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心不老,发心不退
相似悲心,易成嗔心
作为菩萨应该了知,相续中对相所起的实有执著,乃客尘烦恼。断除客尘烦恼而生的大悲心,才真正是菩萨的悲心。如果执著悲心为实有,则在生死轮回中,肯定会产生厌倦心。著自己和众生都是实有的,在旷劫的漫长时日里,很有可能畏难而退,不愿意继续度化、利益众生,因为你的悲心是实有的。不少人最初会产生一些相似悲心,看到可怜的流浪宠物会收留。但是,当它们不随你意,或身边有人反对时,就很容易产生嗔恨心等烦恼。原来的悲心已经老了,变成了嗔恨心。法王在世时也经常讲:“悲心老嗔恨。”有这样的说法。
众生如幻,发心无厌
杂有实执的悲心会产生厌倦心。如果离开了这样的“爱见悲心”,则无有疲厌。如果从根本上通达了众生的本体像水中月、梦中花一样显而无自性、如梦如幻,虽然他们很可怜,但并不真实存在,这时你对众生的悲心就不同于普通凡夫。没有这样的“爱见悲心”,你度化他们时,也不会有厌倦心。
这里是要让我们懂得空性的道理。如果证悟了空性,度化众生就不会有厌倦心;如果没有证悟空性,可能只会产生偶然的出离心或悲心。看到可怜众生,或许头几天会说:“我一定要好好发心啊,好好发心啊!”过段时间,就会懈怠厌倦。如果真正了知众生如梦如幻,并不实有存在,对自他都没有实有执著,你的发心就不会退失。
爱见心有覆,大悲心无缘
所以,有些菩萨不管发什么心,都能坚持很长时间,而有些人就会说:“哎呀,累了,不行了!”包括我身边的一些发心人员也说:“我现在不愿意发心,我现在很厌烦了!堪布好像也不理解我们,堪布也好像什么什么的……这些众生都太刚强难化,都对我有意见!”脑海中全是一大堆带有实执的想法,说话也很粗暴强硬,认为这个也是实有,那个也是实有,厌倦心肯定很快就会生起来,这是必然规律。如果你确实了达眼前的显现都是如梦如幻,自己只是暂时为了让这些众生从梦中醒悟而发心,可能就没有这么多的自相烦恼和痛苦。
所以,我们不管是发心也好、生病也好,如果没有这种“有缘”的“爱见悲心”,而是以一种无缘的大悲心摄持,那我们的发心、所做的善事、度化众生的事业,在生生世世当中都不会为“爱见”所覆。如《金刚经》云:“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一方面,菩萨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但实际上用智慧剖析,所谓的众生并不真实存在。
以 无 缘 大 悲 ,度 如 幻 众 生
恭录自索达吉堪布传讲
《维摩诘经》第29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