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菩萨之间也有排名榜?|《维摩诘经》第4课 学习笔记 Back

菩萨之间也有排名榜?|《维摩诘经》第4课 学习笔记




编写师兄:定解G52

初审师兄:定解G51

终审师兄:定解C26



Vimalakirti Sutra

本节课继续学习《佛国品第一》。

上节课讲到,在场听法的眷属有三万二千菩萨,都是众所周知的大善知识。本节课继续宣说这些菩萨的殊胜功德,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宣说诸菩萨的功德;二、宣说在场菩萨的名号;三、法王如意宝最爱讲的文殊菩萨的故事。

上师开示
经文中直接讲述了诸菩萨的功德,也间接宣说,发了菩提心(即行持大乘道)的人,也可以具足与诸菩萨同等的功德。我们在听闻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对这些菩萨所具有的无比功德生起坚不可摧的信心;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严格审视自己:我是否具备这些功德?哪些方面有所欠缺?这是很有必要的。
在听受每一堂佛法课时,我们要将每一句内容与自己的相续结合,要调伏自己的相续,这是非常重要的。



一、宣说诸菩萨的功德

Vimalakirti Sutra


关于诸菩萨的功德,上节课已讲到“得无所畏”,下面接着宣说: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



释义

菩萨具足无量的智慧和福德,以慈悲智慧心而显现的外在相貌,也是相好庄严,色像第一。

重难点分析

1、积累世俗谛有相的善根资粮,称为福德资粮;与证悟空性有关的、无漏的胜义谛智慧所摄的功德,称为智慧资粮。若具足由福德与智慧资粮所严饰的心,就是拥有了世上最庄严、微妙的珍宝。

2、如果心地善良,即使长相平平,也堪称好人。如果心不纯善,甚至心如蛇蝎,则纵然长相庄严,也会被世人称为恶人。

3、今生的相貌,与前世积累的资粮与善恶之业紧密相关。如果不希望生生世世都长相丑陋,一定要想办法忏悔自己无始以来的罪障,今生也尽量制止恶行。

4、修行好的人,能将最恶劣的地方化为乐土,即使被关进监狱、看守所,或是身体被痛打、砍杀,都会将其视为对自己的各种调化,同时对害己者生起感激之心:依靠他们的帮助,我无始以来所造的恶业,今天都能得以偿还,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反之,如果心不清净,则无论到哪里,处处都会荆棘丛生,跟谁的关系都不好。

5、宗喀巴大师说过:“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心若善良,出世间的五道十地会顺利得到;心若不善,不但得不到这些,反而可能堕入三恶趣。所以,解脱与沉沦完全依赖于自心,我们一定要精进修持善心。(源自上师《前行广释》)

教证

《入菩萨行论》中云:“谁制烧铁地?女众从何出?佛说彼一切,皆由恶心造。”意思是说,地狱中各种燃烧的铁地都是谁造的?地狱里的女众(有些版本说是铁柱山上的铁女)从哪里来?佛说这一切,都是自己的恶心所造。


舍诸世间所有饰好;



释义

如果内心清净,则不需要五花八门的装饰品。

重难点分析

如果能以福德和智慧严饰自己的身心,则即使没有世间的各种装饰品——钻石、白银、黄金、玛瑙、珊瑚、松石等,也会因功德而自然庄严、美貌。反之,如果心地肮脏狭隘,则即使披金戴银,全身缀满金刚石,挂满绫罗绸缎,也只是一副恶俗之相。

上师开示

如果内心清净,则不需要五花八门的装饰品。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皈依之后就要舍弃一切世间法,把金项链全部扔掉,或放在佛堂里供养三宝,然后连基本的装饰,或稍微像样一点的衣服都没有,如同乞丐一样。现在有些乞丐收钱时,都升级到用苹果手机扫二维码了。而有些佛教徒,却完全与社会脱节,连基本的电脑也不会操作,手机也不会用。穿得破破烂烂,吃的残羹剩饭,脸色灰不溜秋,像得了严重的疾病一样。
要知道,现在这个社会是以貌取人的,世人看不到你内心的境界,即使你内心的境界真的像寂天菩萨、月称菩萨那样,如果外表过于寒碜,也会遭到很多群体的攻击、舍弃和侮辱,甚至会让大家看不起整个佛教:哎!不能学佛,否则就会像家里某某一样,在学佛的第二天,身上所有的装饰品都看不见了……这样也不是很好,还是要随顺众生。如《君规教言论》中所讲,菩萨自己没有因傲慢而想庄严外表的心,但为了度化众生,还是要显现庄严相。我们的外表和言行,也不要过于与众不同。



