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教言释》第5课 CC+学习笔记
宣讲教言
若有人认为:经中也宣说了需要积累无量资粮。发愿得以实现的因要依赖于资粮,如果不具备广大资粮,那么仅仅依靠发愿等也不能往生净土。
驳斥:一般来说,发愿得以实现的因的确是积累资粮,同时也要承认,根据众生积累资粮的业力、根基、缘分的差别,存在着死后立即往生、他世往生极乐世界的各种情况。
释义:
有人认为:佛经里已经明确宣说了往生极乐世界必须要积累资粮。因为成就往生的誓愿主要依靠积累资粮,没有广大资粮的话,虽然已经发了愿,但往生极乐世界也很困难。所以我们仅念一点佛、发菩提心、发愿往生,也不一定真正能往生,还必须在实际行动中作广大的布施、供养。否则,若没有广大的福德资粮,是不可能往生的。
驳斥:一般来讲,我们要成就某种誓愿,它的因确实是积累资粮。因为众生的业力各不相同、众生的根基也不相同、众生的缘分也不相同,有些人死后肯定能往生;有些今生不能往生,但在中阴或来世可以往生;有些来世也不能往生,暂时可能堕落或转生到他方世界中去,过了很多劫以后才能往生。所以众生的界性千差万别,往生的情况也不能一概而论。
重难点:
①一般来讲,成就某种誓愿的因确实是积累资粮。
·发愿之前必须要积累一点资粮,这是不可缺少的。
·在殊胜的对境面前一定要发殊胜的誓愿,同时凭借自己的财力作供养(财物不一定特别丰富),只要有个发愿的所依(依靠处),就会令此发愿更加殊胜。
·平时若要成就誓言,积累资粮相当重要。
[公案]《百喻经》《百业经》《贤愚经》等经典中也都记载,发愿前一般都有供佛等仪式。
②积累资粮的人往生情况各异。
1)众生的根基、意乐、缘分都是不相同的。
·众生的业力不同:
A.有些众生前世的深重业力基本上都忏悔完了,今生非常清净;
B.有些众生多生累劫在阿赖耶上面积累的罪业相当深厚,即生中即使依靠殊胜的对境,业力也很难清净、很难转变。
·众生的根基不同:
A.有些众生由于往昔积累了资粮等缘故,即生中的信根、慧根、念根等非常殊胜,遇到一点点因缘就会成熟,
B.有些众生的根基特别差劲、特别低劣。
·众生的缘分不同:
A.有些众生跟净土法门有缘,依靠念佛就能往生;
B.有些众生依靠净土法门不一定成就,但依靠禅宗、密法或其他修法能够解脱。
2)众生的界性千差万别,往生的情况也不能一概而论。
·有些人死后肯定能往生;
·有些今生不能往生,但在中阴或来世可以往生;
·有些来世也不能往生,暂时可能堕落或转生到他方世界中去,过了很多劫以后才能往生。
3)以事例说明往生差别的合理性。
·听课的人,有些人自始至终、从头到尾都听得很专心,对每个问题仔细地琢磨;有些人从开头到现在,也许什么道理都没记住,反而对说法者、金刚道友生邪见或嗔恨心,造各种各样的恶业。所以不能说一起听课的人,你成就的话我也成就。
·同样是上大学,有些人现在成了真正的知识分子,有些人后来因为犯法而被关在监狱里。
·一些中国佛学院的法师毕业以后,有些当了寺院的方丈、大和尚,弘法利生的事业相当广大;有些人还俗、贩卖毒药,最后被判死刑,下场非常悲惨。
4)结论:由于积累资粮有所不同,众生不可能一起往生。
然而,如果具足强烈的信心、希求心,不依靠他缘便可圆满一切广大资粮之因,因为凡是听闻极乐世界及阿弥陀佛名号的人,往昔必定积累过广大资粮。
重难点:
·如果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具有强烈的信心和希求心,以这种心态便可以圆满广大的资粮。想往生净土不一定非要做形象上的功德。
·我们都已经听闻过阿弥陀佛的修法、阿弥陀佛的名号,参加过极乐大法会,凡是具有这些缘分的人,往昔必定积累过广大的资粮,即生中才有这个福报。
经中说:“未来时,至佛法隐没之间,于此广大法门,诸佛皆赞叹,诸佛皆称扬,诸佛皆恩赐,此法能速成一切种智。耳闻此法之彼等一切众生获得极妙善、生起诸善根,侍奉过往昔如来,蒙受佛陀加持,耳闻佛号能心生欢喜、获得殊妙喜乐。
