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佛教中的饮食观
文|释圆君
佛经中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修行的助缘,不当的饮食则会成为修解脱道的障碍。当年释迦牟尼佛日食一麻一麦,经过六年苦行而无法成道;后接受乳糜供养,身体得到资益,很快于菩提树下证悟成道,由此可见合理饮食对于修行的重要性。佛教的戒定慧三学中,对于饮食方面皆有大量的要求,本文略作梳理和归纳。
01
戒律中的饮食要求
戒律是修学佛法的基础,能断绝流转轮回的业缘。《佛说四十二章经》中说:“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证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戒律不是一种束缚,而是佛陀对佛弟子的一种保护,是成就解脱的必经之路,若无戒律作为生活行为的规范,了生脱死是很难的。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中都有关于饮食方面的戒律,此处仅以八关斋戒、头陀行为例,为作探讨。
1. 八关斋戒的饮食要求
八关斋戒是佛陀为了慈悯无法出家修行、又希望过清净斋戒生活的在家众,所特别制定的戒律与斋法。斋的本意是清净,通过受持八关斋戒,在家人也能在一天当中过出家人的清净斋戒生活,种解脱之因,获无量功德。《观无量寿经》中说,清净受持八关斋戒,以此功德回向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可得中品中生。
八关斋戒的饮食要求,主要包括不饮酒和不非时食。
①不饮酒
八关斋戒中不饮酒的要求,与五戒中的不饮酒相同,即不能饮用“谷酒、酒粉、能醉、放逸之物”,其中,谷酒是指用粮食酿制的酒类;酒粉是指带有酒精成分的粉末,用水勾兑便可成为酒;能醉是指具有使人迷醉的能力;放逸之物,是指饮用之后能令人放逸、懈怠、丧失意志,所以称为放逸之物。
总而言之,“饮能醉人,是名为酒”,只要含有酒精成分,能使人喝醉的,都称为酒。如今市场上出售的酒酿、糟方、酵素等,都含有少量的酒精,从清净持戒的角度而言,受持八关斋戒时还是以不服用为佳。
受持八关斋戒后,如果具足四缘,则已违犯不饮酒戒:
对境:凡是以米、麦、花、果等原料酿成,能醉人的都称为酒。若饮只有酒色,无酒香、酒味,不醉人的不犯,如酒被煮掉后,饮用所剩下的水不犯。
发心:生起饮用之心。《走向解脱》中说:“酒作非酒想,仍获相应罪,非酒作酒想,获支分罪。”
加行:送酒入口,或买酒送人等。
究竟:只要酒入咽喉,便已得罪。
饮酒有资财耗散、恶名远播、生起诤斗、远离涅槃等诸多过失,《佛说出家缘经》中说饮酒之人“身死命终生地狱中,设得为人愚痴顽”。《大智度论》说:“有人施酒及自饮酒,得狂愚报。”从现代医学角度而言,过量饮酒会阻碍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的正常吸收,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以及肝脏受损,故应戒之。
②不非时食
不非时食,也称作过午不食、持斋,也就是不能在规定许可的时间之外吃东西。《佛说斋经》中说:“第八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奉法时食,食少节身,过日中后不复食,如清净戒以一心习。”持斋是佛门重要修持方法,在家信众在六斋日、十斋日等殊胜日期持斋修行,或受持八关斋戒,能增长善根、身心清净。
不非时食的具体时间是在太阳到正中午之后,一直到第二天黎明,这段时间内不允许吃东西。按照现代的计时方式,“午”为十二点。古代没有时钟,通常是在阳光下立一根棍子,当影子到达“最短”的时候就是正午时分,如果日影开始由短变长,“日影过一发一瞬,即是非时”。
持午的人,从当天正午到次日早上明相出现时才能进食。所谓明相,并没有具体时间,“须舒手见掌文分明”,即以在室外可以看清自己的掌纹为准。所以可知,如果经纬度不同、季节不同,过午不食的起止时间也有很大差异。
三世诸佛皆是过午不食。过午不食的好处有很多,比如:食欲少,能减低淫欲之心;身心轻安,离于昏掉;易入禅定;能有更充裕的时间修行悟道。持过午不食简单易学,人人皆可行之,持之以恒,即可得到持午之无量功德与利益。
2. 修头陀行的五条饮食戒律
世间人通常喜欢追求美食,把享用美味看作是一种享受。而在修行过程中,过度贪婪食物的美味会成为一种障碍,使修行人远离解脱和成就。对修行人来说,饮食只是为了维持身体健康,作为修道的工具而已。为了对治食物的贪执,修头陀行的出家人,在饮食方面有五种戒律:
常乞食:每日上午外出乞食,此举不但可以接触民众,得以教化民众,还可以因乞食修忍辱与平常心,更可以避免自己烹煮增长贪心。乞食一举三得,功德甚大。
