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原文(101) Back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原文(101)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6-07




乙六(学处次第)分三:一、应时之理;二、广说自他相换等;三、具足正知正念之理。


丙一、应时之理:

如是发心后当宣说严守学处之次第:

清净善心良田中,生长二菩提心苗,

为令清净及增上,应当严谨守学处。

光明的心性通过发菩提心而变得更为清净,诸魔外道不能从中作梗。《十法经》中云:“宝珠自性者,光芒之源泉,倘若勤擦拭,较前胜二倍。具足佛性者,发起菩提心,净二边行境,诸魔不能害。”生长出菩提心苗芽以后,唯当想方设法坚持不退此心,净除垢染,增上善法。其中最殊胜、最主要的学处是守护自心。


《入行论》中云:“故我当善持,善护此道心,除此护心戒,何劳戒其余。”又云:“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未驯大狂象,为患不及此。若以正念索,紧拴心狂象,怖畏尽消除,福善悉获至。”


丙二、广说自他相换等:


若问:应当如何护持菩提心、净化菩提心、增上菩提心呢?


为此而广说:

观想众苦自取受,自之安乐施众生,

愿至菩提不离此,轮番修炼施受法。

愿学处修四无量,为断违品当护心,

行心学处行六度,为断违品当精进。

守护愿行菩提心学处即是护持菩提心;为断除二者之违品而精进即是净化菩提心;轮番修自之安乐与众生之苦相互交换即是增上菩提心。如是菩提心学处若归纳而言,即是常生欢喜、广积善资,唯行善法,肩负起利益一切众生之重任,修自他平等、自他相换。《入行论》中云:“勿怯聚助缘,策励令自主,自他平等观,勤修自他换。”


最初听到利益众生的广大事业与菩萨行,不要想“我怎能做到这样呢”而懈怠,一定要精进而行,这是基础。应当如是思维:低劣的众生尚且能获得人身,我若从今起精进行持必定能成就菩提,佛经中说低劣的有情也能获得菩提,从这一点来看,我成就菩提又有何困难的呢?


《入行论》中云:“不应自退怯,谓我不能觉,如来实语者,说此真实言:所有蚊虻蜂,如是诸虫蛆,若发精进力,咸证无上觉。”


《妙臂请问经》中云:“妙臂,此外菩萨当如是了知:转为狮、虎、犬、狼、鹰、共命鸟、乌鸦、猫头鹰、蜂虫蚊蝇等众生尚且能获得佛果,我已转为人身,为何不竭尽全力获得菩提,当不退精进而行;妙臂,此外,菩萨当如是了知:成百上千人若已证得佛果,我为何不证不得佛果。”


又《宝箧庄严经》中云:“大悲尊主观世音菩萨至斯里兰卡,见耶扣谋杰大城市粪便处住有成千上万种昆虫,尔时观音菩萨化为蜜蜂形象,发出嗡嗡声,义为顶礼佛陀,其余虫类听此亦随念顶礼佛陀,从而以智慧金刚摧毁二十种萨迦耶见,终皆成为菩萨,名为口香,往生到极乐世界。”


从另一方面来说,无边无际的众生都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为救度此等老母众生也必须精进修法。何时住于轮回各趣的一分痛苦若少许用于精进修持菩提道上则早已成佛了。


遗憾的是,以往未能如是精进以致流转于轮回中,如今若依然如故,则仍将流转,因此我们必须精进修持正法。如果为了他人少许劳苦都不能忍受,那么比此更难忍受、无边际的痛苦必然更是无法忍受,然而一定要忍受。所以应当不厌其烦地修法。


《宝鬘论》中云:“(谁住无量时,)为无量有情,求无量菩提,欲无量善法。菩提虽无量,以四无量资,无需长久时,何故不获得?依于无边福,以及无边智,迅速能消除,身心之痛苦。罪感恶趣身,遭饥渴等苦,彼止恶修福,他世无苦楚。


