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 (上)(2) Back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 (上)(2)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 菩提如意宝珠 2017-06-21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

龙树菩萨 造颂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慈诚罗珠堪布 讲授

 

 

顶礼圣智妙吉祥童子!

 

为度化一切如母众生,请大家一起发誓成佛;为了成佛,现在开始讲习《中论》。

 

被誉为“千部论主”的龙树菩萨,一生撰著了大量的著作,其中既有显宗的论典,也有密宗的论典。在显宗论典中,既有以《中论》为代表的,抉择第二转法轮密意——空性的论典,也有以《法界赞》为代表的,诠释第三转法轮密意——也即心的本性——大光明、如来藏的论典。

《中论》所着重强调的内容,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也即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

虽然龙树菩萨还有其它关于般若波罗密多方面的论典,但是这些论典只是一些支分论典,而不是主要论典,主要的论典就是《中论》。如果精通了《中论》的密意,其它类似《七十空性论》或者《六十正理论》等论典的内容,也就可以触类旁通了。因为这些著作所表述的内容,都囊括于《中论》当中。所以,《中论》是相当重要、相当关键的一个论典。

 

讲闻《中论》主要有三种目的:

一、为了我们自己修行:无论是修大圆满,还是修其它密乘方面的法,都绝对离不开空性见解。如果离开了空性见,则密乘的风脉明点等修法,也就谈不上殊胜。因为一旦离开空性,无论如何精通于这些修法,都不能得到究竟的解脱。

我们在修完加行,但还没有修大圆满正行之前,有一个特别的加行,这个特别加行里讲的都是中观的理论,即观察心从何处生,现在于何处住,将来往何处灭等等。我们如果能精通中观教义,以后修行的时候就能起到很大作用,否则,也不可能证悟大圆满的智慧。在《定解宝灯论》里已经很清楚地说过,在空性方面,大中观和大圆满是没有任何差别。虽然大圆满还有其它方面的特点,但是从空性方面来讲,大圆满和大中观毫无二致。如果我们能精通或者证悟《中论》所讲的空性,以后进入大圆满正行修法的时候,就基本上能通达本来清净的修法。

禅宗所讲的心的本来面目,也是这个空性。如果修禅的人离开了这个空性,那么他所谓的“心的本来面目”就不属于解脱道。因为,无论是心也好,其它物质也好,一切万法的本来面目或者实相,是离不开空性的。建立在没有空性见解基础上的所谓“本来面目”,又怎么会是解脱道呢?所以,禅宗修行的要义,也包括在《中论》里。

也就是说,凡是能够得到解脱的宗派都离不开空性见。一离开空性,就离开了缘起性空,离开缘起性空的见解,就绝对不属于大乘佛教的见解。简单地说,佛教大乘的“见解”是缘起性空,“行为”是不伤害他人。这两句话就包括了大乘所有的“见解”和“行为”。所以,一旦离开空性,无论什么宗派,都不能得到解脱。如果不精通空性,即使阿罗汉的果位也遥不可及。所以,无论显宗还是密宗,要得到解脱,唯一途径就是证悟空性,所以通达空性是很重要的。

二、弘法利生:无论是在家人也好,出家人也好,我们都担负着传法的重任。所以,现在我们就应该仔细认真地听闻,力求精通论中的一字一句,务必将所有的内容搞清楚。

有人也许会心生疑窦:我既不是法师,也不是出家人,怎么有资格为人传法呢?其实,传法的资格不是根据地位、名望而定的,如果具备戒体与大悲心,每个人都有传法资格;如果没有清净戒体与大悲心,对弘法利生没有诚心的话,那么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人,都没有传法资格。现在是五浊兴盛的末法时期,内地的佛教还很落后,我们应当承担起弘法利生的责任。如果以后为他人传讲的时候,连自己都晕头转向、似是而非,就为时晚矣。所以,我们现在就必须精勤修学,务必将该论的所有内容都了然于心。

