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之间也有排名榜?|《维摩诘经》第4课 学习笔记
编写师兄:定解G52
初审师兄:定解G51
终审师兄:定解C26
Vimalakirti Sutra
本节课继续学习《佛国品第一》。
上节课讲到,在场听法的眷属有三万二千菩萨,都是众所周知的大善知识。本节课继续宣说这些菩萨的殊胜功德,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宣说诸菩萨的功德;二、宣说在场菩萨的名号;三、法王如意宝最爱讲的文殊菩萨的故事。
一、宣说诸菩萨的功德
Vimalakirti Sutra
关于诸菩萨的功德,上节课已讲到“得无所畏”,下面接着宣说: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
释义
菩萨具足无量的智慧和福德,以慈悲智慧心而显现的外在相貌,也是相好庄严,色像第一。
重难点分析
1、积累世俗谛有相的善根资粮,称为福德资粮;与证悟空性有关的、无漏的胜义谛智慧所摄的功德,称为智慧资粮。若具足由福德与智慧资粮所严饰的心,就是拥有了世上最庄严、微妙的珍宝。
2、如果心地善良,即使长相平平,也堪称好人。如果心不纯善,甚至心如蛇蝎,则纵然长相庄严,也会被世人称为恶人。
3、今生的相貌,与前世积累的资粮与善恶之业紧密相关。如果不希望生生世世都长相丑陋,一定要想办法忏悔自己无始以来的罪障,今生也尽量制止恶行。
4、修行好的人,能将最恶劣的地方化为乐土,即使被关进监狱、看守所,或是身体被痛打、砍杀,都会将其视为对自己的各种调化,同时对害己者生起感激之心:依靠他们的帮助,我无始以来所造的恶业,今天都能得以偿还,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反之,如果心不清净,则无论到哪里,处处都会荆棘丛生,跟谁的关系都不好。
5、宗喀巴大师说过:“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心若善良,出世间的五道十地会顺利得到;心若不善,不但得不到这些,反而可能堕入三恶趣。所以,解脱与沉沦完全依赖于自心,我们一定要精进修持善心。(源自上师《前行广释》)
教证
《入菩萨行论》中云:“谁制烧铁地?女众从何出?佛说彼一切,皆由恶心造。”意思是说,地狱中各种燃烧的铁地都是谁造的?地狱里的女众(有些版本说是铁柱山上的铁女)从哪里来?佛说这一切,都是自己的恶心所造。
舍诸世间所有饰好;
释义
如果内心清净,则不需要五花八门的装饰品。
重难点分析
如果能以福德和智慧严饰自己的身心,则即使没有世间的各种装饰品——钻石、白银、黄金、玛瑙、珊瑚、松石等,也会因功德而自然庄严、美貌。反之,如果心地肮脏狭隘,则即使披金戴银,全身缀满金刚石,挂满绫罗绸缎,也只是一副恶俗之相。
上师开示
名称高远,踰于须弥;
释义
菩萨美名远扬,其名声超越须弥山。比如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诸菩萨,上至无色界、下至无间地狱之间的一切世界中,其名称众所周知。
重难点分析
包括无著菩萨、华智仁波切以及汉地一些高僧大德在内的菩萨和上师们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不可思议,即使众生从未见过他们,众生仅依靠听到其名,相续中也能生起菩提心和信心。
深信坚固,犹若金刚。
释义
1、对上师三宝的信心非常坚固,犹如金刚钻石一般,坚不可摧。
2、藏文版本中为:于佛法僧三宝深信坚固。唐译版本为:于“佛”“法”深信坚固,其中没有提到“僧”。
重难点分析
1、鸠摩罗什版本中没有明确提到对什么深信坚固。实际上,信心的对象应该是三宝、四谛法门、因果等。这种信心应该是有智慧的信心,没有智慧的信心很容易动摇,也无法利益众生,就像所谓的迷信。浮于表面的信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心,无有正信的佛教徒是很可悲的。
2、信心是圣者七财(信心、持戒、多闻、布施、知惭、有愧、智慧)之一。
3、学习世间知识时,一般只需理解即可,并不强调信心,比如参加世间的考试,答对就可以得分。佛教则特别强调信心的重要性;实际上,不仅是佛教,其他宗教的说法虽然不同,但也都强调要对本教神祗有信心。若无信心,都很难从中得到利益。
教证
《宝性论》中云:“自然之胜义,是以信所证。”意即,唯依信心,才能通达胜义谛。
