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树立三大幸福观丨《论语》第1课 Back

树立三大幸福观丨《论语》第1课


本课看点


在藏地,个别古大德称孔子为“贡则楚吉杰布”。“贡则”是“孔子”,“楚吉杰布”是“幻化王”,认为孔子是文殊菩萨或观世音菩萨的化现。


本课导图



学习《论语的态度》


1、此次宣讲《论语》所持态度及原因。

(1)上师持学习的态度,而非教授或传讲。

(2)以此态度讲的原因:

1)上师没有传承,也没有老师教,认为自学的不究竟。

2)很多有学问、有造诣的专家、国学大师和相关专业的老师一直在研究《论语》。上师自谦没有这方面的学问,也并不是国学或历史方面的专家。


2、儒家经典与佛教教义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1)从世间的层面:大家可能不能接受。

1)《论语》有些内容以佛教教义来解释比较合适,但其他的学者可能难以接受这样宣讲儒家经典。

2)觉得对的地方可以接受,不对的地方也可以抛弃。

(2)从学佛修行的层面:可以和解脱道相关的为人处世方面结合

1)【教证】《宝性论》:“随得解脱道,顶戴如佛经。”

2)释义:如果有一种理论跟解脱道相关,能联系得上的,就可以与佛经一样被顶戴、恭敬和接受。


3、总结

(1)书中一些道理与佛教道理都有相同之处,包括做人做事、分寸把握、对待人生的真理智慧等。

(2)以分享和对比的态度来共同学习《论语》。


《论语》的历史背景


1、孔子所处的时代历史非常久远。

(1)中国的历史始于三皇五帝,经历尧舜禹夏商周秦。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属于周朝,周朝前后八百年时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里面又分春秋和战国。

(2)春秋时期前后近300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寿年72岁。他是那个时期非常伟大的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


2、孔子和藏传佛教之间的渊源。

(1)藏传佛教里有些招财的仪轨、算命、打卦等《易经》方面的一些教义,世间一些供养土地神的教义等,据说是孔子传下来的。

(2)在藏地古大德称孔子为“贡则楚吉杰布”。“贡则”:“孔子”的意思,“楚吉杰布”:意为“幻化王”,有说他是文殊菩萨的化现或观音菩萨的化现的不同说法。


3、春秋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宗教和哲学思想非常昌盛,影响至今。

(1)时代角度:出现于战乱纷飞的乱世,生存环境并不是特别的理想。

(2)世界角度:文明崛起的时代、文明中兴时代,是东西方文化都特别昌盛的黄金时代。

1)释迦牟尼佛降生于同一时代。大约在孔子八岁的时候,释迦牟尼佛降生。 

2)道教的创始人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与孔子有二十年的差别。

3)孔子离世十年后,在古希腊雅典,苏格拉底这位古典哲学家出现于世。

4)孔子离世五十年后,柏拉图出现于世间。

(3)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时代,人类历史上了不起的宗教、哲学领域的伟大人物出现于世,他们的思想直到25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是绚烂,长盛于世。


4、《论语》不同时期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讲授,《论语》产生。

(2)先秦诸子百家,各种学说异彩纷呈,出现了如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等大批学术思想智者。 

(3)秦始皇一统天下,围绕政治目标,实行宗教合一“焚书坑儒”。包括法学、宗教在内的很多书被焚,但很多特别有价值的的书由于被有智慧的人隐藏而没被焚烧得以保留。

(4)汉帝登基,推崇宗教,唯留儒学推广,使其源远流长至近代。

(5)近代各种运动波及孔孟思想,近年才逐渐恢复。

(6)儒家思想在一些国家得到成功弘扬。

事例:大约公元一世纪或四五世纪时,《论语》和儒家文化传播到韩国、日本,其中很多做人做事的原则、人生智慧、人生道理被广泛运用在生活中,使得这些国家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方面的发展,至今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5、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作用,非常值得现代人去探讨和思考。  