三、获得善根,栽培福报:在所有的佛法当中,有四种法是最殊胜的,其中首屈一指的就是传大乘法,所以传大乘法也是很重要的善根。

《中观四百论》里也讲过,任何人对空性生起一点有意义的怀疑,也即自我反问: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一直认为实有的这些法,现在这样一观察,好象是不成立的。能生起这种怀疑的人,其流转轮回的漫长过程,也就即将画上终止符号。因为在他的阿赖耶识里,已经种下了空性的种子,留下了空性的习气,随着这个空性种子的慢慢萌芽,证悟空性的智慧也会随之而增长,与之相反的无明也会随之而减少,脱离轮回也就为时不远了。

所以,我们这次讲解中观,应该认真听闻,深深思维,力争达到这三个目的。对于求解脱的人而言,这三个目的是极其重要的。下面我们就开始讲中观的正义。

全论分二:一、讲论分支;二、所讲正论。

甲一(讲论分支)分三:一、如来传法的方式;二、阿罗汉传法的方式;三、普通班智达传法的方式。

乙一(如来传法的方式):

如来传法依靠身神变、语神变和意神变三种方式传法:身神变也即大神变,如同释迦牟尼佛讲《般若波罗密多十万颂》的缘起一样,佛陀在传法之前显现各种各样的神变,令众生生起信心。意神变即普机神变或者他心通,佛陀以无漏智慧照见听法众生的根机,并随顺听众的根机而传法。语神变即教诲神变,释迦牟尼佛在宣讲同一句法时,根据听众自身根基的千差万别,就有迥然各异的理解,大乘根基的众生听到大乘法,小乘根基的众生听到小乘法,这种神变也叫语窍诀神变。以这三种神变传法,是释迦牟尼佛等如来的传法方式。

乙二(阿罗汉传法的方式):

阿罗汉传法时依靠三种清净传法:听众相续清净即法器清净、所传的法清净和传法者的语清净。首先是听众相续清净,阿罗汉在传法之前,以神通观察听众的根基,贪嗔痴习气浓厚、不堪法器者,就暂时不传与深奥法门;传法后能够成熟、能够解脱的堪为法器者,就传与相应的法,称为听众相续清净。第二是所传的法清净,阿罗汉具有陀罗尼总持,也即不忘总持,他能将亲自在佛前所听之法句、法义,依靠不忘总持铭记不漏。在以后为别人传讲的时候,就与佛所传的内容一模一样,称为所传的法清净。第三是传法者的语清净,即阿罗汉传法时,语言不会上下矛盾,也没有不通顺、上下无关之类的过失。阿罗汉就是依靠这三种清净传法。

乙三(普通班智达传法的方式):

普通人的传法方式,即班智达的传讲方式。班智达是梵文音译,意为有智慧者。在古印度,平凡的班智达有两种传法方式,都起源于古印度最为著名的两大寺,即那烂陀寺与木扎马西拉(即戒香寺)。

那烂陀寺的班智达经常传讲大藏经的经典和论典(经典是释迦牟尼佛传的大藏经,论典是龙树菩萨等大智者解释大藏经的著作),在传讲经典时,是依靠五圆满的方式而行的,五圆满即境圆满、时圆满、法圆满、眷属圆满和导师圆满;在传讲论典时依靠五首支而传法。

木扎马西拉的班智达在传法时,比如说讲《中论》,首先宣讲龙树菩萨的传记,比如他在戒定慧方面的功德、成就的经历等等;此后讲所传之法的殊胜,比如说《中论》有什么不共的特点等;然后再讲传法和听法的宗旨、行为及缘起等等。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就是以这种方式而宣说的。

宁玛巴的上师们大部分是依据那烂陀寺班智达的传法方式传法,所以本论也以那烂陀寺的传法方式——即五首支来进行讲述。

五首支即:一、作者为谁?二、此论典属于大乘还是小乘?三、此论典属于三藏中的哪一藏?四、此论典的宗旨是什么?五、此论典全面的内容是什么?下面分别进行讲解:

一、本论作者是龙树菩萨。在佛教史上,无论唯识宗还是中观宗,都曾涌现过无以计数的出类拔萃之班智达,而其中最殊胜、最伟大的佼佼者,当数龙树菩萨、无著菩萨和弥勒菩萨。

释迦牟尼佛之妙法可分为深、广两方面,阐释甚深见解的开创者就是龙树菩萨,佛在《楞伽经》等很多论典里对龙树菩萨都有授记。他不依靠其它解释,仅凭自身的智慧,就领悟了释迦牟尼佛的密意,通达了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他根据自己的证悟将《般若十万颂》、《般若二万五千颂》和《般若一千八百颂》所有的精华收集在一起,撰著了在佛教史上堪称里程碑的中观论典——中观理聚诸论。

