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慧之法 >> 《中观庄严论释》讲记 第23课 Back

《中观庄严论释》讲记 第23课

智慧之法 2021-02-10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这个论典分了造论分支和所说论义。造论分支通过造论五本[0]进行宣说,

现在宣讲的是第五个问题——有何必要。对于这个问题,麦彭仁波切在论典中讲得非常清楚,实际上就是为了后学的弟子对于整个大乘的教义轻而易举地产生定解,并且由此获得大菩提的果位。第五个问题分为三大块进行安立,首先是怎样对整个大乘产生定解,第二是解释什么是轻而易举,第三个是怎样由此而获得殊胜菩提。

现在讲的是第一块的内容——通过听闻、思维和修行,逐渐可以对整个大乘产生殊胜定解。怎么样对本论产生定解呢?也是分了五个方面进行安立。首先,本论安立的所量应该是名言中能够起功用的法。第二,名言中承许自证。第三,本论中安立一切是唯心所造。第四,把胜义谛分为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是属于绝妙的立宗。第五,分开辨别二谛具有殊胜的不错乱的必要性。世俗量来衡量世俗谛,胜义量来衡量胜义谛,通过这两个方面进行无有错谬的安立。

前面安立了自宗,在安立中观见一切不住、皆为双运的基础上,通过四正理安立密宗的观点,进一步就可以对于本来清净和任运自成这样最为殊胜圆满的法界修行产生定解,最终可以获得最为殊胜的佛果。像这样就讲到了自宗的一些安立方式。

有些人就会问,这是不是宁玛派独树一帜的观点?麦彭仁波切为了让大家知道究竟的经续论典的密意完全是一致,引用了各大派祖师的究竟教言来安立。

所有的宗派都安立了现空双运的观点,这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一切宗派互不相违、一切大德的教言互不相违。第二个问题,必须要知道,一切教派为什么要终极安立一切万法都是现空不住的本体?也就是说,这样修行下去才会现见最为殊胜的解脱果位。如果没有真正地去修行并现见现空无二的本性,实际上是没有最终的解脱道的。逐渐都要靠近最为殊胜的现空无二的自性。

前面对于噶举派的马尔巴尊者、米拉日巴尊者,还有萨迦派的贡嘎宁波、萨迦班智达,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师,以及第三世噶玛巴的教言等等都进行了安立。今天要讲的是觉囊派的祖师所安立的现空双运的观点。

证悟自在者多罗瓦大师也曾这样说过:以辨别后得的妙慧观察时,最终果位身智自性如来藏常有、稳固、寂灭、永恒的本性,即是无欺胜义谛。在决定入定时,修持远离一切戏论。

多罗瓦大师是觉囊派一位殊胜的祖师,法名叫喜饶江臣。在觉囊派中有两位祖师非常著名,一位是多罗瓦大师,另一位就是后面这个贡嘎宁波。多罗瓦大师虽然没有创立觉囊派,但是他在觉囊派中可以说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祖师,他让觉囊派的教义非常兴盛、弘扬广大。他也写了很多关于觉囊派他空的观点[1]。在觉囊派祖师的论典中讲了很多他空的观点,有必要的时候也曾经对于月称论师的自空观点做过一些观察。

他空主要是从名言净见量的角度来安立光明如来藏的自性。在安立如来藏的自性的时候,出现了恒常、实有、稳固等等很多名词。但是要真正从究竟他空的究竟意趣来观察的时候,所谓的如来藏常有、稳固这些都是佛面前的境界。

佛是没有戏论的,不是凡夫分别念的实有、稳固等等。实际上,在佛面前的如来藏的自性是大无为法的缘故,所以肯定是不会变化的、如是安住的永恒不变的自性。

这种稳固不变超越了凡夫的分别念,不是现在我们所安立的凡夫分别念认为的,如果是恒常的什么什么过失,如果是不灭的有什么过失。这些过失实际上在如来藏的自宗都不存在。只不过觉囊派祖师安立的“常有稳固”实际上是和大空性一味一体的,它是一种远离戏论的恒常、远离戏论的寂灭稳固等等。这是它的究竟意趣。

但是有些后代的觉囊派的修学者,没有真正了解如来藏是怎么样状态下的稳固、恒常,而是理解成分别念面前的、根本不需要是空性的稳固、恒常,因此就成了其他祖师的所破之处。

为了让大家知道,实际上这个如来藏的本性也是离戏的缘故,很多自空的论师也是有必要对于这种他空说了很多辩驳的语言。从两个角度来看,多罗瓦大师等等觉囊派的祖师安立这种如来藏,实际上也是离戏的如来藏。其他自空派的大德在破的时候,也是针对还认为如来藏不是空性的,是常有的这种分别念的过失。

