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入菩萨行》第五讲|神、起源、时间、空间、终点...都是迷妄的一部分 Back

《入菩萨行》第五讲|神、起源、时间、空间、终点...都是迷妄的一部分

宗萨仁波切 骑着蓝色狮子BL 2024-03-01


“ 毋庸赘言,追随法道的目的是脱离迷妄。从迷妄中解脱,即所谓的涅槃。仅此而已,就这么简单。

基本上,我们说的迷妄是指误解的想法、错误的习性.....我们具有一种持续不断的迷妄,从与世界和自己的微小、世俗的互动,一直到所谓的复杂事物,像是神、起源、时间、空间、终点等等,都是这迷妄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脱离这迷妄,那就是修道的目标。

--宗萨钦哲仁波切



宗萨钦哲仁波切自2014年起在印度普纳给予了两年的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的系列教学。悉达多已经制作完成中文字幕版视频。西游译文最近整理完成了2014年的仁波切开示中文翻译稿。共十一讲,我们将持续分享给大家。视频更新在文章结尾扫码浏览。

🌿特此说明:《入菩萨行》视频以及文字稿版权归悉达多本院会所有,未经授权,不可以擅自转发。

《入菩萨行》
- 主讲 · 宗萨钦哲仁波切 -
中文翻译 / 西游译文

第五讲

欢迎任何好奇想了解菩萨道的人来听课,也欢迎那些觉得这可能有助其学术探索以了解古印度智慧传统的人。同时,我应该提醒那些菩萨道上的修行人,要调整你们的发心,以菩提心作为正确发心来聆听这些教言。我身为传递这些话语的人,也应该生起同样的菩提心。
⬧ 菩提心与修道之目标

毋庸赘言,追随法道的目的是脱离迷妄。从迷妄中解脱,即所谓的涅槃。仅此而已,就这么简单。

当我们谈到迷妄的时候,不是在说某种本具存在的神秘邪恶,也不是指什么存在于外的恶魔或问题。基本上,我们说的迷妄是指误解的想法、错误的习性,藏语中称作“不如理作意”(tshulbzhinmayinpa’iyidlabyedpa)。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例如当我们在自己有限的生活圈内兜转时,即使遇到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我们却总是有意或无意地视其为恒常。那是个错误的习气,也许能带来一时的满足,但迟早会导致我们失望。类似地,我们生活的主要层面是苦;因为生活是不确定的,没有什么是确定的,所以它是痛苦的。但我们却把这样的生活当成欢乐、喜悦,并且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耕耘,那又是另一种错误的习气。然后在我们观看、听闻、品尝、感受事物时,这所有的事物--不只是声音、味道、气味而已,还包括价值观,甚至是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像是哲学系统、经济体系、政府体系等等的一切--全都不具有真实存在的自我、本体或实质,而我们的习气却一直认为这些事物背后隐藏着一个真实存在的本体。如今我们当中有些人应该已经意识到事情并非如此。基本上,我们具有一种持续不断的迷妄,从与世界和自己的微小、世俗的互动,一直到所谓的复杂事物,像是神、起源、时间、空间、终点等等,都是这迷妄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脱离这迷妄,那就是修道的目标。

这部教文全部的内容都是关于菩萨道。在菩萨道上,我们试着令自己解脱,而且不仅是我们自己解脱,还要明白实际上一切事物都是缘起相依的。要明白,发生火灾时,不存在只保护自己却不管邻居这样的事。进而应该努力如此发心,并有这样的决心:要解脱一切有情众生。这就是菩提心--至少菩提心起初就只是这样。


⬧ 菩提心即调伏当下之心

之前强调过,我们真的不是在谈某种超自然或神秘的事物,我们谈的是发展这当下的心,即你所拥有的这平常之心。你必定有一颗心。事实上应该要问:我们有心吗?心是什么?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应该编入一年级学生的教材中。毕竟我们若没有心,不就是具死尸吗?心非常重要。快乐出现时,是这颗心在感到快乐;痛苦出现时,是这颗心在经历悲伤。心是所谓“我们”“我”的最大组成元素。因此,掌握此心、控制此心至为重要。

关于菩提心,我真正想强调的是:菩提心真的就是调伏这颗简单的心,就是此刻我们说话时对事物有所觉知的这颗心。如果允许我对此做分类,我们尝试以两种方式调伏此心,即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