龙树菩萨的传记在宗喀巴大师的《中论释》中有部分记载,在《印度佛教史》中也有简略的传记,如果以恭敬心拜读,就必定会对龙树菩萨生起不共的信心。

弥勒、无著菩萨在佛经里也有详细授记。弥勒菩萨是诠解广大行为方面的先行者,他在亲自听闻佛陀说法以后,依自力造了《现观庄严论》,其中收集了般若经典中,所有关于般若地道,也即如何获得见道、修道、无学道方面的内容。弥勒菩萨将这些论著传给了无著菩萨,无著菩萨再在人间广泛弘扬。

二、本论属于大乘论藏。此处的大乘论藏指的就是《般若经》。

三、《中论》属于显宗大乘三藏里的论藏。四、著论的宗旨:在佛涅磐后四百年内,即龙树菩萨未造此论典之前,大乘法以唯识派为主流,中观法门尚未广传。当时在印度有五百位著名的唯识论师,而中观的论师却寥寥无几,为使中观法门深入人心,龙树菩萨撰写论典时,以弘扬中观法门为主。其中本论是解释大乘密意最殊胜、最究竟的论典,其目的是为了将佛在《般若经》中所宣说的密意解释出来,使学者能通达此般若空性的密意。

五、全文内容。《中论》有二十七品,论中所讲的主体是胜义谛。胜义谛包含二种涵义,一是第三转法轮《楞伽经》所讲的如来藏大光明,这种胜义谛在本论里并未着重强调。本论所讲的胜义谛是离一切边戏的空性。

甲二(所讲正论)分三:一、首义;二、论义;三、末义。

乙一(首义)分二:一、宣讲论名;二、译礼句。

丙一(宣讲论名):

若直译梵文原文,《中论》论名应为《中观根本颂智慧论》。

按照宁玛巴论师的说法,佛教经论有八种不同的取名方式,实际上不止八种。有的经论以传法的地名而取名,如《楞伽经》。《楞伽经》是佛在龙宫传完法以后,前往印度南方,斯里兰卡境内的楞伽山所传的法;有的经以请求者的名字而取名。如印度有一与佛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出生的国王叫胜军王,他请求佛传了一些法,这些法就名为《胜军王请问经》;有的以作者名字而取名。比如有一本关于声律学的论典,因作者名为宝元,该论即名为《宝元》;有的以偈颂数目而取名,如《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中观四百论》;还有以比喻而取名,如《定解宝灯论》,比喻其论如宝灯一样具有驱散黑暗的功能;还有以其作用而取名,如《中观庄严论》、《现观庄严论》;另有以所讲的内容而取名,《中论》的取名就属此列。

“中观”二字,梵文为玛德玛嘎,此有三种解释,一可释为中观的论师,二可释为中观的宗派,三可释为中观的论典,在此处玛德玛嘎就解释为中观论典。

中观分二种,一是所诠义中观,二是能诠句中观。中观所诠的内容是远离八边等一切戏论的空性,有关此内容,将在下面的二十七品里进行广讲;能诠句中观分二:一为经典,二为论典。佛三转法轮中,第二转法轮的内容全部属于句中观经典。藏地的大藏经中,通常宣称有十七部母子般若经,实际上不止十七部,还有另外一些般若经典,共计二十几部句中观经典;句中观的论典即《中论》、《入中论》、《七十空性论》等众多论师所作的中观论典。

之所以称之为“根本颂”,是因为龙树菩萨为解释第二转法轮的密意,一共作了《六部集理论》或称为《五部集理论》,包括《中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回诤论》、《细研磨论》(若为六部,则包括《中观宝鬘论》)。其中最主要的是《中论》和《六十正理论》,但《六十正理论》,也只是解释了《中论》的一部分。其它三论中,《回诤论》是《中论》第一品的余义,《七十空性论》是第七品的余义。《中论》所讲的内容特别齐全,为其余四论的根本,因此称之为“根本”。“颂”即颂词,本论共有三百四十九偈。