名称高远,踰于须弥;



释义

菩萨美名远扬,其名声超越须弥山。比如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诸菩萨,上至无色界、下至无间地狱之间的一切世界中,其名称众所周知。

重难点分析

包括无著菩萨、华智仁波切以及汉地一些高僧大德在内的菩萨和上师们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不可思议,即使众生从未见过他们,众生仅依靠听到其名,相续中也能生起菩提心和信心。


深信坚固,犹若金刚。



释义

1、对上师三宝的信心非常坚固,犹如金刚钻石一般,坚不可摧。

2、藏文版本中为:于佛法僧三宝深信坚固。唐译版本为:于“佛”“法”深信坚固,其中没有提到“僧”。

重难点分析

1、鸠摩罗什版本中没有明确提到对什么深信坚固。实际上,信心的对象应该是三宝、四谛法门、因果等。这种信心应该是有智慧的信心,没有智慧的信心很容易动摇,也无法利益众生,就像所谓的迷信。浮于表面的信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心,无有正信的佛教徒是很可悲的。

2、信心是圣者七财(信心、持戒、多闻、布施、知惭、有愧、智慧)之一。

3、学习世间知识时,一般只需理解即可,并不强调信心,比如参加世间的考试,答对就可以得分。佛教则特别强调信心的重要性;实际上,不仅是佛教,其他宗教的说法虽然不同,但也都强调要对本教神祗有信心。若无信心,都很难从中得到利益。

教证

《宝性论》中云:“自然之胜义,是以信所证。”意即,唯依信心,才能通达胜义谛。

《大乘四法经论广释》中云:“有信心人,入法得证。若无信者,虽解无益。”意思是说,有信心的人,一入佛法即得证悟;而没有信心的人,虽然暂时可以明白些许道理,但终究无法通达经论奥义,获得究竟证悟。

《大悲经》中云:“若有众生,于诸佛所,一发信心。如是善根,终不败亡。”意思是说,任何众生对三宝产生信心,这种善根乃至多劫都不会消失。

上师开示
我常跟大家讲,无论身在何处,出差也好,旅游也罢,都应该随身佩戴佛像,时常拿出来恭敬合十,念一些简单的偈子来表达信心。就像藏族人经常说“加森秋”,无论在哪里,只要看到一位上师、佛像或殊胜的经书,都会念一句“加森秋”。“加森秋”的基本意思是“皈依您”,而藏文意义更为深刻。
对佛像产生信心的善根功德如此难以想象,因此,作为佛教徒,有条件时,我们也应当在唐卡、佛像面前供水、供灯、供香,或顶礼、念诵佛号、咒语等,长此以往,我们的信心也一定会如金刚一般愈加坚固。否则,如果初学者不想方设法串习信心,那很快的时间当中,信心就可能退失了。一些道友刚开始学佛时特别虔诚,见到上师就哭,看到释迦牟尼佛像也汗毛竖立、热泪盈眶,但由于平时未加串习,过了一段时间后就判若两人,从此对上师和佛像信心不再。这样是非常可惜的。



法宝普照,而雨甘露,



释义

菩萨的佛法珍宝光明照耀四方,能遣除无量众生心中的黑暗,为其指引光明大道。菩萨的法雨甘露降下后,滋润了生死轮回中无量众生的心灵,令其获得解脱妙药,逐渐有了脱离轮回的希望。

重难点分析

菩萨的智慧光芒能够遣除众生内心的烦恼,若一位菩萨常转法轮,那与他相关的有缘众生即生中就能遣除心中的黑暗。

上师开示
如果即生中没有得到佛法甘露,那么解脱的种子何时才能开花呢?《大智度论》中有一个比喻说,谷子种在地里,若无雨水灌溉则无法成熟。同样,心灵若没有法雨滋润,它就不可能长出解脱的苗芽。
因此,有机会时,我们一定要听闻佛法,尤其是像缘起空性等能摧毁自相续中实执烦恼的显密甚深法要。即生中如果能用这些智慧法雨来灌溉、滋润我们相续中干涸的种子,来世就会有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即获得解脱)的机会。
菩萨们经常降下法雨来滋润众生贫瘠的心灵。在座的各位,无论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应该不时将佛法甘露洒向有缘众生,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所谓的“度化众生”。度化众生并非一定要救人于落水时,真正的度化众生,是千方百计将沉溺于轮回淤泥中的众生救度出来,而且这样的事业,人人皆可参与。



