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几点,准确测你是否选对了上师
NEW BOOK
2019
上期:
如何让上师满意?
是不是供养财物就可以让上师满意呢?不是。如果闻思修行再努力上师都不满意,而供养财物上师就显得心满意足,那就充分说明他不是标准的上师。
让上师满意的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智慧。当年玛尔巴大师就是被米拉日巴的智慧与耐心感动了,才会一再地考验他,并最终将一切和盘托出。当然,每个人先天的智慧有差异,但通过努力用功,就能提升自己的智慧。
让上师满意的第二个条件,是要有信心。就像病人要对医生有信心一样,怎么样治病,不是由病人自己安排,而是由医生来决定。同样,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我们没有资格要求上师给自己传什么法,一切都只能由上师来安排。
这就涉及到选择上师的问题了。如果遇到一个医德或医术很差的医生,或许不但不能治好病,还有可能丧了命。同样,如果跟错了上师,就不但会空欢喜一场,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前面的基础修法,上师所讲有没有错误,自己看书还有可能知道,但到了最后的境界,就只有放松、不执著、光明、空性等等,说来说去就这么几个词汇,该如何体悟,都要靠上师的诀窍。如果不相信上师的诀窍,不照上师所讲的去做,又如何证悟呢?
信心不是迷信。不观察而盲目崇拜,就是迷信,就是个人崇拜。
现在某些人连菩萨、瑜伽士、空行母的称谓都不屑一顾,直接说自己是佛。有人可能会示现一些特异功能或魔术,于是招来大批崇拜者和追随者。这些追随者们也像失魂落魄一般,坚定而顽固地追随其后,没有任何理由,一定要将其奉为神明,难以规劝。人的根基真是不可思议啊!
令具德上师满意的弟子,是非常用功、虔诚、有智慧,并诚心实意修行的人。此处的“智慧”,是指能够接受、消化并懂得窍诀的含义,而不是指世间的聪明。
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很会察言观色,又能说会道,善于掩饰,一开始的时候,上师觉得这个人又有信心,又精进,各方面都很不错,就收他为弟子。但人心叵测,很难说将来他们的表现如何。所以,教言中也提到:在传授大圆满诀窍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对方不是真心学佛的人,上师就应该把剩下来的诀窍全都藏起来,不能继续讲。
正念,是不忘自己承诺过的所取所舍;正知,是清楚地知道所取所舍的事情;不放逸,是身口意的所有言行举止都小心谨慎。
佛教徒群体,应该是一个有正知正念、有智慧、有取舍的群体,不应该是搞个人崇拜的、迷信的、人云亦云的群体。正知正念,来自于闻思。如果什么都不学,就不可能有正知正念。
除了拥有正知正念以外,平时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太随便、太放逸,要谨慎、小心一点。无论修行、做事、受戒,都要三思而后行。
正知、正念、不放逸,是佛经中经常提到的佛教徒的三个行为准则。《入行论》中将正知正念与不放逸分别作为主题各立一品,每个主题都浓墨重彩地做了详细论述。
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谁也无法完成生活或工作中的伟大事业。更何况大乘佛教是要发心度化一切众生,让天下所有的众生都成佛。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即便如此,我们也必须要有决心和勇气,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够成佛。虽然我们目前离目标还很远,但心的力量,特别是菩提心的力量非常不可思议,它可以超越一切物质的力量,帮助我们完成宏伟的事业。
通过长期闻思修行的训练,我们的能力不会永远都停留在现在的层面,而会日益增长,尤其是在证得菩萨一地以后。一地到十地的阶段,更是轻而易举且突飞猛进。最艰难的,就是凡夫初发菩提心的资粮道到菩萨一地之间。尤其是五道当中的资粮道,虽然发了菩提心,开始了闻思修行,但关于解脱方面的见解与修行都很脆弱,还没有证悟空性,对空性只是理论上的了解,而此阶段的贪嗔痴、自私自利、执著,却异常强大,所以更是举步维艰。
如果意志不坚定,就会中途退转或改学小乘佛教与人天佛教。但只要有了勇气和决心,就肯定能度过这个难关。
出离心和菩提心的本质,就是一种决心。有了出离心和菩提心,则无论面对任何诱惑,都能经得住考验。
大乘佛教徒在学佛的过程中,要学会稳重、沉着,不要人云亦云、随他而转。轻浮的人最终什么都做不好。在学佛之前,首先要做出抉择,到底是学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还是人天乘。要反复思考、权衡,一旦决定,就不能摇摆不定、虎头蛇尾或半途而废,否则会有不好的缘起,最后一无所成。
信心不是迷信。不观察而盲目崇拜,就是迷信,就是个人崇拜。 ——慈诚罗珠堪布 |
To be continued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