《中论》是以宣讲空性为主题的,闻思《中论》就能生起空性智慧,所以称为“智慧论”;另外,论中所诠释的全部是中观智慧,智慧是贯穿全论的内容,所以以“智慧”作为论名。

丙二(译礼句):

本来藏地大译师翻译的经论都有译礼句,但汉传佛教的译师没有这个传统,所以鸠摩罗什译师就未加译礼。

另外,藏地从印度翻译的每一部经论,都将保留梵文论名,其主要目的有三:

一、令后人闻思该论时,相信这是从印度翻译的经论。古印度的经论是以精确而闻名于世的,在当时的印度,有非常严格的造论制度。《莲花生大师本生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在古印度,无论外道内道的班智达撰写完论著后。国王亲自光临并坐于位首,周围围绕着众多班智达及学者。首先由作者在众人前朗读其论典,之后所有的班智达就论典中的问题,与作者展开辩论,若在论中找不到过失,则将其论典供养在尊胜幢上,由大家共瞻;若在辩论中发现有过失,则把论典绑在狗尾上,然后点燃烧毁。据说,凡嗅到此烟者就要堕入恶趣,所以世人都避之惟恐不及。论典的作者虽然可以保得一命,但从此他加入教派的资格也就被取缔了。所以,在古印度,著论可不是为所欲为的事情。在这样严格的审查制度下,凡在当时流传的论典也是准确可靠、无懈可击的。

二、不忘译师的恩德。如果没有译师的辛勤劳动,而让我们直接去看梵文的《中论》,我们就只有面对天书,望文兴叹了。但诸大译师将它翻译成了藏文、汉文,使我们能够对论典的文字内容一览无余。所以,译师们实在是功不可没的。

三、种下梵文的种子。贤劫千佛都在印度金刚座成道,每一尊佛都要转法轮,过去四尊佛都以梵语传法,将来九百九十六尊佛也将以梵语传法。通过念诵梵文经论名,就会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种下很好的种子,为此目的,藏地论师在经论前都写有梵文的名字。

虽然汉传佛教中没有这样的习惯,鸠摩罗什译师也因此而没有写译礼。但我们应当了解,在西藏,金刚手化身的国王赤热巴巾曾规定:在翻译经论时,所译若属经藏就加“顶礼一切佛菩萨”的译礼句;所译若属论藏就加“顶礼妙吉祥文殊菩萨” 的译礼句;若属律藏就加“顶礼一切遍知佛” 的译礼句;。《中论》属于论藏,按照藏地的习惯,译礼句应是:顶礼妙吉祥文殊菩萨!

乙二(论义)分三:一、顶礼句;二、论义正文;三、随念恩德之顶礼。

丙一(顶礼句):

龙树菩萨在未著论前,首先顶礼释迦牟尼佛,这是对佛表示恭敬,此处龙树菩萨以强调佛所说之法的功德而顶礼佛陀。佛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其中最殊胜的就是缘起法。无论在古印度,还是现在,乃至于将来,在所有的外道中都没有也不会出现缘起法的见解。缘起法是佛法最不共的、超胜于一切外道的特点,所以龙树菩萨在此予以高度称赞。在宗喀巴大师的《缘起赞》中,也以佛说缘起法的功德来赞颂释迦牟尼佛。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生、灭、常、断、一、异、来、去,叫做八戏论或八边,为什么要破除八边呢?本来众生的执着五花八门,千差万别,绝不只这八种。但无论万事万物、零零总总的一切所知法都包括在有为法和无为法里。有为法即是有生有灭有住的法;无为法即是如虚空一样远离生住灭的法。众生最主要的、最严重的、比较容易发生的执着也就是生灭等八边。所以,龙树菩萨从有为法里总结出这八种执着。

