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讲记 第92课
《俱舍论》共分为八品,现在我们讲到第六品的结尾。第六品的主要内容是宣讲圣道,即分别圣者与圣者之道。圣者具有什么样的证悟及功德,想要获得圣者之道需要修习什么样的法要,在此品中从小乘的侧面做了比较详细的阐示。
丙七、别说无学法 分二:一、真实宣说无学法;二、旁述断除所断之理
对于无学阿罗汉的功德等进行安立、宣讲。
丁一、真实宣说无学法
第一二句宣讲有学不具有无学功德的原因;后面的颂词宣讲有学不具有的无学功德,正智、正解脱应如何安立。
有学有八种分支,即八正道;无学有十种分支,是在有学的八分支基础上,再加上正解脱和正智。“有学支中未宣说,二种解脱”,为什么在有学支当中没有宣说二种解脱呢?“束缚故”,因为有学当中还具有束缚,还没有完全地断除一切障碍,因此没有安立二种解脱。
首先,有学当中不管是预流果、一来果还是不来果,乃至于没有成就无学果之前,有学圣者的相续当中还是或多或少地具有烦恼的束缚,因此没有办法安立正解脱。所谓的正智是在正解脱的基础上进一步安立的,如果没有获得正解脱,当然也就没有正智了。
有学不具备的两种分支到底是什么呢?一种是属于无为法的,一种是属于有为法的。
“摧毁烦恼无为法”,属于无学功德当中的一个分支,叫无为解脱[1]。无为解脱单单这一点并没有办法直接安立在十分支当中,为什么呢?因为无为法是择灭,灭不是有为法,但是这无为法具有灭的功德、断的功德,这个断的功德具有摧毁烦恼,这个叫无为解脱,从这个方面进行安立。无学道当中既然具有十种分支,说明全都是在有为法中安立的。无学中的有为法属于无漏有为,一方面是有为法,另一方面是无漏的。
“以及胜解有为法”,这一句就叫做胜解有为解脱,即无学相续当中的有为解脱法,也就是正解脱和正智当中的正解脱。
什么是正解脱?第一、摧毁烦恼是正解脱的无为法部分;第二、胜解有为法是正解脱的有为部分。正解脱分为无为和有为,无为就是灭除烦恼的抉择灭,有为就是此处所讲的胜解有为法。
到底什么是胜解有为法呢?“无学有为二解脱,”这个二解脱是指心解脱和慧解脱。这里的二解脱与第二句当中的二种解脱不一样,前面的二种解脱是指正解脱和正智,此处的二解脱是指正解脱当中的有为。
正解脱分两种,一是摧毁烦恼无为法,二是胜解有为法,胜解有为法又分两种,就是后面的“无学有为二解脱”。
把贪嗔痴等烦恼灭尽,叫心解脱。因为心没有烦恼了,所以他的心解脱了;因为智慧离开了烦恼束缚,从中解脱出来,即是慧解脱。
另外一种解释,心解脱主要从贪欲等当中解脱,慧解脱是从无明当中解脱。意思是差不多、一样的。智慧没有被烦恼所缠缚,这个智慧就获得解脱了,它就会显现出来。现在我们的慧没有解脱,我们的智慧没有办法显露,而离开了这个烦恼的缠缚,这个智慧就获得解脱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就是慧解脱。
不管是心解脱,还是慧解脱,都属于胜解,而这两种解脱的本体都是属于有为法,所以叫做胜解有为法。胜解有为法分为心解脱和慧解脱,又称无学有为法,第一个属于无学道所摄,第二个是有为,所以称作无学有为。
“所谓菩提即正智”,小乘所安立的菩提就是正智,正智就是尽智和无生智[2]。一切所断灭尽之后获得尽智,在尽智的基础上,利根者进一步可获得无生智。
此处还有一个概念,其他注释中也讲到了,叫无漏的五蕴,圣者相续当中无漏的戒蕴、定蕴、慧蕴,以及解脱蕴和解脱知见蕴。解脱就是此处所讲的正解脱。解脱知见就是此处的正智,即尽智和无生智。
所谓心解脱、慧解脱、正智都属于无学的本体,是无学道的特法。
丁二、旁述断除所断之理
无学是怎样断除所断的,旁述一下断除所断的道理。
此颂讲了两层意思,第一二句是一层意思,第三四句是一层意思。首先第一二句讲的是,这个无学心是从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中的哪一时获得解脱。第三四句讲,三时中的哪一心可以断除障碍。从两个不同的侧面讲。
首先无学心是从三时中的哪一时获得解脱呢?