释义:
佛陀在经中说:佛法还没有隐没之前,对于净土宗的广大法门,三世诸佛都会一直赞叹、一直称扬,此法门是诸佛的心滴精华,是他们的无上恩赐,若能好好修持的话,即生中必定会获得佛陀的一切智慧。听到往生法、净土法的这些众生,必将获得殊胜善妙的善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前世积累过广大的资粮,在任何一个如来面前都承侍、供养过、依止过,并且得到了佛的加持。今生中我们皈依了佛门,听到了诸佛菩萨的名号,尤其是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能够遇到如此殊胜的法门,这是非常的荣幸,大家应该心生欢喜。
重难点:
①佛教中的任何一个因缘都不是随随便便就形成的,只不过每个人成熟善根的因缘不同而已。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在路上偶尔听到念佛的声音,这只是一种碰巧;自己的学佛、出家是偶然到寺院看到什么书或是遇到什么人而导致的等。
👆解析:他的善根福德是以这种方式来成熟的。
②因缘并不是偶然的,尤其是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肯定是自己往昔恭敬依止过如来的缘故。
·不要认为:“我要是以前见过释迦牟尼佛或其他佛,在他们面前当过侍者的话,现在早已经成佛了。”
👆解析:也不一定是这样的,在漫长的轮回生涯中,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经历,只不过是我们不能回忆罢了,但无论如此,听闻佛号的福报就有那么大。
③值遇净土法门应生欢喜。
今生中我们皈依了佛门,听到了诸佛菩萨的名号,尤其是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是我们多生累劫中不幸中的万幸,尽管自相续中的烦恼非常深重,贪嗔痴等经常将自己折磨得体无完肤,生老病死的袭击也没办法应付,种种痛苦不一而足,但在这样的末法时期,我们能够遇到如此殊胜的法门,这是非常的荣幸,应当生起欢喜心。
并且受持、讽诵、精通、为他众真实广说、欢喜修持,甚至以缮写作供养也会获得诸多福德,不可胜数。”
重难点:
①弘扬佛法的时候,不一定非要弘扬密宗,如果别人愿意接受净土法门,只要对众生有利,就应该大力弘扬净土宗。
②弘扬佛法应该有方法。
·如果自己没有贪著名闻利养的心,随时都有清净心的话,哪怕坐车的时候,在旁边的人耳边念三遍或七遍“阿弥陀佛”,尽管他可能没有听受的意乐,但实际上已在其相续中种下了特别殊胜的善根。
·如果实在没有能力的话,那在别人面前哪怕念一句佛号也是可以的。
·如果在人当中没有办法弘扬,夏天若看到许多小虫、旁生,或是到菜市场看到待宰的众生,给它们念一些阿弥陀佛、宝积如来或释迦牟尼佛的名号,这些众生就会获得安乐,从此以后不再转生于恶趣当中。
·弘扬佛法不一定非要有个特别好的道场,也不一定要当方丈。
·抄写《弥陀经》等净土宗的法本,也可以积累无量的福德资粮。
佛经中又说:“若不积福德,不会闻此法,成就菩萨者,彼将闻此语。”
释义:
经中又说:如果没有过积累资粮,今生根本听不到这些法语,只有前世具有善根、即将将成就菩萨果位的人,才能闻得到这样的佛法。
又云:“何人听闻此胜法,忆念善逝得欢喜,何人诚信佛菩萨,彼等过去为我友。”
释义:
经中又说:任何人如果听到了这样的法,实际上他已经随念了佛陀、观想了佛陀,只是耳边听闻一句也有这样的功德。即生中若对佛菩萨有一定的信心,则说明自己以前曾为佛陀的道友、眷属、弟子,有这么好的善缘。
重难点:
①作为三宝弟子应该时时刻刻随念三宝,以及随念布施、持戒、天尊,也应当随念他们的恩德。
·六随念:随念三宝,随念持戒、布施、天尊(“天尊”是指守持佛法的护法神、鬼神、非人等等),是大小乘之共同修法。