此处所说的八边都是指有为法,为什么不提及无为法呢?因为,众生的执着有两种:一是俱生的执着,即是人或动物与生俱来的一种执着,不是今生通过学习而产生的执着。不论是否接触论典,即使是山上的鸟儿等动物,都有这种我执,这叫俱生的执着、也称为俱生的无明、俱生的贪嗔痴烦恼。二是遍计执着、也称为遍计无明,是通过学习外道、接触外道论典后而生起的无明执着。一般的众生没有学过外道,就不会有五种特点的神我、万能的神等等之类的概念,也就没有这些执着。我们现在要破除的,主要是俱生的执着。因为,无始以来众生流转轮回的根源就是它,有了俱生的执着才会产生遍计的执着,所以俱生的执着是所有执着的根源,欲求解脱首先要将其斩尽杀绝。本来在修道中也要断除对无为法的执着,但俱生执着的对境大部分是有为法,因为未学外道论典的众生压根不知道无为法,所以对无为法的执着也不是很严重。

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等是就胜义谛方面而言,从世俗谛方面讲不是不生而是有生,既有生也有灭;既有常也有断;既有一也有异;既有去也有来,这些法都存在。但名言谛中的这些存在都是众生分别心前的幻相,从究竟实相上讲都不存在。

本来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有差别,应成派在解释八边时,只强调胜义谛而不分胜义谛和世俗谛。因为区分胜义谛和世俗谛也是众生的一种分别念,从最究竟实相来讲,虚空一样大平等的法界中根本不存在世俗谛与胜义谛的分别。虽然暂时可以这样分开,但离一切戏论的法界中本来无一法可立,故不存在二谛分别。所以,应成派首先就讲无生无灭。

而自续派却不敢这样说,因为他们还有点执着名言中的这些法,所以把胜义谛和世俗谛分开,不敢说名言中不生不灭。自续派论师基于世俗谛的角度,认为若说名言中也不生不灭,就诽谤了现量中所见到的有生有灭等一切法的规律,有诽谤名言的过失。所以他们分开二谛,说名言中有生有灭,胜义中无生无灭。

应成派论师认为:一切法的本性“不生亦不灭”,这与大圆满彻却所讲的如出一辙。法界如同秋天无有尘埃的虚空一样,在这样的虚空中,没有生,所生的法也不存在。我们所见到的瓶、柱等外面的器世界和有情世间,全都是我们眼耳等根识的分别。但分别眼识所见到的、耳识所听到的并不是真实的,完全如梦境一样只是幻相,在究竟上讲不成器世间,也不成有情世间。既不成器情世间,那么谁生?谁灭?谁住呢?生、住、灭的一切法并不存在。在菩萨的根本慧和佛的智慧前,一切法不生亦不灭,本来不生,当然也不灭。若有生才有灭,而不生就不会有灭。比如某人生下来才可以死,若根本没有生就不可能死。因此,通达诸法无生可以说也就是通达了无灭。

“不常亦不断”,常是永远没有变化的法。普通的众生执着自我常住不灭,他们虽然知道人刚生下来和年老时有很大差别,但他认为这只是一种外表的变化,人的本性是没有变化的。生下来时是我,现在是我,以后死时也是我死,始终这样执着,这是俱生的常见。遍计的常见是指象外道所编造出来的一个万能神,这个万能的神亘古不灭,由它造就了森罗万象的世间,这是很荒唐的执着。

遍计的断见是指象顺世外道等不承认有后世前生的见解。他们认为人死如水干火灭一样,无有因果关系,这是严重的断见。常见断见也可分粗、中、细三类,我们这儿只讲最粗的常、断。不常亦不断,是从实相而言,一切法的本性如虚空一样,故没有法可常,也没有法可断。

“不一亦不异”,是指一切法既不能成立一体,也不能成立异体,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举一个实例,比如在见到某个柱或者瓶时,在未观察前,人们都会认为这是一个瓶或柱,但它根本不能成立实有的一体。因为瓶有内外、上下、左右,由各种不同的法构成,按《俱舍论》所言瓶由八种微尘组成,在这八种微尘之中我们并不能找到一个瓶子,虽然找不到瓶子,我们却习以为常地执着微尘是一体,并将这种聚合体执着为瓶。其实,微尘也是不成立的,因为在八种微尘中,如果其中任何一种很小的微尘成立,也应有四面八方、上下,可以分成十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又可以分十方,如此观察下去,最后并不能成立一个不可分割的实有微尘,所以任何色法也不存在实有的一体。

另外,五蕴中的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等,若分为刹那进行观察,一样不能成立实有的一体。

