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澳大利亚佛学会 >> 【大学演讲】认识你自己 Back

【大学演讲】认识你自己

索达吉堪布 澳大利亚佛学会 2019-02-12

大学演讲

虽然“明”“乐”“无念”“空性”四种禅境,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压制生活中的各种妄念,但是要把这种境界长期坚持下去,就需要更高的修法,也即“胜观”。仅仅不起分别念而安住,在佛教中叫寂止,要把寂止延伸到日常的行住坐卧中,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入定时,就需要胜观的摄持。

 

如何修持胜观呢?可以这样去观察:当我们的心安住时,各种烦乱就自然消失了,但是这种状态常常无法保持,原因在哪里呢?就在心上——心安住时为何不再烦乱?安住的心到底是怎样的?如果能这样观照,一旦认识了心,就认识了真正的自己。

 

古希腊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镌刻着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很多人觉得这太简单了,“我是医生”“我是律师”“我是老师”“我是飞行员”……认为这样就算是明白这句话了。其实并非如此。

 

大家各自想一想:“到底我是谁?我认识自己了吗?”实际上,最高的禅定就是认识自己。

 

世间人都认为自我存在,当然佛教并不否认名言中假立的“我”,但是佛教认为运用智慧观察时,“我”是无迹可寻的。

 

很多人也许心生不解:“我明明存在呀,我的身体就是我。”但是身体无外乎头颅、四肢、内脏……这其中哪个是“我”呢?都不是。

 

还有人说:“身心的聚合是我。”如果分开观察身与心时,都找不到“我”,那聚合起来又怎么会有“我”呢?比如五个人中的每一个都没有钱,他们聚在一起,会出现钱吗?也不会的。

 

还有人认为:“心就是我。”对此可以详细分析:心主要有五根识和意识,它们住于身体的哪个部位?是怎样的颜色、形状和体性?这样一观察,就发现根本找不到它们。

 

这种方法非常有用。当你非常生气时,胸中好像有颗要爆炸的嗔恨心,但真正观察时,这颗心到底在何处呢?身体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找不到。这一点即使小学生也能知道,确实找不到。

 

如果心不是有的法,那是否是无的法呢?也不可能。因为有、无互相观待,如同东、西一般——如果有的心不存在,无的心就更加无法立足。所以,心也不能是一无所有的单空。

 

心不是有,也不是无,能否是有无兼具呢?也不可能。世界上不可能有一个法既有也无,因为有与无是互绝相违的,不可能并存一处。

 

心不是有、无抑或有无兼具,那更不可能是有、无之外的法。

 

这样观察下来,有些人也许会问:“心到底是什么呢?”实际上心无法用语言表达,无法用思维分析,它的本体不可思议。如果证悟了这种无可言思的境界,就成就了最高的禅定,进入圣者的行列。

 

寂止只是让心宁静,如果进一步认识了心的本体并安住其中,就叫做止观双运。一旦拥有这种境界,禅定永远不会退失,各种外缘也无法扰乱内心。相反,如果没有达到这种境界,而只是内心平静安住,那么你在房间闭目入定时,自我感觉良好,但是走出房间遭受损害时,烦恼就会死灰复燃,因为寂止只是压伏烦恼,无法断除种子。总之,单一的寂止与止观双运有很大差别。


摘自禅定——心性休息——加拿大约克大学演讲



本月藏历

致朋友:

澳洲菩提学会开始招生啦!

学会开设课程以来,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如今已经建立了预科系和正科系并行的教学体系,满足了众多佛教徒学修佛法的需求。让佛法慈悲、智慧的甘露滋润我们的心田,通过系统次第的学修,消弭心中的烦恼、痛苦和压力,从改变自身开始,逐渐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欢喜、实现自他二利。更通过佛法的视角,解决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问题。有意乐的朋友快来联系我们!

悉尼:

0423121173

墨尔本:

0401352062

阿德莱德: 

0401677855

布里斯班:

0420687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