为了让我们知道如来藏的本性也是离戏的,很多自空论师做了驳斥。但是真正来讲,必须要比较正确地认知他空派、觉囊派的观点,这样就会对于时轮金刚的教义,以及《宝性论》三转法轮的意趣产生坚固的定解。

全知麦彭仁波切和一个大德在辩论书中也曾经提到过,觉囊派的大德像多罗瓦大师,还是多罗那他尊者,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佛陀在经典中也授记,真正能够圆满地讲解他空和如来藏观点的都是佛的化身,连菩萨也没办法真正地讲解圆满如来藏和圆满他空的观点。

很多大德在承许观点的时候,都有很多对于如来藏的安立、赞叹。佛陀在《涅槃经》中也提到过:“如果认为一切万法是无常、苦、空、无我,这样就不是狮子吼,而是狐狸鸣”。如果安立如来藏的恒常以及不变的自性,这是狮子吼。也有直接这样赞叹的。

我们应该知道,佛陀究竟的意趣是承许如来藏的究竟圆满的现空双运。如果真正要圆满地现空双运,显的这一部分,除了如来藏之外,其他任何一个法没办法究竟地和空性双运。因为凡夫人面前的山河大地都是众生的业和不清净的依他起所现前,因此绝对是变化无常的,是一种客尘的自性,绝对不能够和空性究竟双运。

什么才能和空性究竟双运?只有离开了一切变化的客尘法,之外的如来藏的自性光明才能够和真正的空性双运。所以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曾经提到过,二转法轮是暂时了义,三转法轮如来藏的观点才是究竟了义。

尊者主要是从抉择的方式观察:二转法轮只是抉择圆满法界的一部分,而圆满法界则是现空无别的自性。自空的观点只是抉择了空性这部分,对于光明如来藏这部分没有抉择。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二转法轮只是抉择了法界的一半,是暂时了义的。而如来藏的教义是在空性的基础上抉择如来藏的光明,这才是圆满法界,这种才是究竟了义的抉择方式。

所以,对于觉囊派大德们所安立的如来藏恒常不变的观点,如果能够真正了知其意趣,就会知道他的观点非常殊胜。有了这种观点做基础,修持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修持大圆满的本性等等,实际上就是有了一个圆满的基。如果没有如来藏光明作为本基,有些修法还不是最为圆满殊胜。所以我们首先要知道他空派的大德祖师安立的观点非常究竟了义。

有些地方破斥觉囊派大德们关于如来藏常有的观点,要么就是有密意,要么就是根本不知道如来藏恒常或者他空派究竟意趣的观点。多罗瓦大师在论典中是这样讲的:“以辨别后得的妙慧观察时,最终果位身智自性如来藏常有、稳固、寂灭、永恒的本性,即是无欺胜义谛。”

尊者不是站在入定的角度,而是以辨别后得的妙慧境,通过清净的名言量对于如来藏本性进行观察,所谓最终果位身智的自性就是一种究竟的显现。因为最终果位是大无为法的自性,佛陀的法身、佛陀的智慧等等都是远离了一切的客尘之后如是显现的。在如来藏的本性中如何具足,在遣除客尘之后就会如是地显现。所以这种身智自性是最终的果位身智自性。

这种如来藏的本体是一种恒常、稳固、寂灭、永恒、无欺惑的胜义谛。上师也在笔记中讲,所谓的常有是没有自生、他生等等,否则其本性可能就不是恒常的。远离了自生、他生等等,安立成常有;从不是有为法的角度安立成稳固;从离开了一切戏论的角度,安立成寂灭;从它永不变化的角度,安立成永恒。

因此我们就了知,如来藏的本性绝对不是无常、非稳固等戏论的自性,它确实是常有不变的法,因为是大无为法的本性的缘故。

全知麦彭仁波切造的殊胜论典《如来藏大纲狮吼论》中,也使用了很多理证来推论:如果安立如来藏以及佛陀的身智是无常的,就会有很多过失,因为认为如来藏没有离开行苦、变化等等。所以从清净名言量来讲,必须要把如来藏安立成恒常不变的法,这个实际是无有欺惑的。

那么什么是欺惑?前面一刹那还存在,后面一刹那就不存在了,像这样变化的有为法都是具有欺惑性的。真正无欺的自性,唯一就是不变的如来藏,所以它也是无欺的胜义谛的本性,这是从辨别后得的妙慧,从清净名言量的角度观察,它的胜义谛就是如来藏常有。

如果决定以入定的胜义理论观察,那么一切万法的戏论都是远离的,“修持远离一切戏论”。所以承许如来藏的本性是远离戏论的,如来藏的常有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常有。一切戏论是谁具备的?真正来讲,所谓的戏论就是如来藏还没有完全显现之前的所谓有为法的状态。

