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重阳节 ,送您一份特别珍贵的礼物! Back

重阳节 ,送您一份特别珍贵的礼物!

求学足迹 2023-10-23



编者按: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叫“老人节”,重阳九九,健康久久,长寿久久,这一天寄托着人们对老人的美好祝福,同时也提醒着我们时时刻刻敬老,爱老,尊老。老人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是我们家庭的骨干,社会的栋梁,没有他们倾其一生的辛勤付出,就没有我们如今繁荣和平的祖国,美好幸福的家园。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作为后生晚辈的我们,理应饮水思源,怀着无尽的感恩心去礼敬老人,尊重老人!孝顺老人!爱护老人!


孝道思想贯穿上下五千年,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所尊奉的传统美德,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杂宝藏经》中也说:“于父母所,少作供养,获福无量”,让我们一起来认真聆听智慧大德的珍贵教诲,让我们一起来陪着天下所有老人来愉快地度过这个美好吉祥的节日,愿我们每天都能怀着一颗感恩和祝福的心敬老,爱老,尊老,人人都能用心呵护家中“至宝”,愿每一位老人都健康长寿,喜乐自在!




智者教诲(一)
FAMOUS REMARK


孝养父母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而言则有: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智。


一、养父母之身:想尽办法照顾父母身体。父母生病了,要为他看病;冬天也好,夏天也好,应该多关心他的健康。


二、养父母之心:平时要随顺父母,经常给予安慰,多跟他说说话,去了远方时,偶尔打个电话回去……就算是出家人,也不能因为出了家就不理父母。既然你能给施主常打电话,为什么不能跟父母联系?父母时时刻刻挂念着你,那种关心和担忧,任何人也无法与之相比。所以,要养父母之心,就应尽量随顺他的想法。


三、养父母之志:子女的行为,不要让父母失望,如果自己道业增上、行为如法,父母也会觉得面上有光。如《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四、养父母之智:不但要在以上各方面关心父母,还要长养父母的智慧。父母如果智慧低劣,老了就会觉得活着没意思,此时,我们应给他讲一些佛法的道理,让他有正确的追求目标;即使他不愿学佛,也应从精神上给予安慰。


人老了以后,常常会患得患失。孔子曾说:“少者戒之在色,壮者戒之在斗,老者戒之在得。”有些老人总觉得:“我有钱多好啊,有个好房子多好啊……”始终落在“得”的欲望中,所以要劝他们放下来,有吃有穿就可以了,不要对世间太执著。尤其是学佛的人,应一心只念阿弥陀佛,过一种无忧无虑、轻松自在的生活。其实,人老了,子女对他的正确引导很重要,若能如此,父母的身体虽已衰败,但心仍会处在快乐之中。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当我们身体受到伤害,最担心的莫过于父母,他们会忧心忡忡、牵肠挂肚。《大圆满前行》里讲过:孩子生了重病,父母宁愿以死相代。而父母最大的期望,无非是孩子将来有一番成就。如果我们非但做不到,反而还有品德上的瑕疵,一定会让父母蒙羞受辱,甚至活不下去。


“身有伤,贻亲忧”:孩子的身体是父母给的,父母把孩子的身体执著为自己的身体,所以为了父母,我们也应该保重自己。《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我们的身体、头发、皮肤,皆为父母所赐,必须要珍惜它、爱护它,不能轻易毁伤,这是孝的开始。


《弟子规讲记》第三课



智者教诲(二)
FAMOUS REMARK



要想孝敬父母,以佛法来利益他是最好的。莲池大师说过,孝有三种:孝、大孝、大孝之大孝。


一、“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意思是说,做子女的为父母做事情,奉养饮食、衣物等各种资具,这是一般的孝顺


二、“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不违背世出世间的种种规则,好好做人,使父母获得快乐,这是大孝。我们出家行道,虽不能对父母承欢膝下,但也不像一些不肖之子,天天打架闹事,令父母担心。即使自己十年不回去,父母也会认为:“他肯定在寂静地方精进修行,只要他没有死、没有病,不管在哪里,我都非常放心。”所以,出家人虽不能天天守着父母,但我们立身行道、不让父母担忧,这就是大孝。


