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37)
今天我们更新《宝性论》第三十七讲
这些来自弥勒菩萨天上的开示
像珍宝组成的瀑布倾泻到人间
从去年夏天到这个春天
我们被如瀑的甘露沐浴着
立春将至 新生开始
这些教言的每一个字 都是太阳
都是通往佛性的道路上
照耀我们的宝性之光
校量功德
• 主讲人:宗萨钦哲仁波切
• 地点:法国多尔多涅(Dordogne)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现在我们来到最后一品,讨论听闻这些内容的利益。
377
佛种性与佛菩提,佛陀法及佛事业,
清净有情亦难思,此等唯是诸佛境。
在本论开头,我们听到以九种譬喻解释佛种性或说佛性,接着是证悟,然后是证悟功德(佛陀法),例如十力、三十二相,再来是佛行事业,佛行事业以另外九种譬喻来解说。
即使是圣者,此指十地菩萨,即使是他们亦无法想象或完全领会这些;这些只能是证悟者的对境,只有证悟者能了解。那么问题是,我们能做什么?若甚至十地菩萨也无法思量或完全了知,那么我们能做什么?
378
具慧信解佛境界,成佛功德聚之器,
于此不思德聚喜,映蔽一切有情福。
所以,我等凡夫能做什么?首先是摘要。
弥勒怙主谈到一个热切希求佛性者,总体来说是希求七金刚句的人,而特别是渴仰佛性者;一个对佛性怀抱热望、喜悦、兴趣与热诚,会因之而激动颤栗的人。由于此人愿景宏大,他会因某个甚至十地菩萨也无法思量的事物而感到激动颤栗。其他人也许从事布施、持戒等种种了不起的善行,但其目标可思可量,并非恢宏的愿景。弥勒说,这些作为与善行所带来的一切福德,可以仅因某个人对佛性感到激动颤栗而黯然失色。这是很重要的论述!
偈颂378令人惊叹,非常有力量。当你清洗衬衫,那个超越垢染且超越清净的状态是无法思量的,因此,对那个状态怀抱着热望是一种恢宏的愿景。若另有一人在清洗衬衫,而那无法思量的现象并非其意向,那么他的目标就很有限。因此前述第二人清洗衬衫的情况与第一人有很大的不同,因为第二人洗衬衫有如建造沙堡。不知怎地,他下意识地知道那样是行不通的,而每件事都是如此,甚至供香或供灯亦然。怀抱着对佛性的热望来做那些事,与仅仅是为了积累一些福德以便能长寿等而做同样的事,二者可说有天壤之别。现在进一步解释。
379
若人为求菩提果,珠宝严饰黄金刹,
佛刹尘数日日中,供养一切诸法王,
余人于此仅闻句,闻已生起胜解信,
依此所生之福德,较前布施德更多。
想象某人供养诸佛无尽的庄严,饰以珍贵珠宝的纯金花鬘,其数量如同宇宙微尘。而且不只供养一位或二位佛,而是量等宇宙尘沙的诸佛;不只一天或两天,而是每一天。那必然有极大的福德。
想象另有一人,某个寻求证悟者,他没有黄金严饰或任何类似之物,但他对以下四点感到极大的喜悦、快乐与渴仰:
(一)我们全都具足佛性。
(二)垢染,亦即情绪烦恼与染污,是可以移除的。
(三)移除垢染之后,诸如三十二相等一切证悟功德都完完整整地在那儿,毫无缺损或失能。
(四)佛行事业恒时示现,就如九个譬喻所述那般,譬如琉璃地面反射出帝释天的映影。
弥勒怙主在此说的是,当你即使只是听闻这些文字时便生起热望与喜悦,比起天天供养千佛无量黄金庄严的人,你的福德更为广大。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你应该停止布施,我们只是说,如果你无论做什么都怀着对这四点的渴仰,那将会让一切变得不同。这真的很重要。
380
若有具慧为求取,无上菩提经多劫,
身口意业无勤作,能护无垢诸律仪,
余人于此仅闻句,闻已生起胜解信,
依此所生之福德,较前持戒德更多。
同样的,想想某个修持戒律的人,他精勤地戒除身语意的不善业,这么做福德极大。但再一次,相较于某个对这四点心怀热望的人,所有那些勤作都不算什么。一如中观,这些偈颂清楚地陈述,对大乘佛教徒而言,事实上对整体佛教徒来说,智慧比行为更重要,它超胜诸如布施、持戒、道德或伦理等所有事物。「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染污可以移除,而且移除染污时,一切佛功德与佛行事业都会展现」,思惟这些更重要。想着这四点,比完全陷于对宗教律法的狂热却没有这四点更重要许多。
