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六课(2)
(接上文)
因为调化弟子需要照顾到很多人,每个人的心都要去照顾,这样你就会去分心,也会花很多的时间。这时候你就会没有时间去修行。对一个初学者来讲,刚开始调伏自心是很重要的,调伏弟子的心就很困难,虽然调伏不了很多众生的心,但是我学习过佛法自己的心可以调伏。因为自心毕竟是自己的相续,而众生是他相续,这是我没有办法控制的。有的时候发发火,有的时候讲讲理,有的时候管用,有的时候不管用。自己的相续就不一样了,毕竟是自己的心,我只要愿意去安住下来调伏,它是比较自在的,毕竟这是属于我自己的相续,而他相续很难控制,所以华智仁波切给出了我们这种建议,这是一个窍诀,现在应该是著重调伏自心的时候。
这是针对初学者的教言,因为调化众生是非常困难的。对于我们来讲,是不是真实的调化众生呢?有时我们会执著这是我的弟子,实际上都是上师的弟子。不管辅导员,或者法师,都是在帮助上师做一些辅助工作,这些道友是不是真实的就是自己的弟子呢?也不是。如果能把做辅助工作的位置摆正,其实并不是真实意义上,通过我的能力在调化弟子,而是在上师调化这些弟子的过程当中,我来做一些辅助的工作,这没什么。主要是上师老人家的事业,上师在调化这些弟子。比如我做的辅导,上师的一些教言,我来解读一下,应该是这个意思,有那个密意,做一些辅助的工作应该是问题不大。如果真实的把位子给你,说你就是主尊,开始收弟子了,他们都需要你调化。首先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即便你有一点点的能力,这么多的弟子让你去调化,慢慢地连自己的心也没有办法调伏,会越来越散乱。因为自己的心没有真正堪能的缘故,所以导致直接散乱下来。
“非为随持词句时,乃为思维意义时”,在五浊恶世的时候,词句和意义二者之间,相对来讲意义更重要。虽然词句是表达意义的,但是如果我们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放在了词句上面怎么用,在上面调来调去。所有的时间都用在那上面,意义就不大了,应该跟随词句去思维意义,尤其是一定要消化意义,这是很重要的。
“非为到处游逛时,乃为安住一处时”,在五浊恶世的时候,我们的分别心很强盛,所以在到处游逛和安住一处之间,应该选择安住一处。虽然有必要的时候走一走,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是如果习惯了,把这个当成了主业,把安住一处当为副业就不对了。因为我们的心本来就是散乱的,所以你出去走当然会很舒服。就是喜欢这样,安住下来的时候就坐不住,如坐针毡,垫子好像有针,或者荆棘做的,坐垫上根本坐不下来,有这样的讲法。五浊恶世到处走只能让自己的心越来越散乱,这个时候应该习惯于安住一处,偶尔的出去走一下,调剂一下是可以的,这方面给我们的教言,是应该习惯于安住一处,安住一处不是说散乱,安住一处看书、思维、听法,或者观修、念咒、顶礼,把这些该做的事情,趁着自己自在,生命还没有穷尽,动得了的时候,把该做的事情做了,如果五加行没有修完,现在还能动的时候,首先赶快把顶礼修完,如果自己身体不好的时候,想修也修不了,有些事情是不能拖的。首先把这些该修的一定要修,该圆满一定要圆满,如果自己一旦生了病,身体垮了,有时候心也跟着垮了,心力提不起来了,所以现在当自己健康的时候,应该善巧的使用人身,安住一处认真修行。
另有,三同门曾经问仲敦巴格西:“在寂静处修行与以正法饶益众生,这二者当中哪一个更为重要?”
三同门就问仲敦巴格西,在寂静处修行是第一个选项,以正法饶益众生是第二个选项,二者当中哪一个更重要?