《亲友书》:“如来殷切而告言:佛陀妙法与僧众,施戒天尊六随念,各功德资常忆念。”
《观无量寿经》:“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
《杂阿含经》:“若比丘在于学地,求所未得……当修六念,乃至进得涅槃。譬如饥人身体羸瘦,得美味食,身体肥泽。”
·在违缘如此横行的末法时代,大家顺利闻思修行,无不归功于护法神和三宝的加持。
②要对佛菩萨有一定的信心。
·即生中若对佛菩萨有一定的信心,则说明自己以前曾为佛陀的道友、眷属、弟子,有这么好的善缘。
根据诸如此类的教义可以推知:如今能听到犹如宝藏般十分难得的佛陀名号之人,往昔必定积累过广大资粮,将来必定会往生极乐世界。
重难点:
①我们能听到释迦牟尼佛或阿弥陀佛的名号,这并不是很容易、很简单的事情,应该是以前积累过很大的资粮,而且它的意义也是特别大的。
应舍之颠倒相:获得宝藏、钱财觉得运气特别好;听到阿弥陀佛名号觉得很正常。
②净土法门非常殊胜,即生中若对往生极乐世界有信心、有兴趣,将来是一定会往生的。
·喇嘛罗珠(法王如意宝的上师)曾为法王如意宝授记:“你在晚年时应该广泛弘扬净土法门,依此可使无量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今生我们直接或间接已跟法王如意宝结上了非常殊胜的因缘,没有抓住这个机会的话,就算白来人间一趟了。
·这次听闻《净土教言》的所有人,大家都应该发愿跟着法王如意宝,离开人间的时候往生极乐世界。
A.如果内心真诚地发愿,诸佛菩萨的金刚语是不虚的,哪怕天塌下来也不是会欺骗我们的。
B.希望大家在听到的当下都如此发愿,上师的加持不可思议,阿弥陀佛的发愿力和智慧力也无法言说,依靠这种殊胜的因缘,将来必定会往生极乐世界的。
👉希望大家最关键的是要发愿,没有发愿的话,光是耳朵听到了佛号,也不一定能够往生。
C.在舍弃肉身、离开世间的当下,专注祈祷阿弥陀佛,以求往生极乐净土。
·人生是非常短暂的,不要每天都忙碌于家庭、工作、生意,白白浪费了大好的人身。
③麦彭仁波切此处用了【可以推知】表明:我们现在有了殊胜的因缘,将来必定会往生极乐,这可以通过比量而推知,并不是现量能知道的。
否则,不仅我们这些凡夫人不能了知自己前世后世的情况如何、有无解脱和一切种智的缘分等,而且诸大阿罗汉也不能如理了知他人的相续,例如,华杰施主的善根(,大阿罗汉目犍连尊者也未能知晓)。
释义:
麦彭仁波切用比较谦虚的语言说,我们凡夫人对自己的前世后世根本不知道,就连释迦牟尼佛身边的阿罗汉目犍连也无法彻见。比如说华杰施主当初要出家时,由于时间过于久远,目犍连根本无法测知他有没有种过善根(无量劫前华杰施主曾为一虫身,落入水中时顺水流绕塔三周,以此种下善根)。
重难点:
·阿罗汉有“四不知因”,故想如理了知众生的相续相当困难,唯有佛陀才能如是照见众生的前际后际。
阿罗汉的“四不知因”,是指时不知因、境不知因、细不知因、多不知因。
由于众生的业力、缘分、根基千差万别,致使所成就的果也各不相同。
释义:
由于众生的业力、缘分、根基各有差别,所成就的果位也不相同,有些获得了阿罗汉果,有些获得菩萨的果位,有些发愿长住世间、度化众生……,由于每个人的发愿力不同,致使成就的果也不相同。
但是我们完全能够知道,如果是信心十足、欲乐强烈的人,他不可能没有缘分。
重难点:
·如果对净土宗真的有信心和希求心,那肯定是有殊胜的因缘。
A.与阿弥陀佛有没有缘分,关键是看自己的信心。
B.同理,对某个法门有信心就是与这个法门有缘分;对上师有信心就是跟上师有缘分。
·虽然听到佛号也是一种缘分,但这种缘分跟生起信心比起来,二者确有一定的差别。
对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生起信心,也可以成就广大的资粮。如前文列举了经中所说此胜过尘数刹满宝作布施的功德等道理。
重难点:
·前面曾引用过净土经的教证说明: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遍满珍宝上供下施的功德,与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而合掌相比,当然是后者的功德大。所以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者对阿弥陀佛一心专注、生清净心,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佛经中还说:“听闻善逝名号者,菩提道中不退转,直至菩提果之间,获得不忘陀罗尼。”
又说:“不转女身获总持,持梵净行转贵族,获得殊胜三摩地,欢喜受持菩萨行,值遇胜喜善根等,将得无量之功德。”
重难点:
①【不转女身】
·听闻阿弥陀佛名号的众生,从此以后不会再转为女身。
[教证]《极乐愿文》中云:“不转女身转贵族,生生世世具净戒,顶礼善逝无量光。”
[教证]《无量寿经》第三十五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相者,不取正觉。”
·【遣疑】是不是所有女人都不好?
👆不是这个意思。佛经中说女人的烦恼粗重、地位卑下、身体下劣、无有修法的自由、修法心不堪能等有许多过失。喇拉曲智仁波切在《极乐愿文大疏》中讲道:虽然投生为女身,但有些女人少欲知足、知惭有愧、具智慧、有悲心,一百个坏男人也比不上。他还引用了一个教证“身体低劣境界高”,虽然身体低劣,但是境界很高,这样的境界是坏男人没办法比的!
·【遣疑】为什么佛教中歧视女性,佛陀要重男轻女呢?
👆不仅仅是佛教,整个世间都面临着这种尴尬局面。女性的能力确实有限,不能处于主导地位,这不是佛教所独有的,放眼当今世界180多个国家,又有多少位女总统呢?……当然,能力有限也不一定就是坏,在佛教的历史上,女身成就者是非常多的,利生的事业也相当广大。佛陀之所以严厉地谴责女人,主要是从某些生理、心理上的过失而言的。
②【持梵净行转贵族】
·若要守护清净的戒律,祈祷阿弥陀佛十分重要。
·如果现在祈祷阿弥陀佛,乃至没有往生之前,生生世世都发愿出家,这样的愿力很容易成就。将来不会生于特别富裕的家庭,也不转生于特别贫穷的家中(这两种家庭都是出家的违缘)。
A.所有菩萨在未得圣地之前,由于害怕在家的过患而唯一发愿出家。
B.[公案]舍利子尊者往昔生为太子而无法出家,资助一位乞丐出家获得成就。便以令此人出家并供养资具、恭敬承侍的善根回向发愿:“不生过富家,不转贫穷家,唯生中等家,恒常得出家。”
总之,极乐世界的殊胜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往生到这里的众生都现见住于菩提树王下的善逝如来以后现前圣者的断证功德,均获得不退转果位,远远超胜其他圣者的广大功德,通过此种方式,在一生中就能圆满经行诸道等难以思测的功德。
释义:
极乐世界的功德不可思议,往生到那里以后,正如《普贤行愿品》所讲,当下就照见三世如来,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现前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圣者智慧,获得了不退转的菩萨果位。极乐世界菩萨们所具足的功德极为殊胜,远远胜于其他胜解行地菩萨的功德。由于阿弥陀佛的眷属都是一生补处菩萨,所以一生中就能圆满诸多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
重难点:
①【一生补处】
·《无量寿经》第二十二愿:“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麦彭仁波切观点: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应该是获得菩萨位以上的圣者。