这种有为法的状态,乃至于在十地菩萨的时候,都还具备比较微细的戏论法。十地菩萨还没有完全显露如来藏的原因是什么?相续中还有客尘,还有二藏的微细习气没有离开。这些微细的习气以下的都称之为客尘。所以,乃至没有离开客尘之前,究竟如来藏的本性就无法完全显现。

如果再讲得粗点,我们面前的这些所有法——八识、八识面前一切的法,都称之为戏论,都是客尘的法。所以在凡夫面前,如来藏是不显现的;真正显现如来藏的时候,客尘法是不显现的。二者之间绝对无法同时存在。显现有法,就不可能显现如来藏;如来藏显现的时候就不可能显现有法。在入定的时候,修持远离一切戏论,不可能有丝毫的戏论存在:有、无、是、非等在你面前所有属于分别念的戏论法、客尘法都不存在。从这个角度安立离戏和一切本空。

这也是极其深奥的要诀。

所以这也是非常深奥的要诀的自性。从入定的角度安立离戏,从后得的清净名言量来安立如来藏的显现。所以二者实际上没有差别,完全一位一体,只不过衡量的方式不同,一个是站在入定的角度衡量,一个是站在后得的角度衡量,但是衡量的本体就是一个法。如来藏一方面远离一切戏论的缘故是本空的;一方面就是本空的时候,它也是恒常不变的自性。这个方面要好好地去思考。

离开了戏论到底是什么?如来藏的恒常又是代表什么?如来藏的本体是法界的自性,一切众生本具这样的显现,这种显现本来就是本空,因为它离戏的缘故,一切的戏论在如来藏范围都不存在。所以如来藏的本性是离戏、本性空的,由此可以安立现空无二、现空双运的观点。这方面课后还可以好好思考。

麦彭仁波切评价这是非常深奥的要诀,抉择了究竟的现空无二、远离一切戏论的观点。下面引用觉囊派第二大祖师观点来进行安立。

此外,密主珠瓦滚波怙主亲言:“如是世间愚昧众,于如兔角无所有,抑或谛实作假立,堕入常边与断边。缘起离断空离常,缘起而生故空性,空性之故现一切,空性缘起无有二。”

密主珠瓦滚波尊者实际就是平时讲的多罗那他尊者,他也是一位使觉囊派中兴的祖师,大概是在五世达赖喇嘛那个时代再稍微前面一点。第五世达赖喇嘛是他一个亲戚,可能是他侄儿,五世达赖喇嘛很小的时候,多罗那他尊者已经是一个大德。他看见这个小孩的时候显现上不高兴,并用鞋子打他的头说:这个小孩以后要坏我的宗教和教法。是这样授记的。五世达赖喇嘛当时通过观想得灌顶的方式而领受了他这个加持。后来因某种必要性的缘故,对觉囊派做了一些比如在中观方面的限制。

多罗那他尊者也是说过,“如是世间愚昧众”,就是世间愚昧的众生,不了知现空无二的究竟观点。“于如兔角无所有”,是对空性的颠倒认知,即错误地分别空性:如果给他讲空性,他就会把“一切皆空”理解成犹如兔角一样,什么都不存在,从而落入到断灭中。如果说有,“抑或谛实作假立”,他又分别念认为既然是有,那就是谛实的、实实在在存在的。

他把空和有完全分成两端:如果是没有或空,他就觉得不可能有显现;如果是有,就绝对不是空性的,是这样进行假立[2]的。因此世间的愚昧众对无、对空没办法正确认知它的相,对有也是如此。

实际上所谓的空,就是指空无自性的意思。所谓的有,就是没有谛实、显现有的意思,这是对于现和空的正确认知。如果把空认定成不存在、什么都没有,把有安立成实实在在存在的法,这完全是错误的分别。如果把有分别成谛实,就堕入了常边;如果把无、空性分别成兔角一样无所有,就堕入了断边。以上指出了一切众生的错误之处,下面这个颂词是安立正确观点。

“缘起离断空离常,缘起而生故空性,空性之故现一切,空性缘起无有二。”实际上一切万法在名言谛中是依缘而起,有缘起的缘故则离开了断灭。因为在我们众生面前,必定有缘起的显现,所以绝对不是断灭的,是“缘起离断”。“空离常”是正在显现的时候,它是无自性的空性,所以离开了恒常。

“缘起而生故空性”,一切万法依缘而生的缘故,所产生的法本身就是空无自性的。如果是有自性的法,那它就不能够缘起;如果依缘而起,就说明这个法的本性没有自性。

因为没有自性,才要观待他缘。如果这个法本身有自性,其他的因缘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有没有对它来讲都没有关系,所以它就成了一个恒常不变的法。但是这个法必须依靠缘才能生起,没有缘就不能生起,这说明这个法本身没有自性,也没有自在,所以它的本性是空性的。缘起而生的法,可以指一切法,比如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一切轮回的显现都是依缘而起的,所以没有一个法是实有的,都是空性的。

