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二规教言论》第5课
脉
络
梳
理
本课内容安立在科判“广建立正士高尚行的功德相”,即广建立正士高尚行的十种功德相,以十种行为规范,在论中广为抉择,如果想成办高尚行为,依止论典善说如理行持,则定圆满正士二种圆满果。本课主要从树根“妙慧”和“稳重”两方面进行宣讲,用了十六组颂词宣讲以上内容。
1、反说没有智慧、目光短浅的人,因为没有长远打算,在承办自他事情时,虽然尽心尽力,但是成效不大。(详见颂词1)
2、阐述增上智慧的方式。自己不了知的问题,当虚心向智者请教;应阅读智者所造的论典;思维智者和愚者的差异,并反观自己所具的相。(详见颂词2)
3、通过宣讲智慧与高尚行之间的关系,了知智慧与高尚行能相互促进而增长。(详见颂词3)
4、阐述智慧、高尚行增长所带来的果——福德也会随之增上,相续中的智慧、境界等日胜一日,自己也会获得很大的进步和利益。(详见颂词4)
5、劝导既然我们对任何事物的态度,都不如对自己那样爱重,那我们应着重对智慧的培养。(详见颂词5)
6、通过对比阐述我们对世间经商、建筑等事,不懂尚且要向人询问,而对于我们这一生应当取舍的大事,不察不问岂不是非常愚蠢?(详见颂词6)
7、劝诫我们有了过失不要害怕,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过失的人非常少见,只要知错能改,对治摧毁它,最后就能获得善妙的结局。(详见颂词7)
8、虽然这个世界上圆满功德的人非常少见,但是如果我们对功德产生希求心,经常串习功德,也会成为具足功德的人。(详见颂词8)
9、从反方面宣讲,如果认识不到自己的过失,便会再三犯错,如此重蹈覆辙,会把以前的功德全部灭尽。(详见颂词9)
10、修习的功德越来越增上,过失就会越来越少。如果整日浑浑噩噩不经观察,即便长年累月也不会有长进。(详见颂词10)
11、教诫我们只要精进令自相续中的学问不断增上,不仅能赶超以前超过和与自己相同智慧的人,且究竟会获得无上果位。(详见颂词11)
12、反之,如果自相续中的过失一直在增长,这样的人就会像陡山的流水般很难以向上牵引。(详见颂词12)
13、劝诫所有凡是想求得自利的人,应当恒常精进的断除自己的过失,增长自己的功德。(详见颂词13)
14、阐述想要增长功德、远离过患,需了知取舍的智慧,要获得取舍的智慧,需依止具有智慧、人格稳重的善知识,以及多阅读他们的论典。(详见颂词14)
15、稳重属于树根之一,开示什么是稳重的士夫以及其特点。(详见颂词15)
16、宣讲稳重的功德。如果具有稳重的德行,即便没有其他功德,也能凭此逐渐圆满百种功德。(详见颂词16)
【颂词1】狭慧目光短浅者,成办自他之诸事,虽为精勤果极小,犹如孩童造土房。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说“妙慧”,前面讲一个人如果智慧深远、发心广大则可成办大事,本颂与之对比,从反方面宣讲一般世间人如果智慧狭窄、鼠目寸光,只在乎眼前利益,即使下了很大功夫,也只能取得很少的成效。
消文释义
智慧狭窄、目光短浅之人,在成办自他一些事情时,虽然尽心尽力,下了很大功夫,但犹如孩童们造土房一样,所取得的成效却很少。
本颂重难点
1、一个人如果不具甚深智慧之相,无法成办大事。
(1)没有智慧、鼠目寸光的人,只在乎眼前利益,根本没有长远打算;
(2)不管是说话、做事情,收效都微乎其微。
(3)劝导。
1)一个人不要把自己束缚在小圈子里;
2)做事情、想事情时,不管自己有没有能力,应该稍微扩大一下智慧的境界。
2、以喻说明即便是世间的成功,一旦智慧狭窄,下再大的功夫,也收效甚微。
(1)举例说明此理
1)曾经叱咤风云的太平天国迅速夭折的原因,正是因为领袖洪秀全的狭隘自私、目光短浅;