顺带一提,或许这又是一种古印度传统,这部教文里会有许多看似一再重复的地方。乍看之下你会觉得有很多重复,但如果真的深入每一偈,实则每一偈都有不同的信息。其实这正是我们必须让自己习惯的。以愤怒为例,我们的愤怒、嗔恚变成了一种习气,而它之所以变成一种习气,是因为我们让自己养成了这种习惯。如果你是佛教徒,那我们甚至还会谈到过去世--从过去很多生世以来,我们学会了嗔恚;我们与人交往,我们与环境、周遭状况来往互动,而这些人事物教我们嗔恚、给我们带来嗔的影响,嗔的习气就是这么发展出来的。所以《入行论》这部教文中的内容看似有所重复,其实是用类似的策略来生起菩提心。有一位伟大的西藏大师曾经写过一部对《入行论》的论释,实际上已被翻译的《文殊语甘露》也很类似,那是以禅修的方式对《入行论》作阐释,我觉得那实在非常有助益。

不过,这次我主要是以较为理论和学术性的方式来阐述,理由在于:学习佛法首要之事就是树立见地。这里是指树立大乘佛教见地或是总体的佛教见地。一旦这样的见地至少在智识层面上获得安立,那么所有的技巧、方法--例如禅修等法门、后面偈颂会说到的供养佛陀沐浴等仪式,还有供花等等--所有这些看似很仪式性、有神论的事情都会变得有道理。否则,缺乏正确见地的修道就像在沙漠里迷路而又没有向导的盲人,往什么方向走都可以,但没有一个方向足够好。基于这个原因,所以我在这里是以较为理论的方式来做阐述。

然而,如果时间允许,我们也可以打坐、思维,甚至做一些禅修。因为菩提心与心相关,所以到头来,唯有通过思维和禅修才能证得菩提心,而且这也是最佳的方式。我一生中没有做过很多禅修,我只是略有修持,但我必须告诉你:无数年的严格研习、阅读根本文,阅读很多很多的论释,与几周什么也不做、就只是禅修相比,禅修远远胜出。

我要分享一个不是禅修,而且可能听起来很宗教化的体会:非常强烈的虔心以及积聚福德资粮与净除染垢的行为,不知如何也会有效果。我的根本上师没有让我接受传统的仁波切培育,而是让我在年纪很小时就到佛学院受训,所以可以说我没有真正受过适当的仁波切培训。如今我必须向我的主要导师怙主顶果钦哲仁波切致谢,因为那是个勇敢的决定。各位若是了解西藏文化和西藏传统就会知道,至少那是非常罕见的决定。因此,我没有训练过如何长时间端坐在法座上,几乎像尊塑像般一动也不动--在我身上永远看不到那样的事。在传统社会里,很多人对此感到不悦。人们开了我很多玩笑,说我的臀部肯定有长角,因为我连一分钟也坐不住,一直动来动去的。但不管怎样,随着我的佛学训练,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批判性思维--批判一切!因为我们就是如此被培养长大的。几乎可以说在传统佛学学习之中,你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自己研读的每一部经典进行批判。这真是个大礼物!你只要想想就会知道,这非常先进。我不知道有多少亚伯拉罕宗教会那样做,我会说这些是印度传统的财富,所以我是以非常富有批判性的方式被抚养长大。然而随着时间过去,我也开始明白虔心、积聚福德资粮等等的价值。

有一件事听起来可能像是我有点在吹嘘,但我必须分享。对于这部教文,我曾经在知识上、学术上进行了大量研读,就如同资深佛学学生会做的那样。数年过后,我决定去修供曼扎、大礼拜、到菩提迦耶等等的事情。之后当我再次打开这本书时,几乎像是初次阅读一样:“在我研读佛学的期间,怎么会没注意到这些呢?”那对我真是一大启示。其实我不应该用启示一词,因为我的老师们一直都有告诉我,实修远比知识层面的探索更重要,但那类建议并没有真正进入我心里。只有自己做了之后,我才意识到:“喔,当然如此!”


几年以后,我又再度尝试打坐、禅修与修持。我必须说,那时又出现了另一层次的理解。大约十七岁时,我总是想:《入行论》挺诗意的,里面有很多重复,甚至还有一些看来微不足道的琐事,比如教你如何洗手。文中某处真的有这些:如何洗手,如何向别人指路,休息时脸应该朝向哪个方位。我甚至觉得那些都过时了,“这书有两千年了吧,那些内容已经落伍、不重要了。”我从前是那么想的,但是直到做过几次禅修之后,现在我才领悟到寂天其实是在教导行动中的“观”。比如“双手莫揉搓”这一句--不应该双手揉搓着洗手,而是应该先洗一只手,然后再洗另一只手。当我十七八岁时会认为“那又如何呢?”可是现在约束过自己之后,我发现虽然两个方法都能清洁你的手,不管怎样洗其实都无所谓,但是这么做的效果是能立即令你的心意集中,这就是寂天想要的,这是他的计谋。现在每个人都在说“住于当下”,从安缦度假中心的指导员到某人的伟大上师,乃至瑜伽老师、心理学家之类的,大家都这么说,所以“住于当下”变得几乎没有意义了。与其告诉我们“安住当下,安住在此,住于这一刻中”,寂天却说:“要这样洗,要那样洗。”