于众言音,微妙第一;



释义

菩萨以各种音声、语言对众生宣说甚深、广大的妙法。其中“微”指甚深,“妙”指广大和庄严。

重难点分析

1、佛陀宣讲佛法的音声非常美妙,任何众生都不会生厌。这种音声不仅引人入胜,令人心生欢喜,还能让人情不自禁地肃然起敬,所说之甚深道理又能够对治众生相续中的烦恼。而凡夫即使说同样的言词,也无法达到相同的效果。

2、佛陀还以六道众生的各种语言宣说佛法,在人间,也以各种语言度化众生。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



释义

菩萨们通达了甚深的缘起性空法门,可以将最严重的有边和无边的邪见断除,在断除有无二边邪见的同时,其他相关的邪见也被一并扫除。

重难点分析

佛陀最重要、最主要的见解就是缘起法。

教证

《中论》中云:“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正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意思是说,瞿昙大圣主啊,您悲悯一切众生而宣说缘起性空之法,断除常见与断见、有见与无见等一切邪见,以此原因,我(龙猛菩萨)向您顶礼!

上师开示
悲悯众生和证悟空性就是佛陀教法的特点。作为佛教徒,如果有人问我们:“佛教跟别的宗教有什么区别?”我们就可以回答:“著名的龙猛菩萨说过:‘怜愍说正法,悉断一切见。’”
佛陀真正的功德和特点就是这两个:慈悲和智慧。佛教与其他宗教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见解,而非庄严的佛像等外相的差别。



演法无畏犹师子吼,



释义

不管是在世间还是出世间群体之中,佛陀宣讲的空性法门始终无法被他人击破,因此无有畏惧,就如狮子在兽群当中没有任何恐惧一般。

重难点分析

只要对空性法门有一定了解,或者证得了一定的境界,对世间的大多数道理可能都会比较明白。


其所讲说乃如雷震,



释义

佛陀在众生面前宣讲的这些法,可谓振聋发聩,如同春雷一般,让大家有一种从梦中醒来的感觉。

重难点分析

春雷对于牧民来说,意味着希望。同样,在茫茫轮回间,当我们听到空性或大悲之类的教言雷鸣时,智悲的种子就能从内心苏醒,这就是佛菩萨的功德。


无有量,已过量。



释义

1、有些大德对此解释为:因菩萨安住于法界,远离了分别,所以叫做“无有量”;“过量”,指离开了世间的各种量。也就是说,“无有量”,即入于法界;“已过量”,即离开世俗法。包括玄奘大师在内都是这样解释的,但比较难懂。

2、此处藏文版本中译为:超量与无量之法。意即超越量与无量之法,这样的讲法可能更易于理解。此处的“量”为世俗量,包括白色、红色、大、中、小等各种量;“无量”,指空性无有量的边界。此处意思就是说,真正的菩萨所达到的境界,已经超越了“量”与“无量”二边。窥基大师在《说无垢称经疏》中也是如此解释的。

重难点分析

1、鸠摩罗什不仅翻译经典,还会在译经之后做一些注释。僧肇大师是鸠摩罗什的弟子,他把鸠摩罗什的注解重新做了调整和解释,并附注“肇曰”二字,以区别鸠摩罗什的解释。

2、窥基大师是玄奘的大弟子,他对玄奘所讲解的《维摩诘经》有当面的传承,并作了记录。对鸠摩罗什所讲的一些内容,他也重新做了调整和解释。

3、大译师身边一些智慧超群的大弟子,会对一些疑问作注标。他们当时能和译者本人进行沟通,按理说,能够精通译者的真正意趣,所以,有必要的时候,大家可以参考对照窥基大师《说无垢称疏》的讲义学习。


集众法宝,如海导师,



释义

这些菩萨集聚了众多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法宝,对所有的深广法宝了如指掌,深解其中意趣,就像带领大家去大海寻宝的富有经验、熟知航线的商主一样。

上师开示

我们在依止善知识的时候,也应该寻找具有福德和智慧财宝的善知识。若上师自身都欠缺福德和智慧,想教化别人也寸步难行。真正的善知识,相续中需要具备一定的功德,如此才能说服他人、引领众生,也不会以盲导盲。