仲敦巴格西答道:“对于自相续没有任何验相及证悟的初学者来说,以正法饶益众生也不会有什么收益,他们的加持犹如倾倒空器一般,从中不会得到任何加持,他们的窍诀就像没有经过按压的酒糟酿出的薄酒一样没有任何纯酿的滋味;
仲敦巴格西说,第一种情况,对于自己的相续没有任何的验相和证悟的初学者来讲,即便是以正法饶益众生,也不会有什么收益,因为相续没有调伏的初学者,他们没有什么加持,“他们的加持犹如倾倒空器一般”,因为瓶子是空的,什么都没有怎么给加持呢?“从中不会得到任何加持”。
他们有的时候传一些所谓的窍诀,这个窍诀就好像没有“按压的酒糟”,酿酒的时候酒糟要使劲的按压,这样酿出来的酒会比较醇厚,如果没有按压酿出来的酒就是薄酒,没有什么纯酿的滋味,非常的淡,没有什么很浓厚的酒味。这是表示初学者用正法去饶益众生,利益是很弱很小的。
就算是获得了暖相而尚未稳固的胜解行修行人也不能行利益众生之事,他们的加持犹如倾倒满瓶一样,使别人满满充盈,自己却变成空空如也,他们的窍诀如同将火炬传递给别人一般,使他人光明通亮,自己却成为漆黑一片;
第二种情况,是获得了暖相,通过修行生圆次第等等,自己有了一些暖相,获得了一些成就加持,只是胜解行地,证悟的暖相还不稳固,或者还没有真正到达高质量的状态。这种暖相没有稳固的胜解行修行人,他要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也很困难。他们有暖相,也有加持,但是他们的加持就好像倾倒满瓶一样,他自己有满满的一瓶水,然后给别人加持的时候,这一瓶水就倒在了别人的瓶子里面,别人的瓶子倒是充满了,但自己的瓶子空空如也。
因此他们的窍诀就像把火炬传给别人。自己手上有一把火炬可以驱散黑暗,如果他把这个火炬给了别人,别人把火炬拿走之后,他就没有火炬了,照亮了别人,自己漆黑一片。这个意思是什么?虽然能够利益,或者可以少量的暂时利益他人,但是会损失自己的修行。第一种对自己和他人的利益都很小,或者对自他都没有利益,第二种可能是对他人有一些利益,对自己损失很大。有些人会说,菩萨不就是舍己利人的吗?舍己利人主要是从长远的侧面来讲,虽然我们从观心的侧面来讲,应该修自轻他重,但是实际在做的时候,如果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的修行退失,别人得到了一些利益,对别人的利益有多大也不好说,即便别人得到一些暂时的利益,而自己的修行完全退失了,需要通过很多年去恢复,在很长时间当中,自己并没有做利益众生的事业。因为这时自己在恢复以前的状态,如果自己没有做这些事情,好好保护自己修行,通过修行得到更高证悟,到了第三步,就可以在利益他人的时候,自己的相续也不会枯竭。
为了长远的利益,有时候自己的利益也不能损伤。比如医生想去救度别人,首先要保持自己的健康,才能更多更久地去利益其他的病人。如果你为了利益一个病人,自己身患重病,没办法再行医,损失的是更多病人的利益。和这个比喻大概是一样的。这里的意思是我们可以去做选择的时候,尽量不要在有暖相的时候,着急的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
只有得地的菩萨才能真正成办利益众生之事,他们的加持犹如妙瓶的成就,既能成熟他众,也不会使自己空空荡荡而始终满满当当,他们的窍诀就像酥油主灯一样,既能点亮其他油灯,也不会使自己有所障蔽。”
第三种情况,就是自他二利。得地的菩萨能够真实的利益众生,“他们的加持犹如妙瓶”,妙瓶和前面的瓶子不一样,普通的瓶子只能装一瓶水,倒完之后就没有了,它不会自动蓄满。妙瓶具有自动续满的功能,它是永远倒不净的,倒了之后又有了,倒了之后又有了,这种叫做妙瓶,或者贤瓶。类似于在汉地以前的聚宝盆。以前的传说中有一个聚宝盆的概念,聚宝盆就是一个盆子聚宝,倒出去之后,又满了,总是源源不断的。以前很多人都想有一个聚宝盆,妙瓶类似于聚宝盆,里面装满了甘露,永远倒不尽,自动就满了。打比喻来讲,前面的瓶子,就像水池一样一舀就没了,妙瓶就像泉水一样,每天去取,每天都不断的在出,不会有枯竭的时候。登地以上的菩萨利益众生的时候,他自己也永远不会干涸,不仅能够满足众生、成熟众生,但是自己也不会空空荡荡,始终都是满满当当的。
