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学习《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之007
希望更多的人对《金刚经》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你若从中得到一点真实的受益,哪怕只有一句,我也深感欣慰了!
——索达吉堪布
第三品 大乘正宗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三界轮回中的众生相
★ 九类众生典型的意识形态,可含摄轮回中的所有有情。
1、卵生
顾名思义,是从卵中出生的,包括龙族、飞禽和有些人类。例如,佛教的一个公案说,曾经有一位商人,航行到大海里后,与一只长颈鹤共同生活,后来生了两个蛋,孵出来的孩子分别叫札、涅瓦札。
在现代,也有卵生人的案例:西德人类学家劳.沃费兹博士等一行人,为了研究原始部落,曾前往印尼婆罗洲的热带雨林。在那里,他们见到当地女人在生育期间,坐在很大的白色「人蛋」上,用自己的体温去孵化它。经询问得知,他们在怀孕六个月后,即会产下蛋体,然后进行三个月的孵化,最后蛋壳破裂,孩子就会从中钻出来。
另外,据藏地民间传说,格萨尔王也是卵生:一天下大雪,身为女仆的母亲,因为在家里生孩子,就没去主人家干活。主人非常生气,提着刀冲到她家。进门后,看到女仆蒙头大睡,于是气愤地掀开被子,发现里面有个大蛋,他举刀就砍。蛋破开后,出现了三个孩子,一个飞到天上;一个的膝盖碰到了刀子,落在帐篷上,这就是格萨尔王;还有一个仙巴,被主人扔到了河里。但这只是一种传说,正史中并无如是记载。
2、胎生
人和许多动物主要是胎生。按照《俱舍论》中的观点,饿鬼也大多是胎生。
3、湿生
夏天的昆虫多为湿生。当然,人类也有湿生的情况,尤其在佛陀住世时,湿生的例子经常可闻,如《涅槃经》中提到的芒果树女便是一例,但如今这种现象早已绝迹。
4、化生
天人、非天、初劫时的人、地狱众生都是化生。此外,一些大成就者也是化生,如莲花生大士、圣天论师。
5、有色
指欲界、色界的众生。《俱舍论》中说,欲界众生贪著五种妙欲,执著非常粗大,有实质性的身体;而色界众生断除了欲界的贪心,没有实质性的身体,但仍有比较细微的贪心,所以有一个光身。这两界的众生皆有色相,故称为「有色」。
6、无色
指无色界的众生。他们没有接触性的色相,只有一个意识的色相,这种色相极其微细,所以称为「无色」。
7、有想
指四禅天中的广果天。此处没有欲界的粗大分别念,但仍有细微的分别念。
8、无想
指广果天周围的一部分天人。《俱舍论释》中形容广果天犹如城市,无想天则如城市旁边的寺院。这里的天人除了初生与命终时会起两次分别念之外,五百大劫中不起一个念头。
9、非有想非无想
又名有顶、非非想天,是无色界最高的一层天。因为没有欲界和色界的分别念,故称「非想」;但仍有微乎其微、极不明显的的心识,称为「非非想」。《俱舍论》说,此处不是没有心识,而是有一种贪执禅定的分别念,由于特别细微之故,以低劣加否定而称为「非想」。
世俗与胜义
★发心分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为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发愿求证无上菩提,是世俗菩提心;而没有能度、所度、度化方式的三轮体空,叫做胜义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又可以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发心令无边无际的众生获得无上佛果,以世俗而言是菩萨最大的责任。对于大乘学者来讲,如果没有发心做基础,那么一切善根不能增上,因此入大乘者首先要发愿菩提心,愿所有有情都得到一切智智的果位。
虽然发心度众生是菩萨世俗中最大的责任,若没有这种菩提心,一切善根无从增长。但是,最终要明白:胜义中没有众生可度。
大乘菩萨应该愿三界轮回中的所有众生都获得无余胜妙寂灭之果,身体和分别念全部融入正等觉的涅槃境界。
虽然已经灭度如是三界四生所摄的一切有情,但在究竟胜义谛中,却犹如虚空,即所灭度者和能灭度者都不存在。《现观庄严论》中云:“发心为利他,欲得正觉位。”
若将胜义、世俗两种菩提心结合起来,就是《华严经》所说的「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世俗菩提心方面,菩萨因大悲心而不舍众生;胜义菩提心方面,菩萨因空性智慧而不堕轮回。
胜义菩提心什么时候在自相续生起,什么时候才可以算作真正的菩萨。如《入中论》云:“从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萨名称说。”
按世俗谛,须菩提的问题可以如是回答:发世俗菩提心为住,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为修持,依靠发菩提心随时随地来调伏自心。
按胜义谛回答:在胜义当中没有众生可度化为住。修的时候,安住这样的境界,最后分别念融入法界,真正现前胜义菩提心的本来面目乃是调伏自心。
世俗中可以度化无边的众生,胜义中一切众生无有可灭度的。
《金刚经》的意义非常之深,并不是须菩提问了个问题后,佛陀要用整部经来回答,而是在每一层意思中,都能找到圆满的答案。
大家若深入思维,定会发现其中妙不可言!