(1)上师认为学习《论语》对做人和修行都有一些利益。

(2)讲《论语》的目的:希望借此增上自己的智慧、信心,以及对人类、对众生的爱。 


对《论语》解释

见仁见智


1、用不同的解释方法进行探讨,会有不同的收获。

(1)许多学者和国学大师有不同的解释方法。

(2)不同的见解,皆为见仁见智,不能简单确立为谁对谁错。

(3)用现代的智慧来进行剖析时,应该会有不同的收获。


2、语言文字千百年的发展变化,会有不同的解释。

(1)汉语发展变化历史长久,现在还能读懂、看懂古文是很好的。

(2)千百年前的很多文字和语言,到现在能看得懂的很少。

1)藏语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源于印度的梵语,传到藏地后经过不断变化,形成了现在的藏语。

2)六七百年之前的很多英文,现在能读懂的不是特别多。

3)阿拉伯语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古代的很多阿拉伯文字,现代人很难读懂。

(3)用现在的思想解读《论语》时,有不同的解释也可以理解。


3、根据不同的思想去思考,也会有不同的解读。 

(1)佛教徒看《论语》时可能会用佛教的道理思考。

(2)科学家会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解释。

(3)不同教派、流派的思想家等,会以自己的专业、智慧来进行相应地解读。

(4)上师认为:有不同的解释方法,在某种意义上是合理的。因为古代的智慧有很深奥的意义,可以解释成非常深的道理,也可以解释成浅显易懂的道理。  


4、既要坚持正确的认识,又要以发展的态度学习。

(1)学习和研讨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2)当今认为是对的知识,多年以后再进行分析时,也许会发现当时的结论还有很多不成熟之处。

(3)随着不同的文化环境、经验不断地成熟和积累,自己的思想也会有被推翻和否认的情况发生。

【事例】上师以己为例,开示人的智慧学识不会终生一致。

1)刚到喇荣山沟时的思想,经过后来对不同思想深入学习,有一些差别和变化。

2)无论是学者或研究者,每个人在不同研究领域中得出的智慧,也许到了某个时代,就会发现,自己的认识不一定是终生一致的。


5、【辨析】有些人说,《论语》不是孔子的思想,因为这是他很多弟子的语言、论题编写的。

(1)解析:这是合理的

1)《论语》就是孔子与弟子之间、弟子与弟子之间的一些对话;

2)这些相互研讨的非常有意义的对话,最后被集结成书——《论语》。

 (2)不仅是儒家思想,佛经也有如此结集形成的。

1)佛经也是佛陀当年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如目犍连与舍利子、观音菩萨与文殊菩萨等),后来由获得不忘陀罗尼的阿罗汉三次集结成文,形成了藏传佛教的一百零八函佛经。

 2)在佛经里面,有些是佛陀亲口说的,有些是佛陀加持弟子而说的,有些是佛陀的语言后来通过弟子们的对话形成的。

(3)《圣经》也是当时耶稣的语言,后来传承弟子们把它变成了《新约》、《旧约》等。


6、《论语》的内容。

(1)对话内容比较简单。

1)没有讲后世的问题;

2)没有讲最甚深的微观世界;

3)没有讲宏观的整个宇宙万物。

(2)《论语》在讲什么?

讲到了我们在今生当中如何治国、如何安家,如何与他人和睦相处。

(3)佛经的内容与《论语》有差别。

1)《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宝积经》等所有经典里的内容,确确实实是有很大的差别。