“空性之故现一切”,因为一切万法是无自性的缘故,才能够现一切。为什么是这样安立?因为一切万法如果有自性,就不能够缘起,也就不能够显现。而正因为一切万法本性空的缘故才能依缘而起。

如果是有自性的,比如种子,它就永远不会变化,也就永远不会依缘而起,水土等就对它起不了作用,就不能改变它。因为它是有自性、实有的缘故,所以其他的法对它没办法起作用,“种子生芽”就没办法依缘而起。事实上因为无自性的缘故,依靠缘就可以改变,改变之后就可依缘而现一切。

“空性之故现一切,空性缘起无有二”,实际上,空性和缘起不是两个法,空性就是缘起,缘起就是空性。虽然讲的时候,有“空性缘起,缘起性空”这样不同的名称,但却是一个意思。以上讲了空性就是缘起,缘起就是空性的现空无二的观点。

以上述教言为例便可知晓,诸位大德所说与佛陀、 成就者的意趣完全一致。

通过前面这些大德亲口所说的教言就可以知道,各宗派的大德所讲的和佛陀经续中所表达的意趣完全一致,没有什么差别。

然而,侧重有无之一方的所有论著实是摧毁染污法与建立清净法的殊胜善巧方便,就究竟实相而言,并非如是成立。

每一个大德相续中所证悟的意趣虽然完全一致,但是为了摧毁染污法、建立清净法,大德们在安立的时候有侧重,有一些是侧重有,有些则侧重无。

摧毁染污法的论著是侧重什么?侧重无,以此可以摧毁染污法。有些大德侧重自空,比如月称论师等其他论师。侧重自空的时候,完全是为了摧毁染污法。为什么?因为凡夫所有的境界都落在有无和是非中,这一切的分别都属于染污,都不是法界的本性。

如果这样分别下去,就只能在有无、是非这两边中跳来跳去,永远跳不出束缚。所以就讲自空,即一切法在显现的时候其自性本空,不是依靠其他法来空,这样建立就可以摧毁有无的执著。实际上所有的染污法都是有无的自性,都是通过对有无的实执而生。如果能够正确了知空无的空性,就可以摧毁一切染污,因为一切分别就是染污。通过自空的观点,把我们所有有无的执著摧毁,就相当于摧毁了一切染污法。

这一切染污法,也就是三转法轮中的客尘,它是通过空性的自性来摧毁的。汉地的大德再再讲,般若就是破执的,所谓的执就是客尘的自性,如果远离客尘,清净的如来藏法相就会显现出来。以上主要是通过空性来摧毁染污。

建立清净是通过建立有,有这方面是如来藏方面的教义,主要是从正面建立清净法,就是讲他空。他空就是如来藏的自性是不空的,那什么空?如来藏上面的他法空,他就是客尘,就是一切的戏论。所有的客尘、戏论在如来藏上面都不存在,所以把所有的染污法去掉之后,如来藏就建立起来了。

在如来藏的教义中或者他空的观点中,主要是使用了能净因,因为所有众生都具备最为圆满的三身五智的自性。为什么不显现圆满的佛性?就是因为有客尘。一旦把客尘全部扫除,如来藏的光明就能够显现出来,这是通过能净因。

什么是能净因?就是远离客尘,而不是重新修一种资粮,或者重新去修成佛,如果这样就非常麻烦。因为每个众生本来具备佛性,所以现在要做的事情,只是把客尘扫掉就可以了。真正能够扫掉客尘的最究竟的方法是什么?就是修空性。修空性是远离一切客尘最为殊胜的方便。二转和三转法轮的意思,在这里就有了一个结合。

不管是以二转法轮的教义修空性,还是以三转法轮的教义修如来藏,实际上只有一个法界。只不过在二转中,不讲本来具备如来藏光明而已,只是说如果修空性、积累福德资粮,就会现前果位。这样就给人一种错觉,这是因缘产生的果。但是不可能二转法轮中的佛果是因缘和合而产生,而三转法轮的佛果是无为法的自性,不可能有两套法界,只有一种法界。

最究竟了义地讲,众生相续中都具备无为法的如来藏,只不过二转的时候,没有必要讲得这么深,只是说如果积累资粮,你就可以成就。把这个放在三转法轮中来讲,就划在了能净因中。你需要积累资粮,你需要去修空性,这是能净因,是清净客尘的方便。

为什么它只是清净客尘的方便?因为佛性本来圆满,你再怎么修持资粮,也不可能让佛性更加圆满,只是在清净客尘而已。很多人在学习到这个教法的时候,真正了知了法界的体性后去修持金刚萨埵,就能把相续中的所有染污和分别都清净掉,那么本来清净的空性和光明就显现出来。

