证对境之空性中入定,依此方式,当能获取相应法忍。再继续修学,于不久之将来,必能无疑获得见道之智慧。】

见道对我们来讲可能比较遥远,但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先以观佛像修寂止,再以胜观的方式来观修的话,最后也可以获得与圣道不远的境界。

02

拓展内容


出自丁福保的《佛学大辞典》
见道

三道之一。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也。道者道路之义,学人进取之道路也。积三贤四善根之加行而生于世第一法无间之无漏真智也。又大乘之菩萨于初僧祇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智二障,谓之见道。

【上述道理,也即以窍诀方式宣说现今如来住世等持、一缘等持之实修方法。】
 
l三个建议
前面从理论上讲了释迦牟尼佛跟其他诸佛没有差别,昨天用窍诀的方式讲了寂止的修法,今天又以窍诀的方式讲了胜观的修法。那么,我给大家提出几个建议,这些并不是强迫性的要求。

第一,希望大家在任何时候都要有释迦牟尼佛的佛像。虽然它是一种相,但对于佛教徒来说是很重要的。

我有时候也会提倡大家修度母、莲花生大士、释迦牟尼佛等法门,但每一个佛教徒都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所依加持物。如果有条件,可以请比较大的佛像;如果没有条件,请很小的佛像也可以,哪怕在电脑上、照片上有一尊佛像也是很重要的。

以前,噶当派阿底峡尊者的很多传承弟子,无论如何都不会离开小佛像、佛塔和佛经。我们也提倡大家不离佛像。当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带什么佛像,如果喜欢莲花生大士,就可以带莲花生大士的像;如果喜欢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释迦牟尼佛,也可以带他们的像。但不一定要把所有的佛像都带着。

我看到我们这里的好多佛教徒,可能比较贪吧,来加持的时候身上背着几个大口袋——左边背一个、右边背一个、后面背一个、手里还拿着一个(众笑)。其实简单一点比较好,加持物不要太多了。我现在出去的时候不买任何东西,否则回来以后没办法送。如果送给一部分人的话,得到的人可能会高兴,没得到的人就都被得罪了(众笑);而且,得到东西的人可能也不高兴——“这个大了,这个小了,这个不好……”所以送东西是最不好的,反而不送好一点,比较清净。以前我们去美国的时候,在那边的学校里买笔、纸,结果路上很麻烦;回来以后,给这个人、不给那个人也不行,也是很麻烦的。

有些人的加持物也许是给一些道友的吧,不然一个人拿这么多加持物干嘛?但也可以吧,说明你对佛像、佛经、佛珠是有执著、有信心的,跟什么都不承认的人还是有差别的。

虽然佛像是一种相,但是暂时来讲,这种相状还是有必要的。莲花生大士的窍诀中讲,看日子等虽然是相,但在相执灭尽之前,这对自己也是有利有害的。因此,我今天的第一个建议是,凡是跟我有关的佛教徒——朋友也好,弟子也好,道友也好,以后要佛像不离身体,这是很重要的。

我自己出去的时候,带的东西比较多,释迦牟尼佛像、莲花生大士像、文殊菩萨像……好像什么都很重要。我看有些道友的脖子上,有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莲花生大士、时轮金刚、喜金刚……从左边一直排到右边(众笑)。如果通达了诸佛为一体的道理,可能也不需要戴这么多吧。就像《弥勒大狮吼经》中所讲:我们想见到如来的分别念就是佛,我们眼睛看到的画像就是佛。如果有这样的境界,可能不带佛像也是可以的。但是,修行尚未究竟的佛教徒,至少也要长期带着能提醒自己的加持物,这比较重要。

第二,希望大家以后多举办一些与释迦牟尼佛有关的法会、活动。现在,不管在汉地还是在藏地,人们经常开观音法会、金刚萨埵法会、阿弥陀佛法会等,而开释迦牟尼佛法会、过释迦牟尼佛节日、长期念释迦牟尼佛名号的人就比较少。当然,从究竟意义上说诸佛都是一体的,但我们是贤劫当中与释迦牟尼佛有缘的娑婆世界众生,还是应该多开一些释迦牟尼佛的法会。

东南亚的南传佛教就经常举行与释迦牟尼佛相关的节日活动。以后,我们最好在一年当中,至少举办一次这样的活动。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念释迦牟尼佛名号——念汉文的“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或藏文的“顶礼、供养、皈依本师、出有坏、如来、应供、真实圆满正等觉释迦牟尼佛”都可以,还可以念释迦牟尼佛的咒语“达雅他  牟尼牟尼 玛哈牟纳耶娑哈”、拜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开相关的法会,这是比较重要的。

真正摄受我们娑婆世界(具诤世界)众生的佛陀是谁呢?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以我们要对他有感恩之心。而且我们依靠释迦牟尼佛的加持力,会自然现前很多证悟和证相。我自己认为,不管人生当中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我对释迦牟尼佛的信心是肯定不会退转的。

总之,我们作为佛教徒要重视释迦牟尼佛,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当佛的身相于心中显现时,抓住这个窍诀!(14)

别观了一辈子佛,却没明白这个关键道理13)

至此境地,方可叫做真正修成了寂止| 《日常禅修窍诀》(12)

若你能踏实去修,这就是你的未来!| 《日常禅修窍诀》(11)

掰开了、揉碎了,纯金般的细节与窍诀!| 《日常禅修窍诀》(10)

实修者啊!你应该这样打开佛陀的传记| 《日常禅修窍诀》(9)

这两个重点,大家要永远记住!《日常禅修窍诀》(8)

这与大圆满、大手印的修法是完全一致的禅修窍诀日常》(7)

如果不会修大圆满,就修这个公开的密法吧 |《日常禅修窍诀》(6)

“大家一定要记住今天讲的这个窍诀!”|《日常禅修窍诀》(5)

对!这就是所有禅修中,最好的禅修 | 《日常禅修窍诀》(4)

今天的窍诀,能让您亲见佛面|《日常禅修窍诀》(3)

匆匆一生,总该有个不一样的七天| 《日常禅修窍诀》(2)

供一佛等于供一切佛,您可知道为什么?| 《日常禅修窍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