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一脉心香 >> 索达吉堪布:在平凡中成就不平凡——三殊胜开示 Back

索达吉堪布:在平凡中成就不平凡——三殊胜开示

索达吉堪布 一脉心香 2017-08-16

在平凡中成就不平凡——三殊胜开示

——索达吉堪布2016.10.09第11次UC双语开示


>>>音视频传承请登录“智慧佛网”的“智悲讲堂”<<<

 

主持人:

每一天,从早晨睁开双眼直至晚上合眼休息,我们会经历各种重要的、琐碎的事情;乃至于我们整个一生,从出生那一刻起直到死亡之间,我们更会经历各种起伏,乃至无数看起来不值一提的小事。

面对这些不得不经历的事情,成功的管理者会把每天必须完成的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而不会花过多的时间去做琐碎之事;同样,有经验的修行人,会用最宝贵难得的时间去做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而不是处于散乱和无记之中。此外,对于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修行者不仅不忽视,还将其转为道用,让它们都成为趋近菩提之因。

这些修行人是如何能把一切所作所为,无论看起来重要还是不重要,都转化为菩提之因呢?当然,首先他们要听闻佛法,然后思维其中的意义,并且进一步修持。但除此之外还离不开一个最重要的窍诀——那就是三殊胜,一旦懂得并且如教修行这个窍诀,一切所作所为无不成为菩提之因,这个窍诀正是我们修行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

下面就有请索达吉堪布仁波切为我们做今天的开示:《在平凡中成就不平凡——三殊胜》。

在堪布开示前,我们首先共同念诵祈祷文。

 

索达吉堪布仁波切:

今天很高兴在智悲弘法大学跟大家一起用双语来进行交流。

我们这个智悲弘法大学,实际上是给大家提供一个依靠英语来学习佛法理论、修行的平台。我认为,在当今这个时代,依靠英语为主的世界上不同民族和国家的语言来弘扬佛法非常重要。

我特别希望,世界上更多的年轻人能通过英语、日语,还有阿拉伯语、国语、藏语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字来了解甚深的佛教道理。

大家都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实际上,每一种语言文字的背景下,都隐藏着各个不同国家的文化,其中有很多的知识、真理。虽然我们佛教并不需要用其他的文化和知识来包装,它本身就是非常科学化的真理;但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如果要了解佛法的话,最好还是通过各自不同的文字语言来掌握它,这是最好的途径。

在现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英语可以说是铺天盖地,几乎覆盖了全球各个先进的国家。这个时候,我们如果能用英语来传播佛教具有智慧和慈悲内涵的真理,我相信很多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都会得到一定的利益。

尤其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学过英语等不同的语言,除了你们日常生活当中应用以外,更重要的是传递文化、传递佛教知识。这样的话,一方面你学过的知识可以再次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另一方面,也是回报众多老师对你们的付出、培养的恩德。因此,我觉得我们要通过英语等不同的语言来弘扬佛法——当然这个需要一定的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你想用英语来弘扬佛法恐怕也有一定的困难。

在座的人都知道,如今是快速发展、追求高效率的一个时代,也是一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每个人都希望用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多的收益或利润,就像一些消费者,想要付出最少的钱得到最高性价比的产品。这种时候,我们也很有必要通过智慧,用一些方便方法来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现在的人对文化的追求也是同样的,很多人都用最简单、最简洁的方式来传道,或接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所谓的快餐文化,或者说是碎片文化,在这个社会的各个角落当中,包括我们很多人的手指间,轻轻摸一下手机屏幕、电脑屏幕,在这样一个瞬间,就想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所有知识。这是现在人们的追求方法,跟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很大的差别。

包括我们很多佛教徒——今天参与的人,大多数可能都是佛教徒,大多数是精通双语的,否则今天不一定来听;还有很多不懂双语,还有很多没有信仰。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处在这个快餐文化特别兴盛的时代当中,我们的修行也需要有一种最简单、最殊胜、最实用的窍诀,这种窍诀呢,也需要在最快的时间当中获得。这就是我们现在很多人的价值观。

那么这个窍决,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平凡当中的不平凡”,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三殊胜来获得。所谓三殊胜,就是发心殊胜、正行殊胜,还有结行回向殊胜。但这个窍诀实际上并不是最近20世纪、21世纪当中发现的,应该是几千年之前就发现了的,它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的修行非常有用。所以我们今天就跟大家宣讲所谓的三殊胜。

三殊胜当中,首先是加行发心殊胜。从佛教修行的层面讲,任何一个修行的前面都需要发一个大慈大悲的菩提心,不管做什么善事,这种心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缺少了它,虽然在修行当中花了很多的时间和工夫,但实际上效果不明、作用不大,没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发心殊胜。