他们给别人传授修行的窍诀,自己就像酥油主灯一样,酥油主灯能够点亮其他的油灯,自己也不会有所障蔽。这是什么意思?在大型的供灯房里面,可以看到有很多的油灯需要点燃,中央有一盏很大的灯。我们用灯去点,主灯是不动的,用别的灯去点,其他的灯点燃了。主灯不会灭,或者用主灯去点燃其他的灯,传灯也是这样的。
点燃其他酥油灯都是通过主灯,其他的灯点亮了,它自己会灭吗?不会灭,照样一直在燃着,因为它是主灯吗?灯器大油也多,所以点亮了别的灯,自己仍然是明亮的,而不像一把火炬给了别人,自己就没有了。主灯一直是这样的,再多的灯去点,它也不会有所损失。这是登地以上的菩萨们能够真正的自他二利的体现。
所谓的利益众生的事情到底是指什么?做利益主要是讲修四种事业,即息增怀诛。在仪轨当中,比如说给别人修息业、增业、怀业、诛业,如果自己的心咒没有修圆满,自己没得到验相,也没办法去帮助别人。窍诀是什么意思?有些时候窍诀是指正行的引导,就是直指心性之类。如果你自已完全都不懂,你怎么样告诉别人,你的心性是这样的,为他直指,根本就做不到。
这里面所谓的事业和加持到底应该怎么样理解?是不是我们完全就不能做了,这一段当中所讲的意思是,如果所谓的给别人做加持是指给别人做四种事业,比如说要息灭别人的灾祸,增长别人的寿命、财富等等。如果你是一个初学者,自己完全没有验相,只是听了窍诀,怎么给别人传直指心性的正行窍诀?这是做不到的。
有暖相的意思,就是说修四种事业,自己得到一些本尊的摄持,有了验相,然后再给别人修,可能就是修了之后,他起作用了,但是我自己的验相就不存在了,必须要从头开始修。如果你只有暖相,给别人直指心性,或者传一些正行修法也是一样的。传完之后自己的觉受就没有了,主要是从这方面讲。初地菩萨修四事业,或者给别人传大圆满的窍诀、直指心性等窍诀,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利益了别人,自己不会有损伤,大概就是这种高标准的事业,不是说我们现在这样,也没有什么事业。一般凡夫没什么事业,不要在这里面寻找自己事业。我们帮助别人做一些事情,给别人辅导几句法义,和这里所讲的标准还差得远,这里讲的主要是正行的一些窍诀关要。现在我们辅导入行论、前行、净土等法,不是这里所讲的给别人传窍诀,这里所讲的意思,主要是比较高深的法要,或者给别人做火供。
这个火供不是平常做的火施,火供和火施是两回事。生起次第的大修之后,最后一天要修火供,可以让事业很快成熟,火供的标准特别高。火施就是平时我们拿个糌粑烧一烧,念念仪轨,这个很简单,一般的人都可以做。火供、遣除违缘,或者做很大的法事,这方面的要求高一些。所谓利益众生的事业就是这些。我们作为一般人来讲,也没什么很大的事业。给别人讲法是不是就是在利益众生?华智仁波切这样讲了,就不敢做了,或者没有开许做,一方面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再再的讲不是这个意思,这里面讲的含义我们要懂。另一方面,不管辅导员,还是法师,有时候给别人辅导一些法义,是不是真的就是在饶益众生?其实也是在利益自己。主要是让我们成熟的,依靠道友的帮助,让我们有了一个能够辅导法义的机会。因为我要辅导法义,所以必须要仔细地去备课,看了之后,再从我的嘴讲出来,自己的印象是很深刻的。
这里面是相互帮助,我的确是给道友辅导了,可能有些道友得到一些利益,反过来讲,如果我没有给道友辅导,按照凡夫人共同的通病来讲,如果没有压力,很少有人会非常主动的想要去把这个法义深挖深挖再深挖,考虑怎么去串,这个词语怎么去准确的表达……很少有人是这样的。我们以前在学院的时候也是这样的,考试的时候,大家都比较认真。如果上师老人家说这段时间没有讲考,基本上心态就放松了。认真看书的人比较少,如果上师说明天开始恢复讲考了,大家听课的时候,一下子耳朵开始竖起来了,然后笔记也开始做起来了,回去看书的时间也长了。
我现在给人辅导,反过来讲,也是道友帮助了我,让我好好学习。如果我没去辅导,可能不会这么认真的去备课、思维、探讨,我也不会注意这个问题,上师是怎么回答的,那个问题,上师是怎么回答的,自己就会很认真的听;如果自已没有辅导,听听就过去了,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甚至左耳朵进了,又从左耳朵出去了,都没有到右耳朵去,也许自动就折返了。