“将生未来无学心,由从障碍得解脱”,此处的“将生未来”是指即将要产生的,就是正生未生。所谓正在生的法,它其实还没产生,还是在未来,所以这里讲的将生是未来的无学心。
为什么无学心是从未来的时间当中获得解脱呢?因为过去的心还是属于有学,还正在被烦恼束缚的状态当中,所以过去的心是没有办法获得解脱的。现在的心还在和烦恼做斗争,正在断烦恼,还没有真正的获得解脱。只有现在的心把障碍对治完以后,未来马上要产生的心——将生未来——即将要产生的未来的心,它可以获得解脱。所以,此处获得解脱的心是“将生未来无学心”。这个将生未来的无学心“由从障碍得解脱”,它会从障碍中获得解脱。
未来就是将生而未生。有时大乘中观破小乘的观点时,也讲已生是怎样的,未生是什么样的,正生是什么样的。正生就是正在生,就是还没有生,马上要产生。正生其实是未来法,所以正生将生,此处翻译成将生。
后面两句讲到,过去、现在、未来当中哪一种心中断障呢?“趋向灭尽之圣道,彼之障碍彻断除”。什么叫“趋向灭尽”?马上要灭尽,还没有灭的法,其实就是现在。现在的法就是已经产生了,趋向于灭尽。
将生未生就是未来;现在是趋向于灭还没有灭的法,恰恰就是指现在的法。
趋向灭尽的圣道,就是现在的圣道,现在的无间道,从这个角度讲,它就能对治障碍。现在的心能对治现在的障碍,二者之间就可以成为一种所断和对治的关系。所断就是障碍。对治就是现在的圣道。二者都是现在,可以成为所害和能害的关系。所害就是障碍,能害就是圣道的智慧。
过去已灭了,未来还没有生,不能成为现在的障碍的真实对治。因为马上要把障碍对治掉,第二刹那的未来的无学心要产生了,就是现在的心要对治。
前面在讲第一二句的时候就讲,为什么是“将生未来无学心”呢?因为过去的心被束缚,现在的心正在对治障碍的时候,就刚好对应第三四句。
此处讲的就是金刚喻定。金刚喻定是正在断除最后一品的障碍,最后一品的障碍断尽之后,第二刹那就现前无学的功德、无学的心。这就是断除所断之理当中的一层意思。
下面我们再看另外一层意思。
这六句颂词也分为两段,其中前四句是第一段,第五六句是第二段的意思。
第一段内容讲无为解脱。前面讲解脱有两种,一种是无为解脱,一种是有为解脱。有为解脱已经宣讲了,是心解脱和慧解脱;无为解脱,就是此处的“称断界”。
无为解脱和佛经当中讲的断界、离贪界、灭界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其实断界等三者就是无为解脱。无为解脱就是把障碍灭掉之后的抉择灭无为。
第一句是总述,“无为解脱称断界”,就是把所谓的无为解脱和佛经当中所讲到的断界、离贪界和灭界三者之间划个等号。既然无为解脱就是断界等三者,那么断界等三者又是什么意思呢?后面的三句分别解释什么叫做断界、离贪界和灭界。
一般三界的意思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但是此处的三界离贪界、断界和灭界。
首先离贪界是什么呢?离贪界是“尽贪欲”,就是把烦恼当中的贪心灭掉,断尽之后的抉择灭就称为离贪界。因为贪心在众生的烦恼当中占的成分比较重,而且流转轮回主要也是因为贪欲,住在轮回当中,不愿意离开。
比如你有欲贪,就会对欲界当中的男女饮食,世间八法等产生贪心,就相当于被沾在上面,没办法解脱,因为你的心很喜欢这些,哪里还会希求解脱呢?所以贪心和解脱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佛法才说我们要打破贪欲,打破贪欲的方法讲了很多,就是让我们不要贪著这样的欲界,不要贪著于这个世间。
欲界有欲贪,上二界有有贪。色界有的时候贪著自己的身体,有的时候贪著自己的宫殿,有的时候贪著自己的禅定。无色界主要是贪著自己的禅定。如果色界有色界贪,他就会把自己粘在色界当中不愿意出离;无色界贪著于禅定,也是粘在于无色界不愿意出离。总之欲界有欲界的贪,上二界有上二界的贪。只要是三界中有贪心,他就不愿意出离,他因为耽著这些东西,不愿意背弃,而解脱道是背弃的一种状态。
所有的烦恼当中,贪欲心的障碍是比较重的。为了表示它的力量很强大的缘故,单独把灭尽贪欲安立为一个离贪界。把贪欲灭尽了就叫做离贪界。