所谓发心,实际上不仅仅是在佛教的修行当中很重要,实际上我们世间当中成办任何一件事情,也都是不可缺少的,它在我们常用的文字当中叫作“动机”,也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在意乐上有一种想成办这件事情的源动力,或者说是一种最初的思维。

从现代心理学层面分析的话,这个动机它有三个重要的因素。第一个因素叫作“激励”,也就是做任何一件事情,刚开始有一种鼓励自己的、很有热情的心态;第二种因素我们称之为“毅力”,也就是在成办事情的过程当中,有一种克服困难的、坚定的意志;第三个因素叫作“专注”,就是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孜孜不倦地去成办整个过程。所以这个“动机”,按照心理学的要求来讲,可以说是由三个不同的层面组成。

我在想,其实大乘佛教的菩提心当中也可以有这三个因素吧。首先,我们要修行的话,需要有一种鼓励自己、激励自己的决心;中间呢,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有不怕任何困难的、坚强的意志力;最后,修行一定要有一种不能三心二意而应该专心致志的心态。

发心,或者说是动机,从本体上分有三种差别。一个是不善的发心,一个是无记的发心,还有一个叫作善妙的发心。

我们做任何修行,首先不能杂有不善的心——贪心、嗔心、痴心等等,如果杂有这种心的话,那么这个修行是不会成功的。世间的任何一件事情也是这样,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能有非常严重的自私自利的心,如果有严重的自私自利心,会直接损害我们想成办的事情。

不仅是修行上,发心或者动机上有一个不善的意念,实际上都会对个人、对社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在座的各位都知道吧,前一段时间发生在日本的“毒点滴”事件。有些人表面上看来好像是对社会负责,但实际上呢——因为日本老龄化比较严重吧,很多80岁的人都在上班,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有个别人在点滴里面加毒药,后来死了四十多个人吧。这是全球都非常关注的一件事情。他的动机是什么呢?就是杂有不善的心。同样的,如果这样的心态用在我们的修行当中,那这个动机叫不善,也称为不善的修行。

第二个是无记的心态,就是没有一个主动的或者善或者恶的心,是一种平庸的状态,也就是一种盲目的心态。因为有些人受周围人的影响,别人怎么做,也跟着怎么做。现在很多消费者也是这样的,别人买什么东西,我也跟着买,人云亦云,这叫作“羊群效应”。因为别人在做,我也跟着做;别人修行,我也跟着修行,但我没有什么好的动机,也没有不好的动机,随波逐流,就是这样的一种心态。这样的心态,虽然它对社会、对个人没有危害,但实际上依靠这种心态,从修行上讲,成办不了修行真正的结果;从世间上讲,这种心态完全是一种盲目,所以我们也要放弃它。

第三个就是善心,善心也有下中上。我们佛教里面讲: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所谓的下士道,就是自己为了获得名声、健康、财富,或者是暂时的一些利益而修行。从世间层面讲,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不会想别人,不会想国家,也不会想整个人类,所做的完全是想着自己和自己的家庭,这种心态实际上不是很高尚,是比较下等的。虽然有些西方人认为考虑自己是最伟大、最勇敢的心态,但这是从个人层面讲的,如果从整个社会层面、国家层面讲,我们要选一个国家总统的话,恐怕不会需要特别自私、只想自己家庭的人,那样的国家领导对这个国家不一定有利。所以说,最主要的是什么呢?就是修行的时候不要一直在意自己所谓的荣华富贵。

第二个是中士道,就是修行为了自己从三界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也就是佛教里面讲的声闻缘觉,暂时自己得到涅槃的境界,最终来讲并不究竟。我最近讲的《妙法莲华经》里面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舍利弗,他刚开始是学习大乘佛教的,后来退失信心学小乘,但最终又转回大乘来。这个非常精彩的故事在《妙法莲华经》当中有。所以,从修行层面来说,我们可能想自己永久的解脱,但是实际上这种解脱不究竟的,因此要想到众生。从世间层面讲,一个人一直只是想着自己以及自己周围的事情的话,这种心态实际上也不算很究竟。因此对于中士道的修行,作为大乘佛教来讲并不是特别提倡。

第三个是最好的,是我们大家都应该接受的,叫上士道,也就是最高尚的发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的心态,这个非常重要。

在座的很多人应该学过大乘佛教,那么大乘佛教的利他心,做任何一个善事之前——包括放生、讲经说法,或者自己念经、修行,甚至去朝拜神山等等,前面应该有一个这样的心“我要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做这样一个心里的规划,这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实际上它是最有意义、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心态。