我们现在的辅导是不是就在这里所讲的这些呢?并不是,这是让我们得到更大的利益。因为我们辅导是利益自已的,所以从这个侧面上来讲,我可以通过自己的精进努力,对于下面学习佛法时间不长的人,就是说他们需要一些帮助,我去帮助他们,反过来,也是他们帮助了我,能够把我以前学的东西,进一步的深入,进一步的细化。既是我帮助了对方,也是对方也帮助了我,这是一个相互帮助的作用。这里面也不存在给别人加持,我自已怎么样。
在我们的身上这个问题并不是很严重的,从某个侧面来讲,这些教言是不是完全对我们讲的?一部分对我们讲的,也不是主要的对我们讲的。因为我们现在身份的定位,主要还是因为有这个平台能够锻炼我们,通过道友的帮助,让我们通过压力,对法义进一步去细化,这也是对自已的帮助。
现今处在五浊恶世,作为凡夫人,本该在寂静处修持慈悲心、菩提心,不是直接饶益众生的时候,而是遣除自相续烦恼的时候,
当五浊恶世的时候,对凡夫人来讲,应该在寂静处修持慈悲心、菩提心,就是在静处修心很重要,而做直接利益众生的行为,还不是真正的时机,应该遣除自相续烦恼,这时候主要是致力于遣除自已的烦恼。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一方面我们在学会当中,自已在学习,一方面有些道友在自已学习的同时,也是在做一些辅导工作。我们应该知道这里面的意思,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或者辅导的时候,主要的宗旨还是调伏和遣除自相续的烦恼,也就是说我们要懂得和时时习惯,用我们所学、所辅导的东西反观自心,而千万不要想我讲法了,不得了了,我下面这么多弟子了,这样一来方向就错了。虽然都是在辅导,但是心态不一样,作用也不一样了。
我们在辅导的时候,要有惭愧心。并不是说我已经怎么样了,而是说在这个团队当中,需要有人来做这个事情,这样做的确对我修行有帮助,而且我做这个事情,有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主要是能够帮助自己调伏烦恼。为什么?因为我这样做,能够让我对法义更细化,这样对调伏我的烦恼是有帮助的。如果我们有这种心态,问题就不大。这里面最怕的是我们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飘飘然,或者追求名利,这种思想无论如何都是不对的。如果有追求名利的心,即便是你在山洞里面修行,自己打坐的目的是为了我的名声广大,这也是不对的。所有佛法无论如何都是遣除自相续烦恼的,而且对我们来讲,真正在寂静处修行也不现实。
有些道友在听完法之后,心想这里面讲,在寂静处修行很重要。他很想马上就去,马上就把现在该听的课中断了,不学了。为什么?打坐、修窍诀重要的缘故,马上就想去修法,虽然修法的心很好,但是我们也要分析一下,有可能修行不太容易成功。这个原因何在?因为现在我们见解和修行的心态不稳固。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们想要修行的心从何而来?前段时间我听了这段教言,闻思了之后,我有了想修的心,这个想修行的心是从听教言而来的。如果想把想修的心保持下去,还是要不断地补充,不断地听闻,一直想修的心才会不断地延续下去;如果你听了一段教言之后,中断了补充的来源,而去修行。因为你修行的心是来源于以前的闻思,就是听了教言之后产生的意乐。假如把这个来源暂断了,你在寂静处修行的心能够保持多长时间,就不好讲了。也许你修几个月之后,没有继续听法,以前很想修,这个力量是来源于你听了教言触动很大,现在终止听闻了,不再接收让你听下去的信息,这个因越来越弱,你想修的心不知道还能不能保持下去。
在静处闭关修行,不是说我今天去山洞里面,马上就能生起什么验相,需要通过很长时间的观修,你拿什么支撑下去?没有得到验相,打坐的过程相当枯燥、相当无聊,而且你把修下去的源泉给中断了,没有听闻了,拿什么支持你修下去,就不好讲。我们现在的见解还不稳固,还要多听闻,虽然寂静处修行非常好,的确很多大德都在赞叹,但是对我们来讲是不是马上就要终止听闻,很多地方说实修重要,现在学会的课可以不上了,也不闻思,就去修行了。也许你当时的心是真的,非常强烈,原因就是你前一段时间学的东西在起作用。你一旦远离这个因了,这个因素越来越弱,这时候你还能不能一直保持当时你离开闻思时,那种强烈的想要修行的心态,而不被其他的思想所影响,真的不好讲。