次第乞食:每日只能次第乞食七户人家,不可心存高下,专挑富有或乐善好施的人家。据《楞严经》记载,须菩提希望富人的福报越来越增上,所以化缘时只找富人,大迦叶尊者怜悯穷人,所以化缘时唯找穷人,后来世尊批评二人“为阿罗汉,心不平均”,告诫弟子应平等看待一切众生,不可拣择取舍。
一钵食:依自己食量的多寡,而决定钵的大小。一天只能吃一钵饭食,以免过量,符合“只吃七分饱”的现代养生原则。
一座食:每天只吃一次正餐。以此去除对食物的贪爱,过少欲知足的生活。《清净道论》中说一座食有三种:上等者只吃一份食物,如果手已经触到某一份食物,比如钵内之食,就不再接受其他食物;中等者在钵内食物吃完以前,还可以接受其他食物;下等者直至从座而起去洗钵之前,都可以用餐。
过午不食:中午之前即开始进食,过了中午,只能喝白开水,连水果和流质饮食也不可再吃。
02
饮食与日常修行
人类依靠食物来提供正常生活活动所需的能量,令寿命得以延续。修行人若欲禅修有成,饮食方面有很多注意事项,唯有善巧调整,才能身安道隆。
1. 调整饮食助修行
隋朝天台宗智者大师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论述了修行人如何调整饮食的原则和方法。论中说:“夫食之为法,本欲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赢心悬,意虑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若食秽浊之物,令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疾,使四大违反。此为修定之初,须深慎之也,故经云:‘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又云:“不得贪食嗜味,食不得多。多者病人,少者腹饥,趣可而已,不得味饭。”详细而言,修行人在饮食方面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饮食不可过饱。如果吃得过饱,会令身体沉重,如负重担;气息堵塞,呼吸困难;增长昏睡,没有精神。人类的大脑是机体代谢中最旺盛的器官,其耗氧量占整个身体的20%。如果吃了过多的食物,消化胃中食物需要消耗大量氧气,这时大脑供氧不足,人就会有昏昏欲睡的感觉。另外,长期吃得太饱,还会造成身体百脉不通,疾病丛生。
②饮食不可过少。如果吃得过少,腹中饥饿,会令身体虚弱,心意动摇,没有力量修行善法。
所以智者大师说:“此二(饮食过多或过少)皆非得定之道”。正确的饮食之量是,“应令未到次日食时无饥损恼”,也就是能够维持到第二天吃饭的时候,不会太饥饿,这样的“食量”才为合适。
③不可食用秽浊之物。《楞严经》中说,葱蒜韭等五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故诵经、传法之人尤其不可食用五辛;《入楞伽经》中说,各种肉食“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故禅修四无量心、菩提心者不宜食用肉食;观修生起次第、念诵佛号密咒者更不宜食用花椒以及动物舌头,恐其损伤咒力,《龙音珍宝续》中云:“野蒜损九日咒力,食舌损二十一日咒力,蒜、花椒、荨麻损三日咒力,未加持的酒肉损五日咒力”。此类“秽浊”的食物,能令人精神昏昧、烦恼增长,极大地影响修行。
④不可吃与自身体质不相宜的食物。比如身体为热性,却经常吃桂圆等“上火”的食物,而导致四大不调;或者在非常寒冷的季节,大量吃西瓜等凉性食物,令寒气入体,宿疾发作。饮食最好以清淡素食为主,太辣、太咸、太冷、太硬、难于消化等食物,皆不宜吃。
⑤不可贪图食物的美味。《祖庭事苑》中说:“食当作石,取疗病义”,佛弟子进食,如吃药石,只是为了维持身体正常修行所需,治疗身体饥渴之病,不能以贪爱之心受用饮食。
如今时代,由于工作压力重、精神空虚、饮食文化节目的夸张诱导等原因,导致很多世间人因为贪恋美食,而出现暴饮暴食的情况。医典《黄帝内经》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长期的暴饮暴食会引起胃溃疡、肥胖、脂肪肝、肠道发炎等多种疾病。修行人之中也有因为贪爱饮食而影响修行的情况,而在汉藏佛教中,皆有不少断除贪爱饮食、治疗暴食症的妙方。
汉传佛教通常采用“食存五观”的方法来对治食物的贪心。《四分律行事钞》中说,出家人用斋前,应先起五种观想:
①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即思维此一餐饭用功甚多,从耕种、收获、舂磨,到淘沙、炊煮,耗费诸多人力,如此思维而断除对食物的贪嗔。
②醒己德行,全缺多减:即反省自己的德行,若不闻思修行,不服务僧众,则无法安享他人信施。