实际上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不管是显现上念金刚萨埵忏罪,还是修曼扎圆满资粮,都是能净因,全都是清净客尘的方便,因为从究竟的法义来讲,没有更圆满的佛性了。你去修曼扎,对你本来圆满的佛性没什么增上;你不修,也没有损害或减少。哪怕是地狱众生,他们的如来藏也从来没有减少过;成佛之后,如来藏也从来没有增加过。

事实上,增加和减少的只是这些有法。有法这个客尘越来越重,你就会显现成一个苦难的众生;如果相续中的客尘越来越少,你就会变成修行者,甚至是登地菩萨——你现在是八地了,你现在是十地了。从你登一地到十地,乃至成佛间,你相续中的客尘越来越少,光明就显现得越来越多。从这个角度假立说:“哦,你现在是一地、二地、三地、四地等登地菩萨”。

所以有些是从有的方面侧重建立清净法,这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有这种建立,都是一种殊胜的善巧方便。对于具有分别心和实执的众生,不是从摧毁染污法方面讲,就是从建立清净法方面讲。

“就究竟实相而言,并非如是成立”,这是什么意思?是指究竟实相中没有有和无的建立,有和无的建立只是一种善巧方便。究竟实相中,并没有通过分别心安立的无遮、非遮等,这些分别念的状态都不存在。一旦现前实相,回过头一看,前面通过文字侧重的方式建立所谓摧毁染污法的无和建立清净法方面的有,都只是一种过程和方便而已,就如同过了河之后,桥或船就不再需要了。

月称论师的《入中论》主要是通过建立自空来摧毁染污法;而觉囊派的他空比如《宝性论》,则是通过建立如来藏的有来作方便。这些都是让我们趋入究竟实相的方便。一旦趋入到究竟实相,所谓的有、无都不需要了。从另外的角度来讲,也反映出一个问题,作为修行者,往往喜欢在自宗、他宗的方面争论不休。如果是守持自宗自空派的观点,就会想方设法地建立自空的观点,对于他空方面就想方设法地破斥;如果是建立他空方面的观点——如来藏是有的,就不惜一切代价破斥自空的观点。

如果站在究竟实相的高度来看,自空也好、他空也好,都只是作为船或者桥的殊胜善巧方便而已。作为修行者,我们不能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船或者桥上面,应该放在究竟的实相方面,才能到彼岸。其实这些都不是主要的,当然如果要辨别宗派的观点,建立清净的定解,不辨别、不争论是不行的,但如果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这上面就不对了。

这里麦彭仁波切给我们指出来,“究竟实相而言并非如是成立”。一个角度是说究竟实相,这些都不需要;另一个角度是说从究竟实相而言,这些都只是方便而已,我们不需要太过于执著。本来我们学自空、他空是为了打破执著,但现在在自空和他空方面开始产生执著,这就不是佛菩萨宣讲意义的本怀了,已经是错误领会了佛菩萨的意思。我们要懂得怎么去善巧使用它,而不是在上面安立我的宗派殊胜、你的宗派不殊胜,这不是究竟含义。

比如说,畏惧三有痛苦、喜乐寂灭的这两种心对初学者来说需要生起,可是作为诸大菩萨,彻见有寂等性时,惧怕轮回、喜爱涅槃的心念也务必断除。

打比喻讲,初学者需要生起畏惧三有、喜欢涅槃这两种心念。因为凡夫对于三有还没有产生想要出离的心,这时佛菩萨就告诉我们要修持四加行、四厌世心,要观察轮回的痛苦和业因果,从而对于三有痛苦产生畏惧心,对于喜乐寂灭产生欣喜心。佛菩萨在讲的时候,首先着重强调轮回的痛苦,再强调离开轮回痛苦之后的寂灭安乐,让我们有对比。

如果只是讲三有痛苦,不讲涅槃道,那我们就一直陷在轮回中无法自拔,越观想就越痛苦,却根本没有一条出路。现在佛菩萨说:三有是痛苦的,离开三有轮回之后有安乐、有寂灭的涅槃。这时我们一方面要畏惧三有轮回,一方面有目标想要出离,因此这两种心态对初学者来讲必须要生起。

但是作为修道已经到了大菩萨的阶段时,彻见了有寂[3]等性,就是已经彻见了轮回和涅槃完全等性,这时惧怕轮回、喜爱涅槃的心念也必须要断除。前面说畏惧、喜乐,是把三有和寂灭分成两个地方,一个是可厌离之处、一个是可欣喜之处。后面在有寂等性中三有和涅槃都是平等的,既然是平等的,哪里会有所谓的惧怕和喜爱的心念?是没有的。

最初这个心念作为方便,一旦到了某种境界的时候这个心念也要断除,这里主要是对前面的问题作比喻,不管是侧重有的他空,还是侧重无的自空,都是一种善巧方便。就究竟实相来讲,所谓的自空、他空的安立方式都要远离,不能够牢牢地执著自空、他空不放。