2)明末闯王李自成,其失败也跟他自身的一些缺陷有关;
3)现在有些高僧大德,因为目光只放在自己的事情上,凡事考虑不周到,而在弘法利生方面也是命不久矣。
(2)说明
1)智慧狭窄的人,虽然有暂时的事业辉煌;
2)但所成办的事情,就像孩童在河边造沙屋一样,一阵大风雨,便毁坏无余。
3、上师教诫
(1)今后应该多想到众生的利益,多想到自己生生世世的长远利益,不要总顾虑眼前那点生活;
(2)就像有了火,灰会自然产生一样,只要有了长远的利他心,自己的利益无勤当中即可成办;
(3)学到一些佛法后,也不要常想通过什么途径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如果总在这方面考虑,人人都知道你的动机,你也不一定会成功;
(4)一旦有了弘法利生的缘分,应当时时不离利他心,千万不要目光短浅,始终想着保护自己。
【颂词2】或多自己能了知,若不了知问智者,当阅智者诸论典,思维愚智之差别。
科判分析
前面通过对比了知了有无“妙慧”所带来的不同结果,令我们生起要增上殊胜智慧的希求心,本颂继续宣讲“妙慧”,开示如何增上智慧:不懂的问智者;还应多阅读智者所造的论典;思维愚智之间的差别。
消文释义
对于大多数问题,可以凭自己的智慧来观察抉择,如果有些问题搞不清楚,可虚心问智者讨教,还应阅读智者所造的论典,进一步去思维愚者和智者之间的差别。
本颂重难点
1、“若不了知问智者”——若搞不清楚,可虚心向他人请教。
(1)“智者不问执为耻,愚者询问执为耻。”
1)智愚行为之别
①智者行为:不懂的问题应该问别人,问过之后,才可以得到准确无误的答案。
②愚者行为:有些人不懂装懂,不愿向他人请教,唯恐这样会降低自己的身份,让人觉得自己很笨,宁可死守似是而非的答案不放,也没有面对别人的勇气。
2)以例教诫应该通过互相探讨、辩论来增长智慧。
①学院有些法师经常互相提问,把不懂的地方拿出来辩论,对自他都有很大的收益。
②三国的刘备德行高崇,自感智慧不足,三顾茅庐拜请诸葛亮,助其成就大业。
(2)相互辩论提问的必要性。
1)《萨迦格言》中说:“对待智者,倘若不询问也不辩论,就无法了知他学识的深浅。譬如最好的鼓,若不用槌子来敲打就不能发出声响一样。”
2)每个人的智慧有高低,通过相互辩论提问:
①才能知道智者的渊博学识;
②自己也会籍此提高知识水平和处事能力。
(3)在研讨过程中应注意的行为。
1)不要有蔑视别人的语气,若用恶语侮辱别人,自己也会生生世世堕为旁生。
2)不要稍有一点智慧就生起傲慢之心,就爱用不干净的语言讽刺别人,这是非常不好的。
3)别人来请教,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要一直藏在肚子里,生怕别人知道。
2、“当阅智者诸论典”——通过阅读智者所造的论典,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见解。
(1)以例说明通过阅读智者所造论典,完全改变自己的智慧和见解,是一种智者行为。
1)智悲光尊者没见过无垢光尊者,但通过阅读无垢光尊者的教典,完全领悟了诸法实相;
2)法称论师也是拜读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之后,成为了世间的量自在;
3)月称论师看了龙猛菩萨的论典后,成为了中观的一代祖师。
4)结论:所以有些人虽然没有见过前辈大德,但通过阅读他们的论典,自己的智慧和见解完全改变,这也是智者的一种行为。
(2)上师讲述他读书时曾阅读的智者的书,在其人生道路上对自己的巨大帮助。
1)上师上学读书时,有空就喜欢看《格言宝藏论》、《水木格言》、《大圆满前行》。
2)而其他乱七八糟的书,上师并没有浪费时间去看。