三、“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劝导父母一心念佛,若能往生净土,则是大孝中的大孝。所以,出家人不必担心无法对父母尽孝。


我们每个人身边有很多亲友,尤其是对他们的小孩,应当灌输“孝”的教育,使其长大以后懂得恭敬父母。


《弟子规讲记》第四课


智者教诲(三)
FAMOUS REMARK


何者孝敬父母亲,彼族具梵阿阇黎,

供养彼等今名扬,他世亦转善趣中。


作为大乘修行人,要对一切众生作父母想,但是首先,应该对今生的父母孝顺恭敬,否则,想把其他众生视为父母是不现实的。


大小乘的佛经中,非常强调对双亲的孝敬。一个人若能做到这一点,那在他的家族中、在他的命运中,会得到梵天、帝释、四大天王为主的白法天尊之护佑和加持。同时,诸佛菩萨化现的善知识也非常喜欢这种人,对他进行加持之后,他的家族中会不离堪为世间应供的阿阇黎。


恭敬父母的人,其家族中不离护法天尊的加持,以及善知识的转世。同时,今生会以感恩图报等功德而美名远扬,处处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来世也将转生到善趣中。由此,假如一个人忤逆不孝,他的下场也可想而知。


不管在佛教中,还是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都是最重要的,依此可看出一个人的人格和德行。无论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父母如果仍健在,自己应尽心尽力地照顾,倘若实在照顾不上,也要经常安慰他们、问候他们。


从佛教的角度来讲是这样,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也是这样。若没有父母的生育、养育之恩,我们根本不会懂文化知识、取舍智慧。如果没有父母的教导,你从小在牛群中长大,现在吃饭可能连筷子都不会拿。所以,有报恩之心非常重要,这种人即生中名声远播,他世能转生到人天善趣中享受快乐。


现今这个时代跟以前不同,以前每一家有三四个孩子比较正常,但现在因为种种因缘,父母生的孩子比较少,如果这个孩子不孝顺,那父母一辈子就没有指望和依靠了。有些人说:“我已经出了家,没办法报答父母的恩德。”这种说法不对。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引用佛经的教证说:“儿子将父母扛在左右双肩上转绕大地承侍,也难以报答父母之恩,若使父母趋入正法,则能回报恩德。”莲池大师也在教言中说:“大孝之中的大孝,就是引导父母念佛,最终往生净土。”


《亲友书讲记》第三课


智者教诲(四)
FAMOUS REMARK



父母是极为严厉的对境,只要对他们稍作饶益或损害就会感召巨大的果报。《杂宝藏经》中说:“于父母所,少作供养,获福无量,少作不顺,获罪无量。”因此,如果自己曾经恭敬承事过父母,将来会获得无量的安乐,反之,如果自己对他们不孝顺,也会感受无边的痛苦。


《正法念处经》亦云:“供养父母,能生梵福。以福德故,后得涅槃。”学过《俱舍论》的人都知道,转生梵天界需要巨大的福德,而这样的福德通过孝养父母就能产生,因此大家应该恭敬、孝顺父母。其实,以爱心适当地和父母沟通、遣除他们的一些痛苦,这对我们来说并不是很困难,可是由于很多人从小没有孝顺父母的理念,所以在生活中没有做到这些。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具有很多功德,所以年轻人不要轻视老年人,理当恭敬老年人。邬金莲花生大师也曾说:“勿令老者忧,当以恭敬护。”


所以,我们不能认为老年人糊涂了,什么都不懂,不要什么事情都不跟他们商量。藏地有一种说法:老年人是个宝,如果某地老年人多,说明那个地方有福气。的确如此,老年人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思想成熟,有的老人还有佛法的修证境界。因此,我们应该恭敬老年人,要祝愿老菩萨们长久住世。


《极乐愿文大疏讲解》第六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