多年前我去日本时,凑巧参加了一次茶会。各位有听过“无聊到流泪”这句话吗?当时几乎就是那样,完全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而就在去年,我又参加了一次茶会。当时我去到一所尼师院,尼师住持坚持献上一个茶道仪式。虽然时间有点赶,不过后来我想:“何不呢?”我必须有礼貌,因为她也主办了整场教学。大家知道,日本人很重视尊敬和礼貌,所以我当然必须接受她的招待,于是她举行了茶会。当她在进行时,我意识到这其实是另一种伟大的正念修持方式。要知道,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批评,尤其是来自西藏地区的批评,说禅宗的仪式有限,说他们在方便法门方面较为落后。但我领悟到,实际上,茶道仪式就是他们修持正念的方式。他们所做的事情,像是接过茶杯等等一系列的动作,并不会让茶变得更甘美或有任何作用,但我能明白他们为何那样做,因为那会驱使你安住当下。因此,我们现在能赏识寂天这些貌似世俗的指示,像是如果有人请你指路,你应该用所有的手指指路,而不是一根手指之类的。这几乎像是在教小孩一般,但我想你会感激这些指示。

虽然我刚才说将会主要以较为学术性、理论性的方式来讲解,但我希望告诉各位,若是要完全理解菩提心之智慧与大悲,必须通过自己的修持去培养。不过,正如弥勒所言:听闻很重要,听闻是通往这些大道之门。

⬧ 培养世俗菩提心的方式

我先前谈过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我们能通过造作来生起世俗菩提心--通过造作、有意的作为,几乎像是在假装。

基本上你必须做些什么,像是和正确的友伴来往,即亲近“善知识”(kalyāṇamitra);阅读适合的教文,即获得正确的信息;带点刻意而为,努力去喜欢、享受诸如慈、悲、布施、安忍、持戒等事。这就是为何我真的很欣赏如今那些卡片类的东西,像是“要有正念”“要慈悲”。基本上,我们要无所不用其极地努力。要教育自己学习欣赏慈悲的人,比如圣雄甘地,在印度不缺这种对象;无需总是崇拜沃伦·巴菲特这类人--虽然稍作崇拜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非常无知。但是与其总是崇拜巴菲特,关注他在干什么、他怎么做到的以及如何效仿他,不如也去欣赏那些普遍受人爱戴的伟人,例如尼尔森·曼德拉,以及不是那么受人青睐但其实非常重要的人物,像是和曼德拉同获诺贝尔和平奖的戴克拉克,他是非常重要的人物。要真正欣赏那样的人,基本上就是要创造出一种状况让自己喜好这类事物。接着要确实听闻慈悲之类的各种教法。有关大众利益、生态、拯救地球、素食等一切,你都应该去做,通过这些来培养世俗菩提心。

接着就像之前所说,实际上去造作世俗菩提心。比方说,我要喝杯茶来让自己清新有活力,或至少让自己清醒一些,借此为解脱一切有情而努力。由此,即使喝杯茶这样简单的世俗行为也成为一种法道。不要想那听起来不对。我们具有那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心态,所以“以利益一切有情、解脱一切有情的发心去喝一杯茶”听起来似乎太容易了。你可能会想,你什么也没做,唯一做的就是为自己喝了一杯茶,却声称那将成为令一切有情证悟的一条法道,那怎么可能?从数理方面来讲,听起来不对。你限于思想框架内,因为你有这种受限的习气。

这种造作确实会有帮助。记得之前举过的那个关于嗔恚的例子吗?即使在凡俗层次上,如果你一直这么想,就会变得习惯这种仁慈善良的心态、思想和意图。然后过不了多久,即使是眨眼这种小事,你也会觉得这样做是为了有情众生的利益。那时,你的世俗菩提心会愈来愈真心诚意,愈来愈少造作,愈来愈不是假装的。接着,如寂天在第八品所说:如果需要纵身跃入地狱道,那时你也会毫不犹豫地去做,就像天鹅跃入莲花池一般。寂天在文中对此作了优美

的阐释,他说:“对你而言,这甚至不是痛苦。”但就目前而言,倘若完全不是为了你自己,而是为了一些团体的原因或是为了别人的缘故,你必须乘三轮车去某处,你也会觉得非常劳累,好像马上就在算计着:“这对我有什么好处?”现在当然如此,因为你的心还不习惯。