3)结论:上师最喜爱的这些书,后来在他的人生道路上,起到的作用相当大。
3、“思维愚智之差别”——应思维智者与愚者之间的差别。
(1)《格言宝藏论》中讲述智者与愚者之差别:
1)智者:无论说话、做事、发愿、修行、智者均以智慧摄持;
2)愚者:而愚者以愚痴来指导。
(2)了知愚智差别,经常对照自己。
1)了知愚智差别。《君规教言论》和《格言宝藏论》,里面宣说了智者和愚者的差别;
2)经常对照自己。看自己具足了智者相还是愚者相,若能这样思维便不会堕入愚者的群体中。
【颂词3】如此行持则智慧,自然而然愈增长,若其智慧愈增长,高尚行为亦随增。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之“妙慧”,前颂讲述了增上智慧的方法,本颂承接前颂,阐述如此行持的功德,不仅智慧会越来越增上,行为也会随之越来越如法。
消文释义
依靠上述方法,比如向智者请教、阅读智者论典,自己的智慧会越来越增上,如此一来,高尚行为也会随之越来越增上。
本颂重难点
1、只要依靠此方法:向智者请教、阅读智者的论典,智慧会越来越增上,高尚行也会越来越增上。
(1)即便原来是屠夫、妓女等下等人,通过学习智者的行为,懂得取舍,也有机会变成了不起的大德。
(2)这种现象在古今中外的佛教历史上都有。
(3)上师希望:能让现在的人多懂一点佛法,只有越来越了解佛法真理,才会越来越增上高尚行为。
2、以学院觉姆们依靠闻思所发生的行为变化为例,阐述:
(1)通过闻思,僧众的纪律比往年大有改进,用不着天天拿着棍棒监督;
(2)说明只要道理上明白了,素质肯定会提高,行为也自然规范起来。
3、总结
(1)智慧非常重要,没有智慧的愚者相当可怜。
(2)我们要想尽办法提高大家的佛学水平,水平提高了,行为也会如理如法。
【颂词4】高尚行为愈增上,一切福德如泉涌,其后年月日时中,自己获得大进益。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妙慧”。前面讲述通过闻思佛法、阅读智者论典等能令智慧增长,高尚行为也会随之增上;本颂承接前颂,开示通过智慧增长,如果自己的高尚行越来为越增上,则福德也会源源不断地增长,自己将会获得大利益。
消文释义
若行为越来越高尚,自然会赢得众人恭敬,名声、财富、事业等犹如泉水般喷涌而出,相续中的智慧、境界、修行及高尚品德,一年比一年、一月比一月、一日比一日更超盛,自己也会获得很大的进步和利益。
本颂重难点
1、高尚行为的因,引致福德增上的果
(1)智慧增上,懂得因果取舍,则高尚行为亦越来越增上;
(2)若行为越来越高尚,自然会赢得众人恭敬,福德自然随之增上;
(3)如此一年比一年、一月比一月、一日比一日更超胜,自己会获得很大的进步和利益。
2、思维愚智不同行为,导致福德之果截然不同。
(1)思维愚智的不同行为
1)智者懂得取舍的重要,在短暂的时间中,转变会相当大;
2)愚者无论过了多长时间,也没有任何长进,原来稍微有正知正见,还算是不错,但由于自己不精进,想尽办法躲避佛法的教育,以致行为一天比一天糟糕。
(2)愚智的果截然不同
1)愚者的行为就像个漏水的瓶子,本来还有一点水,最后全部漏光了。
2)而智者的智慧一天比一天增上,最终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发出利他的光芒。
3、结论:
(1)可见,智慧极为重要!
(2)智慧是依靠精进而来,因此若要具足智慧,应不舍精进。
【颂词5】于此世间万物中,更无如己之爱重,若不思维己过德,则与禽兽有何异?
科判分析
前面通过分析宣讲了智慧增上,则高尚行增上,随着行为越来越高尚,则福报增上而会获得大利益,因此本颂通过比喻,劝导我们应着重智慧的培养,这就是对自己真正的爱重,否则“则与禽兽有何异”?