对我们这些刚刚学佛不长的人来讲,不要急于中断对正法的闻思。因为我们想修的心就是从这闻思而来,所以如果让修行的心强劲,保持的时间长,还是要继续地闻思,延续想修的心。当然我们不是说一定要闻思多长时间,真正的稳定了就可以。至于稳定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因人而异,有些道友可能时间不是长,十几年就可以了,有些道友可能会更长一些。
刚刚学两三年几年的道友,遇到了一些打击的时候,觉得厌离心很强劲。以前在学院有个道友,在吃饭的时候,一颗花椒粒堵在喉咙里面,特别难受,差点死了,脸憋得通红,好不容易咳出来了,由此生起了很强的出离心。觉得生命太无常了,一定要去闭关。跟上师请假,上师说,慢慢来,先不要着急。他说,不行。最后在河西电站上面的四宝净处搭了一间闭关房,也没有住多久,花椒不可能天天卡,花椒卡住生起的无常,随着花椒麻味的消失,也慢慢地没有了,两三个月也没有修下去。上师的教言总是很精准的,不着急,慢慢来。因为知道这是突然的因缘,一个病缘,或者一个花椒的因缘,导致了强烈地想要修行的心。上师已经观察到这是短暂的因缘,而不是恒常的来源,这个引擎的力量不够强劲,难以持久,让他千万不能冲动,但是他不听,最后还是走掉了。他说,不成就死到里面也不出来。后来上师在成都碰到他了,问,你成就了吗?还是到了第二世呢?因为当时他在上师面前发愿了,要么我死在里面,要么我就成就了,否则不会出来。没有多久上师在成都就碰到他了。
我讲这个故事的意思是什么?有时我们想修的心,一定要找来一个稳定的来源,要让想修的心比较长时间的安住,或者使想修的心源源不断地产生。对我们来讲,验相修出来了之后,这个验相可以推动你继续修。如果你想修的心来自于闻思,你很着急地斩断了,别的验相也没有生起来,中间就会断档,没办法让你再继续下去,这是比较危险的。并不是说不能修行,修行不好,不敢这样讲,对于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给我们提醒。比较保险的是要长时间的闻思。你越闻思,只是越想修,越闻思越不想修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闻思是帮助我们调心的,当我们对解脱道生起信心的。越闻思就越想修,一边闻思一边修也不会有障碍。这里讲要在净处修持慈悲心、菩提心,不是直接饶益众生的时候,而是遣除自相续烦恼的时候。
比如说,不是斩断名贵药树苗芽的时候,而是保护它的时候。
打比喻讲,有一棵名贵的药树,这个药树一旦长成之后,可以治很多的疾病。名贵药树刚刚长出来的时候,是斩断它,用它做药,还是保护它呢?当然要保护它。因为斩断的树芽能起到的作用很少,它只是一个树芽而已,也许能治一点病,方方面面的药性都有限,就是一个树苗。如果把它保护好了,让它长大了,就会有很大的药用价值。
因此,直接对众生进行法布施稍有困难。
因为我们发心不一定稳固,也可能夹杂自私自利的心,还有自己对法义的理解和领悟等等,有的时候不一定那么稳固,所以这里说稍有困难。
自己没有真修实证而为他人讲经说法,对他人起不到什么作用。
自己没有真修实证就讲经说法,对他人的作用是很有限的。上师老人家也讲了,如果我们懂一些佛法给别人讲,还是会有些作用的。毕竟他不懂这段话怎么解释或者不懂那个概念,我们给他介绍一下,还是有帮助的。
假设依靠传讲佛法而收集供养及财利,就成了印度单巴仁波切所说的将正法作为得财之商品了。
还有一个,初学者容易产生的就是名闻利养的心,如果在讲经说法的时候,依靠传法而收集供养,或者追求财利,就成了印度单巴仁波切讲的一样,正法反成恶趣因,正法作为得财的商品了,这是不对的。
所以,在自私自利的心念还没有断尽之前,不要急急忙忙地去利益他众,而要在自己念经诵咒、读诵佛经论典等时发愿:但愿白法方面的鬼神们听到这些后相续得以解脱,在念诵水施、施身等仪轨的结尾时,也要念“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唯一做这种法布施就可以。
