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16届加行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83课-重点&难点 Back

16届加行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83课-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




一、米拉日巴尊者依止马尔巴尊者公案


一)、公案内容

马尔巴尊者通过特殊方式调伏米拉日巴尊者,以苦行折磨等手段通过依教奉行,为米拉日巴尊者遣除相续中的罪业,之后才正式给他传法。


二)、教诫

(一)、以上师为对境可获得大成就或者大过患

1.正面说明:“依止上师是最快的成佛之路”得度母肯定

1)跋维谛瓦公案:曾以嗔恨心修法将一海岛沉入大海,为忏悔罪业,度母指引他抉择一条最快的成佛之路来指引未来的众生,就可以抵消他的恶业。他通过多次闭关修法、思维抉择,找到了一条最快的成佛之路——如理依止上师,并将内容写成《事师五十颂》,以此忏罪。

(1)《事师五十颂》的功德:能够迅速清净罪业,成就无上菩提。

(2)《大悲经》:“若有说法者,及听佛正法,二具得福多,能见诸仙幢。”

2.反面说明:不恭敬上师,不依上师教言而行,罪业严重

1)阿阇黎佛智:

(1)最初依止上师时,因选择在本尊面前灌顶,未能意识到坛城本尊皆是上师化现而错过求法机缘;

(2)在大庭广众下觉得丢脸而不肯向乞丐形象的上师顶礼,当上师问及时其向上师说妄语,此举致使眼珠掉落,后因说出实情并祈求上师宽恕,经由上师加持才得以恢复。

2)黑行大师:

(1)航海过程中,心生傲慢,认为自己在世间的眷属、受用等方面胜过上师,此恶念导致其航船沉入海中,后祈祷上师获救。

一旦生起某些方面上师不如自己的念头,我们应立刻意识到:“上师肯定是懂的,只不过大智若愚,故意装得那么迷糊。”

3)某瑜伽士:

自恃种姓高贵(婆罗门)、且成就了一些共同悉地,心生傲慢,在自己平民上师讲法时从上师头顶飞过,结果当下坠落到地上,从此失去了飞行的能力。

4)阿难:

迦叶佛时代是太子上师,因傲慢而多次都不愿意见迦叶佛,以此原因,今生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也很难得到成就。

5)涅嘉那革玛绕:

仅认为自己的智慧略胜上师一筹,即生便遭遇了七次危及生命的违缘。

6)滚巴瓦格西的一位弟子:

因做过不恭敬上师的事,故修法生不起功德;忏悔后,才生起了修证功德。

3.正面说明:恭敬上师,依靠小因缘也可以开悟成就

滴水和尚:因随手泼了用不上的洗澡水被上师训斥而当下开悟。

(二)、感念师恩

1.我因昔过,未得佛化育

1)寂天菩萨:“饶益众有情,无量佛已逝,然我因昔过,未得佛化育。”

2)弥勒菩萨:“如天虽降雨,种坏不发芽,诸佛虽出世,无根不获善。”

2.今终得上师摄受

1)于此时代得师摄受,上师恩德不可思议:《正法念处经》:“若人能说法,利益于他人,其人如父母,示以涅槃城。”

2)解脱有望:《大悲经》:“若有众生,遇善知识,得生善心……所作皆善。”

3)当以法依止上师

依止善知识最关键就是上师要给自己开示取舍之理。

(三)、遣除邪见

1.邪见:“我的上师竟然生病了!上师不是佛吗,怎么还会生病?”

1)遣除1:“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

2)遣除2:上师如意宝教言:“诸佛菩萨度化旁生时,必须示现旁生的形象,否则无法跟它们相处。”

(四)、上师功德等佛,恩德胜佛

上师的功德与诸佛无别,而且对我们来说,上师以一般人的形象给我们讲经说法,指点迷津,让我们相续中生起善根,在恩德方面远远胜过诸佛。


二、全品总结


一)、偈颂

偈颂:虽遇圣士仍为劣行诱,虽获胜道仍漂非道中,我与如我恶性诸有情,正法调伏自续祈加持。


二)、教诫行持

(一)思维道理:转生于南瞻部洲,获得人身,值遇善知识,听闻了大乘教法,此因缘非常殊胜,当以这样的人身追求解脱。

(二)教诫应行:哪怕只听了一节课,也要以此来调伏自己,令法融入自心,以正知正念来守护自己,尽量克服困难行持善法。

1.行持方法:

1)先要祈祷诸佛菩萨加持自己遇到善知识

遇到一位上师时,首先必须要仔细观察,千万不要急着去依止。

2)依止之后所修的法,一定要是自古以来许多大德都修过的。

对有权威的良药不愿意接受,却偏偏喜欢来路不明的小医师所开的药,这样对自己不一定有利。


三、总结共同外前行


一)、总结内容

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因果不虚,又叫做四种厌世心。


二)、教诫

(一)若想生起四种厌世心的境界,必须依靠善知识的引导,后面学的道理也是如此。

(二)前行的殊胜、重要:

1.殊胜:此法是闻解脱:假如对《大圆满前行》真有信心,就算没有修持,光是听闻也能解脱。

2.重要:假如基础没有打好,即使求的正行再高,也不一定对自相续有利。



编写师兄:定解B01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083-定解B01-009】



本课难点




一、为何上师未开许,修法就生不起功德?如果没有得到大恩上师的开许,是不是不能修其他上师的法?这与“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是否矛盾?如果依止了几位上师,互相之间是否需要开许?