消文释义
在此世间万物中,我们对任何事物都不如对自己那样爱重。既然最执著、最在乎的唯一就是自己,我们就应该增长智慧,学习对今生来世有利的知识,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思维哪些是过失、哪些是功德,克制过失、增上功德,如果对此一点也不思维,表面上看来是人,实则和禽兽没什么差别。
本颂重难点
1、什么是对自己最有利的——增长智慧
(1)学习对今生来世有利的知识;
(2)思维哪些是功德、哪些是过失?
(3)对功德尽量增上,对过失尽量克制。
2、教诫作为修行人,应分清功德和过失,对自己的未来有所打算。
(1)过失——应尽量克制
1)很多在家人和出家人,人生没有什么方向;
2)过一天算一天,从没有没想过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是什么?
3)也没有想过最没有意义的是什么?
4)要舍弃哪些事情?要做哪些事情?
5)整天迷迷糊糊的,除了饮食生活外,什么都不管。
(2)功德——尽量行持,同时树立毕生行持的目标!
1)学习诸多智者论典,要为一切众生发无上的菩提心;
2)或者自己终生断肉茹素;
3)尽心尽力地听受佛法;
4)或者每天念诵经典,竭力做一些放生的善举等等。
3、上师教诫
(1)应好好地思维,自己活在世界上到底是干什么的?
(2)对自己没有计划、几十年浑浑噩噩的。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态度;
(3)假如人生没有方向、没有目标。这样跟禽兽无异。
【颂词6】乃至营商诸琐事,亦需问他及自察,一生所取所舍事,不问不察岂非蠢?
科判分析
本颂紧接着前一颂,宣讲我们应当增上智慧,则对于一个人一生中应取的高尚行为是什么?应舍的低劣行为是什么?能够了知,反之“不问不察岂非蠢”?
消文释义
乃至于我们在世间做生意,搞修建等一些琐事,自己不懂的时候,尚且知道向经验丰富的人反复询问,而一生中应取应舍的大事,反倒既不询问别人,也不自行观察,那岂非世界上最愚蠢之人?
本颂重难点
1、举例法王如意宝曾在加拿大对西方人的教诫,说明懂得取舍一生中的重大事情,智慧非常重要。
(1)法王如意宝的教诫:“你们每天对吃饭都会再三观察——今天吃什么菜?这个菜不要有毒,不然对身体不好。一顿饭尚且如此重视,但是对生生世世的解脱大计却从不思维,这跟旁生有什么差别?”
(2)智者对法王如意宝教诫的态度
1)当时许多人认为法王的教言很有意义;
2)引发自我反思。
①他们为婚姻、家庭、生活一直操劳,却从没想过来世到底存不存在?
②今生应该为来世做点什么?这方面若没有任何打算,那简直是太蠢了。
3)结果:后来很多人发起坚定的誓言:从今以后要行持善法!