·《弥陀经》、《观无量寿经》等经典也是这样讲的,因为到了那里以后,马上就圆满了六种神通,断除了烦恼障所知障,具足了无量无边的功德,这些功德是凡夫人根本不可能有的,以此现象推知极乐世界没有凡夫。
②其他观点解析:
汉传佛教的藕益大师认为,极乐世界就有带业往生的现象,往生品位的高低取决于念佛的好坏;藏传佛教的竹钦仁波切也承认极乐世界存在凡夫众。
👆上师解析:
你自己认为哪种观点合理,愿意接受哪种观点,我觉得都是可以的。尽管高僧大德们的讲法不相同,但不管怎么样,到了往生极乐世界以后就算有凡夫,也不会退转到轮回中来了。纵然来到六道投生,方式也与我们大不相同,他们是专门为度化众生“毕业”而来的,绝不是退失信心“开除”而来的,这从某些净土经典中也可以看出。在品位方面有太多辩论没有多大的必要。
所以说,如果以自力修持获得与极乐世界菩萨同等的功德,则需要经过无数大劫,但对于(修净土法)具有信心和希求心的有缘者来说,依靠善逝阿弥陀佛的宿愿与不可思议的智慧力,以及大慈大悲力,如被人牵拽头发般被接引到极乐世界,并自在富有广大功德,
释义:
如果凭借自己的力量,要获得极乐世界菩萨们的同等功德,那要经过无数劫才可以办得到,短暂的一生根本没办法实现。如果对极乐世界有信心、希求心等具足殊胜的因缘,那么依靠阿弥陀佛的宿愿力、不可思议的智慧力及大慈大悲力,我们在临死的刹那,就像被人拽着头发拉走一样,能强迫性地被接引到极乐世界。
重难点:
①自力他力具足而往生。
A.他力:阿弥陀佛的宿愿力、不可思议的智慧力及大慈大悲力和加持力。
B.自力:倘若没有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希求心和信心,自己这方面的因缘就断了,纵然阿弥陀佛的加持不可思议,他确实创造了这么好的一个净土,但我们没有发愿、自己的因缘不成熟,阿弥陀佛也没有办法。
a.佛陀有三种不能:不能度无缘的众生,众生无边不能度尽,定业不能转。所以,如果自己没有信心的话,往生极乐世界也很困难。
b.一定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我们跟极乐世界是很有因缘的。以前法王如意宝去五台山的时候,主要发愿念诵《普贤行愿品》,令凡与他结缘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到那里的第一天,法王想观察缘起,当时所有的僧众都在念《普贤行愿品》,法王刚坐上法座,大家正在念“我今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法王觉得这个缘起非常殊胜,这次来到汉地,凡与自己结缘的众生都能度到极乐世界。
②发愿往生要三心:
·信心
·希求心
·菩提心
A.如果没有菩提心,因为轮回很苦,听说极乐世界很庄严、很美妙,就像有些人到美国一样,想去看看风景、享受享受,这种心态不太好。
B.我们往生不是为了自己的享受,一定要利益众生!
a.[教言]法王如意宝再三讲过:“我们已经在诸佛菩萨面前发愿度化众生,但如果自己是凡夫人,不要说是度别人,就连自己也度不了。现在我们可以依靠一个方便方法——跟阿弥陀佛结上很好的因缘,往生极乐世界获得无量的功德、神通神变,这样一来,度众生就任运自成了,怎么样度都没有问题。”所以,我们的目的不是自己快乐,而是要度众生。
b.在平时修行的过程中,一定要串习这种菩提心。
👆先要坚定想往生极乐世界的念头,然后知道并不是无缘无故到那里去,我们要度众生,度众生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往生极乐世界,应该这样想。
假如平时不串习的话,临终时有没有这种心也很难说,那时候可能就来不及了,所以一定要事先将目标搞清楚。
[应舍]不是为了自己享受或者逃避现实,有些人认为娑婆世界很苦,听说极乐世界特别快乐,那里很自由,不用天天做饭、提水,要什么就有什么,不应该这么想!
