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文殊密语 >> 菩提心|菩萨一定要安忍众生的杀害吗? Back

菩提心|菩萨一定要安忍众生的杀害吗?

文殊密语 2019-10-14

不论在哪里,

佛陀加持你

点击蓝字,开卷有益



 

《入行论》第31课(摘录

 


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

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

舍尽则脱苦,吾心成涅槃,

死时既须舍,何若生尽施。

吾既将此身,随意施有情,

一任彼欢喜,恒常打骂杀。

纵人戏我身,侵侮并讥讽,

吾身既已施,云何复珍惜?

一切无害业,令身尽顺受。






颂词


今日







吾既将此身,随意施有情,

一任彼欢喜,恒常打骂杀。








 

上师讲记


发了菩提心以后,既然我已将身体随意施给了所有众生,只要他们欢喜,恒时随心所欲地殴打、谩骂、杀害我也无所谓。


当然,对于那些小乘根基或者从来没有学过佛法的世间人来讲,这一点可能难以接受。其实大乘菩萨的很多行为,一般人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在不堪为法器的人面前,不能随便宣讲大乘菩萨见解方面的空性、行为方面舍弃自我的六度万行,原因也就在这里。



刚才已经讲了,

真实的布施要从一地菩萨开始,

但寂天菩萨在《学集论》中说,

为了未来的成佛,

现在也要经常修炼自己,

将身体布施给众生。


平时大家在走路也好,吃饭也好,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想到:我这个身体已经是众生的了,所有的受用也是众生的了……。尽管现在还无法真正地布施身体,但心里面一直这样想,久而久之,对身体的执著就没有了。毕竟我们发了菩提心,在诸佛菩萨面前也发过愿,从此以后我就成了众生的奴仆,只要众生高兴,怎么样都无所谓,只要他们欢喜就可以。


这话说起来简单,

但真正做起来却不容易。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讲《入菩萨行论》时讲了一个笑话:有次他们几个老乡聚在一起,有人提议:“听说某某的口才非常好,你今天说一下我们的过失,我们根本不生气,顺便玩一玩,让大家开心开心。”那个口才好的人马上站起来说:“你天天偷人家东西,我才不愿意跟你说,我跟其他人说话。”那人听后勃然大怒:“你说清楚,我偷了什么东西?”口才好的人笑着回答:“你当然没有偷东西,但你刚才让我说过失,大家玩一玩,怎么现在不能忍受了?”可见,有些人连开玩笑都受不了,更不要说真正将身体布施给众生了。所以菩萨只要能让众生高兴,任其打骂杀,怎么样都可以,这种行为真是令人非常非常佩服!


现在我在讲的时候,可能有些人很有触动,心里暗暗下决心:今后不管众生对我怎么样过分,我都不会以牙还牙的,一定要像菩萨那样舍弃自己。


你们理论上懂得的时候,

心里暂时会有这种发心,

然而一旦真正遇到对境,

也许就无法忍受,

马上生起嗔恨心了。

所以我们修行的难处关键在于实际行动,

而不在于口头上会说。


口头上说说谁都会,但实际生活中当你遇到怨恨的敌人或者一些违缘时,能马上将所学的知识全部用得上,这对我们来讲是非常困难的。



其实,这样的教言不仅我们佛教中有,其他的宗教中也有。在1991年的时候,藏地公认的一位观世音菩萨化身的大德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演讲,当时就引用了《圣经》中的一句话:“别人打我左脸的时候,我把右脸也让他打。”作为大乘佛教徒,我们口口声声说学的是大乘佛法,但别人无缘无故用拳头来打你左脸时,你能不能说:“这边打得还可以,来,开始往右打!(众笑)”也许大家认为这比较可笑,但实际上我们真的遇到这种问题时,不要说是打你,就算稍微说一点你的过失,你也受不了,马上开始对他报复。若是这样的话,你到底是不是学习大乘佛法的人?金刚道友与金刚道友之间、居士与居士之间、非佛教徒和佛教徒之间、人与人之间互相接触时,你是不是发了菩提心的人?这一点始终都要观察!


学习了《入菩萨行论》以后,我想很多人的行为应该会有所改变,以前脾气不好、特别暴躁的,通过这次学习,性格肯定会变得调柔,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佛法的加持不可思议,尤其是外面的居士,听了一些佛法以后,行为跟以前完全不同了,嘿嘿……我想说一句,但不说了,太明显了!


总之,我们不能执著自己的身体、受用,尤其是身体,如果太执著的话,有非常大的过失。《三摩地王经》中说:我们对于腐坏的身体、动摇的生命应以如梦如幻来对待,可是愚痴的众生始终贪著自己的身体,造下了无边无量的罪业。平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实际上大多是由于耽执自己而引起的,如果对自己一点都不耽著,很多摩擦可能不会出现,因此,这方面大家应该值得注意!