381
若人修持能熄灭,三有烦恼火静虑,
修持天梵至究竟,菩提不动之方便,
余人于此仅闻句,闻已生起胜解信,
依此所生之福德,较前静虑德更多。
同样的,想象某人为了熄灭烦恼杂染之火或贪欲嗔恨之火,而修持三摩地,或修持四禅,或甚至修持毗婆奢那以便成佛,却未对此四个要点生起热望。再一次,某个深受此四点激励的人,其福德更深厚得多。
382
何故以施得受用,持戒升天定伏惑,
慧断烦恼所知障,此胜闻彼为慧因。
普通布施的结果是带来财富,普通持戒与道德行为的结果是更好的投生,普通禅定能止息情绪烦恼,然而,只有智慧能根除染污与所知障。这是为何听闻阐释此四要点的经论如此重要的原因。
再次地,这以比较详细的方式来解说,先从另一个摘要开始。
383
自性住与彼转依,彼功德及成就义,
如来智慧之境界,四处如上已宣说。
384
于彼具慧信解有,力及具足诸功德,
成就速疾能获得,善逝果位之缘分。
你们应该也把这两则偈颂写在某处,以便能一再地看到它们。佛性,或说界这个元素,与我们同在;染污是可以移除的;移除它们之后,佛的功德就在那儿;而且不仅是功德,佛行事业也在那儿。如果某人既聪慧又具福缘,他会对这四点怀有虔敬。当这位菩萨看着别人,他会知道佛性亦存他们之内,他们的垢染可以移除,一旦移除,佛的功德就在那儿,完整无缺,且佛行事业就会展现。秉持这种态度,这样的菩萨将迅速获得证悟。
385
如此不可思议境,信有如我亦可得,
得果具足诸功德,于此由信胜解故,
386
欲勤正念及静虑,智慧等诸功德器,
菩提心于此等中,定当恒时善安住。
这两则偈颂谈到大乘修行人主要的挑战之一是没有坚定的菩提心,也谈到没有坚定菩提心的原因。
就像这样,若你从此地开车去巴黎,你知道巴黎在那儿,是可以到达的。因此你知道,车轮每转一圈,你就更接近巴黎。沿途或许会有一些障碍,但你知道如果继续旅程,巴黎不会欺骗你,它就在那里。但是对于像我们这样的菩萨来说,当我们试着利益众生时,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众生,包括某些非常难缠的,然后我们失去勇气。诚如巴楚仁波切所言,谈及「一切众生」、谈论「对一切众生具有悲心与菩提心」很容易,因为那有点抽象。但比起对一切众生心怀慈悲,对一个有情生起悲心就困难得多,因为你可能宁愿将这个有情放在一边,而先寻找比较容易应付的众生!
甚至在我们考虑其他众生之前,仅只是我们自己具有勇气就不容易。即使是最老练的大乘行者,当他们修持时,他们信任法道、佛、佛的加持等等,然而他们忘了佛这个元素与他们同在。因此,我们所有的修持方法、所有的修持,基本上总是非常地有神论。那有点像是对佛祈请,以便佛会令你证悟。基本上,你一直忘掉这四个要点。
因此,对这四点进行闻、思、修并心怀渴仰真的很重要,即使是要有坚定的菩提心,也得从这开始。事实是,我们具有佛这个元素,亦即佛性,即使像我们这样的人也能获得我们所讨论的这一切佛功德。甚且,我们早已具足那一切。我们拥有佛的一切功德与示现,丝毫不差。了解到这点,你会发心进入大乘之道;在大乘法道上,你将不会感到疲厌或沮丧。而且毋需费力,你几乎自动自发地会寻求能提醒你这四点的方法并观修它们。了解这四个要点,是能确保菩萨不会放弃〔利益众生〕的唯一方式。
387
彼者恒住菩提心,故彼佛子不退转,
圆满福德波罗蜜,以及诸善得清净,
388
福德五种波罗蜜,于此无有三轮执,
是故彼等皆圆满,断除违品是清净。
我们接着偈颂386继续讲。有了这四点,对其进行闻思修并心怀渴仰,不仅能确保菩萨在道上不会感到气馁,也成为生起一切福德与智慧资粮的助力。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
宝性论 Uttaratantra下载
我们把陆续公布的《宝性论》重新放入百度网盘中
https://pan.baidu.com/s/1mpuEkeR_JDpVVtn7y50XJg?pwd=xb4j
提取码: xb4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