因此,当分析究竟实相时,具有四法依的行人,修成远离四边戏论本性后,能打破与之相违的一切。

因此,分析究竟实相的时候,必须要依靠四法依。具有四法依的行人,最后依靠四法依就能够修成远离四边戏论的本性。一旦修成了远离四边戏论的本性就能够打破和离四边戏论本性相违的一切四边戏论,因此四法依是作为大乘的衡量了不了义的标准。通过四法依,逐渐就能够把我们的心引向究竟的实相中。

我们在学习《解义慧剑》的时候已经学习过四法依的次第,现在再回头来看,四法依纯粹是把一个大乘修行人从最初的凡夫引导向圣者的过程。首先第一个是依法不依人,如果这个条件做到了,我们的心就只是依靠法、不依靠人,所有的精力就放在法上面。对于人方面,长得好看、不好看,或者人本身显现上清净不清净都可以,主要是依靠法,让我们的心在法上面去依止。

法方面有两种:义的法和句的法。现在虽然我们依靠法了,标准还要进一步放高放宽。法有义的法和句的法,这时候要依靠意义上的法,因为句只是点出意义的一种方便,我们依靠词句要了解意义。第二个就要把重点放在意义上面,依义不依句,这时我们的智慧就更深。

第一步,离开了依人而依靠法,就开始入道了,心开始在法上面着重去修行;第二,法上面一个是句一个是义,首先我们要依靠句,但这不是主要的,还是要依靠句来了解意义,心放在意义上面,心就会更细。第三,意义有两种,了义和不了义的,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不了义的法只是让我们趋向于了义的方便。如果总是在不了义的法上面打转,对我们的心趋向于究竟实相是种障碍。了义的教法最直接地指出一切万法的本性,比如万法空性、如来藏等等,如果有能力的时候依靠了义的教法了知到万法空性的实相,实际上一步就跨入了义的涅槃中去了。因此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第四步,我们对于了义的法已经了知之后怎么办?依智不依识。对于了义的了知,一种是通过心识来了知,一种是通过智慧来现证。这时就开出了最细的条件——依智不依识。对于了义的法,不要老是停留在通过分别识去了知。现在我们很多对于了义的法有一种领会,有所了知。在这个基础上怎么办?不能说我现在的分别念和第六意识已经了知了了义,已经足够了。要依智不依识。

现在的了义是通过心识去了知的,心识了知的了义法总是会有偏差,还是放在世俗中,这时就要通过智慧来现证了义,通过智慧现证了义是什么?打比方讲,就是初地菩萨的境界,对了义的法界,初地菩萨是通过智慧现证的,所以说依智不依识。

如果能够到达第四步,基本上已成圣者。他是依靠智慧显现了义,而不是通过心识去辨别了义。最初的时候是依法不依人、然后是依义不依句、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所以麦彭仁波切说:“具有四法依的行人,修成远离四边戏论本性,就能打破与之相违的一切”。

修法的时候,必须要对四法依有准确的认知,按照四依四不依的标准去做,我们的心就逐渐靠近了义。然后将心打破,甩开分别心,真正地安住在智慧中。尤其是在第三步到第四步过渡比较困难,因为前面都是属于世俗分别念的境界,第三步到第四步必须要依智不依识,要以相续中产生的了义的观点去实修现证,这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但如果产生了第四依,智慧中的了义境界就会显现,下面对于这个问题再进一步分析。

也有个别大德内心已达到究竟远离四边戏论的境界,但鉴于某种必要显现上却着重于有无的单方。

这是一种情况,有些大德内心已经彻证了远离四边戏论的境界,但是鉴于所化等有某种必要,显现上面就着重于有无的单方。侧重于有的,就像觉囊派的一些他空的论师,侧重于讲如来藏的恒常等等。讲多了之后,一般众生就会产生错觉,认为如来藏是恒常的,就慢慢和分别心的恒常开始相应,这是不对的。

有的大德侧重于讲单空。不提这些显现,不提如来藏。讲多了之后,如果不理解他的意趣,就会觉得究竟的法界就是一个空,不可能有如来藏光明等等。

鉴于是阶段性的必要,在这个阶段必须这样讲,否则众生无法了知。有的时候是从整个环境来讲,这个环境中很多人没办法理解,他虽然内心证悟,但是讲的时候必须这样讲。

另有一些远离四依之人,将偏执一方之道误认为是究竟实相,无有丝毫入定境界,只是耽著词句的破立戏论,如此定会招来经中所说的喜欢言谈的诸多过患,甚至舍弃正法,诽谤自方他方所敬仰的大德,造下弥天大罪。