了达诸法深妙之义,



释义

菩萨能了达甚深妙法的意义。

教证

《华严经》云:“分别一切法,不取诸法相,了达一切法,其心无所染。”意即,菩萨虽然能够分别一切法,却不会着相;通达外在诸法,能安住修行,故内心不会有所染污。

上师开示
如今,“知识分子”的称呼似乎已经从褒义变为贬义,成了只会口头上夸夸其谈的代名词。有些知识分子巧舌如簧,但内心之中却有很多染污,正所谓“其心有所染”。他们经常对他人生起邪见、进行诽谤,比如说这部经是伪经,那个法不合理,某个人是骗子云云。如此一来,能说会道的口才,反而会给大众带来无穷危害。
《维摩诘经》的一些注释中也讲过,有些人是有智慧无辩才,有些人是有辩才无智慧,只有二者皆具,才是智者的功德。当然,此处所讲的辩论,并非逞口舌之能,或是为了战胜对方。



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即心所行。



释义

菩萨善于了知众生在轮回中的辗转升沉。

重难点分析

1、比如,将蜜蜂放在瓶内封闭瓶口,那么蜜蜂只能在瓶中飞来飞去。同样,无论生于善趣或堕入恶趣都超不出轮回的范围。善趣的人间天境如同瓶内上面的空间,三恶趣就像瓶内下面的空间,六道众生就这样以有漏的善业和不善业为因,连续不断地投生流转,为此叫做轮回。(摘自《前行引导文》)

2、真正了知了前世的经历,照见众生在轮回中的来踪去迹及各种生命形态,就会对轮回产生触目惊心的感受,进而放弃对轮回的执著而从中出离。反之,如果缺乏这种心态,没有出离心的基础,菩提心和无二慧也无从谈起。

3、树立世间正见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开展闻思修行,才谈得上证悟、度化众生等等。如果见解不对,就会如《亲友书》中云:“若持邪见纵行善,亦具难忍之苦果。”持邪见的人,纵然行持善法,最终也会品尝难忍的苦果。

上师开示
一旦持有邪见,就连善的相续都难以具备。如果是出家人,则会断除戒律。按照《俱舍论》的观点,见解恢复的时候,善行才可以延续。这是十分可畏的。
何谓邪见呢?《极乐愿文大疏》里讲过,否认三宝加持的真实性,否认因果不虚的存在,以及经常用各种方式来否定真理,就叫做邪见。持邪见者即便表面行持善法,最后也会感受无量痛苦。



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关闭一切诸恶趣的门;



释义

无与伦比的佛陀具有自在慧,诸菩萨具备近乎于佛陀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能关闭一切诸恶道门。

重难点分析

1,自在慧,梵文的意思是“获得智慧灌顶”,即具有智慧自在的灌顶。

2、菩萨在获得加行道忍位的时候,便不会再堕入恶趣。这三万两千位菩萨,肯定已抵达高不可攀的境界,根本不会堕入恶趣。


而生五道以现其身,



释义

这些菩萨虽然不会堕恶趣,却经常化现于五道当中,示现各种各样的身体来度化众生。

重难点分析

关于轮回各道,有时候说五道,有时候说六道,五道的分类,是将阿修罗道归属于天人。

那么,他们度化众生的方式是什么样的呢?


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



释义

这些菩萨和佛陀一样是大医王,他们善于了知疾病,且能对症下药,令众生得以康复,同时得到诸多利益。

教证

1、《华严经》云:“智慧身无量,随应而示现。普于一切趣,度脱诸群生。”意思是说,菩萨的智慧身无量无边,在六趣无量众生面前,应机示现各种身体,并如医王般对症下药,以善巧方便度脱了无量众生。

2、《中观四百论》中云:“如善巧良医,少有不治症;获巧力菩萨,非所化甚少。”意思是说,犹如善巧的良医,少有不能治愈的病症;同样已获得大悲善巧力的菩萨,非为所化的众生极为稀少。