华智仁波切说,我们自私自利的心没有断尽之前,急急忙忙地舍弃自己的利益,要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还是很困难的,不要着急。对我们来讲,现在可以做的法布施是什么?就是说既对众生有利,也能够保护自己相续的法布施,就是当我们在念经诵咒,或者读诵佛经论典等时发愿,愿白法方面的鬼神,为什么是白法方面的鬼神呢?因为恶法方面的鬼神对念经诵咒没有兴趣,所以能够成为法器是白法方面的鬼神。愿他们听到这些之后,相续得以解脱。
然后在念诵水施的时候,比如念观音心咒七遍之后加持做水施,或者后面在讲古萨里的时候,还有一个施身法,在修这个仪轨的结尾的时候,通过念诵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偈颂,给他们发愿回向。
整个佛法的核心,所有佛法的精华,归摄在这四句当中,“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身语意的所有恶业中断,所有身语意的善法都要奉行。“自净其意”,通过佛法调伏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完全清净,这就是佛教。有的时候别人问,佛教是什么?我们就说,所有的佛教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然后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一切佛陀的教诲。所有佛陀的教义完全归结在这个偈颂当中,所以加持力特别大。因为包含了所有佛法精华的缘故,所以真正对照的时候,这个偈颂可以印证一切佛法,所有的恶业,自性罪、佛制罪,很多的伤害众生的罪业,还有自私自利的心。有些时候自己想解脱的心,在小乘当中,不是什么恶业,但是在大乘当中,它是一个所断,从某个侧面来讲,这是要舍弃的东西,也是应该抛弃的东西。从某种意义来讲,也可以算是一种恶,不是那种善恶对等的恶,而是会障碍成佛的下劣心态,甚至于连这种恶业也要舍弃,而发起广大的菩提心。
诸善奉行,“善”,有世间的善,相应于小乘的善、大乘显宗的善,还有密乘当中禁行的善,有很多善法,一切的善行都要奉行。自净其意,修行不是去观察别人的,而是调伏自己,把自己的心完完全全通过佛法的修持调伏清净。自净其意,心一清净,本性就会现前。从世间人天乘的侧面来讲,心清净了可以修十善,能够生天;从小乘的侧面来讲,心清净了就可以证悟无我;从大乘的侧面来讲,心清净了生起菩提心,登初地成佛;从密乘的侧面来讲,心清净了就是等净无二见。这四句话可以从人天乘、声闻乘、菩萨乘、无上密乘对应,都可以解释,所以说是诸佛教,没有不周遍的。平时我们开光,或遇到恶缘、做恶梦,都可以念诵这个偈颂,这里面包含了所有佛法的精华。
“唯一做这种法布施就可以”,我们看不到鬼神,也不会存在名闻利养的心,只要通过清净心去做也能够利益他们,我们也是做了法施。而摄受眷属,因为是人和人之间面对面接触,难免生烦恼、名利心,想要从他们那儿得到一些利益。鬼神相对来讲要好一点,我们对鬼神没有希望,回向的时候,一般不会希望我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们一定要搭把手,帮助我遣除什么东西。虽然可能有这些想法,但是相对来讲,还是简单的多。因此唯一做这种法布施就可以了。
一旦自己的私心杂念完全断尽,一刹那也不要处在安闲寂乐的状态中,这说明主要一心一意利益他众的时刻已经到了。
一旦自己的私心杂念全部断尽了,自己的利益获得之后,一刹那也不要住在安闲寂乐的状态当中,这时就要完完全全一心一意地去利他。这里似乎只有两个选项,第一个是在获得功德利益之前一心静修,第二个是自利圆满就利他。也许限于篇幅,或是强调某个问题,这里面没有讲第三个,其实也有一边自利一边利他的方法。上师老人家在讲记当中,讲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不可以一边自利一边利他呢?自己有了一点力量,就做一些利他,这也可以。主要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要避免自己的心陷入世间八法的旋涡当中去,不要产生追求名闻利养的心;避免在讲经说法的时候,生起贡高我慢。避免在这个过程当中看不起别人,产生竞争心等烦恼。如果一边做,一边反观自心,应该也是可以的。
庚三、无畏施:
