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3课
讲记脉络
课前引导
● 之前我们学习了闻法方式。闻法方式包含闻法前的发心和闻法行为。发心包括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闻法行为分为两种:所断之行为、应取之行为。所断之行为包括法器之三过、六垢、五不持;应取之行为包括依止四想、具足六度、依止其他威仪。
● 上节课继续宣讲了应取之行为的依止四想部分,通过讲解上师与弟子之间的缘起关系,说明我们一定要如理依止上师、依教奉行,并且应当断除四种颠倒想,才能够获得最终的解脱利益。
● 本课宣讲了应取之行为中的后两部分——具足六度和依止其他威仪,主要讲了在闻法、念经、放生过程中怎样具足六度,以及依止其他威仪中所断和应取的行为。
丁二、具足六度
A. 总说六度(1-5)
i. 闻法过程中,具足六度的必要性(1段)
1. 行持大乘法六度万行不可缺少
2. 佛陀在因地时所有的行为均可摄于六度
ii. 以一度涵摄余度,是大乘菩萨的最高境界(2-5段)
1. 驳斥错误观点,一度可涵摄余度,是正等加行圆满的标志。
2. 调整威仪,如理闻法亦可具足六度。
a) 如理听闻一堂课,也可圆满六波罗蜜多,佛法的功德利益才会对自相续有益。
b) 尽量以大士道的发心来闻法,偶尔产生的自私自利要及时予以遣除。
B. 详说六度(6-39)
i. 布施度:“奉献花座等”
1. 为上师铺陈坐垫,供养曼茶罗、花鬘、灯等。
2. 日常在佛堂里、佛像前供养。
3. 共修时清扫、装饰,为共修提供方便。
a) 上供:将播放上师传法的方便设备做上师想
b) 下施:创造良好条件
4. 实在没有钱,发愿下辈子布施。
ii. 持戒度:“随处戒威仪”
1. 保持经堂整洁舒适,做些洒水、清扫、喷香水的善行。
2. 遮止自己身口意不恭敬的威仪,行为应从头到尾如理如法。
a) 随学大德,以欢喜心听法。
b) 三门如理如法,心怀恭敬。
c) 断除傲慢相及轻蔑他人的行为。
3. 提起正知正念,经常观察三门,就可具足六度。
iii. 安忍度:“不害诸含生”
1. 听法时,无论有意、无意,都不伤害蝼蚁在内的含生。
2. 不损害金刚道友。
3. 听法时克服种种违缘。
a) 忍受天气热寒,传法时间长等种种违缘。
b) 对闻法、做善事花钱不心疼。
4. 无论上师讲什么法都以欢喜心听闻,具足感恩之心。
a) 前世福报
b) 个人善根
iv. 精进度:“于师生正信”
1. 断除对上师、正法的邪见、怀疑、嗔恨等不良心态。
2. 满怀虔诚信心、喜悦之情闻法。
a) 听受大乘佛法的机会极其难得,需要具备无量福德、因缘。
b) 听者的态度和表情也会影响法师讲法,或者世间老师讲课。
v. 静虑度:“无散闻师教”
1. 心不妄想纷飞或散于他处,要从最开始到结束之间,一直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谛听。
2. 无静虑度的过患:无法通达佛教的甚深义。
3. 对治方法:经常串习,养成一种习惯。
vi. 智慧度:“解疑问题难”
1. 向上师请教,或道友之间研讨辩论,遣除怀疑、邪见、增益。
2. 正确看待辩论
a) 只要说的符合事实,应以开放的心态对待。
b) 佛教的真正意义,要通过互相辩论才能深入领会。
3. 应取之行为
a) 通过各种方式,将疑惑在智者面前摧毁无余。
b) 对佛陀所讲的逻辑推理,生起稳固的定解。
4. 所断之行为
a) 避免自己的分别念经不起正理的观察
b) 避免探讨过程中而生气
A. 宗喀巴大师教言
B. 修行时要具足六度
i. 若不具足六度,说明修行不如法
ii. 藕益大师讲如何具足六度真念佛
C. 放生时要具足六度
D. 传法时要具足六度
i. 阿琼堪布所说,讲法者具足六度的法相
ii. 讲法者较听法者,更容易专注
丁三、依止其他威仪
A.《毗奈耶经》总说所断之行为
B. 具体解释六种所断之行为——不敬、无病而覆头、持伞、持杖、持兵器、缠头
C. 闻法不如理如法的过患
i. 对自己:是堕入旁生或地狱的因
ii. 对他人:对具不如法行为的二十六种人,比丘若说法,则犯恶作罪
D. 对治:通过正规的闻思修来调整闻法时的威仪
A. 坐于极下地:闻法弟子应坐的比上师低,不能平起平坐
i. 即便上师在图像里,也要有恭敬心。
ii. 上师如意宝讲法时的显现。
iii. 依靠电视闻法最好坐在地上,除非有一些特殊情况。
B. 当具温顺仪:调柔威仪,杜绝暴躁、不如法的行为
C. 以喜眼视师:以欢喜的眼神看着上师
D. 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如饮用甘露般专心谛听
对应取之行为科判内容总结,《父子合集经》(66)
l 上师法相:善巧方便善知识(依止四想)
l 所说之法:真实无为道(依止四想)
l 弟子法相:志求寂灭菩提之人(依止四想)
l 依止方式:以欢喜心、恭敬心长期依止,断除一切不敬威仪(具足六度,依止其它威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