由痴生意苦,贪嗔怖欲等,彼依无依慧,迅速得消除。若以身心苦,全然无损害,乃至世间际,引世何厌离?苦短尚难忍,何况时久长?无苦安乐时,无边有何妨?既无身之苦,岂有意之苦?彼悯世间苦,长久而安住。故成佛经久,智者不懈怠,为尽罪功德,恒常当勤此。”


此外若想:为利众生而长久住于三有中岂能忍受?实际上也并非如此,因为具有菩提心,所以是一种安乐,而不是痛苦,由此也必定能够堪忍。


《入行论》中云:“福德引身适,智巧令心安,为众处生死,菩萨岂疲厌?以此菩提心,能尽宿恶业,能聚福德海,故胜诸声闻。故应除疲厌,驾驭觉心驹,从乐趋胜乐,智者谁退怯?”


又因为一切众生是如幻如画如虚空之自性,本来无生而显现,所以实有利众事业是不必要的,为此也当生欢喜心。《亲友书》中云:“当知心如于水面,土石之上绘图画。”又《宝积经》中云:“譬如,纵然经过恒河沙数劫虚空亦无有厌烦、无有灰心。虚空亦无生、无灭、无毁、无散。何以故?虚空无实之故。若任何菩萨了知诸法无实则不生疲厌、失望之心。”应当以此种方式修持菩提道无有厌倦地利益他众。


此外,按照大乘窍诀中所说来思维十三种道理而利益众生。如何思维呢?


(一)如是一切众生都曾屡次做过自己的父母,为父母时无一不是慈爱饶益我,为了报答他们的大恩大德,我也必须利益众生。《涅槃经》中云:“此大地土抟成豌豆许丸用以衡量一有情为自父母之数,则做成之丸可数尽,然一有情为自父母之数却不可胜数。”


(二)若不精勤报答曾经利益过自己的众生,就会被不感恩图报的沉重负担所压,因此为报恩德也必须利益有情。《广戒经》中云:“诸地诸山海,非为我负担,不报众恩德,乃我大负担。”


(三)如果一切众生都幸福快乐,那么也无需饶益。然而,由于他们为了我们造罪而受轮回恶趣痛苦压迫,因此为偿清宿债我也必须饶益有情。


(四)一切众生虽然无不希求安乐,不愿受苦,可是由于对离苦得乐的方法一无所知,以致唯一遭受痛苦折磨,为解除他们的痛苦我也必须利益众生。


(五)无量众生未能蒙受往昔诸佛引导、调伏,我若不引导他们,则已断绝了大乘种姓,为了那些无依无怙的众生我也必须行利众事业。


(六)为了调化那些由于我执我所执而被烦恼业风所吹的颠倒众生,我也要发愿尽心尽力利益有情。


(七)虽然诸法是无我空性,但众生却未证悟,应当以悲心引导这些如梦有情,若未引导他们,则已泯灭了大悲种姓,由此我也必须成办利他之事。


(八)我已发心利益众生,若未利益则违犯了自己的学处,由此也要成办利他事业。


(九)我漂泊于轮回中也是由于曾对有情生嗔心等烦恼所致,如今此等众生成为我修菩提道之殊胜对境,由此也当成办利众事业。《入行论》中云:“常敬生佛者,圆满达彼岸。”


(十)若直接利益他众则间接可成办自利,由此也必须利他。《入行论》中云:“能成自利益。”


(十一)若利众生则令诸佛欢喜,因此必须利众。《入行论》中云:“悦众令佛喜。”


(十二)发心后若不成办利益众生之事业,则堕入声缘乘,由此也必须利众。


(十三)处在胜义中我与众生了不可得如虚空般的境界,于世俗中利益如梦般的众生也是无有困难的,由此也当成办利众之事业。


总之,应当发心乃至仅有一个众生未从轮回中解脱前我愿为度之而住于轮回中,日日夜夜无有厌倦地精进,若知晓于百俱胝劫能令一个众生相续中生起一刹那的善心,也应当以最大的勇气尽力而为。


