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悟的觉受
点击↖关注平台
回复“悟性论”
获得已连载合集
胸臆空洞,虽然说的是心。但是证悟的时候,修行的人会有这样的感觉,胸腔里面的这一个小空间,跟外面的大虚空完全打通了,完全是同一个空间。
意思就是说:我们的意识跟外面的虚空就融为一体了,根本就分不清楚胸腔跟外面虚空的界限。虽然我们的意识不仅仅是在胸腔里面,但是证悟的人,他有这样的觉受。
没有这种修行经验的人也会将胸臆解释为心。这个当然没有错,实际上指的就是心,但是胸臆有些时候也是指胸腔。实际上,他感觉到的是意识的本质是空。但是修行人有这种感觉——胸腔跟外面的虚空完全没有任何的界线,融为一体。
我个人的理解就是这样。后面有一个达摩祖师的偈子当中也讲了这个,我觉得也是这样。当然一般比较经典的解释是,胸臆就叫作意识,意识空了,所以叫作空洞。这样理解肯定是没有错。空空洞洞这种感受才叫作开悟,禅宗的开悟都是这样。
大家看一看这些禅师们开悟的道歌,最典型的就是六祖惠能大师的“本来无一物”,不就是讲“空洞”这两个字吗?空洞,稍微用多几个字来解释,那就是“本来无一物”。《持人菩萨经》当中也讲“心无有心,则曰本净”,这些讲的都是一样。
释迦牟尼佛的佛经讲的,还有达摩祖师讲的,以及修行人他们的感受,全部都是一致的。那这个就必须要达到一致。如果各是各的说法,修行人的感觉跟达摩祖师或者其他大德们讲的不一样,然后大德们讲的,跟佛讲的又不一样,那我们最后就不知道哪个是对,哪个是错。
但是,不是这样子。佛经讲的,不仅仅是达摩祖师,藏传的、汉传的,显宗、密宗,所有这些大德们的窍诀讲的都是这样。不仅仅是这样讲,证悟的修行人他们自己体会到的境界也是这样。所以,“胸臆空洞”这四个字是特别有意思的,“与天同量”就是与天空同量。
“此已下并是大道中证”,“已下”古文就是表示数量、界限的意思。“此已下”就是说,上面讲的与天同量,就是说这个量的数量,或者准确地说就是界限。“并”也就是全部的意思。这个就全部证悟了大道,大道就是大乘的道。大道中证,中证就是不偏的、正确的,中道的证悟。
“非小乘及凡夫境界也”,这个根本就不是小乘和凡夫能够感受到的境界,这就是大乘的境界,非常非常了不得的大乘的境界,这个特别有意义。胸臆空洞,大家要知道,要记住。
我觉得修禅宗的所有的师父们,他们应该是知道的。但是如果没有开悟的禅师的指导,也不一定能够真正知道开悟到底是什么。因为说复杂呢,不复杂,特别简单;但是说简单呢,又特别麻烦,没有那么容易,也没有那么简单。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一个开悟的禅师来指导的话,我们就很难把握它的真正意思。禅师们很多很多的境界,说出来的语录,像谜一样,根本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迷失,最后到底在讲什么?不知道。
但是你抓住这四个字:胸臆空洞。我们先不说刚才的感觉,胸臆就是意识,意识空洞就是证悟了,也就是体会了。这个就已经达到了开悟的边缘,也就是已经在开悟的道路上迈了一大步了,等于就是说已经开悟了。当然这个还不算,还是理论上的理解。
我前几天也讲过了,禅宗里面讲证悟和解悟,理论上的这些都叫作解悟,还不是证悟。我们需要的是证悟,而不是解悟。解悟是我们通过闻思,比如说我们去学中观,大概从理论上就知道了万事万物都是空性,那么这个叫作解悟。
证悟,根本就不是理论,是自己体会到了。一个是理论,没有体会;一个是体会,不靠理论。所以禅宗不立文字,不向外求,它不需要这些东西,它需要的就是自己的这种体会,不要理论。
“非小乘及凡夫境界也”,那这个肯定不是凡夫的境界,连小乘阿罗汉的境界都不是,更何况是凡夫,所以这个就是大乘的境界。我们这一生要证悟的也就是这个,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证悟的基础上,然后再往上发展。
如果这个证悟了以后,剩下的问题就不是很大的问题了。这个关是必须要过的,过不了的话,那中阴身的修法、法界的破瓦等等通通都用不上。只要没有过这个关,一切听起来特别特别容易,特别好听,但是一个都做不到。只要过了这个关,一切都是很好办的,这个大家要记住。
那么过这个关的唯一的条件是什么呢?除了自己用功去修以外,更重要的,一个是忏悔罪过,另外一个就是积累福报。还有一个,比如说修藏传佛教的话,必须要有上师的加持。所以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对莲花生大师、法王如意宝,有坚定不移的信心,然后去祈祷,这样子修上师瑜伽 。
通过藏传佛教的这些具体的方法,一个是忏悔罪过金刚萨埵的修法;一个是积累福报就是曼扎拉的修法;还有获得上师加持的修法,就是上师瑜伽的修法。在这三个修法的基础上,如果暂时还没有得到像大圆满的灌顶,那么就修禅宗的法也一定能够开悟的。所以大家要努力。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