《大乘四法经论广释》中云:“有信心人,入法得证。若无信者,虽解无益。”意思是说,有信心的人,一入佛法即得证悟;而没有信心的人,虽然暂时可以明白些许道理,但终究无法通达经论奥义,获得究竟证悟。
《大悲经》中云:“若有众生,于诸佛所,一发信心。如是善根,终不败亡。”意思是说,任何众生对三宝产生信心,这种善根乃至多劫都不会消失。
法宝普照,而雨甘露,
释义
菩萨的佛法珍宝光明照耀四方,能遣除无量众生心中的黑暗,为其指引光明大道。菩萨的法雨甘露降下后,滋润了生死轮回中无量众生的心灵,令其获得解脱妙药,逐渐有了脱离轮回的希望。
重难点分析
菩萨的智慧光芒能够遣除众生内心的烦恼,若一位菩萨常转法轮,那与他相关的有缘众生即生中就能遣除心中的黑暗。
于众言音,微妙第一;
释义
菩萨以各种音声、语言对众生宣说甚深、广大的妙法。其中“微”指甚深,“妙”指广大和庄严。
重难点分析
1、佛陀宣讲佛法的音声非常美妙,任何众生都不会生厌。这种音声不仅引人入胜,令人心生欢喜,还能让人情不自禁地肃然起敬,所说之甚深道理又能够对治众生相续中的烦恼。而凡夫即使说同样的言词,也无法达到相同的效果。
2、佛陀还以六道众生的各种语言宣说佛法,在人间,也以各种语言度化众生。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
释义
菩萨们通达了甚深的缘起性空法门,可以将最严重的有边和无边的邪见断除,在断除有无二边邪见的同时,其他相关的邪见也被一并扫除。
重难点分析
佛陀最重要、最主要的见解就是缘起法。
教证
《中论》中云:“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正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意思是说,瞿昙大圣主啊,您悲悯一切众生而宣说缘起性空之法,断除常见与断见、有见与无见等一切邪见,以此原因,我(龙猛菩萨)向您顶礼!
演法无畏犹师子吼,
释义
不管是在世间还是出世间群体之中,佛陀宣讲的空性法门始终无法被他人击破,因此无有畏惧,就如狮子在兽群当中没有任何恐惧一般。
重难点分析
只要对空性法门有一定了解,或者证得了一定的境界,对世间的大多数道理可能都会比较明白。
其所讲说乃如雷震,
释义
佛陀在众生面前宣讲的这些法,可谓振聋发聩,如同春雷一般,让大家有一种从梦中醒来的感觉。
重难点分析
春雷对于牧民来说,意味着希望。同样,在茫茫轮回间,当我们听到空性或大悲之类的教言雷鸣时,智悲的种子就能从内心苏醒,这就是佛菩萨的功德。
无有量,已过量。
释义
1、有些大德对此解释为:因菩萨安住于法界,远离了分别,所以叫做“无有量”;“过量”,指离开了世间的各种量。也就是说,“无有量”,即入于法界;“已过量”,即离开世俗法。包括玄奘大师在内都是这样解释的,但比较难懂。
2、此处藏文版本中译为:超量与无量之法。意即超越量与无量之法,这样的讲法可能更易于理解。此处的“量”为世俗量,包括白色、红色、大、中、小等各种量;“无量”,指空性无有量的边界。此处意思就是说,真正的菩萨所达到的境界,已经超越了“量”与“无量”二边。窥基大师在《说无垢称经疏》中也是如此解释的。
重难点分析
1、鸠摩罗什不仅翻译经典,还会在译经之后做一些注释。僧肇大师是鸠摩罗什的弟子,他把鸠摩罗什的注解重新做了调整和解释,并附注“肇曰”二字,以区别鸠摩罗什的解释。
2、窥基大师是玄奘的大弟子,他对玄奘所讲解的《维摩诘经》有当面的传承,并作了记录。对鸠摩罗什所讲的一些内容,他也重新做了调整和解释。
3、大译师身边一些智慧超群的大弟子,会对一些疑问作注标。他们当时能和译者本人进行沟通,按理说,能够精通译者的真正意趣,所以,有必要的时候,大家可以参考对照窥基大师《说无垢称疏》的讲义学习。
集众法宝,如海导师,
释义
这些菩萨集聚了众多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法宝,对所有的深广法宝了如指掌,深解其中意趣,就像带领大家去大海寻宝的富有经验、熟知航线的商主一样。
我们在依止善知识的时候,也应该寻找具有福德和智慧财宝的善知识。若上师自身都欠缺福德和智慧,想教化别人也寸步难行。真正的善知识,相续中需要具备一定的功德,如此才能说服他人、引领众生,也不会以盲导盲。
了达诸法深妙之义,
释义
菩萨能了达甚深妙法的意义。
教证
《华严经》云:“分别一切法,不取诸法相,了达一切法,其心无所染。”意即,菩萨虽然能够分别一切法,却不会着相;通达外在诸法,能安住修行,故内心不会有所染污。
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即心所行。