《经庄严论》中云:“佛子依大勤,成熟诸众生,为他一善心,千万劫不厌。”当以此种方式利益众生。


生起四力:《入行论》中云:“信解坚喜舍。”一、信解力:由诚信菩提心功德而断恶行善。《入行论》中云:“畏苦思利益,能生希求力。”二、稳固力:如果我未发菩提心也就另当别论了,已发菩提心再舍弃无论如何都成恶业,如是思维以后应当锲而不舍。


《入行论》中云:“轨以金刚幢,行善修自信。”《入行论》中云:“首当量己力,自忖应为否?不宜暂莫为。”三、舍弃力:偶尔在不损害众生的情况下舍弃轻微的学处也是开许的。


《入行论》中云:“危难喜庆时,心散亦应安,经说行施时,可舍微细戒。”四、欢喜力:以欢喜心成办利众事业受持学处。《致弟子书》中云:“谁为他利纵然断头颅,亦睁如莲欢喜目视之,为自利处白伞所遮地,亦将视为锐利之剑锋。”当以此种方式发心。善法是所应实行或者是善趣与解脱之因,故当恒时行持。


《入行论》又云:“因昔净善业,生居大莲藏,芬芳极清凉;闻食妙佛语,心润光泽生;光照白莲启,托出妙色身,喜成佛前子。”


应当视众生为我所,因为一切众生无不成为过自己的父母与亲友,故当利益彼等,而且众生是修持菩提之福田,由此也当饶益他们,又能令佛欢喜,因此也该成办利众事业。《入行论》中云:“修法所依缘,有情等诸佛,敬佛不敬众,岂有此言教?”又云:“为令如来喜,止害利世间。”


修自他平等有共同与不共二种,共同自他平等的修法在修四舍无量心品已宣讲过。不共自他平等:如对一个怨敌,首先对其作母亲想,再观想:如同自己向往暂时获得安乐、究竟成就佛果一样,他也无有差别,所以愿我能尽力利益他。从一个众生到等同虚空际的一切众生之间而观修。


自他相换:修不共自他平等达到修量后,观想:将自己的一切安乐、善根全部取出施与他,以此福德愿他暂时转生善趣、究竟获得佛果。他的恶业痛苦犹如换衣服般自己取受而成熟于自相续,自己承受他所要感受的恶趣等诸多痛苦。


应当诚心诚意修自他相换,心缘于一个众生达到纯熟,直到一切众生之间修炼。依此可清净无始以来的深重罪业并且灭尽后世所要感受的恶趣等诸多恶业,获得众多安乐。《入行论》中云:“若不以自乐,真实换他苦,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


对此,有些人说:“如云‘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如此代受众生之苦是不合理的,因为自己将永远堕于轮回中之故。此外造不善业时若以意乐回向菩提,则也应成善法,因具有殊胜意乐而回向之故。”虽然此言属于魔王的论调,但也应当予以答复:按照你们的观点来说,若因利他发无边宏愿而漂泊轮回,那么文殊菩萨也应当漂泊于轮回中了。因其所发之愿中言“为每一众生,甘愿住后际”故。


所谓的自他相换实际上并没有与众生直接相换,如果直接相换也是极妙的,因为如此也是广大福德。观想相换的众生与自己二者都是自心,而且他人的痛苦不会成熟于自身,自己的安乐也不会迁移到他身。佛在经中说业果不移,《百业经》中云:“自造之业不能移于他,他众之业亦不成熟己,自受自己所积之业果,一切众生为业暗所遮。”


罪业不是善根,不能作为回向之因,而只是恶趣与痛苦之因。经中也说“此善根回向无上菩提”,任何经中均未说过“此罪根回向无上菩提”。所以,具有善根以意乐回向可成为菩提之因,不能作为因即使回向也不会成为菩提之因,就像将此虚空回向菩提也不会成为菩提之因一样。因此,这种观点甚至想也不能想、听也不能听,更何况说真正跟随承认了。


关于清净、增上菩提心之理下文中还有说明,在此不作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