上师开示
真正的大菩萨会度化无数众生,但即使是在佛陀时代,也会有个别众生无法被度化,故特别了不起的菩萨也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些善知识摄受的弟子,大多数能够接受他的法义,但极少数弟子也会诽谤、辱骂他,这可能是前世的恶缘所导致。
大德被诽谤的时候,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而是应该用智慧详加观察。尤其是现在处于较为特殊的网络时代,对于初见乍闻的信息,我们不要轻易相信,而是应通过慢慢观察来抉择,然后确定是否接受。对于那些风言风语、道听途说的消息,就更不能轻信了,毕竟现在每个人或许都有各自不同的目的。以前上师如意宝经常说,语言就像铁匠手里的工具,有了工具和技术,他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把一块铁随意做成镰刀、斧子、凿子、锤子等等。同理,现在的人也可以因为对某人不满,就恣意进行各种语言攻击;而对于他想赞叹之人,哪怕此人并无功德,他也会添枝加叶地大肆吹捧。所以,在当今时代,以智慧进行谨慎地抉择是非常重要的。



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诸有所作亦不唐捐。



释义

这些菩萨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而且他们能清净无量的刹土。凡是听到、见到、忆念这些菩萨,与他们结缘的众生,无不得到利益,因为菩萨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功不唐捐,他们的愿力不会虚耗。

重难点分析

甚至有些菩萨离开人世之后,若能拜读到他的著作,也如同听到他的声音一般。大恩上师每每阅读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时,就会深深感叹:这和无垢光尊者亲自给予讲授别无二致,虽然不能亲耳听闻他的声音,但这些文字与他的法音无二无别。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释义

菩萨具足无量功德。

重难点分析

此句唐译版本原文是:“设经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赞其功德亦不能尽。”藏文版本也是类似表述。

上师开示
在这个世间当中,知名和不知名的菩萨所化现的善知识,实际上都具有无量的功德,就像《华严经》里所讲:“虚空可度量,海水可渧数,菩萨功德海,无可为譬喻。”这是假设句,意即,假如虚空可以称量,海水的滴数也可以算出来,但菩萨的功德如海,其广大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乍一听会觉得,真是这样吗?比如,我经常忆念起自己很有信心的上师或善知识,他们有的仍在住世,有的已经离开人间,细想起来,他们的功德的确是不可思议的。无论是其贤善的人格,还是广大的事业,大海和虚空都无法比拟。世人常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同样,我们也可以说:“大海无涯,虚空无边,但更为广大的是上师和佛菩萨们的功德。”
的确,上师、菩萨们日日夜夜呕心沥血为众生留下的智慧法宝,以及他们利益众生的事业,是世间凡夫所无法衡量的。大家很有必要记住这个偈颂,它描述了菩萨的无量功德。
菩萨的身口意是其无始以来的功德积累而成,就像佛陀的身相庄严,也是其无数劫以来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而成。菩萨会在不同刹土中显现各种形象,见闻觉知到菩萨的众生都能得到利益。菩萨的举手投足,就如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所讲,都是顺应所化众生的相续而具有密意的行为。



二、宣说在场菩萨的名号

Vimalakirti Sutra

接下来宣说一些菩萨的名号,在此不作详细讲解。

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法相菩萨、光相菩萨、光严菩萨、大严菩萨、宝积菩萨、辩积菩萨、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执宝炬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帝网菩萨、明网菩萨、无缘观菩萨、慧积菩萨、宝胜菩萨、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师子吼菩萨、雷音菩萨、山相击音菩萨、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妙生菩萨、华严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梵网菩萨、宝杖菩萨、无胜菩萨、严土菩萨、金髻菩萨、珠髻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如是等三万二千人。
重难点分析

1、略说一些菩萨的名号:

“法相菩萨”,在有些译本中被译为“法幢菩萨”。

“常举手菩萨”,指常常以慈悲之手赐予众生安慰和解脱。

“常下手菩萨”,指常以慈悲心作给予和布施。

“常惨菩萨”,意思是目睹可怜众生而常怀悲悯之心。

“喜根菩萨”,因恒常面带微笑而得名,有些译本中亦名“常笑菩萨”。

“辩音菩萨”,在藏文版和吴支谦译本中译为“正愿至菩萨”,“愿至”意为发愿到至。

“不休息菩萨”,意为不用休息。

“如是等”,表示还有其他许多菩萨,菩萨总数一共有三万两千位。

听闻到这些菩萨的名号,都能为我们的相续带来很多利益。

2、诸菩萨排序的不同说法:

(1)按照鸠摩罗什的说法,以上菩萨,按功德递增从前往后依次排名。就像西方人颁奖,总是从排名靠后的开始,最后才颁发第一名的奖项。因此,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是这些菩萨当中功德最大的。