对于无有救护者的众生,作为他们的救护者;无有怙主的众生,作为他们的怙主;无有亲友的众生,作为他们的亲友……
这就是所谓的无畏施,即施给众生无畏惧。因为众生有各式各样的怖畏,所以作为一个菩萨来讲,尽量赐给众生无怖畏的状态,叫做无畏施。如果这个众生缺少救护,那我就救护他;如果那个众生很可怜,正在呼唤谁来帮帮我,谁来救救我,这时候我们去救护他,让他从怖畏当中解脱,这是一种无畏施。“无有怙主的众生,作为他们的怙主”,一个人没有怙主是很恐怖的,就好像小孩子和父母走散了,他的依怙没有了,会很痛苦。如果我们看到没有依怙的众生,应该作为他们的依怙,遣除他们的畏怖。以及对于无有亲友的众生,作为他们的亲友,都是属于无畏布施。
尤其是世尊曾经说过:一切有为的善法中,救护有情的生命,功德利益最大。
佛陀在经典当中,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当中都这样讲,所有的善法,尤其在有为法的善法当中,救护有情生命的功德利益最大。为什么?每个众生最珍爱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因为地狱的众生实在是太苦了,所以他很想早死,投生到其他道去。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他在最下面,往上投生,要么恶业穷尽,要么依靠善法,这些他们都没有。除了地狱众生太苦,不愿意多活一秒钟之外,其他的众生都愿意保护自己的生命,连饿鬼也一样,不想自己早死。
因为众生最珍惜的就是生命,所以如果我们去救护他们,比如通过放生,救护有情的生命,功德利益是最大的。我们有很多机会参与放生,刚开始放生很有兴致,时间长了之后,有可能兴致慢慢也就淡了,或者麻木了。有些人经常抨击放生,说不应该放生,认为吃素就是放生。佛陀没有这样讲过,吃素是吃素,放生是放生,这是两回事。吃素有吃素的利益,放生也有放生的利益,两者之间各有各的利益的。有些人说放生就是放死,或者危害环境。很少大德已经讲了,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根据而已。我们应该相信佛语等真实的金刚句,所有有为的善法当中,救护生命的功德最大。
当它即将被宰杀,很恐怖的时候,如果能够帮助它们,把它们从死亡的畏怖当中解救出来,对它来讲意义重大。就像我们马上要死了,屠刀已经举起来了,这时候来一个刀下留人,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至少暂时不会死,即便刀下留人喊完之后,还是被杀了,但还是争取到了时间,对自己来讲,能够多活一分钟也好。真正被救下来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非常愉悦的,可以不死了。对有情来讲也是一样的,这就是赐予无畏。因为众生最珍爱的是生命,最恐怖的是死亡,而且这是被别人杀害,所以对死亡非常畏惧,如果有谁能够帮助它遣除这种畏惧,那是非常令它欢喜的事情。
旁生相对来讲处于弱势,在人面前,即便再厉害的猛兽都是弱势群体。如果人们通过自己的能力、钱财放生,解救这些生命,对它们来讲意义重大。可能对我们来讲,它就是一条生命,而对它而言就是全部。我们看起来就是一个生命而已,好像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夏天的一只蚊子、一只苍蝇,就是一个无关轻重的小生命,但是对它来讲,生命是全部了。如果能够放生,意义非常大。
我们放生不单单把它们从怖畏当中解救出来,还给它们念仪轨,里面具有极大的加持力,在这些佛号心咒当中,隐藏了所有诸佛菩萨空性的证悟、大慈大悲的方便,一切功德都包含在佛号心咒当中,这些相当于一个密码一样,在这些有情耳边念了之后,在它们的相续当中种下了殊胜的解脱种子,这有可能是它整个轮回中的转折点,它以前在轮回当中流转,自从碰到一些放生的人,给它念诵了佛号之后,轮回的走向因此而发生了转折,慢慢开始朝解脱方面发展了。以前可能没有人给它念过,现在有人给它念了,听到这个之后,还有甘露水,慢慢这个种子就会成熟,走向解脱之道,这个意义很重大。无畏布施功德利益这么大的原因就是这样的。
因此,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应该下令禁止渔猎。