2)佛经特点:内容非常广,前后人物的出现比较复杂,意义也非常甚深。

3)想要对佛陀的思想完全了如指掌,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


7、其他宗教的人生哲理对人类的行为规范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8、总结

(1)学习了儒家相关论典以及其他宗教学说,再对比佛教教义,经过自己的智慧分析会有不同的感受。

(2)作为一个佛教徒没有必要特别去分析佛教的优劣,有识之士潜心研究会带来不同的意义。


《论语》中的

人生哲理值得重视


1、这是孔子与弟子之间讨论的语言集成的一本书。


2、西方很多国家和学者对《论语》特别感兴趣。1861年英国基督教传教士理雅格第一次将《论语》直接翻译成了英文。


3、目前,英文和其他文字语言的各有二十多种版本。


4、两千多年前的东方文化思想,对现在时代很有意义。 


5、翻译最好尽量能够体现作者的原意。

(1)翻译形式:直译和意译。

(2)翻译难度:《论语》是碎片式的信息,而西方学者一定要有非常强的逻辑,一环扣一环,才容易接受。

(3)应舍的做法:在翻译时,把旧的思想剪下来,加入一些时下比较受关注的思想,认为现代人更容易接受。

(4)原因:上师讲一些论典时,发现一些智者翻译的汉语版本,由于根据自己的喜好增减内容,以致和作者的原意发生出入。

(5)劝导:编译中增加一些内容是可以的;直译最好不要依据自己的喜好增减。


6、上师的建议。

(1)应取之法——说和写不同

1)说——能帮助对方很快理解的一些词可以加;

2)写——不管现代人接不接受,原来的思想要保留,如果要加上一些内容,加上括号可能比较合理。

(2)应舍做法——不负责任

一些译者用另外的内容更换自己不懂的原文内容,改变了作者的原意。


3、优秀的《论语》编译——不舍弃传统文化。

(1)概括:优秀的编译者,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以及传播东方文化思想,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2)分说:

1)编译者之一:辜鸿铭先生

①介绍:生长在德国,接受西方思想教育,取得十三个博士学位,精通九种语言。在父亲和老师的影响下,他对儒家思想的见解根深蒂固,其行为和思想中从没有舍弃传统文化。

②对传统文化的传播

辜鸿铭先生留在一次交流餐会上的回答:“现在西方科学非常兴盛,我们非常佩服西方对科学的追求精神,以及西方的竞争思想。但今天吃饭时,你让我坐在餐桌的首座,这种行为就是孔子的思想。如果按照西方的思想,我们都为了这个座位开始竞争,今天的饭也可能吃不上。”

③说明:人如果舍弃了传统文化礼仪,如果只是追求自我和个人主义的这种思想,也许大家连吃一顿饭都有困难。

 ②编译者之一:林语堂先生

林语堂先生曾用英语编译过《论语》,后来又翻成中文,叫《孔子的思想》,里面讲了很多国学的知识。


7、当今时代,思想文化的根很重要,这是人生最重要的智慧基础。

(1)文化的根很重要。当今重视科学与技术,但技术和知识是扎根在人生的智慧上的。

(2)即便有很多科技知识,如果没有人生哲理,无论为人处事或调伏自己烦恼,都会有一定困难。


8、《论语》教给我们什么?

(1)《论语》实际是两千年前的情绪管理窍诀。

(2)情绪管理很必要。

1)管理好负面情绪(佛教:调伏自相续),可以用在正道当中。

2)每个人都会面临很多不同的选择,如果选择错误,则人生甚至走向绝路。

3)很好的调整情绪,可能会过上快乐的生活。

(3)结论:学《论语》的过程中会得到很多的收获。  


学而篇第一

宣讲正论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例阐述:不同释义,所立观点的角度不同。

(1)上师观点:追求学问之后,一段时间后或者在合适的时间开始串习,这不是很高兴的事吗?不是很快乐的事吗?不是很喜悦的事吗?


(2)其他观点辨析:

1)凡愚智者对学习的不同态度。

①学者认为孔子的观点是一种传统思想,不适合现代。

②从众生习气来讲,学完了又再去复习,确实是比较痛苦的事情。

③对圣人、贤人以及追求高尚智慧的人来讲,学完再串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2)享受学习的过程是一件幸福快乐之事。

①学习是人生当中非常有意义的事。

②刚开始学习时是很难,但只要坚持就会有一种感受,再通过不断串习,到一定时候,学习就没有任何困难了。

③佛教需要闻思修行。

从老师那里听闻,自己去思维,之后再串习,最后当修行到达一定境界时,对闻思修就再也不会放弃。

3)结论:当学习带来一种特别好的感受时,学习就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

①如何欢喜精进地学习佛法?