远离四依指颠倒过来了:依人不依法、依句不依义、依不了义不依了义、然后是依识不依智。把偏执一方误认为是究竟实相,比如认为“我是自空的观点”或者“我是他空观点”。

偏执了有和无,把有和无误认是究竟实相,他自己也没有丝毫入定境界。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没有丝毫入定境界?如果真正已现前了入定境界,就能够现证一切的有无、一切的自空他空完全是相同的,没有丝毫的取舍。但是他并没有通过究竟的见和清净的理论去分析观察,也没有丝毫入定的境界,只是耽著词句的破立戏论,把偏执一方之道误认为是实相。

所以他耽著词句方面就会破立戏论,对意义方面根本就没有了知。如果建立如来藏是实有的,他就根本不承认空性,他就觉得如果如来藏是空性的,这个如来藏就根本不存在,这和《如来藏经》《涅槃经》中讲如来藏恒常的教义就矛盾了。所以他在耽著词句方面狠狠地破《般若经》《入中论》里空性的观点,这就是落在了文句上面。

有些人落在了空方面,只是词句上了知,如果如来藏恒常有,和《般若经》的教义怎么去圆融?根本没有丝毫圆融机会。因为《般若经》《中论》中讲一切都是空的。中观所破的就是恒常实有,有一个实有的如来藏绝对不可能是真正的佛教。

像这种人就喜欢耽著词句的破立辩论,如此定会招来经中所说喜欢言谈的诸多过患,甚至舍弃正法,造下谤法的罪。这个方面非常危险,诽谤自方他方所敬仰的大德,造下弥天大罪。

如果有人想:诽谤他人倒也是在所难免的事,又怎么会诽谤自方的诸位大德呢?

前面这句话讲到诽谤自方他方所敬仰的大德,有人就会想,如果诽谤他人是可以理解的,但怎么会变成诽谤自方的大德?下面这段话就是解释这个问题。有些人表面上是在赞叹自方,但是有智慧的人在听的时候就是在诋毁自方,下面这一段就是讲,没有智慧的人的赞叹往往就变成了诋毁。

带有片面性眼光的那些人,表面上吹嘘自方的补特伽罗至高无上,实际上却是莫大的诋毁。

有些人用片面性眼光,表面上吹嘘自方的修行者至高无上,但实际上有智慧的人看起来就成了莫大的诋毁。

为什么呢?譬如,诸外道徒对于各自所推崇的本师自在天、 遍入天等,大肆赞叹他们享受美女、摧毁他众的嗔怒猛烈无比、狡诈手段如何高明,这在智者看来,完全是出于烦恼污垢的驱使而评论的,因此纯粹是诋毁之举。

打比喻讲,外道徒大肆赞叹自己所推崇的本师自在天、遍入天是怎样享受美女的。比如前段时间上师讲了《胜出天神赞》,在前行笔记第一册中也有,讲到自在天为了引诱天人的妻子,经常赤身裸体地在她们面前走来走去,后面很多仙人的妻子对他的男根产生了贪欲。仙人愤怒了就念咒语诅咒,男根就像大象鼻子一样垂到地上。外道徒赞叹自己的本师自在天引诱和享受很多美女,赞叹他的贪心很强。实际上这样的赞叹在别人看来哪是赞叹?纯粹就成了诋毁。

还有一些人赞叹遍入天的嗔恨心大,说大自在天通过三尖剑摧毁了非天的三层城市,这也是成了诋毁。还有的赞叹自己的本师狡诈的手段高明,这个在《胜出天神赞》中也有讲到,遍入天通过狡诈的手段骗取了非天大块的土地。

当时遍入天显现为一个很矮小的人,到非天王面前想要求得一席之地,他说我只要我身体这么大的一块地就够了。非天王一看他长这么矮小,能要多少东西?于是就答应了。之后遍入天马上显示神变,把整个大地覆盖着,非天没办法只有把这个地让给他。

大肆地渲染本师狡诈的手段有多么高明,实际上这在智者看来,完全是出于烦恼污垢的驱使。这些人内心有着无明烦恼,把该诋毁的地方当成对于功德的炫耀。这种人根本就没有调伏烦恼,贪心这么大,嗔心这么大,相续中有这么多狡诈的手段,这不是别人应该信仰之处。但是没有智慧的人,往往把这些作为炫耀的资本。

有些凡夫也是这样,把以前杀生的手段、偷东西有多么厉害等作为炫耀资本。这样只能说明他的烦恼很粗重而已,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