   智诚堪布

辅导




此处宣讲布施身体。关于布施身体的问题,上师在宣讲布施的时候经常提到,佛陀在经典中也经常提。


佛经中讲要布施身体,是因为我们对身体的执著导致了轮回众多的痛苦,虽然布施身体很难做到,但必定还是要放弃。


但是布施身体是属于一种比较成熟的修法,或者说比较高层次的修法,因此佛陀并没有要求初学的菩萨一开始就要做到根本不考虑自己,完全奉献给众生。


此处虽然讲到了布施身体的内容,

但对于初学众生而言,

佛并不开许,甚至不支持去布施身体,

所以对这个问题我们不用感到害怕,

因为初学者法义没有融入相续,

对身体还是相当执著的,

如果一开始就要把自己的头布施出去,

那很多众生会觉得菩萨行不是自己能修的,

有可能就退失了。


佛的意思是等到自己的功德成熟之后,

为了打破对身体的执著障碍,

在因缘条件成熟的前提之下,

可以布施身体,而不是现在就要布施,

这个是我们的目标,

将来要逐渐达到这样的境界。

还没有到达这种很高的境界之前,

我们可以按照颂词的教义相应地行持,

首先从学习开始。



 

癸一、无条件而布施:

 

吾既将此身,随顺施有情,

一任彼欢喜,恒常打骂杀。

 

我既然把身体已经布施给了一切众生,任凭他们的高兴,可以随意处置,可以恒常地打骂,甚至杀死。

 

此处的含义可以有很多解释,总的来说表达了什么含义呢?


一个菩萨已经到达完全利他,

对自己的身体没有丝毫执著的境界。

比如说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做菩萨时,

有些人要他的头,他就把头布施了。



至于菩萨登地之后,

倘若众生真要杀他,

他是否随顺众生杀害,

这是不一定的,

不接受并不能说明菩萨还有执著,

菩萨并不是只要到达了能够布施头的境界,

不管是谁来打骂杀都应完全接受,

为什么呢?

因为菩萨对身体没有任何的耽著,

在某种因缘条件之下,

他可以让众生打骂杀害,

这个毫无疑问。

如果这样的方式对众生最有利益,

他就会以此来利益众生;

但如果这个方式对众生并没有利益,

他可能就不会这样做。

所以判断是否是菩萨的标准,

并不是杀他而他不还手,

不能够通过外在的行为作为判断的依据。


菩萨肯定有这样的境界,

但是有时候,他如果被杀害,

则会中断对其他很多众生的利益,

因缘时机还不成熟是不能这样做的。


菩萨是否做一件事情,

都会考量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益众生,

所以即使到达这样的境界,

具备这样的能力,

但是是否一切场合他都会这样做呢,

需要观待时机是否成熟。

 


这个颂词的意义对我们凡夫人而言境界很高,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境界太高了和自己无关。


虽然我们做不到“一任彼欢喜,恒常打骂杀”,但至少能够有效地遏止住自己的嗔恚心。凡夫人有惯性的思维,如果别人打我,我就要打他;骂我,我就要骂他;杀我或我的亲人,就要杀人偿命,今生杀不了你,发愿后世也要报仇。所以凡夫人的思维没有一点忍耐心,完全随自己的习气处理问题。


现在我们学习了这个颂词,虽然不能完全做到这么高的标准,但是至少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能够合理思维,不会像最初完全未调心之时,产生强烈的报复心态。按照自身不同境界来观待这个颂词,也会得到很大的启发,如果学习佛法多年修行有素,完全不起嗔心的境界也可以达到。



我们完全把身体布施给众生,有时候是表现为安忍打骂杀,但更多的情况则是像上师那样,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利益众生上,没有为自己的事利用身体,相当于已经把身体布施给了众生,这也是一种完全的布施。我们修行的时候时常有一些私心杂念,用自己的身体做一些自己的事情。但菩萨相续中充满了慈悲心、菩提心,用自己的身体恒常性地利益众生,这也是布施身体的一种方式。


所以这里表达的境界主要是菩萨完全无条件、不求回报,也不为自己的异熟果报,众生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他都是一心一意地利益众生,这个心非常的清净,非常的伟大。有时候,我们做微少布施都会想方设法让别人知道,但菩萨只要能利益众生,别人是否知道他并不在乎。所以我们要将自己的心逐渐调整到这样无条件布施的状态中,这是很关键的。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具德上师加持入心间

不偏众生普降大法雨

三学之藏索朗达吉尊

祈请身寿不变久住世

愿以发心皓月之光明

五浊黑暗消于法界中




 

一起学中观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