若不能成立实有的一体,也就不能成立异体,也即多体,因为没有一,也就不能成立多。比如要成立十,先要成立一,没有一就没有十。一和异是互相观待的法,如左和右、此岸和彼岸、大和小、上和下都是互相观待的法,观待法中的一者不成立,另一者也不成立。

“不来亦不去”。《般若经》中说:色法不从哪里来,也不在哪里住,将来也不到哪里去。不但是色法,从色法到佛的智慧,所有的法生时不从何处来,住时也没有住处,灭时也不到何处去,所以不来亦不去。如上一一观察,因诸法本体从未存在过,故生、灭、常、断、一、异、来、去都不可能成立,这些现象都是分别戏论。从实相而言,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诸戏论”即前面讲的八戏论,“善灭”即能善巧合理地远离这八个戏论。灭除了八戏论的法叫法界,也叫实相、空性、真如等,虽然名言不同,但所诠却都是一样的。从胜义谛方面讲是“善灭诸戏论”,但在名言中却显现生、住、灭,可以有常有断、有一有异,也可以有来有去,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呢?这是因缘和合的缘起。

稽首即恭敬地磕头。“诸说中第一”是说包括过去将来所有教派,说法论师中第一殊胜的是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呢?本来佛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但这里强调的,是佛能说一切法的功德。佛陀从胜义谛方面讲法界远离四边八戏,不可思不可言;从名言世俗谛方面讲因果、前世后世,有轮回有解脱,有器世间有情世间。法界中远离一切边戏和名言的现象二者不但不矛盾,而且是现空双运。这样的道理只有释迦牟尼佛才能说出。

在古印度也有很多外道,通常说他们有三百六十多种见解,这些见解可归纳为六十四种,又可归纳为十四种无记的见解。秉持这些见解的外道论师分各种各样的教派,从究竟来看每个教派都未通达无我,虽然有些外道也说他们所见到的各种外境是如梦如幻的,但他们从未究竟通达无我。他们绞尽脑汁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我,或者有九种、五种或者三种功德,或说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并执着这个我真实存在。我们从这些外道论典中,始终找不出这样的缘起见解。

当然,外道也讲了一部分空性,在他们的论典中也有空性、实相、真理、真如、法界等名词,但这些名词究竟的含义与中观所讲含义的有云泥之别,即名称虽同所诠却完全不一样。外道在抉择最究竟的法时也执着有我,从未精通释迦牟尼佛所精通的甚深空性。

现在印度虽然还有一些数论派和裸行外道的门徒,但他们除了念经,杀生供梵天、大自在天等形式上的仪轨以外,已没有很多教义的成分了。以前的那些教义,在法称菩萨所造的《释量论》里,早已将他们的每一个见解都进行了破斥。

其它外道教派的经典,虽然有神通授记等方面的内容,但对一切法的本性,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没有抉择也没有涉及,对世俗谛方面的因缘规律也从未涉及。

从现代的一切哲学家、科学家的角度而言,旧物理学家执着原子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再也不能分开,后来他们的这种推论被彻底击碎;近代的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提出了物质与能量的转换等观念,但从中观的角度来看,这又堕入了断见。因为在这种概念里,首先认为原子能够成立,随后,原子成为一种惊人的能力,在爆炸之后就一无所有。首先执着有属于常见,然后执着没有又是断见,始终不能触及世界的真相;最近的物理学家分析再分析,最后找不到一个不能分的微尘,一切都如同虚空一样。但他们不敢承认一切微尘是在空性中显现,他们以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们也没有说出这样的缘起。

从古印度的外道到现在的物理学家,在所有的智者中,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缘起现象是“诸说中第一”。能这样解说的只有本师释迦牟尼佛,因此“我”——即龙树菩萨对佛陀生起无比的恭敬信心而稽首顶礼。(待续)


更多慈师堪布开示文章:↓↓

慈城罗珠堪布:我们遇到的任何人事都是来成就我们的!