2、智慧对于修行佛法很重要
(1)未来的方向懂得取舍。
1)过去几十年基本上是虚度了,从现在开始,心应该专注在佛法上;
2)一边学理论,一边调伏自己的相续。
(2)了知修行中的应取应舍
1)应舍
①不能光是口头上会说,没有一点修持,也起不到作用;
②修持若没与理论相结合,天天都是盲目地看虚空、观自己的心,这样也不行。
2)应取
①利他的行为要与闻思结合起来;
②然后一定要修,否则闻思二、三十年,烦恼一点没调伏,是没用的。
【颂词7】无过之士虽少见,若于过失知为过,则能断彼所作故,将成犹如离云月。
科判分析
本颂仍安立于“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之“妙慧”,前面阐述了对于世出世间的所有事都应有取舍的智慧,本颂继续宣讲通过智慧,我们对自己的过失能够了解,并能够依靠对治来摧毁,从而让修行获得成就。
消文释义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诸佛菩萨以外,没有过失的人极为少见。但有了过失也不要害怕,如果对自己的过失能够了解,知错能改,并依靠对治来摧毁,就会像离开乌云的皎洁明月一样,修行才能获得成就。
本颂重难点
1、用智慧正确面对我们的过失
(1)态度——能正确面对自己的过失是智者
1)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诸佛菩萨以外,没有过失的人极为少见;
2)但有了过失也不要害怕。
3)只要知错能改,过失毕竟是有为法,能依靠对治来摧毁。
(2)能认识到过失——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失依然是智者
1)举例有些道友通过反省,完全认识到自己某些行为不对,从内心中忏悔;
2)否则,始终沉溺在过错中,不愿对别人讲,自己也不知忏悔,这样很可怜。
2、依靠对治来摧毁过失——认识过失能改的亦为智者
(1)若能精进忏悔,什么事情都有挽回的余地。
(2)以公案说明上述之理:
1)公案:须菩提尊者幻化成一位老和尚,诵读《金刚经》救度一个不信佛教,且故意撕毁经书即生遭受果报的人。
2)结果:在尊者的救度下,此人对尊者生起了极大信心,诚心忏悔,请画家绘制了一幅尊者圣像,致诚礼拜供养,也亲自书写《金刚经》,终身持诵,变成了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
(3)结论
1)故意撕坏佛经是很严重的罪业,但若了知过失后诚心忏悔,亦有挽回的余地。
2)就像《亲友书》中所讲的,即便是嗔心最大、贪心最大、痴心最大的人,后来也会改邪归正,犹如月亮拨云而出一样,获得圣者的果位。
3、以教言总结智者对待过失的态度
(1)教言
1)藏族有句话:“无过之人找不着,无结疤树寻不到。”
2)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2)总结
1)人没有一点过失是不可能的;
2)有了过失一定要懂得忏悔;
3)否则若一犯再犯,来世就不知要变成什么样了。
【颂词8】圆满诸德虽罕见,若于功德生欣乐,且于彼德常串习,则将成为具德者。
科判分析
本颂仍安立于科判“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妙慧”,前颂开示了智者面对过失的态度,本颂进一步阐述能圆满所有功德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是非常罕见的,但若对所有的功德善法生起希求、欢喜心,并经常串习,同样也能成为具足功德的智者。
消文释义
除了佛陀以外,圆满功德、十全十美、无有缺陷的人极其罕见,但若对没有产生功德的善法生起希求心、欢喜心,并经常串习这些功德,那么逐渐也能成为具足功德的人。
本颂重难点
1、在这个世界上,完美的好人非常难找,那完美的人都具备哪些条件?
完美条件包括:真正人格稳重、又有智慧、又有惭愧心、又具因果正见的,如同一棵完美大树般的人非常难得。
2、为遣除过失,对善法生欢喜心很重要。
(1)断除对善法不生欢喜的行为。有些人听到闻思修行等善法功德就闷闷不乐,像饿狗面前放青草一样,特别没有兴趣。
(2)尽量制止一些对今生来世无意义之行为。比如对看电影、看电视乐此不疲。
(3)上师教诫