C.【遣疑】“往生是否需要菩提心”?
a.各位法师的讲法不太相同。
I.净Kong法师也强调发菩提心,但他老人家认为所谓的菩提心就是清净心,一心专注念阿弥陀佛,这就是菩提心;
II.台湾的法藏法师说我们现在不可能发菩提心,主要就是好好念佛、诚心诚意地念佛,念佛往生以后,有菩提心的人品位最高,是上品上生,但如果没有的话,到了极乐世界可以发菩提心,然后逐渐逐渐地上去。
b.上师解析:
这些说法在佛经里有没有教证我不太清楚,可能是有的,也可能是前辈高僧大德的传承言教。但不管怎么样,我是这样想的:现在大家在娑婆世界的时候,首先应当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然后在念佛、修净土法门时,应该想“我一定要度化众生,这是我在诸佛菩萨面前发下的誓言”。我们发愿度化众生的话,要依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神变力而获得无量功德。
③往生极乐世界应是所有人的愿。
·以前法王如意宝也经常强调。
[教言]法王如意宝曾说:“我只有先到极乐世界,功德圆满以后才可以度化众生。”
👆法王如意宝应该没有这种担忧,这是给后学者的一种示现。
👆我们也应该这样发愿,不管自己修禅宗也好、大圆满也好、闻思中观也好,这些修行都不能放弃,但最后必须要有个目标——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然后乘愿来度化众生。
假如临终时有这样的心态,依靠阿弥陀佛的加持力,我们一定会被“强迫”接引到极乐净土的。
犹如穷人长久百般辛苦所寻觅的财富,也无法与突然获得如意宝者的财富相比。
释义:
比如说有个贫穷的人,他在几十年中辛辛苦苦地积累了一些财物,而另一个人突然获得了如意宝。前者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他的财富毕竟有限,而得到如意宝的那个人,由于自己的福报很大,不用受一点苦,就可以获得用之不尽的财富。
重难点:
·如果依靠其他法门在很长的时间内苦修,我们也不一定得到极乐世界菩萨们的功德,但若依靠净土法门,虽然只是短时间的勤作,却能获得殊胜无比的功德。
·我们以后对净土宗一定要尊重,不管到哪里去,有时间就要念佛号。
[应舍]汉传佛教中,寺院里念佛的大多是老年人,年轻人去的话,觉得特别不好意思。
👆这种作法是不应理的。念佛、拜佛的功德那么大,你们为什么不去?
[应舍]认为自己学问高,就不用去念佛了。
👆这种世间学问跟净土宗的深奥相比,根本没什么了不起的。不要认为自己是博士就怎样怎样,还是应该去拜佛、念佛,这个功德是很大的。
[应舍]认为自己学密宗的,不用去念佛。
👆佛家根本没有那么多分别,不管是学显宗还学密宗,只要能积累功德、积累资粮,都应该心向往之,这一点相当重要!
因此,依靠众生的善缘与佛陀不可思议的智慧二者因缘和合,极为难修的圣道也会毫不费力地成就。
重难点:
·如同获得如意宝的比喻一样,本来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但依靠我们众生的善缘力和阿弥陀佛的智慧力,这两个因缘结合起来的时候,很快的时间就可以获得成就,一定是会往生的。
·大家对阿弥陀佛应该有一个深信不疑的信心,这样的话,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就已经具足了!
(根据分别念整理,仅供参考)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