(2)按照另一些注释的说法,弥勒菩萨、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等与娑婆世界的众生具有特殊因缘,因此将文殊菩萨放在最后。

3、经常祈祷文殊菩萨会有很大的功德利益

《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中云:“若有众生,但闻文殊师利名,除却十二亿劫生死之罪。”“佛灭度后,一切众生,其有得闻文殊师利名者、见形象者,百千劫中,不堕恶道。”仅是听闻文殊菩萨名号即有如此大的功德,我们应当经常念诵文殊心咒:嗡阿ra巴匝纳德。



三、法王如意宝最爱讲的文殊菩萨故事

Vimalakirti Sutra

以前法王如意宝经常讲文殊菩萨的功德,下面讲一个法王如意宝最爱讲的故事:(以下内容引自上师《般若摄颂浅释》)

《圣宝箧经》中记载:当时佛陀在祇园精舍说法,周围有须菩提尊者、阿难尊者、迦叶尊者等声闻眷属和菩萨众围绕。文殊菩萨后面才来,拿现在的话说,当时已经迟到了。到后他就与须菩提酬唱,令尊者默然。于是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大迦叶、富楼那,各述文殊智慧、辩才、神力之事。

其中,迦叶尊者这样赞叹文殊菩萨的功德:有一年在一寂静处安居三个月,当时我(指迦叶尊者)是管家(即执事),所以不管是僧众吃饭,还是诵戒、念经,我都会到僧众团体中去观察。刚开始文殊菩萨已经立誓安居,(安过居的人都知道,在安居的第一天,大家要共同发愿在三个月中不外出。关于安居的时间,汉地和印度都是三个月,藏地因为情况特殊,在时间上稍微有点差别。)但后来文殊菩萨就不见了,在三个月中一直没有见到他。在解夏的最后一天——自恣日,文殊菩萨才出现。

我有点不高兴,作为管家提出问题理所当然,于是问:你在三个月中跑到哪里去了?文殊菩萨直言不讳地说:我第一个月在波斯匿王的后宫里跟嫔妃们在一起,第二个月住在童子学堂,第三个月住在妓院。于是我开始击楗槌(上师在本课中解释道:在现在的藏传佛教中还有犍槌,它是一块长长的木板,诵戒时由管家放在肩上,另一只手拿别的器物击打而发出有节奏的声响,以此召集僧众集中),通知所有僧众集中。那个时候,佛陀问文殊菩萨(虽然知道,但有必要,所以要问):为什么迦叶尊者现在召集僧众?文殊菩萨说:他要摈除我。佛陀说:文殊师利!你现在应该示现大神通,千万不要让声闻众生起不清净的心,应让他们对你生起清净心。

那个时候,文殊菩萨就入于现一切佛土三摩地。此时我面前开始呈现出无量无边的世界,在每一个世界中,都有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和我,而我一直敲楗槌。于是佛陀问我:这么多世界都有文殊菩萨,你准备开除哪一个?我说:实在太惭愧,不知文殊菩萨成就如此不可思议功德。接着我问佛陀:那我怎么办?文殊菩萨在三个月中到底在哪里干了什么事情?佛陀告诉我:文殊菩萨在三个月中,让王宫里的五百女人获得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五百童子和五百妓女获得不退转无上正道,百千众生以声闻法获得道心或解脱,无量众生获得人天的果位,等等。

当时,我特别惊讶地问:佛陀!您可不可以告诉我,文殊菩萨到底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度化这么多众生?佛陀说:你最好亲自去问文殊菩萨。于是我在文殊菩萨前忏悔后提出问题。文殊菩萨说:我不仅用说法的方式,还用贪求以及庄严、威猛的身相来度化众生,有时候也变成帝释天等形象……总之,我以种种方式救度他们。最后我还就其他问题向文殊菩萨提问,他也一一给予回答。其中,在说菩萨大庄严时,有一万二千天子发了无上正觉之心。   

从这个公案也可看出,虽然文殊菩萨没有住在寂静的地方,他一直住在王宫等热闹之处,甚至从表面上看有些行为还很难接受,但实际上他有度化众生的真正寂静。因为,虽然他的身体处在人员集中的城市等处,但心始终不会被种种世间杂念、烦恼所染。在这个世界上,这样的大菩萨还有很多。

由此可见,菩萨的功德不可思议,尤其是文殊菩萨的功德更是难以限量。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进入《维摩诘经》学习笔记链接汇总
阅读原文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