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益西彭措堪布 >> 如何修行净业才能必定往生? Back

如何修行净业才能必定往生?

  


观经四帖疏 18

善导大师 撰著

益西彭措堪布 讲解
 ②奉事师长 

【二、言“奉事师长”者,此明教示礼节,学识成德,因行无亏,乃至成佛,此由师之善诱力也。此之大恩,最须敬重。然父母及师长者,名为敬上行也。】

以上孝养父母和奉事师长统称为“敬上之行”,尊敬上位的善行。
 ③慈心不杀 

【三、言“慈心不杀”者,此明一切众生皆以命为本。若见恶缘怖走藏避者,但为护命也。经云:一切诸众生,无不爱寿命,勿杀勿行杖,恕己可为喻。即为证也。】

 ④修十善业 

【四、言“修十善业”者,此明十恶之中杀业最恶,故列之在初,十善之中长命最善,故以之相对也。已下九恶、九善者,至下九品中,次应广述。此明世善,又名慈下行也。】

慈心不杀和修十善业称为“慈下之行”,就是对于下位要发慈爱心。

第三“慈心不杀”是别,第四“修十善业”是总。也就是在第三当中特别选取最重要的一条单独列出。
(2)戒福 

【二者下,即有其三:】

 ①受持三归 

【一、言“受持三归”者,此明世善轻微,感报不具,戒德巍巍,能感菩提之果。但众生归信,从浅至深,先受三归,后教众戒。】

世间善法力量轻微,不能感得殊胜菩提果。而戒的功德很大,能感菩提果。

只要众生归投生信,从浅到深,先受持三归,后教导守持各种戒,这样就能趣向菩提果。
 ②具足众戒 

【二、言“具足众戒”者,然戒有多种,或三归戒、或五戒、八戒、十善戒、沙弥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或菩萨三聚戒、十无尽戒等,故名具足众戒也。又一一戒品中,亦有少分戒、多分戒、全分戒也。】

有从粗至细,从世间到出世间,从小乘到大乘各种的戒。受持、具足这些戒行中的一种或多种,称为“具足众戒”。
 ③不犯威仪 

【三、言“不犯威仪”者,此明身口意业、行住坐卧能与一切戒作方便威仪也。若轻重粗细皆能护持,犯即悔过,故云不犯威仪。此名戒善也。】

身口意业、行住坐卧能够给一切戒作方便威仪。无论轻重粗细,都能够护持,有所违犯,就随时悔过,因此说不犯威仪。
(3)行福 

【三者下,即有其四:】

 ①发菩提心 

【一、言“发菩提心”者,此明众生欣心趣大,不可浅发小因,自非广发弘心,何能得与菩提相会?】

 1)度众生心 

【唯愿我身同虚空,心齐法界,尽众生界,我以身业恭敬供养礼拜、迎送来去、运度令尽。又我以口业赞叹说法,皆受我化,言下得道者令尽。又我以意业入定观察,分身法界,应机而度,无一不尽。我发此愿,运运增长;犹如虚空,无处不遍;行流无尽,彻穷后际;身无疲倦,心无厌足。】

 2)求佛果心 

【又言“菩提”者,即是佛果之名。又言“心”者,即是众生能求之心。故云“发菩提心”也。】

“菩提”是佛果的名称,“心”是众生能求的心。

以发了求大菩提果的心,叫做“发菩提心”。
 ②深信因果 

【二、言“深信因果”者,谓深信世间出世间苦乐因果。若作苦因,即感苦果;若作乐因,即感乐果。如似蜡印印泥,印坏文成,不得疑也。】

 ③读诵大乘 

【三、言“读诵大乘”者,此明经教,喻之如镜。数读数寻,开发智慧。若智慧眼开,即能厌苦欣乐涅槃等也。】

经教犹如明镜,数数地读诵、思维、熏习,就能开发智慧。
 ④劝进行者 

【四、言“劝进行者”者,此明苦法如毒、恶法如刀,流转三有,损害众生。今既善如明镜、法如甘露,镜即照正道以归真,甘露即注法雨而无竭。欲使含灵受润、等会法流,为此因缘,故须相劝。】

为了使一切有佛性的众生都受到法水的滋润,平等地契合正法而离妄归真、离苦得乐,为了这个缘故,所以劝导行者修行法道。

【言“如此三事”已下,总结成上行也。】

(五)明其引圣励凡

【五、从“佛告韦提”下,至“正因”已来,明其引圣励凡。但能决定注心,必往无疑。】

【上来虽有五句不同,广明散善显行缘竟。】



QUESTIONS

思考题

1、为什么要奉事师长?
2、为什么要慈心不杀?试以恕己之心加以体会。
3、三福中的戒福是怎样的?
4、解释: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REVIEW
往期 精彩 回顾

观经四帖疏 01

观经四帖疏 02
观经四帖疏 03
观经四帖疏 04
观经四帖疏 05
观经四帖疏 06
观经四帖疏 07
观经四帖疏 08
观经四帖疏 09
观经四帖疏 10
观经四帖疏 11
观经四帖疏 12
观经四帖疏 13
观经四帖疏 14
观经四帖疏 15
观经四帖疏 16
观经四帖疏 17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