a正面解析:对知识的希求心特别强,所以学习非常欢喜。

b反面解析:懈怠懒惰之人,不爱学习,觉得学习时件痛苦的事情。

②对知识要有希求心。

a南怀瑾先生说现在很多孩子不喜欢学习的某些观点,上师不太同意。现在有很多孩子很喜欢学习。

b孔子讲的也不一定是现在的孩子,成人也可以从很多方面来理解。


(3)孔子自身求学的写照——孔子在自己的求学阶段,特别喜欢学习。


2、详细阐述本文内容树立的三种幸福观。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读书都是一样,刚开始不断地去学,到后来就没有什么困难的事情。

2)教证理证说明:

《入菩萨行论》:“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我们长期修学就没有不能成办的事情。

②世间人常讲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事例:有些学生读了大概二三十遍《大圆满前行》,就生起欢喜心,并真正爱上了这本书。

③真正的学习就是到最后自己通达了其中的意义,是不会痛苦的。

3)学习后的复习很重要。

①串习方式可以形成根深蒂固的记忆。

【事例1】法王如意宝上大课后,嘎多堪布会马上做一次大的辅导,然后各地再做小辅导,之后第二天再做一次辅导。

【事例2】上师讲完课后,马上就有一两个人出来辅导,下面还遍地开花地讲,这对记忆很好。

②科学角度说明。

【举例】德国学者对人脑和记忆方面的研究表明:人刚学完的知识,马上去复习,百分之百能记得,几个小时以后,就只能记得百分之八十几,一周后再复习基本上是百分之二十多。  

③如孔子言,当天学完之后,当天去听辅导、复习,之后再反复复习,知识在脑海中就保存下来。否则刚开始还能记得清楚,但过了一些时间就没什么印象了。

4)学习窍诀:学完后一定要反反复复去复习,这样就会真正领悟到知识的意义,这会是非常快乐的事情。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释义】有远方的朋友来,特别开心。

2)反方观点:有些人认为这个不一定对。

①朋友来了要花时间安排吃住行等,还不一定令其满意,所以朋友来了不是开心的而是痛苦的事情。

②来开法会的一些人不仅高反,还有各种要求,很多地方他们也不满意,最后道友们产生了厌烦心,觉得有些痛苦。

3)辨析:孔子这里讲的所谓的朋友,应该是志同道合的智者朋友。

①对我们而言,这些朋友来了是非常快乐的事情。

a真正的好友是对相续有帮助的善友,是善知识。

b这种有智慧的朋友来了,我能从他那里获得知识;相反,我自己所获得的智慧,也有机会分享给他。

②两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会很享受那种智慧的碰撞,是非常有意义的。

a【教证】《萨迦格言》:“若二智者共商议,则将出生善智慧,姜黄硼砂配一起,便会变出余色彩。”

b【释义】一位科学方面的智者,一位宗教方面的智者,两位智者相遇,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就像世间黄色的姜黄,遇上红色的硼砂,会特别鲜艳斑斓,耀眼夺目。

4)公案说明:

佛陀对阿难说:“两个人可以做大的福德,因为一个人可以听闻,一个人可以讲说。并且如果两个人在智慧方面进行交流,确实是非常有意义的。”

5)辨析:

①认为人本来为了吃、住,或个人的事情就烦恼,自己对人际关系又不太擅长,再加上来了一个熟悉的人,可能会更加心烦意乱。

【答】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孔子说三十而立,他认为人到了三十岁,就会对社会上的社交活动越来越擅长。

②《论语》的很多内容表面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做时,怎么会开心呢?