释义
菩萨善于了知众生在轮回中的辗转升沉。
重难点分析
1、比如,将蜜蜂放在瓶内封闭瓶口,那么蜜蜂只能在瓶中飞来飞去。同样,无论生于善趣或堕入恶趣都超不出轮回的范围。善趣的人间天境如同瓶内上面的空间,三恶趣就像瓶内下面的空间,六道众生就这样以有漏的善业和不善业为因,连续不断地投生流转,为此叫做轮回。(摘自《前行引导文》)
2、真正了知了前世的经历,照见众生在轮回中的来踪去迹及各种生命形态,就会对轮回产生触目惊心的感受,进而放弃对轮回的执著而从中出离。反之,如果缺乏这种心态,没有出离心的基础,菩提心和无二慧也无从谈起。
3、树立世间正见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开展闻思修行,才谈得上证悟、度化众生等等。如果见解不对,就会如《亲友书》中云:“若持邪见纵行善,亦具难忍之苦果。”持邪见的人,纵然行持善法,最终也会品尝难忍的苦果。
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关闭一切诸恶趣的门;
释义
无与伦比的佛陀具有自在慧,诸菩萨具备近乎于佛陀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能关闭一切诸恶道门。
重难点分析
1,自在慧,梵文的意思是“获得智慧灌顶”,即具有智慧自在的灌顶。
2、菩萨在获得加行道忍位的时候,便不会再堕入恶趣。这三万两千位菩萨,肯定已抵达高不可攀的境界,根本不会堕入恶趣。
而生五道以现其身,
释义
这些菩萨虽然不会堕恶趣,却经常化现于五道当中,示现各种各样的身体来度化众生。
重难点分析
关于轮回各道,有时候说五道,有时候说六道,五道的分类,是将阿修罗道归属于天人。
那么,他们度化众生的方式是什么样的呢?
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
释义
这些菩萨和佛陀一样是大医王,他们善于了知疾病,且能对症下药,令众生得以康复,同时得到诸多利益。
教证
1、《华严经》云:“智慧身无量,随应而示现。普于一切趣,度脱诸群生。”意思是说,菩萨的智慧身无量无边,在六趣无量众生面前,应机示现各种身体,并如医王般对症下药,以善巧方便度脱了无量众生。
2、《中观四百论》中云:“如善巧良医,少有不治症;获巧力菩萨,非所化甚少。”意思是说,犹如善巧的良医,少有不能治愈的病症;同样已获得大悲善巧力的菩萨,非为所化的众生极为稀少。
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诸有所作亦不唐捐。
释义
这些菩萨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而且他们能清净无量的刹土。凡是听到、见到、忆念这些菩萨,与他们结缘的众生,无不得到利益,因为菩萨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功不唐捐,他们的愿力不会虚耗。
重难点分析
甚至有些菩萨离开人世之后,若能拜读到他的著作,也如同听到他的声音一般。大恩上师每每阅读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时,就会深深感叹:这和无垢光尊者亲自给予讲授别无二致,虽然不能亲耳听闻他的声音,但这些文字与他的法音无二无别。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释义
菩萨具足无量功德。
重难点分析
此句唐译版本原文是:“设经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赞其功德亦不能尽。”藏文版本也是类似表述。
二、宣说在场菩萨的名号
Vimalakirti Sutra
接下来宣说一些菩萨的名号,在此不作详细讲解。
1、略说一些菩萨的名号:
“法相菩萨”,在有些译本中被译为“法幢菩萨”。
“常举手菩萨”,指常常以慈悲之手赐予众生安慰和解脱。
“常下手菩萨”,指常以慈悲心作给予和布施。
“常惨菩萨”,意思是目睹可怜众生而常怀悲悯之心。
“喜根菩萨”,因恒常面带微笑而得名,有些译本中亦名“常笑菩萨”。
“辩音菩萨”,在藏文版和吴支谦译本中译为“正愿至菩萨”,“愿至”意为发愿到至。
“不休息菩萨”,意为不用休息。
“如是等”,表示还有其他许多菩萨,菩萨总数一共有三万两千位。
听闻到这些菩萨的名号,都能为我们的相续带来很多利益。
2、诸菩萨排序的不同说法:
(1)按照鸠摩罗什的说法,以上菩萨,按功德递增从前往后依次排名。就像西方人颁奖,总是从排名靠后的开始,最后才颁发第一名的奖项。因此,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是这些菩萨当中功德最大的。
(2)按照另一些注释的说法,弥勒菩萨、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等与娑婆世界的众生具有特殊因缘,因此将文殊菩萨放在最后。
3、经常祈祷文殊菩萨会有很大的功德利益
《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中云:“若有众生,但闻文殊师利名,除却十二亿劫生死之罪。”“佛灭度后,一切众生,其有得闻文殊师利名者、见形象者,百千劫中,不堕恶道。”仅是听闻文殊菩萨名号即有如此大的功德,我们应当经常念诵文殊心咒:嗡阿ra巴匝纳德。
三、法王如意宝最爱讲的文殊菩萨故事
Vimalakirti Sutra
以前法王如意宝经常讲文殊菩萨的功德,下面讲一个法王如意宝最爱讲的故事:(以下内容引自上师《般若摄颂浅释》)
《圣宝箧经》中记载:当时佛陀在祇园精舍说法,周围有须菩提尊者、阿难尊者、迦叶尊者等声闻眷属和菩萨众围绕。文殊菩萨后面才来,拿现在的话说,当时已经迟到了。到后他就与须菩提酬唱,令尊者默然。于是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大迦叶、富楼那,各述文殊智慧、辩才、神力之事。
其中,迦叶尊者这样赞叹文殊菩萨的功德:有一年在一寂静处安居三个月,当时我(指迦叶尊者)是管家(即执事),所以不管是僧众吃饭,还是诵戒、念经,我都会到僧众团体中去观察。刚开始文殊菩萨已经立誓安居,(安过居的人都知道,在安居的第一天,大家要共同发愿在三个月中不外出。关于安居的时间,汉地和印度都是三个月,藏地因为情况特殊,在时间上稍微有点差别。)但后来文殊菩萨就不见了,在三个月中一直没有见到他。在解夏的最后一天——自恣日,文殊菩萨才出现。
我有点不高兴,作为管家提出问题理所当然,于是问:你在三个月中跑到哪里去了?文殊菩萨直言不讳地说:我第一个月在波斯匿王的后宫里跟嫔妃们在一起,第二个月住在童子学堂,第三个月住在妓院。于是我开始击楗槌(上师在本课中解释道:在现在的藏传佛教中还有犍槌,它是一块长长的木板,诵戒时由管家放在肩上,另一只手拿别的器物击打而发出有节奏的声响,以此召集僧众集中),通知所有僧众集中。那个时候,佛陀问文殊菩萨(虽然知道,但有必要,所以要问):为什么迦叶尊者现在召集僧众?文殊菩萨说:他要摈除我。佛陀说:文殊师利!你现在应该示现大神通,千万不要让声闻众生起不清净的心,应让他们对你生起清净心。
那个时候,文殊菩萨就入于现一切佛土三摩地。此时我面前开始呈现出无量无边的世界,在每一个世界中,都有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和我,而我一直敲楗槌。于是佛陀问我:这么多世界都有文殊菩萨,你准备开除哪一个?我说:实在太惭愧,不知文殊菩萨成就如此不可思议功德。接着我问佛陀:那我怎么办?文殊菩萨在三个月中到底在哪里干了什么事情?佛陀告诉我:文殊菩萨在三个月中,让王宫里的五百女人获得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五百童子和五百妓女获得不退转无上正道,百千众生以声闻法获得道心或解脱,无量众生获得人天的果位,等等。
当时,我特别惊讶地问:佛陀!您可不可以告诉我,文殊菩萨到底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度化这么多众生?佛陀说:你最好亲自去问文殊菩萨。于是我在文殊菩萨前忏悔后提出问题。文殊菩萨说:我不仅用说法的方式,还用贪求以及庄严、威猛的身相来度化众生,有时候也变成帝释天等形象……总之,我以种种方式救度他们。最后我还就其他问题向文殊菩萨提问,他也一一给予回答。其中,在说菩萨大庄严时,有一万二千天子发了无上正觉之心。
从这个公案也可看出,虽然文殊菩萨没有住在寂静的地方,他一直住在王宫等热闹之处,甚至从表面上看有些行为还很难接受,但实际上他有度化众生的真正寂静。因为,虽然他的身体处在人员集中的城市等处,但心始终不会被种种世间杂念、烦恼所染。在这个世界上,这样的大菩萨还有很多。
由此可见,菩萨的功德不可思议,尤其是文殊菩萨的功德更是难以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