相同于这样的问题,如果不注意,在赞叹自方的时候,实际上在别人眼光看来,你是在诋毁你所信仰的大德。麦彭仁波切的意思就是这样的。

同样,此处所说的这些人,其实已承认了自方的那些修行人并没有通达佛陀在所有最深经续中再三说的“以观察究竟实相的理智无有欺惑、不可否认而成立的离四边戏论之本性”。

通过这个比喻说明,外道赞叹自己的本事反而成了诋毁自己。同样的道理,此处所说的这些人,有些赞叹自方的祖师是如何说如来藏根本不空,绝对是堪忍的、恒常的,真是了不起啊!还有一些说他们的祖师讲单空是多么殊胜,根本不可能有如来藏,如来藏不了义。他们在这样讲的时候,已经承认了自己所赞叹的这些修行者并没有通达佛陀在最深窍决中所讲的本性。佛陀在最深的经续中再三讲了,“以观察究竟实相的理智没有欺惑、不可否认而成立的离四边戏论之本性”。

因此讲他空的人,看看你自己所赞叹的大德是不是符合这个标准。如果说如来藏不是离四边戏论的,而是恒常的,或者在戏论中,那么就是在诋毁自宗的大德根本没有通达佛陀经典中所讲的意趣。从自空的角度来讲,根本没有所谓的如来藏,如来藏不了义等等,像这样的也是对佛陀在经续中所讲到的离四边的如来藏自性做了诋毁,也就是他根本没通达。

正是为了遣除曾出现、将出现的如此劣道,(全知法王无垢光尊者于)《如意宝藏论》中云:“论说修胜无念智,深寂离戏之实相,违其劣道今猖狂,欲解脱者当弃之。”

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讲得很清楚,“论说[4]”,殊胜论典中讲到了修行必须要修持殊胜的无念智,要修持深寂离戏的实相。“违其劣道今猖狂”,虽然在经论中都要修持殊胜的无念智,要修持深寂离戏的实相,但是违背经论的劣道现在非常猖狂,想要解脱的人必须要抛弃。无垢光尊者考虑到会出现很多这样劣道的缘故,早就已经劝诫修行者要抛弃这样的劣道,必须要对深寂离戏的实相,对于无念智的本性产生定解。

最后这里也是附带讲了一切的高僧大德究竟意趣实际上无二无别。我们要了知,尤其是在遇到不同宗派的时候必须要有公正的观点,不要对自方、他方的大德做诽谤。最后这段也是告诫我们,必须要对佛经论典中最了义的观点做一番了知,否则在赞叹自方大德的时候有可能就成了诋毁,这方面要非常注意。

以上讲第一个大问题,下面讲第二个大问题。

(二)所谓的“轻而易举”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因为是轻而易举对整个大乘产生定解,所谓的轻而易举到底是什么意思?

是指能够迅速引生定解。

能够很迅速地引生定解就叫做轻而易举地引生定解。

换句话说,不费吹灰之力对大乘教义获得定解,即称为轻而易举。

换句话讲,不费吹灰之力对于整个大乘的教义能够获得定解,就称之为轻而易举的意思。下面再进一步展开讲。

这部论典词句简明扼要,意义博大精深,也就是说,观待极其丰富的内容,此论实在是短小精悍,却如同火上加薪般能无余扫除包括唯识宗在内的内外道假立宗派的所有过失,以极其尖锐、势不可挡之理证、观察二谛之正量,对诸如《中论》与《释量论》所包括的细致入微、最为甚深的一切法义精髓无不予以阐明。

这部论典只有九十七个颂词,这九十七个颂词的词句简明扼要,却包括了所有大乘的精华,意义博大精深。观待极其丰富的内容来讲,这部论典非常短小精悍。如果通达了这九十七个颂词,相当于轻而易举地通达了整个大乘的全部内容。

虽然这部论典词句很短小,但意义犹如火上加薪,能无余地扫除包括唯识宗在内的内外道假立宗派的所有过失。这里面破斥了外道观点,以及小乘的承许微尘、刹那,还有唯识宗中承许自证等等,这些所有内外道假立宗派的所有过失全部无余扫除。通过最为尖锐、势不可挡的理证、观察二谛的正量,对《中论》和《释量论》中最为甚深的法义精髓全部予以阐明。

其中的推理与词语极其分明,因此说轻而易举便可通达,

这里面推理和词句都非常分明,如果能够掌握词句,轻而易举就可以通达意义。

诚如《中观庄严论自释》也说:“以明确的教理在此宣说 , 能点亮如牛王般佛陀之妙语明灯……”

静命论师在《中观庄严论自释》中讲过,通过明确的教理在这里宣说,就能够点亮犹如牛王一般[5]佛陀的妙语明灯,这里也讲到了轻而易举的意思。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0] 造论五本:由谁所著、为谁而造、属何范畴、全论内容、有何必要。
[1] 觉囊派主要是弘扬他空如来藏的观点,密宗方面以时轮金刚为主,在显宗方面则以宝性论为主。
[2] 假立是分别的意思。
[3] 有是指三有,寂是指寂灭。
[4] “论”有的时候是指大论、经典,有的时候是指某个论典。
[5] 很多都把佛陀赞叹成牛王。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