1)其实,造恶业没有任何意义,一定要尽量制止。
2)从无始以来,我们在造恶业的方面串习得足够了,现在应该改变自己,让自己逐渐变成智者,才能对自他有利。
3、以法师修行其后的变化教诫一定要对善法生欢喜。
(1)刚开始,也有很多烦恼和习气;
(2)对善法有欢喜心,串习久了,现在不仅能保护自己,还可以度化众生。
(3)每个人都需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颂词9】若于过失不知错,尔时彼人常犯错,如是重蹈覆辙者,则灭前有之诸德。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妙慧”,前面从正面角度阐述了一个人有过失,能知错就改,并不断行持高尚行为,则将获得自他二利的功德,本颂从反方面开示,如果对于过失不能了知和断除,会有哪些过失。
消文释义
若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便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屡犯不止,如此重蹈覆辙之人,会把以前所积累的功德全部灭尽。
本颂重难点
1、“若于过失不知错,尔时彼人常犯错”—教诫应时刻以正知正念观察自己。
(1)这个道理对我们很重要,世人很难认识自己的错误,浑浑噩噩过了几十年,却从来没有发现过。
(2)依靠善知识的引导,了知大半生都在无意义中度过了,发现错误应当及时改正,否则便无药可救了。
(3)以案例说明此理
1)律登堪布的出家弟子不断反复破戒、忏悔,最后堪布也无能为力,伤心不已。
2)很多官员自以聪明,做贪污之事,入狱时才开始悔悟,为时已晚。
2、“如是重蹈覆辙者,则灭前有之诸德。”—教诫必须要具足正知正念。
(1)这些人的下场,必定会越来越堕落,最终将辛苦积累的善根摧毁无余。
(2)有些人学佛多年后改学外道,对上师三宝起大邪见,当下便毁尽资粮。
【颂词10】修习功德越增上,如是过失越减灭,处事浑噩不观察,虽经百年无长进。
科判分析
了知了不以正知正念观察和摄持自己的行为的过患后,本颂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妙慧”,教诫通过对功过两个方面的观察比对,来抉择我们的正确行为,不断加以行持,令功德增上。
消文释义
如果修习的功德越来越增上,与之相反的过失便会越来越减灭。假如没有这样,整天浑浑噩噩、糊里糊涂,即使过了一百年,也不会有任何长进,智慧永远无法增上。
本颂重难点
1、修习功德具足精进很重要
(1)一个人的闻思修行非常精进,智慧得以提高,他相续中的贪嗔痴慢嫉以及各种罪业和过失,就会日渐减少。
(2)假如没有这样,整天浑浑噩噩,始终不能长大,越来越像个法油子,吃喝玩乐、闲谈度日,智慧无法增上,生活没有任何实义。
2、以教证说明愚智行为的差别
(1)差别
1)有智慧的人哪怕在学院里呆一个月,进步也会突飞猛进。
2)没有智慧的人,即使长年累月住在学院,对相续也没有多大帮助。
(2)教言:正如《水木格言》所言:“沉在水中之石头,即便浸泡一百年,石头里面终是干。”
3、应当怎么做?
(1)首先应辨别什么是功德、什么是过失?
(2)世间人的行为:
1)一般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过失,他们的人生价值就是吃饭、工作、赚点钱;2)除此之外,身口意如何向善、做有意义的事情,这些问题从未考虑过。
3)对于需要遮止的,如打麻将等不如法行为,他们也没什么感觉,整天都是庸庸碌碌度日。
(3)修行人应当取舍的行为
1)修行人必须睁开眼睛,看一看哪些是功德、哪些是过失?
2)了知这两个问题非常重要,若不知道这一点,对功德就没有向往之心,对过失也就不会有排斥之心,则不可能懂得取舍。
3)如果实在是前世业力现前,今生中对治力薄弱而犯了错,至少也要有种惭愧心,这样才不至于屡教不改。
【颂词11】 若自相续增学问,昔过己者成同等,昔同等者居其上,最终获得极无上。
科判分析
明了修持善法能令过失逐渐减少,功德越来越增上,本颂进而鼓励我们,为获得至高无上的功德,一定要精进。
消文释义