第二,“断界即除余烦恼”,把贪欲之外的其他的烦恼断掉了,叫做断界。贪心离开之后剩下的烦恼,嗔恚心、愚痴、傲慢、怀疑、见等全都包括在断界当中。把其他的烦恼灭掉的状态,这个灭安立一个名字叫“断界”。
第三,“所谓灭界即断事”,所谓的灭界,注释当中讲,就是断除色等有漏的事。我们产生的这些烦恼,有通过相应的方式产生的,有通过所缘的方式产生的[3],把色法等所缘或者相应的心心所断掉,称为灭界。灭界仍然是一种抉择灭。
灭,有的时候是把烦恼彻底的灭掉,有的时候是断除它的束缚。从阿罗汉的境界来讲,如果还没获得无余涅槃,这些色等等的显现还存在;入无余涅槃之后,就是小乘讲的灰身灭智之后,自己的身体灭尽了,自己的心、智慧也灭尽了,这个时候就彻底进入一个非常寂静的涅槃当中。
前面一个颂词讲到了无为解脱其实就是指这些,把烦恼灭尽,产生一个抉择灭,叫做无为解脱。在此处配合离贪界、断界、灭界,进一步向我们宣讲了到底什么是无为解脱,无为解脱和断界等三者其实是一样的。以上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是最后两句,“苦集忍智厌何断,均离贪亦有四类”,此处讲厌离,厌和离在此处是分开讲的。到底什么是厌?厌一定要离吗?离一定要厌吗?有些是厌,有些是离,有些既有厌又有离,有些是没有厌也没有离。平时我们讲厌离心是一起讲的,但此处是讲获得无为解脱时的一种法。
最后两句分了三段,“苦集忍智厌”是一层意思,属于厌的侧面;“何断均离贪”是第二层意思;“亦有四类”是第三层。
“苦集忍智厌”,苦谛和集谛的忍和智,其所缘是苦和集,二者因为都是下劣的有漏法,所以苦集的忍和智对所缘的苦集一定是厌的。缘道灭是不是厌呢?缘道灭不厌,因为道灭不是下劣的,灭谛是涅槃,道谛是趋向于涅槃的清净的修法,所以道灭不是所厌的对境。苦和集是所厌的,一个是苦,一个是苦因,当然是所厌离的对境。
“和断均离贪”,这是讲离,哪些是离的呢?注释中解释为“依靠任何道直接断除烦恼,无论缘四谛的任何一谛都会离贪”。依靠任何道直接断除所缘,就是“和断”。“均离贪”的意思是,不管它是缘四谛的哪一谛,都会离开贪欲。
不管你厌还是不厌,四谛下面的烦恼都需要离开。不管是缘苦集,还是缘道灭,都要离贪,因为它是烦恼直接对治无间道的缘故。如果你不离开烦恼,不离开贪的话,你怎么获得解脱呢?没办法见真谛,没办法断除烦恼。
“亦有四类”,就是分类,注释讲得很清楚。第一类是有厌而无离贪,此处主要是讲到无间道以外的加行道、解脱道、胜进道等,这些智慧缘苦集是厌的。
首先加行道过了之后是无间道,无间道是正式开始离了,加行道时不厌怎么断烦恼呢?所以加行道已经开始厌了,但是它只是负责做加行,加行道的本身还没有办法真正断除烦恼,所以加行道有厌而无离。解脱道是已经断完了,它虽然厌,但是不离了。胜进道更不离了,走得更远了。
所以这里面真正离贪的就是无间道,而此处把无间道取出来,说直接断除所断无间道以外的,缘苦集谛的加行道、解脱道、胜进道,这些是有厌,但是不离,为什么呢?因为离是无间道做的事情。
第二类是有离贪而无厌,当然是缘道灭。前面讲道灭不是所厌离的对境,我们是要把灭和道视为功德,所以它们不是厌的。离不离呢?当然要离。无间道要断掉属于道灭下面的烦恼。所以灭道二谛的无间道属于有离而无厌。
第三类是既有厌又有离。前面总的原则已经讲完了,厌肯定是苦集,只有苦集才是所厌的。又厌又离的是什么呢?当然就是苦集下面的无间道。因为第一种情况有厌而无离已经简别掉了无间道。只有无间道才能离,才能断除烦恼,所以又厌又离的,就是缘苦谛、集谛的无间道。
第四类是无厌也无离。无厌的是道灭,道灭本来不是所厌。不厌也不离的属于道灭的加行道、解脱道、胜进道。
以上学完了第六品。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个地方。
俱舍论第六分别圣道品释终
[1]烦恼已经灭掉、烦恼不存在,这个叫无为解脱。
[2]佛陀也有尽智与无生智。
[3]即相应随增和所缘随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