真正的菩萨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自问自答:“为什么?如果大菩萨有任何众生方面的执著,不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世俗中必须要度化无边无际的众生,胜义中则不应有众生相。
想度化有情,度某某众生,在胜义角度而言也是很大的错误,认为有情实有并非菩萨发心,而是一般凡夫人的执著,是凡夫不究竟的分别念。
凡夫有粗重的执著,菩萨的执著很少,佛无有任何执著。
为什么菩萨不能存有情想?
真正胜义中有情的相无法寻找亦找不到。《宝鬘论》中抉择人无我时解释的很清楚,所谓的士夫不是地水火风,地水火风以外也没有士夫,六境以外的众生始终不可得。《入行论》中云:“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彼无少实故,有情性涅槃。”补特伽罗我既不是身,也不是身外的法,不是与身混合,也非离身而有,无有少许实在的原故,有情的自性就是涅槃,因此不应作有情相,不应有寿命相。
此处玄奘译为“不应说言有情想转,如是命者想,士夫想;……受者想转,当知亦尔”。鸠摩罗什译为“相”,相与分别念(想)有关系,想是五蕴当中的相,想和相并没有大的差别。所谓我、人、众生、寿者相都是分别念的想所生。
这里鸠摩罗什的翻译很清晰,更符合藏文译本,藏文中无“我相”,其余三相都很清楚。
把五蕴的假合执著为我是我相;
依同一相续生存的补特伽罗,依有漏的身蕴住于有漏世间是人相;
以业和烦恼转生三界轮回是众生相;
同一时间中,异熟果相同,可以保持相续的寿命为寿者相。希求长寿或怕死也是一种粗大的执著,实相中寿命相是不存在之故,亦不应有寿者相。
实有执著是解脱中最大的障碍,如果有四相实执则不可能获得真实的佛果,因此宗喀巴大师说:“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
真正趣入大乘的行者以胜义谛观察时,发心的菩萨不存在,所发的心也如阳焰一般不存在,能度化的众生也是无实有的。
大圆满最高境界也是如此,无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前八品讲人生难得至发菩提心,九品后从共同乘引导进入密乘,密乘中的一些甚深境界,也是显而无执如幻如梦。
菩萨离一切执著相,才能真正称作菩萨。
【上师教言】
《金刚经》从头到尾就是讲断除实执,以前南怀瑾有本书叫《金刚经说什么》,到底《金刚经》说了些什么?现在该知道了吧!
《金刚经》的意义非常之深,并不是须菩提问了个问题后,佛陀要用整部经来回答,而是在每一层意思中,都能找到圆满的答案。
大家若深入思维,定会发现其中妙不可言!
欢迎关注“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微信号:WYBS_HK
更多资讯内容请关注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官方网站及新浪微博。
邮箱:wybs.hk@gmail.com
网址:http://www.wybuddhist.com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357384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