倘若自相续中的学问不断增上,那么往昔超过自己的人,就被自己渐渐追上,到了一定时候会与他们并驾齐驱;昔日与自己同等的人,会被远远地甩在后面;如此继续发展下去,自己终将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本颂重难点
1、举例说明具足精进,后来者也能居上。
(1)举例:
1)有些道友,刚来学院才一两年,就把以前没有学的课程全部补上了。
2)和那些老道友一起考试时,刚开始成绩并不次于他们,下一次就遥遥领先明显超过他们了。
(2)因:有智慧的人,虽然开始时不如别人,但因自己具足精进和努力;
(3)果:以至后来者居上,变成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
2、以《人间奇谭》中的公案阐述:只要心不退就能具足精进,获得极无上之位。
(1)公案:魏遐昌帮助自己一个家境贫寒的学生朱富新读书,朱富新年纪轻轻考上秀才后非常傲慢,对老师不但不感恩,反而当众羞辱他,于是魏遐昌在68岁时发奋读书,几年后与朱富新同时考取举人,因平定海贼有功被封为御使,并不念旧恶,在审理朱富新贪污一案中公正廉明,直至最后做到礼部尚书才功成身退。
(2)因:
1)懂得自我反省。当朱富新当众羞辱他不长进时,能够坦然接受。
2)行持高尚行。魏遐昌被封为御使后,在审理朱富新贪污一案时,不念旧恶,还尽量找一些有利的证据,使朱富新无罪释放。
3)心不退失具足精进。在68岁时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3)果:通过精进赶追,先与自己的学生平等,最后远远超在了前面。
3、教诫在学佛方面也应有如此不退精进的心。
(1)精进的人必定有不同的成就。
(2)劝诫大家应该有一种决心,不要再让自己的闻思下降或停滞不前。
【颂词12】若自相续增过失,犹如陡山之流水,彼等下堕势难挡,向上牵引无可奈。
科判分析
前颂开示我们当发起对智慧追求永不退失的精进之心,本颂从反方面宣讲如果让贪嗔痴烦恼不断增上的话,则过失会越来越多,下堕的速度也会非常快,最后的结果也会很悲惨。
消文释义
如果相续中的贪嗔痴等烦恼越来越增上,过失也会越来越多,这种人就像陡山流水般一泻万里、势不可挡,即使有很多人想制止,千方百计想把他拉上来,但也是无能为力。
本颂重难点
1、烦恼越来越增上,下堕的速度相当快。
(1)有些人在犯错误时,旁边人怎么劝也劝不住,完全陷入可怕的深渊中。
(2)举例说明
1)有个居士烦恼起来,想要自杀,上师劝她不要这样做,但她根本听不进去。
2)世间有些领导,本来是非常好的人民公仆,因贪心烦恼增上,后来变成了贪官污吏。
(3)藏地有种说法:“上去需要三年,下去只要三天。”
2、上师教诫
(1)不管怎样,遇到违缘痛苦时,最好能虔诚地祈祷三宝;
(2)不要做出最低劣的行为,这对自己的今生来世都不利!
【颂词13】是故凡欲自利者,应当恒时精进行,断除自续之过失,增长极大之功德。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妙慧”的内容,当了知增上智慧,能帮助我们懂得取舍功过,增上福报后,本颂劝诫我们,想要利益自己,必须恒时精进断除自己的过失,增上自己的功德。
消文释义
所以凡欲求自利者,必须恒时精进地断除自己的过失,增长自己的功德。
本颂重难点
1、想要利益自己,应如何行持?
(1)首先应该有殊胜的发心,不能生活在自私狭隘之中;
(2)具备智慧;
(3)希求功德;
(4)恒时精进地断除自己的过失。
2、应断除的行为
(1)无记状态。现在有些人,有功德也可以,有过失也可以,什么都不在乎,几乎跟旁生没差别,这样没有任何意义。
(2)智慧不要用在小聪明上,应该是为了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增长相续中的功德,断除一切过失。
3、以教证教诫
(1)教证:萨迦班智达说:“纵然明日将死亡,今日亦当求智慧。”
(2)教诫:为了这个目标,应当恒时精进行持,若没有精进,纵过了一百年也不会有任何长进。
【颂词14】彼亦了知取舍要,故当欢喜诸正士,及与正士之论典,恒常精进而修行。
科判分析
本颂再次强调我们要增长功德、远离过患,这些来自于了解取舍之要,这样的取舍之要就是智慧,而对于取舍要点的智慧来源,我们必须有所了知。
消文释义
若想增长功德、远离过患,必须欢喜依止具有智慧、人格稳重的善知识,同时多翻阅高僧大德们的论典。
本颂重难点
1、如何增长功德,远离过患?