【答】当你对人有一种关爱时,朋友来了,可以互相分享智慧,提升知识,这对我们做人、做事,相互都有很好的帮助。

 ③既然说学知识串习是开心的事,那我就呆在自己家里,谁也不接触,最好也不要来人多好。

【答】我们应非常开放、包容的一种思想。跟人接触是快乐的事情,大乘佛法要度众生,可以从亲朋好友开始度,这是大乘在对外交往方面与众不同的一种思想。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释义】如果自己的学问、智慧、功德,这些别人都不知道,也不应该生气。

①面对别人的评价、态度、做法,不但不生气反而以很乐观的态度接受,这是非常有肚量、有智慧、有包容的君子姿态。

②因为自己做事被不认同、不理解,或者名气不为人知等而感到痛苦,说明这些人肚量很小。

2)从不同角度分别举例阐述上述观点

①上师自谦以己为例说明:凡夫人在得不到认可时,没有必要觉得痛苦。 

一些老师介绍上师时,不会读他的名字,上师对此并不伤心,因为知道他们读的时候很费劲,所以没有必要生气,而且还会很开心地面对。

【说明】在社会上得不到认可时,心里确实有点烦,这也是一种正常现象。

②以孔子的公案说明:智者对于别人的任何态度都可以接受,也不会不开心。

一次孔子的门徒把孔子弄丢了,后来找到他的时候,有人说:“孔子,你这么到处乱跑,像流浪狗一样。”孔子非但没有不开心,还很开心地说:“是是是,我就是像条真正的流浪狗一样。”

【说明】:对孔子而言,别人称呼他是流浪狗也好,还是说他没有学问也好,他都很容易接受。而我们,别人对你的称呼、对你的态度,稍微有些不够好,或者在特殊的场合中没有提及你的名称,就会特别的不开心。

③以事例阐述:如果非常在意别人的态度,结果就是自寻烦恼。

开会时有同级别的两个领导,发言的人只提到一个领导的名字,并且说他如何如何辛苦。散会后,没被提到名字的领导很不高兴,过去抓着发言的人的胸襟质问。

3)孔子的思想很像我们修行过程中的一些调心的方法。

①别人不赞叹我的工作时,这也正适合我意,我就默默无闻地做我该做的事。

②别人不认可我,我正好可以将其转为道用。

③修行方面确实也有这样的。

4)导致出现颠倒行为的原因——价值观的颠倒。

①当今社会现象:因为很多价值观建立在金钱和权力之上,一旦不被认可,自己心里就不开心,别人也觉得你没有什么分量。

②举例说明:

a一个人每月一万块钱的工资,另一个人每月只有五千块的工资,人们会觉得每月五千收入的是低等的,认为他没有价值;

b一个人局长和一个副科长,局长就会认为自己很了不起。

③人们都只通过金钱和权利衡量他人,说明这个社会很落魄。

5)古代不是这样的。

①古人很重视内在的道德和功德,会得到大家尊重。

②别人不了解你的功德,不应该感到寂寞和伤心,而应该非常开心。


3、总结

(1)学习知识是很快乐的事;朋友或熟人来了,也是很开心的事情;在工作、生活中,别人不认可自己,我也是很开心,低调地做我的事情,这也是一种随缘而立,是很开心的。

(2)孔子“五十知天命”后对人生的理解有意义。

1)知道了人生是怎么一回事,对名声、财富、别人的赞叹等等就会看得比较淡。

2)世间人无法接受的一些事,对一位修行人来讲,是特别简单的事。

 (3)学习是快乐的;跟人交往是快乐的;将生活当中一些违缘转为道用也是快乐的。

(4)分享《论语》树立的三种幸福观。

1)什么是幸福?

①学习知识就非常幸福,跟人交往,来了一些人也是值得特别开心的事。

②上师举例:

上师吃早饭的时候,有一个堪布和一个老喇嘛来吃早饭,上师邀请一起吃糌粑,上师说要讲《论语》, “有朋友来,要乐意接受。”对方评价:“孔子思想很好,我们以后经常来”。

2)结语教诫:

①大家应像上面所讲般对待朋友。

②也许能在儒家的思想当中收获修行。


发心:定解F10、定解E01;插图:吴俊松


《论语》第1课 原文讲记和音频下载地址:

https://zhibeifw.com/jx/cf/lun-yu/

阅读原文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