如果自己有权力,是一个有权有势的人应该封山,就是说这座山禁止打猎,还有这条河禁止钓鱼,现在很多地方也是有这种牌子,但是执行力度不够,有些人就在牌子旁边钓鱼。如果真正有权力的人,应该去做这些事情。有些菩萨也会发愿当国王,成为有权有势的人,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帮助众生。因为他有权力,如果下面也认真执行,对众生的帮助特别大,所以古代也有很多官员,把一些区域划出来。比如这片山划出来不准打猎,这片水域划出来不准打鱼。如果是有权有势的人,应该下令禁止渔猎,或者国王也可能通过颁布一些法令的方式来保护有情。如果是一般的人,可以去放生。
其他人也要随心随力救护某些被带到屠宰场即将被杀的羊只以及濒临死亡的鱼儿、虫蝇等等。
有能力的话,就在市场上买几条鱼、一两斤泥鳅,然后带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如果有时间就念一个完整的仪轨,没有时间就念三皈依、观音心咒、宝髻佛、药师佛等名号,回向之后再放生,这方面对它们来讲,也是意义重大的。有些时候是买生放生,有些时候是救度濒临死亡的鱼,比如这个地方到了枯水季,很多鱼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水坑里面,可以把它们放到深水区,或者把掉到水里的虫蝇捞起来,这些都是可以的。对小孩子也要教育他们爱护生命,经常去帮助它们,从小就教育他们有慈悲观,对他们来讲意义也很重大。
总之,我们要在实际行动中,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利益众生。
我们在实际行动当中,要去千方百计的利益众生,这就是无畏施。总而言之,就是赐予众生无畏。很多地方讲无畏施都是放生,其实放生只是无畏施当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其他的还有很多,比如有些人受欺负了,很恐怖,那我们就要去帮助他,给他挡一些灾祸,这也是一种无畏施。
从暂时的侧面来讲,三种布施当中,法布施是最好的,因为是给众生赐予正法。究竟来讲,最圆满的是无畏施。为什么最究竟的是无畏施?因为最究竟的畏惧是对轮回的畏惧,如果能够把众生从轮回当中解脱出来,这是最高层次的无畏施。整个轮回充满畏惧的因和果,如果能够把众生从轮回当中解救出来,把他们安置在解脱地,这是最究竟的无畏布施。
从究竟的侧面来讲,无畏施是最圆满的;从暂时的侧面来讲法,布施是最圆满的,暂时如果把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布施放在一起,哪个是最好的?就是法施,因为法布施是直接取舍道理,调伏烦恼的方法。虽然无畏施里面,在仪轨的时候也是有法施,但那种法施和直接讲取舍道理的法施不一样。三种布施从暂时的层面来讲,法施是最殊胜,但是从究竟的层面来讲,无畏施最殊胜,因为把众生从充满畏怖的轮回当中解救出来,这是对众生最大的利益、最大的帮助、最大的布施。平时我们回向功德,也是对众生的一种法施,等一会儿回向也是一样的,把善根能够回向一切众生也是一种法布施。
上述布施也是密宗三昧耶戒中最主要的部分。
布施也是密宗三昧耶戒中最主要的部分。
如《受持五部律仪续》中说:“宝部三昧耶,恒行四布施。”
在续部当中讲,“宝部三昧耶,恒行四布施”。什么叫“宝部”?密宗当中有五部,即金刚部、珍宝部、莲花部等等,宝部就是珍宝部,珍宝部的密乘戒、律仪,在《三戒论》中讲密乘戒的时候,也会讲到这个。恒行四布施,四布施是财施、法施、无畏施,再加上慈施。因为慈布施是三种布施的根本,所以把它单独列出来。在密乘戒当中,也是作为主要的部分。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堪布更多文章: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智诚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五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