(一)正见法师E解答:

1、因为一切功德、一切加持均来源于上师之故;我们的很多正法都是从上师那里获得的。有一些相关的缘起在其中。

2、不一定的,因为大恩上师如今对众弟子的摄受方式与当时的玛尔巴上师摄受弟子的方式并不相同。如果有几位上师,一般以最重要的那位上师为主。其实,不同上师、不同法脉有不同之传统或方式,因为弟子根器千差万别,有些弟子暂时来讲,还必须要靠某一上师、某一法脉才能度化,因为因缘不同之故。所以,在很多地方,我们不必拿一派之方式来观察另一派,具体的取舍也要观待各自的因缘及上师的教言等。


(二)补充:

1、《闲谈问答录》

问:对初学佛的人来说,依止一位上师好,还是依止多位上师好?

上师开示:法王如意宝曾说:“如果清净心观得非常好,依止的上师应该多多益善,就像阿底峡尊者一样。但若在依止的过程中,喜欢看上师的过失,经常产生各种邪见,那依止的上师越少越好。”

因此,依止上师的数量多少,关键在于你的信心和清净心。

2、《入行论》讲记

通过修行法门令自相续得以清净,不管是看见谁,皆观为本尊和上师,这样的人可依止多位上师;

没有以修行法门净化自相续,邪见比较重、成见比较厉害的人,依止的上师越少越好。


二、如何对上师观清净心?


(一)什么是清净心?

在《佛学常见辞汇》中,清净心的定义有三:

1、无疑的信心。2、无垢的净心。3、不杂烦恼的心。


(二)五种了知

在《前行备忘录》中,讲到了依止上师需要修持的的五种了知:

第一、了知上师是佛:

即使按照不了义的观点,真正的上师也是佛的化身,是为了利益所化众生,如水月一般以缘起而显现于世间。如果把上师执为实有相状的色身,并将上师视作平凡者,就不能成为自相续生起智慧之清净近取因,如《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而且,世尊也说过,上师其实是佛陀的幻现。如经云:“阿难莫忧伤,阿难莫哭泣,末法五百世,我现善知识,饶益汝等众。”

所以,上师是佛,是显宗密宗的共同观点。

第二、了知上师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佛陀的事业,包括共同事业和殊胜事业:

就共同事业中的世间事业来说,如果上师调解是非、平息不和,这是息业;

如果上师积累财富、做生意赚钱、造房子,这是增业;

如果上师勾招男女,摄受多少多少人,这是怀业;

即使上师显现上杀害一百个众生,也是诛业。

所谓的殊胜事业,是为一切所化众生指示三菩提解脱之道,把他们安置在解脱与遍知果位。

上师的这些事业,其实跟佛的事业是无二无别的。

第三、了知对自身而言,上师比佛陀恩德更大:

虽然过去已有众多的佛出世,现在也有释迦牟尼佛来到人间转法轮,但我们都无缘得见,未蒙度化。为了摄受刚强难化的我们,上师显示人的身份降临于世,代表诸佛,弘扬佛的精神。虽然上师的功德等佛,但对我自身而言,上师的恩德却超越了佛陀。

上师给我的利益,远非父母亲友以及世间的贤善好人所能给予。上师教我弃恶从善,树立善趣与解脱之梯;上师教我发菩提心,为我播下菩提的种子;上师以密法引导我,赐予究竟解脱。

所以,对我们来说,上师的深恩厚德胜过佛陀。

第四、了知大恩大德的上师是一切皈依处之总集:

外三宝完全集聚于上师:上师的身是僧宝,语是妙法,意是佛陀;内三根本——上师、本尊、空行的本体,也是上师;上师的意是法身,语是报身,身是化身,功德是财神,事业是护法神,乃至是浩瀚如海的坛城、皈依境的总体。

所以,修行中应该以上师为主而祈祷。否则,就像有些人对他的上师说:“我祈祷您的护法神加持我,我祈祷您的本尊加持我……”但这样不一定能如其所愿。在古代传记中也记载,当某位修行人在上师与本尊之间,选择本尊赐予灌顶时,结果本尊全部融入了上师,未得到灌顶。

因此,不论何时何地一定要了知,上师是一切皈依处的总集。

第五、了知认识到这些道理以后,如果能虔诚祈祷,无需依赖他道之缘,便可在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

明白了以上四点,确信上师是一切三宝的总集体以后,我们应当认识到,如果将上师视作真佛,发自内心地猛厉祈祷、时时祈祷,那么不需要依靠生圆次第等其他道的外缘,便能在自相续生起证悟智慧。


三、为何马尔巴尊者要求鄂敦喇嘛供养全部财产?


正见法师C1解答

可能是尊者当时观察到了甚深的缘起,这样会对众生带来利益。一方面我们自己供养的时候要供养自己认为殊胜的物品,另一方面依教奉行非常重要。


四、上师会生病吗?


(一)、原文: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

为了调化众生,善知识会示现生老病死。


(二)、《维摩诘经》云:“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但为佛出五浊恶世,现行斯法,度脱众生。”

从究竟实相的角度,上师是不会生病的;但是从现相的角度,上师为了度化众生,也会示现生病。


编写师兄:定解B19  定解B02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4083-定解B13-008】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前行广释》第83课讲记脉络

阅读原文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