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师长,不能直呼其名
称呼长辈、老师、上师,都不能直呼其名。
《事师五十颂》里说,称呼上师时,要在前面加上“尊敬的”“尊贵的”之类敬语,以示爱戴和恭敬。
恭敬心很重要。有了恭敬心,才能做到表里如一;有了恭敬心,才能生起世间和出世间的智慧。佛教告诉我们,智慧从恭敬心生,没有恭敬心,不仅修不上去,还会出现障碍。
我希望大家都能尊重这一传统,即使在什么都“平等”的今天,也不要对尊长或上师直呼其名。这一传统在佛教里保持得很好,尤其是汉传佛教,我常听到“上某下某法师”这样的称呼,非常好。有一次看到,有人把我的名字写成“上索中达下吉堪布”,加了个“中”字,符合因明推理,也算是一种尊称吧。(笑)
当然,我们对父母和老师也一样,不能直接呼名,要称呼“李老师”“张老师”,这样才恭敬。
∨
你会使用敬语吗?
在日常生活以及行住坐卧中,要常用敬语。
拉萨一带特别注重使用敬语,对人很尊重。我到汉地也常能听到,比如“请”字,“您请坐”“您先请”“请慢用”……不过,这些不仅在酒店、会议厅等各类正式场合要有,平时交往中也应该用。
我觉得,如果在日常生活里听不到“请”字,听不到古圣先贤的教言,看不到普通的礼节,是一种悲哀,因为这关乎国人素质。处处有所体现是最好的。
时代是有些不同了,然而,在这个新的时代里,我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如果也能看到传统文明的复苏、道德的提升,人与人之间因为有了更多的尊重而使整个社会变得和谐,那才是一个光明的世纪。
遗憾的是,有些东西现在只能在文字上看到,行为上看不到了,再过几代会不会全部隐没,谁知道呢?
我希望有志之士们拯救传统的努力能够得到认同,也希望人人意识到自己有份责任——你不一定要办学校,不一定要大范围传播,只要能对身边可以影响到的人介绍一下传统知识,就是一种贡献。
∨
在老师面前,别炫耀自己
在尊长面前,不要炫耀自己的才华、才能。
华智仁波切说:“别人不问,不要自说经历。”
这是很好的教诫。尤其是在自己的老师或上师面前,“我这个怎么、那个怎么……”不可以。有些人一讲起话来大半都是说自己,但在自己的老师面前,要尽量地表达尊重、恭敬,这样比较好,不要自我宣传。
有一次,我在某县城拜访一位老教师。那天,他有一名当了县委书记的学生也来了,两人十几年没见了。我想学生本该表达感谢,没想到,这位领导一点不客气,一上来直呼老师大名,接下来就自我宣传,“我如何如何……”结果,老教师有点不太愉快。
我们要记住:在老师面前,我们永远是学生,不论自己有了什么样的地位,也不要丢掉师生之礼。我觉得佛门在这方面古风犹在,后辈对前辈、弟子对师父,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如理如法。
可能我们不知道,在缘起上,今天你一个小小的尊敬行为,对一生甚至来世都有极大利益。
∨
深深弯下你的腰
心怀恭敬地对长辈行礼,我认为很值得提倡,因为这是一种本分。
真诚行礼,不是对方得到了什么,也不是你想得到什么,是我们通过适当的言语和神态向对方表达尊敬,仅此而已,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行为。
有一次,孔子走过庭院,子路正在读书,见老师来了,立刻鞠躬行礼。孔子没看到他,倒是被园里的花陶醉了,驻足良久。这时子路就那么站着,不敢动。等老师回过神来发现他的时候,他的脚都站麻了。
孔子很高兴,赞叹说:“子路是最懂礼的好弟子。”
古人行礼,腰弯得很深,藏地也是这种传统,一看就很恭敬。不过,就算没有这样的发心,仅仅是出于服务工作的需要,这样做也挺好。比如下飞机时,空姐对每位乘客都微笑着说:“再见,请慢走。”也让人感受到尊敬,心里很舒服。我有时都想:她们是不是菩萨的化身,对人这么恭敬。
其实也不是大的付出,但你会觉得亲切、温暖。
∨
永远尊敬你的老师
宋代学者杨时曾经在程颢那里求学,程颢死后,他与游酢一起去拜见程颐。程颐也老了,不想收徒弟,所以二人几次被拒。有一天中午,他们又来程家,见程颐正在午睡,不敢打扰,便站在门外等候。当时正值严寒,下着大雪。等程颐醒来,开门一看,外面已经积了一尺厚的雪,他们一直站在那儿,都成了雪人。程颐很感动,将他们收下了。这就是有名的“程门立雪”。
后经老师悉心调教,二人学问大长。其实我们也一样,如果不是老师教,很多道理是会不懂的。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老师,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老师,都要尊敬。
去年我遇到一位小学代课老师。说起当年的情形,他很开心。他的学历不高,我称他老师,尊敬他,让他有些不好意思。但我的确认为,就算只教过我一个字、一个偈颂,也是我的老师。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我一生都会记得老师们的恩德,尊敬他们。
∨
因为重道,所以尊师
古人说:“人不学,不知道。”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我们虽然生存在地球上,但如果不学习相关的知识,就不会知道属于我们人的道。
作为一个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就是道。宇宙里每一个星球都有轨道,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就会持久,而一旦离开轨道,就毁灭了。人也一样,只有遵循做人的规则,才会拥有人的尊严。因此,我们都要学习做人的规范,无论是传统的或者宗教的。
学,才能知“道”,也才能入“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人,就像一匹野马经过驯服,才能成为良驹。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我很喜欢这句话,很深刻。我有种感觉,有的人来佛学院听法,每天听课的那段时间,人就面目可爱、调柔温和。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也许是业力现前还是非人教唆,不来听课了。不听课人就变了,我看见都有点怕,感觉有种野蛮和粗鄙之气,好像不属于这里。我也一样,下山一个月,就开始担心:“我现在是不是‘面目可憎’了,人家是不是怕我?还是回去吧,讲讲法、看看书……”
∨
用一生的学习,报答老师
还是要学习,最好学一辈子。我就佩服一些老法师、老修行人,他们不是一两天、一两年地学,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学到什么做到什么,而且还要教化世人。学习的意义可能就在于此:自化化他。
我知道,今天的人们都重视学习,也正在学习着大量的知识,但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最好也能学一些古老的智慧,掌握一些调伏烦恼的方法,以便有技巧、快速地处理负面情绪。这对现代生活尤其重要。
——摘自索达吉堪布《漫谈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