这种心态从世间心理学角度讲也是很重要的。从心理学层面分析,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影响最大的两种心态,一个是希望,一个是恐惧。有了希望以后,不管做什么事情,没有失去希望,没有失望、没有绝望的话,那么这件事情很容易成办,即使有一些负面的——你的身体不好、身上有一些疾病,但自己一直认为自己有希望,只要有这个心态,实际上它对你的生活正面的影响非常大。因为我们的“心”是可以逐渐逐渐扩大的,扩大之后,身上和心理的一些负面成分都可以消除。所以利他心,也就是菩提心从心理学上讲,它有非常正面的作用,对个人来讲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是像妙药一般的心态,可以这么说。

相反刚才说的绝望,或者说恐惧的话,本来你可以成办的事情,因为自己有恐惧的心态或者是绝望,最后“心”就慢慢慢慢萎缩,然后本来可以成办的一些事情,包括你的健康、包括很多在你的能力范围内可以成办的事情,反而不能成功。因此,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讲,我们自己要有自信,同时还要想帮助别人,这样的话,对我们自己以及他人带来双重的、真实的利益。

佛经里面讲,如果我们去利益众生的话,自己会获得喜乐,实际上现在很多学者也对此进行了论证。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诺顿,还有哥伦比亚大学伊丽莎白·邓恩教授,他们经过多年研究以后,写了一本书叫《花钱带来的幸福感》,也有中文版的。这里面说:我给别人花钱、消费获得的快乐,远远超过花在自己身上的这种快乐。也就是说,我如果自己消费、使用很多很多金钱的话,实际上我会有很多痛苦的成分在里面;我如果把金钱用于其他人的身上,那么让很多群体得了利益的时候,我得到的快乐是更有意义的。这是在130多个国家进行调研后得到的结论,确实是我们佛教里面所讲到的布施带来的快乐。当然,现在他们这种研究只能局限于今世的,对来世的快乐现在可能他们测不出来。但是,的确利他心的这种快乐,我们自己在生活当中也可以享用的。

其实这样的发心,把心量扩大,很多人可以做得到,一般的普通人,心量扩大的方式体现在行为当中。如果有一些势力,有金钱、权力,他可以……我记得前一个月的时候,有一个叫作是扎克伯格,他将自己的资产30亿美金留给基金会,建立一些健康方面的基金,进行医疗救助。从我们佛教的角度讲,他的这种发愿——他想在这个世纪末的时候将所有的疾病控制,或者预防甚至消灭,以这样的一种发心将自己的资产留施给余人,而他自己过着非常非常普通的、很简单的一种生活。人世间,持这种精神的也是大有人在。如果我们把这个理念用在修行当中的话,实际上这叫作大乘的菩提心。

因此大家要记住,应该有刚开始的这种源动力:发心想要帮助别人。我自己修行也是这样的,做事情也是希望能够帮助别人。包括我们今天听课,要想我今天的1个小时的课,希望能对其他的众生有利。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发心殊胜。

第二个叫作正行无缘殊胜。正行无缘殊胜,如果按照佛教很严格的一些解释方法的话,实际上在胜义当中像虚空一样,远离一切边、远离一切的相;在世俗当中如梦如幻,但如梦如幻用智慧来观察的时候,就变成三轮体空。

这里讲的三轮体空呢,比如说我们做布施,一般来讲是有布施者、所布施的对境——乞丐、布施的财物,这三个法是存在的。但是,这是我们显现当中存在,如果用佛教的智慧来观察的时候,实际上这三者都是空性的,都是如梦如幻的,就像梦中的乞丐和梦中的布施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不要分别,以三轮体空来摄持。当然,这个对没有学佛法的人来说可能比较难懂,所以我今天不着重讲这一方面,如果你们要想了解的话,可以学习中观的《入中论》、《大圆满心性休息》等等。

我们今天讲的正行,比如说听一堂课、听法的过程当中,不缘其他的分别念,只是一心一意专注,身体不动来动去,应该有坐式,做一些笔记是可以的;语言呢,包括念诵这些都不用,更不能交头接耳、说悄悄话;心的话,不昏沉、不打瞌睡,也不掉举、不散乱。总之我们的身口意三门要完全专注。如果听一个小时的课,整个一小时当中,要非常专注,这种过程就叫做正行无缘。做任何一件事情,不仅仅是听课,中间都需要有一种非常专注的阶段。

正行无缘还有一层意思:我们对人生当中一切的事情不要特别地去执著,应该用如梦如幻来观待。什么意思呢?无论是你的感情也好、生活也好,甚至你在工作当中一些不平等、没有安全感,所有的这些心态,实际上它是一种显现,但这种显现在很快的时间当中会过去的,它没有真正的自性。因此,在我们的佛教修行当中,就跟大家说不要执著,不要执著是不缘的意思,就是不要去缘取它。如果你不执著,就会有一种自然的快乐。