③防心显过,不过三毒:即饮食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等;普通人对上等食物起贪心,对下等食物起嫌嗔,对中等食物生痴舍。修行人则先观饭食,离此三过,从而能生三善根。
④正事良药,取济形苦:即做良药之想,观想为治疗饥渴如除旧病,减约饮食如不生新病,而受用饮食。
⑤为成道业,世报非意:即观想藉由食物使身久住,藉由寿命的相续而成就法身慧命,伏灭烦恼,出离轮回。具此五种观想,然后进食,则能在用斋过程中保持正念正知,不为烦恼所染。
藏传佛教的很多修行人则是通过“修习饮食过患”──反复观察思维饮食的过患而断除对食物的贪心。
《菩提道次第论》中说,饮食的过患有三种:
第一是由于受用饮食所生的过患,“任何精妙色香味食,为齿所嚼,为涎所湿,犹如呕吐”。
第二是由于饮食消化所生的过患,食物经过消化之后,一部分能量生起了血肉黄油等不净物,另外一部分变成了大小便秽不净,住于下腹部,每天需要排除。以及因为饮食的原因会产生多种疾病。
第三是为了获得饮食所起的过患,例如:播种收割,受尽辛劳;为人差使无有自由;与人竞斗,烦恼不断;因食造罪,临终追悔。
经常思维这些饮食过患,就可以逐渐息灭贪着饮食之心。
西藏的奔公甲格西,原先是个大强盗,但在皈依佛教之后,他变成一个非常规矩的修行人。有一次,施主前去拜见他。那天上午,他在佛台上陈设庄严供品。当时,他观察到自己是为了在施主前炫耀,于是就向佛台上撒了一把灰,自言自语地说:“比丘不可如此虚伪!”施主到来,问师父这是怎么了。奔公甲便说:“这里刚刚发生完一场战斗,不过,我胜利了”。帕单巴尊者得知此事后,赞叹说在藏地的所有供品中,奔公甲的这把灰是最殊胜的。
又有一次,施主供养酸奶。奔公甲格西排在行列中间,他见施主供养了前面的人不少酸奶,就起了个念头:“轮到我这里时,恐怕已经没有了!”这时,他马上观察到自己的念头不对,就自言自语地说:“像你这种比丘,对喝酸奶具有这么大的贪心!”随即把碗反扣过来。等到施主供养他酸奶时,他说:“我已喝过,不愿再享用。”
奔公甲时刻以正知正念防护内心,刻苦修行,终成一代大善知识。
2. 与饮食相关的修行
佛经中说:“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饮食虽是一种无记法,但是如果善加利用,也能将其转化为修行,积累无量功德。
汉地僧众在早、午斋供之前,通常要修诵《二时临斋仪》,即先以斋食供养诸佛菩萨、十方僧众及法界有情,然后才开始用斋,结斋时再以法布施为施主回向发愿。如此用斋时间虽短,却能圆满上供下施的意义。
与此相类,藏地寺院在举办大型法会时,经常有法会供斋的活动。每次供斋时,僧众通常会念诵《随念三宝经》和《供养偈》等经咒和仪轨,待供养三宝之后方才受食。日常中,当僧人或牧民在草地上喝水、喝茶、吃糌粑时,一般只念诵三遍《供养偈》即可,偈颂为:“无上本师即佛宝,无上救护即法宝,无上引导即僧宝,供养皈处三宝尊”。如果有了饼干或水果等“珍贵”的饮食,则先在佛堂上供佛之后才自己食用。
《极乐愿文讲记》中说,“根据喇拉曲智仁波切的窍诀,可以首先将物品陈设于三宝前作供养,请三宝享用之后,再观想三宝将供品转变成悉地(成就)并赐予自己,然后自己再享用这些物品。这样作供养也能积累许多资粮。”
除了饮食前的上供下施,密宗中也有很多依靠饮食修会供,或是将身体观为坛城进行供养的修行方法,由于具足甚深见解、善巧方便、禅定等持,瞬间即可积累无边善业福德。
汉地禅宗祖师更能于吃饭喝茶之间,时时安住于清净佛性,留下许多与大圆满本来清净修法极为类似的脍炙人口的传奇佳话。
《五灯会元》中记载,曾经有人问大珠慧海禅师如何用功,禅师答道:“饥来吃饭困来眠。”对方说:“大家都是这样的啊!那他们都跟你一样用功吗?”禅师说:“不同。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世间人终日沉溺于妄想执著,百种思虑,千般算计,可谓“寝食不安”;而禅宗或大圆满法的修行人则能在吃饭穿衣中念念消归自性,以无修之修迅捷消尽轮回习气,快速圆成本具功德。所谓大道至简,修行人若识得一句“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也可于平淡无奇中体悟禅法的奥妙,洞悉修行的真谛。
结语
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云:“了知饮食如良药,无有贪嗔而享用,非为骄慢体健朗,唯一为使身生存”。修行人的饮食不是为了青春永驻,身体健朗,只是为了维持色身而已。合理的饮食犹如良药,能令身心安泰,自在修持清净梵行;更进一步,如果能将饮食转为道用,则吃每一餐饭都能增长无量善根,从而早日出离轮回,迅速成就佛果,究竟成办一切有情之利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