(1)来源
1)依止具有智慧、人格稳重的善知识;
2)同时多翻阅高僧大德们的论典。
(2)举例前辈大德均以此法而成就。
1)大德的行为:智悲光尊者、法称论师等大成就者,均是依靠阅读前辈大德的论典;
2)取得的果:使上师相续中的功德满瓶倾泻般融入自己的相续,最后获得与上师无别的果位。
(3)上师劝导
1)即使只看《入菩萨行论》和《大圆满前行》,也会终生受用不尽。
2)若能依止一些上师,将他们的言行举止融入自心,行为智慧会越来越增上。
2、呵责大部分人的无意义行为,教诫应精进行持善法,舍弃无意之事。
(1)举例一位老师放假后每天租一些连续剧白天晚上的看,打发时光,每天只会讲些无聊的话题,做些没有意义的事情。
(2)还有很多人每天混日子:要么去不清净的场合,要么用些不分昼夜地看电视、打游戏等这些无聊行为充实生活。
(3)教诫:不说我们大乘修行人,世间上稍有教养、有知识的人也不愿意这样做!
3、总结:
(1)作者再三要求我们打开智慧。
(2)打开智慧有两种途径:
1)长期依止善知识,哪怕每天听一堂课,也要坚持下去;
2)如果没有这种机会,那就多看智者们撰著的、对今生来世有帮助的论典,不要整天看凡夫人分别念所做的文章。
(3)获得的果:只有这样,你的功德才会像上弦月一样日益增上。
【颂词15】何为稳重之士夫,即是正直可信者,若无稳重之胜德,则如水面之涟漪。
科判分析
前面宣讲了树根之一的智慧,阐述没有智慧,世出世间什么事都干不成。下面开始宣讲另一树根——稳重,阐述如果没有稳重,即使有智慧也用不上。本颂讲述稳重者所具有的特点。
消文释义
什么是稳重的士夫呢?这种人具备两种特点:一是公平正直,处理任何事情都能确保客观公正;二是值得信任,不管交代委托什么事情,他永远都不会欺惑。
本颂重难点
1、“何为稳重之士夫,即是正直可信者”
(1)公平正直。处理任何事情都能确保客观公正;
(2)值得信任。不管交代委托什么事情,他永远都不会欺惑,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会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
2、以公案说明,获得大家非常信任的稳重者,哪怕遇到生命危险,也绝不做背弃誓言之事。
3、修行人也应当成为稳重者。
(1)如果以前在三宝前发过誓言,哪怕遇到生命危险,也绝不违背誓言。
(2)这样不仅能得到他人的信任,自己也是问心无愧。
(3)断除不稳重者之行为:今天发誓、明天就舍弃,他们的承诺犹如水上波纹,风一过就消失无踪了。
4、上师的希望
(1)希望大家首先变成有智慧的人;
(2)其次要成为稳重的人,对依靠自己的人从来也不欺惑。
【颂词16】若具稳重虽无余,亦能圆满百功德,若无世法此根本,则无余法可希冀。
科判分析
本颂安立于“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稳重”,前面开示了稳重士夫所具之相,本颂宣讲具备稳重的功德。
消文释义
假如具备稳重之功德,即便无有其他功德,也能凭此圆满百种功德。若能从头到尾守持这一世法根本,纵然智慧等功德不具足,实际上修行也是圆满的。
本颂重难点
1、以学习《入行论》为例,阐述稳重者和不稳重者的行为表现和结果。
(1)不稳重者:今天报名,明天放弃,过段时间又想报名,经常翻来覆去的。
(2)稳重者:报了名以后坚守诺言,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退下去。
(3)结果:有了这样的稳重,哪怕智慧不高,其他什么功德都可以圆满。
2、举例金山寺的持律师修学佛法经历的公案阐述:哪怕刚开始是没有智慧之人,只要人格稳重,持之以恒,最后肯定也会开悟,什么经论也都能通达。
3、上师教诫
(1)大家学习一部论典时,不要想得很多。
(2)学习前首先应当详细观察,抉择出适合自己的法,然后在这个法上面多下功夫,才能够得到圆满的结果,这也是稳重的一种表现。
(3)应遣除的行为:
1)今天依止这个上师、明天依止那个上师;
2)今天求破瓦法、明天求火供法;
3)自己都不知道最后成什么样,世间和出世间什么功德都没有。
编写师兄:定解F09 审核师兄:定解F01/定解F10 插图师兄:圆颖 插图文案:定解F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