慈诚罗珠堪布:每天有四个时刻,距离成佛最近

佛教徒的生活模式   摘自【慧灯之光六】

黑蛇总义上  摘自《慧灯之光五》

黑蛇总义下  摘自《慧灯之光五》

显密异同下  摘自《慧灯之光五》

藏传佛教简介下 摘自《慧灯之光五》

藏传佛教简介上 摘自《慧灯之光五》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详解四 摘自《慧灯之光五》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详解三 摘自《慧灯之光五》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详解二 摘自《慧灯之光五》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详解一 摘自《慧灯之光五》

饶益有情九观察(下)慧灯之光五

饶益有情九观察(中)慧灯之光五

饶益有情九观察(上 ) 慧灯之光五

《修心八颂》讲记下 摘自慧灯之光五

《修心八颂》讲记上 摘自慧灯之光五

密宗概要上  摘自【慧灯之光六】

略说八关斋戒  摘自【慧灯之光六】

佛教徒的生活模式   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 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略释一   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略释二 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略释三 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略释四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略释五  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略释六 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略释七 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略释八 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略释九 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略释十  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略释十一 摘自【慧灯之光六】

金刚乘的名词解释   摘自【慧灯之光六】

中阴愿词  摘自【慧灯之光六】

对初学者的教诲   摘自【慧灯之光七】

四依法(上) 摘自【慧灯之光七】

四依法(下) 摘自【慧灯之光七】

《华严经》净行品第十一   摘自【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4-1) 摘自【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4-2) 摘自【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4-3) 摘自【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4-4) 摘自【慧灯之光七】

佛法融入生活 摘自【慧灯之光七】

寂止的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七】

梦幻世界 摘自【慧灯之光七】

《证成现相即佛论》释义(上) 摘自【慧灯之光七】

《证成现相即佛论》释义(中) 摘自【慧灯之光七】

《证成现相即佛论》释义(下) 摘自【慧灯之光七】

浅谈生起次第 摘自【慧灯之光七】

圆满次第-证悟空性之方便  摘自【慧灯之光七】

上师瑜伽的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八】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没有幸福感 摘自【慧灯之光八】

如何面对痛苦与幸福 (上)摘自【慧灯之光八】

如何面对痛苦与幸福 (下)摘自【慧灯之光八】

如何接受灌顶(上)摘自【慧灯之光八】

如何接受灌顶(下)摘自【慧灯之光八】

观心的诀窍  摘自【慧灯之光八】

离四贪浅释 摘自【慧灯之光八】

饶益有情戒  摘自【慧灯之光八】

两种佛性(上) 摘自【慧灯之光八】

两种佛性(下) 摘自【慧灯之光八】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Ⅰ 三殊胜

慈诚罗珠堪布——三个差别

前行念诵仪轨•开显解脱道 全知麦彭仁波切造   摘自《慧灯之光二》

大圆满龙钦心髓内加行修法--第一、皈依的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二》

第二、发菩提心  摘自《慧灯之光二》

每日受菩萨戒之仪轨   摘自《慧灯之光二》

第三、金刚萨埵  摘自《慧灯之光二》

第四、积累资粮的方便曼茶罗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二》

第五、使自相续生起证悟智慧之上师瑜伽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二》

居士五戒   《慧灯之光三》

戒杀放生的功德   摘自《慧灯之光三》

如何自受菩萨戒  摘自《慧灯之光三》

自他平等的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三》

自他相换的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三》

自轻他重的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三》

世界和平共处的诀窍-平等生存 摘自《慧灯之光三》

佛教的物种起源说  摘自《慧灯之光三》

佛教的世界观  摘自《慧灯之光三》

阿弥陀佛的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三》

附录:壹 受戒行善的殊胜日  摘自《慧灯之光三》

附录:贰 法王如意宝的遗言  摘自《慧灯之光三》

犯失密乘戒的界线与忏悔清净的方法  摘自《慧灯之光三》

中阴的诀窍  摘自《慧灯之光三》

佛教的定义   摘自《慧灯之光四》

生存的方式和生存的意义 摘自《慧灯之光四》

《三主要道论》详解三   摘自《慧灯之光四》

《三主要道论》详解二   摘自《慧灯之光四》

《三主要道论》详解一   摘自《慧灯之光四》

如何做一个标准居士(一)摘自《慧灯之光四》

如何做一个标准居士(二)  摘自《慧灯之光四》

如何将病苦转为道用  摘自《慧灯之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