今天在座的很多听众,可能因为生活、工作的压力,有很多负面的情绪和浮躁的心态,如果用佛教的如梦如幻和大悲空性这种心态来调整,是最快乐的事情。

在现在的知识当中叫“经营”,跟管理比较相同吧,这需要智慧。也就是说经营生活、经营感情、经营商业……一切都需要智慧来摄持,如果有智慧摄持,你的梦想到最后会圆满的,不会半途而废。

讲到生活的经营,实际上确实需要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刚开始可能有一个很好的心态,但后来不一定能善始善终。最近,我看到全球性的一个新闻,有个好莱坞的电影明星叫作朱莉,和她的丈夫皮特,他们因为离婚分家,家产都有27亿人民币,全球很多人很关注。其实他们刚开始的时候——先要发菩提心,他们的发心是很好的;中间要智慧无缘——他们这个正行无缘做得不是很好,修得不算很好;所以他们最后的回向就不会很成功。因此,我们作为世间人的话,刚开始的人生规划、中间的经营和操作过程、最后圆满的结局,这就是一条线,也是不同的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算是收尾——当然它的延续性也需要考虑。包括做一些慈善也是同样的,也需要智慧摄持。我们说正行需要智慧来摄持,前行需要大悲心来摄持,那么后行呢,需要智慧和悲心双运。

最后就讲回向殊胜。按照大乘佛教,我们所做的所有善根,包括刚开始的发心,中间正行过程当中的专注,所有这些善根回向给众生。

佛经当中也讲了,一切诸善根回向于众生。回向的时候也是让无边无际的众生获得圆满佛果,通过《普贤行愿品》或者其他的方式把善根全部回向给众生,这是最殊胜的一种方法。

如果没有回向,善根很容易被摧坏。有四种毁坏善根的因,比如说,你产生嗔恨心,一刹那的嗔恨心也会摧毁善根;或者产生炫耀的心,我做了如何如何善根,这样到处都去讲,在别人面前炫耀,这个也是毁坏善根的一种因;还有呢,自己做了善事以后产生后悔心,这也是一种毁坏善根的因;还有颠倒回向,就是你把善根回向成什么外道,或者是让众生获得暂时的利益,或者是让某个众生倒霉、受苦等等,这样的回向,或者说这样的行为会让我们的善根毁坏的。所以,没有发生这些之前,我们要做回向,这是佛教当中最重要的一环。

这样的回向,哪怕听一堂课,做一次放生,或者说行持一座善法和参禅,等等,所有的一切的一切,我们到最后结束的时候做一个回向。这是修行当中最快速的一种方便方法。

以上我们讲到三种殊胜。其实三种殊胜是三种方便方法,如果我们有了方便,虽然没有花很多的时间、精力,但是轻而易举就获得了最大的功德、最大的利益。因此修行要圆满成功的话,这三个环节特别的需要。

    今天听众当中也有很多的修行人,我再次希望你们在以后的日子当中,不管是什么善事、什么功德、什么修行,都一定要有上面讲的三种殊胜来摄持。就像我们世间的一个建筑,刚开始需要规划,中间需要修建,建成以后需要延续它的生命,要不断地维护,这三个阶段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初中后这三个阶段不能离开的。在座的各位对这么重要的事情如果没有去关注的话,这种善巧方便的窍决可能无法真正用到生活中。

    时间马上到了,我最后的一个希望呢,希望今天在座的各位,如果你是修行人,应该按照你以前接受过的教言不断地修行、利益众生;在生活当中不要特别执著,要开心,要学会放下、学会做人,社交、教育、人际关系也是很重要的,与任何人都要和睦相处,应该做一个成功的人。所谓的成功不一定是有钱有势,而是要过得很开心,不要天天都被烦恼困扰,要很幸福,这样才是成功的人生。

最后,特别感谢弘法大学所有的工作人员,同时也特别感谢今天东南西北的观众、听众,因为你们的时间很宝贵,但是你们都来到这个现场,来到这个虚空云端的世界当中,跟我们见面,谢谢你们。我们一起回向善根,谢谢你们!

 

主持人:

感谢仁波切!

今晚的开示让我们受益匪浅,文字虽然简短,但其甚深的意义足以让我们在乃至菩提果之间行持。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行持三殊胜,我们定会在平凡中成就不平凡。

最后感谢各位的聆听,让我们在后行回向殊胜的摄持下,共同念诵《愿海精髓》。 

 

纯公益学佛平台 欢迎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