以上是培养世俗菩提心的方式,不需要任何仪式,而且不应该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当你坐在马桶上时可以这么修持,随时随地都可以修持。事实上,如果限制自己--像是只能在佛像前修持,只能在佛堂里修,只能在清晨修持,或是只能在夜晚上床前修持--虽然那些能成为规范自己的方法,因为我们需要这类时刻表,但那也可能是一种障碍。另一位伟大的菩萨华智(巴楚)仁波切曾说:“你应该努力修持佛法、修持菩提心,就像饿牛吃草一样。”只有一茎草也吃。不要想“我要再走远一点,那儿会有更多草”,牛不会那样想。一茎草就吃,两茎草也吃,很多很多草那当然很好。为了生起世俗菩提心,那就是你必须养成的习惯。


⬧ 培养胜义菩提心的方式

现在谈胜义菩提心。通过积累福德、清净染污--基本上就是通过修学世俗菩提心--接着你开始禅修。禅修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词语。对此,没有造作,没有刻意而为,没有仪式,完全没有那类东西。事实上,即使“禅修”一词也只是为了沟通才使用,甚至不是在禅修,而是什么也不做。那很难,我们不知道如何什么都不做。你会在第八品和第九品学到这个“什么都不做”。

“什么都不做”极为困难,是件难事。如果你遇到一位真正什么都不做的专家,你可以向他学习。我必须自豪地说,我曾经遇过这样的人--我自己的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他绝对是什么都不做的专家,但我却见他没有一刻不在工作。即使到了八九十岁时,他依然不断在著述、编辑、传法、接法。比如有次我们旅行去中国,在成都时他求见十世班禅喇嘛,那需要一些时间安排,所以我们有五天的空闲时间。四川有很多观光景点,当然我们全都决定去观光,而顶果钦哲仁波切却留在小旅馆里。有一次我们出门观光回来,接近他的房间时,我听到像是在口传的声音。走进去一看,仁波切正坐在床上,椅子上则坐着一位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僧人。后来我们才知道,那位僧人是当天早上来的。中国内地的藏人与怙主钦哲仁波切失去联络,分隔了很长时间。在多年彼此完全没有通讯之后,这位僧人前来见他。在他们的交谈中,顶果钦哲仁波切得知那位僧人拥有某个他从未领受过的教法传承,仁波切太高兴了!这就是他的观光,这就是他的盛宴,他就是这么度过他的休闲时光,所以他就在那里跟这位僧人接法。那教法相当长,有时传法持续到晚上十一点。但怙主钦哲仁波切是什么也不做的大师。

这是大家必须学习的。对于初学者,希望我将能够对此好好解说,尤其是在第八、九品的时候,第七品当中也略有涉及。

回到偈颂。这里的许多偈颂应该不难理解,尤其是前几品,因此我只会简单解说。

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

令得半日饱,人敬为善士。

何况恒施与   无边有情众,

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


这里寂天是说:在这个世上,有些慷慨人士会布施一两天的食物给一些饥民,即使那样微小的举动也被认作非常慷慨善良的行为。而菩萨不只布施食物,也不仅仅布施一两天,菩萨实际提供并且发愿提供解脱--不只是一两天的解脱,而是一切众生永久的解脱。

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

佛言彼堕狱,久如心数劫。

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增;

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


如果有一个无明众生妨碍一位菩萨的行动,甚至只是意图妨碍一位菩萨的行谊,都会导致这个众生未来落入地狱很长时间。另一方面,如果随喜一位菩萨的行事,则会产生、增长我们的福德。这两偈主要是说:伤害或帮助一位菩萨,较之伤害或帮助一个普通众生,会带来更巨大的果报,因为菩萨可以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这一偈也在说,我们其实不确定谁是菩萨,谁又不是。这就是为何在菩萨乘道上的人不如随喜所有人的利他行为、随喜一切助人的行为,因为一般而言,我们无法确定谁是菩萨或谁不是菩萨。

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

加害结乐源,皈依乐源尊!


这是对第一品的总结,寂天以如此美妙的方式结束这一品。他顶礼生出菩提心这珍贵心意的人身这个容器,他向包括我们在内所有这样的人身供养大礼拜。即使只是刹那生起菩提心,你也是值得礼敬的对象。

然后他说,他也皈依这个有情、这位菩萨。在之前的偈颂里他谈到,伤害一位菩萨会有很严重的后果。而在这里他说,不论你与一位菩萨如何互动,或好或坏、或伤害或有所助益,无论如何这位菩萨都不会抛下你,菩萨都只会为此众生的解脱而努力奋斗,因此菩萨是最可靠的皈依对象。基于这个原因,寂天向菩萨做皈依。也可以说,他向幼儿级的菩萨顶礼,并且向更成熟的菩萨行皈依。第一品关于菩提心的利益,到这里就结束了。


 视频合集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